• 佛法諮詢
  • taiwanbuddha@gmail.com

菩薩藏佛教學會-阿含毗曇宗、般若中觀宗、法相唯識宗三時教菩薩藏佛教學會-阿含毗曇宗、般若中觀宗、法相唯識宗三時教菩薩藏佛教學會-阿含毗曇宗、般若中觀宗、法相唯識宗三時教

  • 首頁
    • 搜尋
  • 計畫
    • 簡介與出版書目
    • 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 〈唯識道次第略〉
    • 〈五重唯識觀〉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電子佛典
    • 贊助流通
    • 常見問題Q&A
  • 新聞
    • 影音
    • 下載
  • 隨筆
    • 佛法內外學
  • 《菩薩藏》
    • 法寶經書列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菩薩行》
    • 《唯識手冊》
    • 試讀
  • 《成佛正因》
    • 《中論研習》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真實義品略記》
    • 《大日經疏集》
    • 《金剛頂經疏集》
    • 《蘇悉地羯羅經疏集》
    • 《空海大師全集》
    •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 聯繫
    • 網站導覽
    • 佛教網站

菩薩藏佛教學會-站內搜尋

共有:找到一項結果。

搜尋:
只搜尋:

1. 真理不在遠方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

建立於 05 三月 2019
2. 承天禪寺參訪隨記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8 二月 2019
3. 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30 十二月 2018
4. 學佛必讀經律論三藏,依大正新修大藏經分
(佛法內外學)

... 十誦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善見律毘婆沙 梵網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 優婆塞戒經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本二種譯本   釋經論部 毘曇部 中觀部 瑜伽部 論集部 以上五部全部。 經疏部、論疏部、諸宗部: 以智者、吉藏、窺基、慧沼、智周法師著作為主 另,諸宗部: 宗鏡錄可參考。 史傳部: 異部宗輪論 十八部論 部執異論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

建立於 10 十二月 2018
5. 路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3 十一月 2018
6. 《瑜伽師地論》新編出版《序文》與隨記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02 十一月 2018
7. 實我與無我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5 八月 2018
8. 如何初學靜坐?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3 八月 2018
9. 諸法無常,非第一義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18 八月 2018
10. 心是無為法,即是數論宗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6 八月 2018
11. 知苦而不斷苦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

建立於 20 七月 2018
12. 觀呼吸悟入緣起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19 七月 2018
13. 生生亦是有,有有亦是生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16 七月 2018
14. 譬如死屍,穢好花園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

建立於 28 五 2018
15. 無間業同分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22 五 2018
16. 獨處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15 五 2018
17. 《瑜伽師地論釋》略說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16 四月 2018
18. 般若燈論釋 觀如來品 表解
(佛法內外學)

...  該論釋觀如來品主要針對修多羅人(經部師)及鞞世師、阿毗曇人、犢子部、多摩羅跋外道、自部人(中觀派,如佛護論師等)、外道號聰慢者、彌息伽外道(彌曼差派、即聲論派)做種種法義辯駁,最後再以自宗立義作為結尾。  

  對於般若燈論釋的研究,大部分在中文的世界不論是學術界還是信仰的團體中,實在是非常少,一來原文艱澀難懂、二來清辨善用因明論理來深入契經所說,三者大正藏版本斷句出入甚大,各種未斷句版本之大藏經對於學人也難以閱讀,而佛光大藏經版本,斷句上亦有錯誤之處。目前一般學人只針對兩卷掌珍論做學習,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

建立於 16 四月 2018
19. 西安 大慈恩寺(大雁塔)
(佛法內外學)

... 

而大雁塔所隸屬的大慈恩寺,前身本為隋朝無漏寺,後經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由太子李治翻修而成為了大慈恩寺。玄奘三藏於此翻譯經論十餘年。   玄奘三藏於此寺翻譯了阿毗達摩顯宗論、阿毗達摩俱舍論、俱舍論本頌、阿毗達摩順正理論、以及大乘成業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廣百論本、大乘廣百論釋論、瑜伽師地論釋、說無垢稱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以及像是陀羅尼系的拔濟苦難、八名普密、勝幢臂印、持世陀羅尼經以及其他等經皆於此翻譯。由此可見,玄奘三藏在翻譯經論的程序,非常有系統的以聲聞乘、大乘中觀、瑜伽系、以及大乘經、咒都按照順序的翻譯。  ...

建立於 16 十二月 2017
20. 空、空性、空相真實義略說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6 十一月 2017
21. 真如及第八識,如何不許為佛正因?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

建立於 28 十一月 2016
22. 佛教反同性戀嗎?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20 十一月 2016
23. 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9 十月 2016
24. 信仰皆非宗教非哲學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

建立於 28 十月 2016
25. 執神識為我乃憍慢結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6 十月 2016
26.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4 十月 2016
27. 法性法相
(佛法內外學)

中觀宗特別的地方在於對法性一切俱遣,而對於法相的部份,清辨是承認依他有的,而月稱則不承認,所以佛護論師的見解於般若燈論中屢被清辨所破,如:

「 復次,佛護論師釋曰:他作亦不然。何以故?遍一切處,一切起過故。 論者言:彼若如此說過,即所成能成顛倒故。謂自俱因起體過故,或時 有處,隨一物起故,先語相違。又若異此,遍一切處,一切起過,此語能成 他起過者,此不相應。」 而唯識宗窺基的見解則在於「又言唯識,性相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為,通有無漏; ...

建立於 30 九月 2016
28. 真如是相分嗎?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05 九月 2016
29. 大乘法苑義林章。總料簡章 窺基法師撰(重新編輯標點)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03 九月 2016
30. 駒澤大學參訪隨記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31. 生如朝露,死如水滴。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32. 起身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33. 半夜三更無ㄧ人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34. ㄧ念三千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35. 油條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36. 鴦崛髻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37. 油條還是油條,也不凋零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38. 戰爭的本質就是殺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39. 應該偷更大的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6
40. 般若燈論釋 觀如來品
(佛法內外學)

清辨般若燈觀如來品殊為重要,菩薩破阿毗曇、犢子部、自部中觀者對於如來(真如)的謬見,今略作斷句如下。 釋曰:今此品者,亦為遮空所對治,令決定解第一義諦如來身故說。 修多羅人及鞞世師等言:有自體色等諸體是體故,譬如如來。何等是如來?謂金剛三昧解脫道,同起無間第十六剎那心,彼差別門初起剎那,即名為智。此智是第一義諦如來智,所依陰亦名如來。 論者言:若依止世諦,智諸體及如來有自性,汝欲得取,此成我義。今依第一義諦觀如來,若此智是陰自體者,已攝入諸陰中,今遮如來,亦遮彼智。如論偈說: ...

