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諮詢
  • taiwanbuddha@gmail.com

菩薩藏佛教學會-阿含毗曇宗、般若中觀宗、法相唯識宗三時教菩薩藏佛教學會-阿含毗曇宗、般若中觀宗、法相唯識宗三時教菩薩藏佛教學會-阿含毗曇宗、般若中觀宗、法相唯識宗三時教

  • 首頁
    • 搜尋
  • 計畫
    • 簡介與出版書目
    • 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 〈唯識道次第略〉
    • 〈五重唯識觀〉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電子佛典
    • 贊助流通
    • 常見問題Q&A
  • 新聞
    • 影音
    • 下載
  • 隨筆
    • 佛法內外學
  • 《菩薩藏》
    • 法寶經書列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菩薩行》
    • 《唯識手冊》
    • 試讀
  • 《成佛正因》
    • 《中論研習》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真實義品略記》
    • 《大日經疏集》
    • 《金剛頂經疏集》
    • 《蘇悉地羯羅經疏集》
    • 《空海大師全集》
    •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 聯繫
    • 網站導覽
    • 佛教網站

菩薩藏佛教學會-站內搜尋

共有:找到一項結果。

搜尋:
只搜尋:

1. 實我與無我
(佛法內外學)

...  有一類佛弟子認為,阿賴耶識即是無我之我。 如果說阿賴耶識心性即是心體,此心體能夠緣生一切法是勝義諦,那麼,此中依心體立量,就跟印度六派哲學之數論派建立彼大等相雖轉變而體常一不變的道理,就是所謂的「相雖轉變、體不變義」。 這就是執此有漏心相轉為無漏法,無漏心體作無漏的緣故,不是說前面的體相之體滅而說性常,然此義有失前有漏相得無漏相故名為相轉變,倘若說前無漏心體滅後無漏心體生,也不能夠這樣說,因為以有漏為相性是無漏者。 ...

建立於 25 八月 2018
2. 諸法無常,非第一義
(佛法內外學)

「我認為一切有為法,皆與無常法相應,這就是真理、第一義、勝義諦。 為什麼說無常法並不是真實的?這是為什麼?一切有為法,有生法、住法、滅法、異法等相,有為法前生、次第相續住、爾後有滅相,這是有為法的體性,怎麼可以說有為法因為與無常法相應而不是真實的?」 「有為法不應當有生、住、滅、異等相。這是為什麼?生、住、滅、異相並不是真實有故。

  倘若世間一切法生、住、滅、異是有為法相的話,那麼,現在「生」法中,亦應當有生、住、滅、異等相,因為你說「生」法是有為相的緣故,那麼,生法一一處亦應該有生、住、滅、異相,是則落入了無窮過失,而住、滅、異法亦應當如是落入了無窮過失。 ...

建立於 18 八月 2018
3. 《瑜伽師地論釋》略說
(佛法內外學)

...  又於此地中,唯有清淨真如所顯之甚深功德,有人以為真如乃假名施設者,於此亦破之,佛雖現於三界,但卻未能視同有情之蘊處界三科也,離諸分別故,依他起性業已轉依為圓成實性故,依他清淨亦圓成故。又於此地中離諸五法之相、名等假名詮表,一切名相於勝義諦中,但是假名施設爾;此又兼述佛地如來之有為無漏法諸功德攬以為性,如同《密嚴》。   後記: 本文為二十餘歲時隨性撰文寫成。     相關內容: ...

建立於 16 四月 2018
4. 空、空性、空相真實義略說
(佛法內外學)

...    以空滅除一切煩惱疾病,擔心眾生執著空又成為了另外一種疾病,所以說,以空捨空,是名空空。 第一義勝義諦空呢?第一義名為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是空。怎麼說呢?無受、無著故。倘若諸法實相有的話,應受、應著。以諸法實相無實故,不受、不著,倘若有受、有著諸法實相者,即是虛誑法,遍計所執性故。再者,諸法中第一義勝義法名為涅槃。涅槃有二:有餘、無餘涅槃。一切法不離第一義勝義諦,第一義勝義諦不離諸法實相,能使諸法實相空,是名為第一義勝義諦空。  ...