建立於 30 八月 2016
41. 何謂文化與修養?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9 八月 2016
42. 西元2000年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0 八月 2016
43. 歧視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20 八月 2016
44. 世俗緣起非空義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

建立於 10 八月 2016
45. 末那識八段十義-心智圖
(佛法內外學)

...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9 五 2016
46. 阿毗達摩義-心智圖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9 五 2016
47. 三界唯心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11 四月 2016
48. 俱舍分別智對治義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建立於 07 四月 2016
49. 四正斷
(佛法內外學)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

建立於 30 三月 2016
50. 在眾生無明所惑而造惡業時,講般若是無意義且有害。
(佛法內外學)

...  不談醫學上的精神病理學,談佛法說的精神疾病。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潛伏、受到壓抑的精神疾病,輕則喜歡聚眾說是非、道人短長,重則殺人、強姦、偷盜他人財物。這在阿毗達摩、或者大乘的瑜伽宗、甚至般若大論都有提到種種不善心所、根本無明,只是大部分的人面對工作、生活總是攜帶另外的面具罷了,如何解決、根治自身以及社會的心靈?不是談死不死的問題,而是當你本身處於混亂的同時,你如何從中觀察獲得解脫? 當一個人本身造惡時,他怎麼會在乎你判他什麼刑?當他一直處於混亂難以明辨善惡對錯的同時,你告訴他做錯了,要懺悔、要悔改,你真的覺得他會認同你所說的?教條主義者,往往犯了這種我上你下的認知,因為他無法與他處於相同的時空背景去觀察、協助斷除惡心。 ...

建立於 29 三月 2016
51. 問:中觀宗 龍樹菩薩認為極微是常否?
(佛法隨筆)

答:中觀宗 龍樹菩薩並不承許極微是常,並認為此見同於僧佉外道見解。此中可觀 龍樹菩薩所造《 大智度論》三處,分別為卷十二、卷七十、卷八十九。

如,一、《 大智度論》:卷第十二: 「復次,有有三種:一者、相待有;二者、假名有;三者、法有。

相待者,如長短、彼此等,實無長短,亦無彼此,以相待故有名。

長因短有,短亦因長;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若在物東則以為西,在西則以為東;一物未異,而有東西之別,此皆有名而無實也。如是等,名為相待有,是中無實法,不如色、香、味、觸等。 ...

建立於 18 六月 2022
52. 【出版】《唯識要義問答》-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
(最新法訊)

序文: 本書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約莫十四萬數千餘字,本書雖名為《唯識要義問答》,然亦多收中觀等論疏,期此以正中觀唯識義而會通,冀望能予學子有一番整理與思維。 略以《般若燈論釋》、《大智度論》、《唯識開蒙》、《觀心覺夢鈔》、《成唯識論述記》、《寶鏡鈔》、《解深密經疏》、《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教觀大綱》、《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心要鈔》、《示教千則》、《唯識義私記》、《大乘法苑義林章》、《顯揚聖教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論本文抄》、《一乘要決》、《雜阿含經》、《菩提資糧論》、《大乘廣百論釋論》、《成唯識論》、《菩提道燈論》、《解脫道論》等論疏作為整理以成問答形式之法義章句而成,抉擇中觀唯識論師所立義而讓佛弟子能有更加深入的體會。 ...

建立於 01 六月 2022
53. 295《唯識要義問答》台灣 王穆提 著-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
(唯識手冊)

序文: 本書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約莫十四萬數千餘字,本書雖名為《唯識要義問答》,然亦多收中觀等論疏,期此以正中觀唯識義而會通,冀望能予學子有一番整理與思維。 略以《般若燈論釋》、《大智度論》、《唯識開蒙》、《觀心覺夢鈔》、《成唯識論述記》、《寶鏡鈔》、《解深密經疏》、《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教觀大綱》、《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心要鈔》、《示教千則》、《唯識義私記》、《大乘法苑義林章》、《顯揚聖教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論本文抄》、《一乘要決》、《雜阿含經》、《菩提資糧論》、《大乘廣百論釋論》、《成唯識論》、《菩提道燈論》、《解脫道論》等論疏作為整理以成問答形式之法義章句而成,抉擇中觀唯識論師所立義而讓佛弟子能有更加深入的體會。 ...

建立於 01 六月 2022
54. 【出版】般若燈論釋略註-清辯菩薩中觀論釋巨作
(最新法訊)

本論作為清辯菩薩關於中觀傑作,於今略作註解。該論法義探討重要如下:

    一、 復次,僧佉人言:有如是我在彼無我我所身根識中。何以故?彼法中修行者,真實智起時,言我得無我無我所者,由見實我故,如石女無兒。不可得說住於解脫,言我得無我無我所智,由有住解脫者,言我得無我無我所智故,故知有我。 論者言:雖諸行聚等剎那剎那壞,相續法起,得見無我無我所,而無實我。二乘之人得無我故,唯見有此法生此法滅,起如是見。然我境界無故,緣我之心亦不起。我無體故,無有我所內外等法。以緣我之心不復起故,乃至得無我之念亦不起。唯除世俗名字菩薩摩訶薩,住無分別智,能見諸行本來無生。 ...

建立於 28 四月 2022
55. 【出版】日本法相中觀宗會集-《掌珍量導》疏文斷句
(最新法訊)

編輯說明: 一、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經》第65卷,第2258經、《大日本佛教全書》第八十冊(卷)、《日本大藏經》第二十七冊,三論章疏之餘。 二、以《大日本佛教全書》版本為主要參酌編輯版本。 三、問答以上下方式放置,方便讀者閱讀。 四、缺字:以[ ] 標註,如:[經]。 五、關於論文引用《大乘廣百論釋論》,有些缺謬字,後已添加上。

撰述者簡略: 秀法師,根據《日本大藏經》題解,當為以法相宗系譜藏俊一系為主之法師,又或可能是湛秀、大法師明秀、或者可能是仁秀寺主。 ...

建立於 22 十一月 2021
56. 問:大乘中觀 龍樹菩薩承許世俗諦嗎?
(佛法隨筆)

...  以上所言與玄奘三藏所傳唯識義相同,於世俗諦上說依他心、心所有之故,孰說中觀唯識二者不同?彼等未解龍樹中觀也。倘若世俗僅有名言而無心心所相續,孰能相續名言薰習?如龍樹菩薩於本論又說:「隨世俗法所傳故說方,求方實不可得。」、「隨世俗故有一時,無有咎。若畫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禮拜無咎。說一時亦如是,雖實無一時,隨俗說一時無咎。」。 有人問:「云何言無我是實,有我為方便說」? 龍樹菩薩回答說:「說無我有二種:一者、取無我相,著無我;二者、破我,不取無我,亦不著無我,自然捨離。如先說無我則是邊,後說無我是中道。復次,佛說有我、無我有二因緣:一者、用世俗說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實相說故,無我。如是等,說有我、無我無咎。佛處處說諸法有,處處說諸法無者。」此中龍樹菩薩以無我二種破眾生執我,引佛說於世俗諦說有我,於勝義諦說無我,第一實相故,後又說一切法有、一切法無有,與唯識三性、三無性通。 ...

建立於 02 九月 2021
57. 【出版】日本中觀宗 三論宗 玄叡《大乘三論大義鈔》疏文斷句
(最新法訊)

...  四、根據日本《國史大辭典》(略翻:王穆提): 三論宗,佛教的一個教派,日本南都六宗、中國十三宗之一。他立宗於印度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及其門徒提婆,的《百論》三部論著,因此稱為三論宗。在印度叫中觀宗。宗義是以佛教的根本哲學——智慧、諸行無常為代表的空義哲學為基礎的。其他宗派宣揚經文價值的高低,而這個宗派在引導人們的方法上雖然在一切經文上有所區別,但本來是為了擺脫執著,因此具有同等價值,特別是強調這個世界的現象本身沒有實體,即是空的這一點。 ...

建立於 17 八月 2021
58. 【出版】佛教中觀唯識天台三論等論疏GitBook釋出
(最新法訊)

佛教中觀宗、唯識宗、天台宗、三論宗、阿毗達摩論、地論宗經論之疏文斷句版線上GitBook,總共約280本,以此取代先前開放下載的PDF格式。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授權條款授權」。   線上閱讀: GitBook      

建立於 16 七月 2021
59.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簡介)

...    高麗僧人慧灌傳福亮,福亮傳智藏,智藏傳日本智光(元興寺)、日本禮光(元興寺)、日本道慈(大安寺)。日本智光(元興寺)、日本禮光(元興寺)傳靈叡。碩法師傳元康,元康傳日本道慈(大安寺),道慈又於善無畏三藏處授學唐密,道慈後傳善讓。爾後又有安澄著《中論疏記》大顯中觀。日僧快慶又做《中觀論二十七品別釋》,序文引什公弟子曇影《中論序》。 又日僧凝然師說:「慧灌授福亮僧正福亮授智藏僧正智藏竝授道慈律師禮光法師矣。道慈授善議⼤德善議授勤操僧正勤操授安澄⼤德。 ...

建立於 23 四月 2021
60.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佛法隨筆)

略:此中不論義,僅引應成中觀實際發揚光大之宗喀巴自說,宗喀巴論書《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云:「有謂龍猛菩薩言『非自非從他』等破生者,是破異體能取所取徧計執生,非破依他起寔有。此解無因不能成立,作是說者唯應結難。」此中敵者,先覺有說是安慧論師者,然安慧論中全無彼說。護法論師釋四百論作唯識解,似是指彼。」

  又云:「釋論云:『若謂上座世親,陳那,護法等諸造論者。彼等是否,聞文生怖,棄捨無倒顯示緣起義耶?即作是答。』世親陳那等論中。雖皆是解釋唯識宗義。然彼諸師究竟何所許。如我等凡愚,實難揣測也。」 ...

建立於 13 四月 2021
61.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佛法隨筆)

...    三、漢語中觀宗,如吉藏大師,《大乘玄論》說:「今依梵本,則云波若體深重,波若名輕薄。但用此意,則應云智慧體深重,智慧名輕薄。恐此義難顯,故譯經之人借此方智慧,不能稱梵文波若也。」又於《百論疏》 說:「據彼梵文,提婆本論則品各四偈,字無少多。」而集《中論》精華為一家傑作之《中觀論疏》提到當時註解《中論》:「『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者,此出注論者非復一師。影公云凡數十家,河西云凡七十家。翰者,古人以雞勒毛為筆,故秤為翰。」河西即為道朗法師,其所言至少七十家,難不成此七十家皆不懂梵語?雖今缺此七十家諸本,然僅能從吉藏等師註疏得知彼等意,若說缺本而言未明中觀,如同戲論,豈七十家皆同一義? ...

建立於 23 三月 2021
62. 《中論研習》中觀根本論〈青目釋直譯〉試讀
(試讀)

《中論研習》  

  印度 龍樹菩薩 造 印度 梵志青目 釋 姚秦三藏 鳩摩羅什 譯 台灣 王穆提 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

《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為什公所翻漢語中觀根本論,而〈青目釋〉則為什公抉擇數十家註解《中論》之最後所翻依據。僧叡師於本論序文雖言:「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伽羅、秦說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中乖闕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於經通之理盡矣,文或左右未盡善也。」然亦能從中管窺一、二龍樹中觀。吉藏師說:「影公云凡數十家,河西云凡七十家。」影公,即是指曇影法師,為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弟子。河西,即是指道朗法師,曾任《阿毗曇婆沙論》考義。 ...

建立於 11 三月 2021
63.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佛法隨筆)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略答:此乃是彌勒菩薩說《莊嚴論》之頌也。爲證隱劣顯勝義之所引,然釋此頌意大有二類師: 一、楞伽、中、百論師(中觀師)以及經部尊妙音等義。 二、唯識論主護法菩薩義,中、百論師(中觀師)等疎得此頌意而難護法菩薩計心所可不離心王。

  那麼,中、百論師(中觀師)等難為如何? ...

建立於 25 十一月 2020
64.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佛法隨筆)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答:依中觀宗立八不: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成亦不出。即生滅斷常一異成出。 法相宗立十非:非有亦非無、非一亦非異、非生亦非滅、非增亦非減、非淨亦非不淨。即有無一異生滅增減淨不淨。 一八不、一十非,既說十非,則說唯識性,性即解脫,未知唯識十非,何不通中觀?二者需會通,否則,但徒增爭勝心爾。

  二問:中觀菩薩行所說分明,唯識菩薩行未說半分。 ...

建立於 03 十一月 2020
65. 關於玄奘三藏於印度會破中觀宗的論據
(佛法隨筆)

許多學藏語中觀者,莫不以月稱論師中觀破唯識,然月稱所處年代與玄奘三藏應當為同時代者,為什麼在當時並不待見?在同一個時代,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月稱(600年-650年),同樣是七世紀的人,在同一座佛寺-印度那爛陀寺,而奘師回到中國之時間為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25日),顯見兩者確實為同時代、且為同一座佛寺內共修,然無多證據顯示奘師與月稱有交流過,足見月稱當時並不如智光、師子光。 ...

建立於 01 五 2020
66.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佛法隨筆)

有餘中觀師說言心不見心如刀不自割義,而說心識並不有相、見、自證分,中觀師例經難說:「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心是能緣義,境是所仗義,如世尊說所行影像不異心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便違世間,眼不自見,指不自指,刀不自割。 略破難義: 刀不自割,如何心能自緣,別立自證分?倘若沒有自體分,應不能自己憶起心、心所法。這是為什麼?譬如過去經歷之境,必不能憶故。倘若過去未得之境,也必不能憶起故。心既然不能夠緣過去、現在一切境,既然已經這些境界過去了,如何能夠憶起?此境界已滅而心以不曾為相分緣境界之故。我今雖不令為相分所緣,然自證分緣之故,如過去相分所經歷之境故,而現在能憶之。 ...

建立於 25 十二月 2019
67.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028《中觀論疏》疏文斷句 胡 吉藏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epub格式電子書線上請書: Google Play 圖書 Readmoo 讀墨 樂天kobo     相關閱讀: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

建立於 21 十月 2019
68. 116 《大乘中觀釋論》疏文斷句 印度 安慧菩薩造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菩薩藏漢語佛典系列)

簡介:  (書名)具名大乘中觀釋論,九卷,安慧菩薩造,趙宋惟淨等譯。釋中觀論二十七品中之前十三品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大乘中觀釋論(九卷今作四卷)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院沙門惟淨等譯   僅釋十三品而止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epub格式電子書線上請書,您還可以到: Readmoo讀墨 GooglePlay圖書 樂天kobo ...

建立於 10 四月 2019
69. 唯有如來,畢竟不起,煩惱習氣,俱永斷故,由此獨稱,正等覺者
(佛法隨筆)

...  這也是為什麼基督信仰之興盛,而佛教看似興盛,實際上卻朝向儀式化之緣故,人們不買書、不看書,不論數位、紙本,如何獲得智慧?當然,於世俗法中觀看一切亦能獲得智慧,然多半是隸屬世俗聰慧巧妙之學,亦多半是邪思。 初入門廣讀是好事,也唯有學會多所揀擇不妄加定論,才可能理解佛陀的教法是一致的,有人說,佛陀的教法乃自相矛盾,實際上,佛陀乃有教無類,對於不同種性者,當然會有不同的說法,如同古瑜伽師(譬喻師)善用譬喻引導有情入門聽聞增慧解,若採用一種制式化的方式,多半學人無能理解其勝妙之處。 ...

建立於 09 一月 2023
70. 300《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唐 玄奘 譯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菩薩藏漢語佛典系列)

前文: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收錄奘師所翻經論,以下稱《玄奘三藏譯撰全輯》為《全輯》,總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翻譯內容若按《大正藏》分類,則遍及〈阿含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集部〉、〈密教部〉、〈律部〉、〈釋經論部〉、〈毘曇部〉、〈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史傳部〉、〈外教部〉共十六部,以〈經集部〉、〈毘曇部〉、〈瑜伽部〉所翻經論最甚,本《全輯》並一一針對經論文句做整理疏文斷句,高達一千餘萬字,兩萬餘頁,每部經論並加入《大正藏》出處。 ...

建立於 03 十月 2022
71. 【出版】《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最新法訊)

前文: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收錄奘師所翻經論,以下稱《玄奘三藏譯撰全輯》為《全輯》,總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翻譯內容若按《大正藏》分類,則遍及〈阿含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集部〉、〈密教部〉、〈律部〉、〈釋經論部〉、〈毘曇部〉、〈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史傳部〉、〈外教部〉共十六部,以〈經集部〉、〈毘曇部〉、〈瑜伽部〉所翻經論最甚,本《全輯》並一一針對經論文句做整理疏文斷句,高達一千餘萬字,兩萬餘頁,每部經論並加入《大正藏》出處。 ...

建立於 03 十月 2022
72.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十七冊)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十七冊)

三論吉藏大師合集總收錄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吉藏大師十七冊著作: 028《中觀論疏》疏文斷句 ISBN: 9789860752199 029《百論疏》疏文斷句 ISBN:9789860752731 030《十二門論疏》疏文斷句 ISBN:9789860752649 031《三論玄義》疏文斷句 ISBN:9789860752120 032《大乘玄論》疏文斷句 ...

建立於 30 九月 2022
73. 五陰熾盛於此不見苦
(佛法隨筆)

...  師後又言:「若用四門修觀者,或樂或宜,或對或入。一門既爾,餘門亦然。觀行雖別,得道何異?經論為緣不同,古來諍競,難可通處,用此解釋,冰冶雲銷。如此觀行,契教根理,印會允合,有何是非?明眼之人依義不依語,有智之者必不生疑。無目無解,徒勞愍怪,詎可益乎?」智者不愧為大師,當時僅只舊譯所傳入,即知「觀行雖別,得道何異?」尚且如斯能解會通唯識中觀,何故於今不解而生興謗?彼等無有少分觀行故不信受,於此教誡學徒莫興生謗。 ...

建立於 13 九月 2022
74. 略談月稱論師《入中論》犯相符極成過
(佛法隨筆)

...    以上四論唯識所說,於此當深思觀察,世俗異生凡夫於此當生唯識正義,亦能了知月稱論師所犯相符極成過。如同說中觀,世俗人執取有一非有非無之中法可得,而執取有一自體涅槃真如法性可得,不論執取自空、他空見,皆乃是執取有自體法見,皆非中觀正義。  

  民國壹佰壹拾壹年柒月捌日

註:因有法師建議應當於論文標題上加入「論師」兩字,於此加入。

PDF下載: ...

建立於 10 七月 2022
75. 釋疑:發業潤生等義
(佛法隨筆)

...  雖亦依句等而成熏習,總說為名。 詮召諸法,名最勝故;從勝為目,但說名言熏習;名言進退,攝句、字故。 論: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述曰: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識「見分」等心,非「相分」心,不能顯境故。 此「見分」等,實非名言,如言說名,顯所詮法,此「心」、「心所」能顯所了境如彼故,名之為名,體非名也,名體是彼不相應行故。」 此中所言與應成中觀解名言不同,即知,奘門基師解名言者,表義名言以第六識能緣其名、顯境名言為前七識見分等心顯所了境故為其名言,若說為不同功能作用亦能此解,然於六、前七識所攝名言各自不同。 ...

建立於 06 七月 2022
76. 釋疑:行行者,諸行者,謂十種法行
(佛法隨筆)

...  答:此等就應該隨時練習止觀,除靜坐中修之外,於日常生活之中更應當如是觀察何謂自身所執取之法?如此能逐漸調伏自心。我們學佛不應該僅只依一宗一派,而應當全部於中修學,並於此多方揀擇,縱使如天主教神學,彼等亦是如此,故有多義而證彼說。

「五外二所識」,簡單的說,把眼睛閉起來,如何緣色境?龍樹菩薩云:「心心數法,緣塵故生,是名『緣緣』。」又如植物人雖然辨別外五塵,然意識因根受損,故難以分別觀察而有言說,此等皆為日常生活之中觀察即能得知。有漏心獨生散意通三性心,故說為遍計所起色,又名為「影像色」。《義林》又言:「所變根塵無根等用,水月、鏡像此等非一,因計所變五根、五塵、定境色等無用影像,為此遍計所起色體。」夢中水月、鏡像等色為無用,故說遍計所起。 ...

建立於 06 七月 2022
77. 釋疑:漢語有而藏語無之經論約莫880餘種(包含重譯)
(佛法隨筆)

阿彌陀佛。 XX法師: 要先弄清楚所謂的辨別析義之前提者何,若所缺中觀、唯識、阿毗達摩、甚至密教部經論而自說,則非等同其說,應當先理解漢語以及藏語所翻、撰經論有多少的差異,若不先明白於此,也無用處,網路或者一些著作所辯論者,大多淪落於此,多為無義,如同說日本東京,多人同指一地,然依據時代不同,關東地區早期卻以江戶著稱,同為一地,意義卻不同。 一、若藏語大藏經與《弘法藏》相比,則: . 漢藏共有的經論是約640種 ...

建立於 05 七月 2022
78. 釋疑:意識等說,彌勒《瑜伽》、無著、世親《攝論》、《攝論釋》已說非正理
(佛法隨筆)

...  二、《唯識春秋》僅只是以《雜阿含》與法相唯識、中觀等論疏法義文句對讀,pdf檔案約莫九百餘頁。 三、若按血緣論,我應當繼續深入藏語佛教才是,金洲法稱為爪哇人,血緣上追台灣南島語系,在某些語言上是相通的,留言者皆為南島語系如印尼、太平洋諸島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IDqfpibVoA 然金州法稱大師專弘唯識,爾後歷經孟加拉人 阿底峽尊者傳揚至西藏,再由蒙古人(或疑似西藏與蒙古人後代)宗喀巴成立應成中觀,不知法稱當時所用語言除印度當時語言之外,是否有無遺留爪哇語存世,若有,或許台灣純種原住民能得原意。 ...

建立於 05 七月 2022
79. 釋疑:既為圓成實性,又如何能生世俗緣起法?
(佛法隨筆)

傍晚隨寫幾點提示,夜晚添補一點補充。 若極微、細意識說、業力能自生義等同常者,此等不亦勝義諦乎? 另外,隨舉《心類學》內文一、二:「唯識派與瑜伽行自續派中,『離分別且由堅固習氣生起的了知』,即現前的性相。彼又如《定量論》說:『此復習氣堅固故,隨行乃至輪迴『盡』, 此乃於名言中觀待不欺誑故,此是量也。」

  然唯識中並無『離分別且由堅固習氣生起的了知』此義,不知此中所言出自何處?此即前後往往於唯識上所解錯文之緣由。 ...

建立於 05 七月 2022
80. 釋疑:業若能自生,則薰習義亦不成
(佛法隨筆)

一、《唯識文獻》較為像是未經編校而成。若需深入則直接閱讀日本藏經全數閱讀即可,《大日本佛教全書》、《日本大藏經》加上《大正藏》亦不過幾冊與中觀唯識相關,從頭至尾細細閱讀即可,此即基礎,基礎者,如同站馬步,題解者,雖亦能有入處,然有些學者亦會撰文寫錯,如說中國佛教一直以來受到唯識影響,然唯識於唐末已斷,如何受到影響?此即不明漢語佛教。

  二、 經論表解在台灣幾十年以前已經有諸多前輩製作過。 ...

建立於 05 七月 2022
81. 釋疑:民國壹佰壹時壹年陸月三日
(佛法隨筆)

...  C.《中觀正見》: [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為見諸法,無因亦無緣。] 假使諸法有自性(諸法包括有為法及無為法),那麼這些有為法及無為法就不用觀待而能成立,不用觀待,就沒有因緣了。 [ 即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 這樣的話,因果就不成立了,假使因果不成立,觀待不成立,行事、行者、行處也不成立了。 [亦復壞一切,萬物之生滅。] 這一些都沒有,萬物之生滅也跟著沒有了。生滅也沒有了,因果也沒有了,假使有自性的話,這一切都不成立。 ...

建立於 05 七月 2022
82. 問:空有二宗於極微義如何?
(佛法隨筆)

...  三論吉藏大師引羅什三藏而云:「『微塵生』者,外道計至妙之色圓而且常,聚則成身,散則歸本,天人六道莫不由之生。 數論師云:『以細色成麤色,而鄰虛最小。』與此執略同。 羅什師云:『佛不說有極微。若說極微,即墮邊見。但說一切色若麤若細,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以諸論義師自說有極微色耳。」此中即知執取極微類同數論師見。是故空有二宗言極微者,皆為虛名,最後生菩薩 彌勒說執取極微為實者乃常見論者,非佛所言,如何於此不生信受?什公十三歲於須利耶蘇摩受學中觀義,如中、百、十二門論等,直承龍樹菩薩,什公所言尚且不信受,又如何能信受龍樹《智度論》義? ...

建立於 23 六月 2022
83. 內外明略
(佛法隨筆)

佛教其實猶如醫學,一般家醫科如同佛教基礎學,像是佛學辭典、淨土三經等常見之佛典,而如心臟內外科、腦外科等則如法相唯識、中觀學、阿毗達摩論。如此譬喻則知,缺一不可,能夠治療疾病,才是有效之醫術,又或像是精密手術之心臟、腦部手術只要走錯一步,該手術大概休矣,所以則又需要辨別何謂印度勝論、數論等義,因為看似一樣的血管,實際上大不同,剪錯一支,則會影響整體手術,工程浩大,缺一不可,如果一個執行這樣工程浩大之手術者,卻不懂精密醫學之差異,再怎麼手術,差一刀就差多矣。 ...

建立於 10 五 2022
84. 定不定姓、無種姓義
(佛法隨筆)

...  若有無性者, 〈涅槃〉云何言有心者成佛能?解云:此約小分而說。又解:此約有大乘無漏及不定姓無漏心種,而言不說云一切有心者皆得成佛,經意秘密,故不相違。」 依〈法華經〉,基師認為此說對不定種姓故 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隨彼意趣收攝故。而〈不增不減經〉者,基師以真如理性解之。後〈涅槃〉者,基師以大乘無漏及不定姓無漏心種解。 實際上,佛陀說法乃依照當地語言所說,故多說俗語而非雅語,只不過到了將佛陀教法記錄下來者,大多數以雅語形成,方便持誦故。例如有學者以為早期漢語佛典翻譯五蘊之受蘊為「痛陰」為非,然痛義其實通悲傷、憐愛之義,翻此為受,乃通此二義,與一字多義有雷同之意義。又學中觀者,詢問其是否讀某論,彼等答言未讀;學唯識者,詢問其是否讀某論,彼等答言未讀;學阿毗達摩者,詢問是否讀某論,彼等答言未讀,然彼等卻僅只閱讀一兩本簡論就言我等皆熟悉中觀、唯識、阿毗達摩論了,不奇怪嗎? ...

建立於 09 五 2022
85. 294《般若燈論釋略註》印度 清辯菩薩 論釋 台灣 王穆提 略註
(菩薩藏漢語佛典系列)

本論作為清辯菩薩關於中觀傑作,於今略作註解。該論法義探討重要如下:

    一、 復次,僧佉人言:有如是我在彼無我我所身根識中。何以故?彼法中修行者,真實智起時,言我得無我無我所者,由見實我故,如石女無兒。不可得說住於解脫,言我得無我無我所智,由有住解脫者,言我得無我無我所智故,故知有我。 論者言:雖諸行聚等剎那剎那壞,相續法起,得見無我無我所,而無實我。二乘之人得無我故,唯見有此法生此法滅,起如是見。然我境界無故,緣我之心亦不起。我無體故,無有我所內外等法。以緣我之心不復起故,乃至得無我之念亦不起。唯除世俗名字菩薩摩訶薩,住無分別智,能見諸行本來無生。 ...

建立於 28 四月 2022
86. 〈虎年略談〉
(佛法隨筆)

... 佛陀跋陀羅三藏影響了漢語佛教修止觀等傳承,現今諸多學人大抵忘卻了。增上心學攝陀羅尼等,於《瑜伽師地論》亦能看出與《大智度論》意旨相同,而「明」義,本就需以增上心學為基礎。《往生論注講義》同名另外亦有早期性梵長老(1920-1997)曾經著作過。其實一切宗皆會歸於相、土自在之淨土,不論是中觀、唯識乃至密教。  

  禮儀與修養或者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對於學佛非常有助益,特別是現今浮躁社會來說,因為知識取得容易,但也往往不珍惜,又或媒體所播多半講究仇恨對立,導致自身更容易受影響,是故靜謐的觀察身、受、心、法於隨時,不論日常生活或於睡、夢之中,都能細細觀察所浮現種種影像而生對治,著實重要。 ...

建立於 07 二月 2022
87. 如渴水魚,斯有何樂
(佛法隨筆)

...    《唯識春秋》 ## 前言: 本書集合《雜阿含經》重要經文與法相唯識學阿毗達摩論書相互以上下文記錄而成,加諸隨筆、略釋論文解釋,集成了本書,希冀讓學習佛法之學人得有一入門學習之大綱。需要說明的是,若有引用學者內文,或翻譯所成,並不代表本人同意彼等看法與見解。 本書所摘經論與世俗論疏約莫有: 《瑜伽師地論》、《大乘玄論》、《中論》、《金剛般若經贊述》、栂尾祥雲《密教史》、《成唯識論述記》、《顯揚聖教論》、《攝論》、無性菩薩《攝論釋》、《維摩》、《玄應音義》、《慧琳音義》、《楞伽經》、《瑜伽師地論略纂》、《長阿含經》、《瑜伽師地論記》、《善戒經》、《菩薩地持經》、《大莊嚴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維摩經玄疏》、《摩訶止觀》、《妙法蓮華經玄義》、《觀音玄義》、《大涅槃經》、《法花經》(《妙法蓮華經》)、《大日經疏鈔》、《大乘法苑義林章》、《宗義寶鬘》、《無垢稱經》、《四教義》、《法華釋文》、《俱舍論》、《解深密經疏》、《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守護國界章》、《華嚴經探玄記》、《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勝鬘經》、《中觀論疏》、《大乘玄論》、《涅槃遊意》、《辯中邊論述記》、《幽贊》、《靈峰宗論》、《國清百錄》、《對法論》、《十誦律》、《大智度論》、《維摩羅詰經文疏》、《略述法相義》、《 ...

建立於 02 二月 2022
88. 中亞佛教 佛圖澄
(佛法隨筆)

... 

  佛圖澄弟子多傳中觀般若、淨土等義。如泰山僧朗與其修學增上戒學與般若學。此中所雖言『再到罽賓受誨名師,西域咸稱得道。』,然無諸多史料提供佛圖澄於罽賓受學諸師,然又顯見當時罽賓佛教興盛,另外,弘揚《瑜伽師地論》之無著菩薩亦於罽賓,足見從經典翻譯過程之中,以及諸多禪經多為罽賓僧侶所翻,足見當時深入止觀之淵源。 又 佛圖澄弟子道安法師,《高僧傳》云:「中有釋道安者,資學於聖師竺佛圖澄,安又授業於弟子慧遠。惟此三葉,世不乏賢。並戒節嚴明,智寶炳盛。使夫慧日餘暉,重光千載之下;香土遺芬,再馥閻浮之地;涌泉猶注,寔賴伊人。」彌天釋道安者,乃漢語佛教般若中觀學之先驅,《出三藏記集》又提到道安法師建立釋姓義,後又獲《增一阿含經》而有其依據,如說:「後獲《增一阿含經》,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由道安法師開始,漢語佛教才有出家僧姓為釋姓之始。 ...

建立於 25 一月 2022
89. 〈五重唯識觀〉
(簡介)

...  或隨指事以辨唯識,阿毗達磨契經頌言「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隨指一事辨唯識故。 如是等輩,無量教門,舉此六門,類攝諸教,理義盡者,唯第五教,總說一切為唯識故。 或束為三,謂境、行、果,如《心經贊》具廣分別。   ---慈恩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     延伸閱讀: 計畫出版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

建立於 20 十二月 2021
90. 〈唯識道次第略〉
(簡介)

〈唯識道次第略〉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 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 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 在通達位,如實通達; 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 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 ...

建立於 20 十二月 2021
91. 料簡略
(佛法隨筆)

...  何謂顯密義?按七世紀漢語中觀宗 吉藏大師(西元549年-623年)《法華遊意》料簡而問答: 「問:小乘亦是密說一乘不? 答:佛說小乘,意在悟大,故說小乘,亦是密說一乘也。 問:小乘就何文是密說一乘耶? 答:如云三乘人同得人無我,同斷煩惱,同入無餘,即是密說三乘同歸一道也。 問:《大品》唯付財是密說一乘,更有餘義也? 答:《大品》中明三乘人同是一如,同入法性,即是密說三乘同入一乘。 問:顯說一乘為何人耶? ...

建立於 14 十二月 2021
92. 為令觀識,捨彼外塵
(佛法隨筆)

問:佛教唯識宗說三界唯心義,近似印度吠壇多義,又其認為唯識無境義,不如中觀宗。 略答:唯識宗乃心、境俱遣義,彼等中觀宗誤解唯識義,以為唯識宗承許識存境無,實際上,護法菩薩說:「是故聖說心境有三: 一者、有言有相心境; 二者、無言有相心境; 三者、無言無相心境。

  初於名言能有覺悟,亦有隨眠; 次於名言雖有隨眠,而無覺悟; 後於名言隨眠、覺悟一向永無。 初二緣世俗,後一緣勝義。復有永離言說隨眠,後所得心通緣二諦。 ...

建立於 23 十一月 2021
93. 《敘觀心覺夢鈔》感
(佛法隨筆)

《敘觀心覺夢鈔》 太虛大師 觀心覺夢鈔,一冊三卷,民國六年,余遊日本西京,購之舊書肆者。查此書,日本續藏亦未收入,殆為孤本。據江戶沙門典壽校刊引,已不知撰者名,相傳是良遍治師或中觀法師作。嘗反復觀玩,所言雖不無偏至之處,要為日本傳慈恩學者之一大師所撰,確然可無疑矣。鈔中以「其境守性,不隨心故名性境」,可謂文從字順!以熏習道理、轉教道理說唯識,尤為扼要。其種子熏習章、十二緣起章、二諦相依章、二重中道章、攝在剎那章、勝義重重,蓋難殫述!難辯之辭,亦多精卓。玄奘大師八識規矩與窺基大師唯識章之後,此為高建慈恩法幢有數之傑作!上海方設立佛學書局,借與原本,抄副付印,用廣流傳。至其中字句脫剩訛訛者,間仍有之。雖未遑一一治定,但由閱者細心觀覽,亦不難貫通前後文而得其義也。 ...

建立於 02 十一月 2021
94. 印尼佛教略
(佛法隨筆)

...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譬如大尊者持中觀見,而金洲大師則持實相唯識見。從持見門雖有勝劣,但總為大乘道。次菩提心依彼而得,故於金洲大師與諸上師,則無比較勝劣之差。」宗喀巴誤解了唯識見,認為唯識不了義,然根據無著大士《顯揚》說:「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無阿賴耶識,依止執受應不可得,最初生起定不可得,明了生起應不可得,諸法種子應不可得,四種業用應不可得,種種身受應不可得,二無心定應不可得,命終時識應不可得。」一分學人不信受 ...

建立於 31 十月 2021
95. 菩薩為修禪故,能忍難忍
(佛法隨筆)

... 

  諸多自詡大乘者認為四念處僅只是「小乘」所為,大乘應當修「空性」,然而實際上,中觀宗始祖 龍樹菩薩於其著作《大智度論》卷第一即開宗明義的說明修學「四念處」之同異:「復次,餘經中說四念處隨聲聞法門,於是比丘觀內身三十六物,除欲貪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今於四念處,欲以異門說般若波羅蜜。如所說菩薩觀內身,於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於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於身念處中觀身而不生身覺觀,是事甚難。三念處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四諦等種種四法門亦如是。」於身內、外觀無所得義,於此無所得義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相反的,正是什麼境界都現行時能正念了知並且觀察其法相並沒有一定之相而無所得。彼等自詡大乘者,沒有深刻的去了解 ...

建立於 16 十月 2021
96. 【公告】關於請經書法寶
(最新法訊)

近來多有不肖人士,藉由請經書法寶之名,等到請經書法寶之後,隨即消失無影無蹤,不論此等人是否私底下更改成為己作或者印刷出版謀取世俗名利、或者加諸內容為己名,皆已可能嚴重破壞戒律:盜法罪。若同如上所述而有實際作為者,則亦破壞世俗著作權法規,盼望此等人應當尊重於法。  

本會開放王居士花費多年精心編輯、疏文斷句諸多法相唯識學、中觀、阿毗達摩、天台、三論、淨土等重要論疏之目的,乃在於讓這個世界的眾生獲得佛法的智慧。我們學習佛法是為了獲取佛教中的智慧,並且去實踐它,而不是為了獲取名聲、地位,這些「我所」。偷法,並不會讓自己有智慧,更不會讓自己成佛,反而更容易下墮。 ...

建立於 04 十月 2021
97. 第一義中諸業並不生
(佛法隨筆)

永明師云:「竊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云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然此等學人錯即在於誤解勝義、世俗二諦而於世俗言空於勝義除有,故多空病。 「業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是故則無有,能起於業者。」若業能自生者,則業即有自性,然第一義中,業無自性故,所以言無業亦無作者,如何何有業能生果?若其無有果法,云何有受果者? ...

建立於 25 九月 2021
98. 《廣百論釋》世間十難測
(佛法隨筆)

只要用心辦道,處處用心,無處不是美景。 護法菩薩《廣百論釋》約莫十七、八歲即接觸,當時接觸的為金陵刻經處本,早期台灣諸如大乘精舍、生命協會、各種印經協會若印刷木刻本,大抵皆出自於金陵刻經處校勘之木刻本。當時甚少使用網路查閱,多半用紙本大藏經、圖書館借閱經論,也不知道護法菩薩為誰、也不知為玄奘三藏傳承之源,僅只了解到本論對於中觀學有若干層次上之見解,與了知此為唯識學上重要論書。然深入了解之後,方知本論不僅以中觀學闡述,更將唯識與中觀會通起來,雖說本書為《釋》,實際上亦是一部大論,於諸論文若不疏通,每行問答皆難以釐清,更難於護法菩薩論釋而生歡喜。 ...

建立於 06 九月 2021
99. 龍樹菩薩《菩提資糧論》說定性聲聞終不能坐覺場,證無上正覺
(佛法隨筆)

...  《大莊嚴論》云:「由界差別者,眾生有種種界無量差別,如《多界修多羅》說。 由界差別故,應知三乘種性有差別。」 乃至云:「若無性差別,則亦無果差別等。」 又《善戒經》、《地持論》、《瑜伽論》釋十因中,解定異因,有性及三乘性皆悉定異。   以上即知定性聲聞不成正覺,並非僅唯識所說,於大乘佛教中觀 龍樹菩薩亦如是說。   關於源信,《日韓佛教史略》: 源信隱於橫川兜率谷之惠心院,專以著述為己任。著有《一乘要決》三卷、《大乘對俱舍抄》十四卷、《妙行心要集》六卷、《往生要集》六卷等,共有七十餘部百五十卷。寬仁元年入寂,世壽七十六歲。以其學風所被,弟子們即形成一種門風,自此以下,出一學派,仰源信為創祖而稱惠心流。 ...

建立於 27 八月 2021
100. 問:先學顯教後學密教,對嗎?
(佛法隨筆)

... 等亦未翻,如何知《發智論》弟子譬喻師義?《大法炬》、《大威德陀羅尼經》亦未翻。又諸如天台、三論等宗俱未翻,焉能得知漢語中觀義?若說往昔未翻,於今熟知漢語者能學者,此等不即證明往昔彼等藏語諸師未能嫻熟漢語傳承?諸多重要經論俱未翻而彼此辯論,建立因明若無共相,焉有何義?兩者實際上乃不同系統傳承。 所謂先學顯教後學密教多為無義,上列諸經論皆為重要卻未翻、未全,如何先學? 若如是,則自語相違,猶若空花雪月隔空築樓。學人應當秉持謙遜,而非隨恣意語攻訐,有愛見故。另應當學所知學,未知者當言未知、已知者當言已知,如實語故。 ...

建立於 26 八月 2021

搜尋本站

主選單

  • 首頁
    • 搜尋
  • 計畫
    • 簡介與出版書目
    • 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 〈唯識道次第略〉
    • 〈五重唯識觀〉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電子佛典
    • 贊助流通
    • 常見問題Q&A
  • 新聞
    • 影音
    • 下載
  • 隨筆
    • 佛法內外學
  • 《菩薩藏》
    • 法寶經書列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菩薩行》
    • 《唯識手冊》
    • 試讀
  • 《成佛正因》
    • 《中論研習》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真實義品略記》
    • 《大日經疏集》
    • 《金剛頂經疏集》
    • 《蘇悉地羯羅經疏集》
    • 《空海大師全集》
    •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 聯繫
    • 網站導覽
    • 佛教網站
首頁︱搜尋本站︱計畫︱〈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漢語中觀宗傳承系譜〉︱〈唯識道次第略〉︱〈五重唯識觀〉︱如何深入《大藏經》
簡介與出版書目︱ 最新法訊︱ 佛法隨筆︱佛法內外學︱《真實義品略記》
《菩薩藏漢語佛典系列》-〈中觀、唯識、阿毗達摩〉︱ 法寶經書列表︱《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行》︱《唯識手冊》︱《成佛正因》︱《中論研習》︱《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大日經疏集》︱ 《金剛頂經疏集》︱ 《蘇悉地羯羅經疏集》︱
 《空海大師全集》︱《慈覺大師圓仁集》︱ 《興教大師覺鍐集》︱ 《新義真言宗賴瑜僧正集》︱ 網站導覽︱ 佛教網站︱
關鍵字搜尋: 成唯識論︱ 瑜伽師地論︱ 唯識︱ 真如︱ 二諦︱ 勝義諦︱ 起信論︱ 窺基︱ 圓測︱ 空性︱ 中觀︱
贊助我們︱聯繫我們 l E-mail:taiwanbuddha@gmail.com
線上電子書平台請書: 樂天kobo︱ Amazon kindle︱Pubu 電子書︱ Google Play圖書︱ Readmoo讀墨
© Copyright 2015-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主選單

  • 首頁
    • 搜尋
  • 計畫
    • 簡介與出版書目
    • 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 〈唯識道次第略〉
    • 〈五重唯識觀〉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電子佛典
    • 贊助流通
    • 常見問題Q&A
  • 新聞
    • 影音
    • 下載
  • 隨筆
    • 佛法內外學
  • 《菩薩藏》
    • 法寶經書列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菩薩行》
    • 《唯識手冊》
    • 試讀
  • 《成佛正因》
    • 《中論研習》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真實義品略記》
    • 《大日經疏集》
    • 《金剛頂經疏集》
    • 《蘇悉地羯羅經疏集》
    • 《空海大師全集》
    •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 聯繫
    • 網站導覽
    • 佛教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