建立於 26 十一月 2017
5. 大乘法苑義林章。總料簡章 窺基法師撰(重新編輯標點)
(佛法內外學)

...  又有二教:一者,半教;二者,滿教。《涅槃經》言:「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又云:「為聲聞乘而說半字,為菩薩乘而說滿字。」又,《勝鬘經》言。有作四 聖諦、無作四聖諦;聲聞知有作,佛知無作。《瑜伽》等說,安立諦、非安立諦。唯說安立,名為半教;通說非安立,名為滿教。 又有二教: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二十唯識論》云: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所執法無我,復由餘教入。此以二空、二障,以明半、滿。 又有二教:一、勝義諦;二、世俗諦。 ...

建立於 03 九月 2016
6. 俱舍分別智對治義
(佛法內外學)

修瑜伽者為對治無始以來異生執取常見故,而修「非常」行相,世間諸相皆非常故;為對治世間樂見故,修「苦」 行相想;為對治我所邪見故,修「空」行相,無我所故,皆緣自心變現所執取故觀空斷我所;為對治我見故,修「非我」行相,世間非實我、勝義諦無有實我體故,斷我見故,一切我愛皆末那相應。 為對治外道無因見故,觀修「因」 行相,有因有緣世間集故;為對治邪執梵王、自在天等第一因見故,修「集」行相,多法聚集為因生果,既有因則是多法聚集而無常。 ...

建立於 07 四月 2016
7. 聲聞乘四重二諦義
(佛法內外學)

...  聲聞勝義諦者: 第一世間勝義諦者:謂所安立三科等法。以安立蘊、處、界三科對世間所執實有瓶、聲、車、軍、士夫作用世俗故名勝義諦。 第二道理勝義諦者:謂所安立苦、集、滅、道四聖諦理。以四聖諦法理對蘊處界三科道理世俗故名勝義。 第三證得勝義諦者:謂所安立生空真如。以證得安立四聖諦理而安立生空真如可證,真如無為斷實我見故為安立生空真如。 第四勝義勝義諦者:謂非安立生空無我。離一切名言、色心所顯、離常無常義,廢詮談旨名言俱離一真法界。此中安立非安立相,非世俗安立生空真如相故為非安立相,無相相故。 ...

建立於 13 三月 2016
8. 清辨所計依他、遍計皆虛妄有,護法依世俗依他有、遣遍計執。
(佛法內外學)

... 說:「 此緣真智,挾帶真如之體相起故名所緣,非帶彼相分影像而起名緣於如,不離如故。」 無相之相是為真如,有無俱非、有無皆世俗諦故。並不是說帶真如相分影像境界而起名所緣緣,本不離如故。此中判根本智與真如皆勝義勝義諦所攝故。 然唯識家所立俗諦共有四重,而清辨只立一重俗諦,基本上,清辨是不承認異熟識體實有,所以遣依他起、徧計執。 若無異熟識者,則無流種、還滅道理可得,一切無因故,而清辨往生前乃以持真言入山洞中修持,若無因緣果報法,何須持真言?一切既然唯境無心,持者誰持?既計依他非有,則無種種緣起道理。 ...

建立於 27 二月 2016
9. 本性能生即是有為法
(佛法內外學)

...  數論宗所見立的論述即為「本性者能生一切不從他生,故稱本性。」即是能生、必有所生,然能生者必生滅性、有為法故。數論此以建立為勝義諦,然勝義諦者,非能生、非所生,生生之生必滅故但為世俗諦。 這也是為何有部婆沙師破分別論者執無為法能緣起義故。到了後世,起信論的立論與數論宗非常類似,亦建立本性不生卻能生一切法、本覺、始覺等義。 然依藏識教,賴耶但為無記性,所著重者以無漏淨種為主,所以多聞薰習斷劣無漏種,四重二諦義不可不查。 ...

建立於 14 二月 2016
10. 真如與阿賴耶識差異略說
(佛法內外學)

真如與阿賴耶識差異略說,近人不論是否學習佛法,但對於佛法三時教中的法義混淆,甚者或以假亂真、或以相代性、或以有為法替無為法,雖言弘揚法相唯識學,然卻不解唯識學勝義諦,或誤解藏識體性為人發呆、意識空白狀態為第八本識而貶斥唯識學為不了義,或以中觀見破唯識義,此皆為未明契經所言義而自創其義,期盼學習佛法者,能深入契經、智慧如海:

今真如與阿賴耶識二者差異,從: . 無漏淨種說 . 空、不空如來藏說 ...

建立於 02 一月 2016
11. 何謂法教導?謂由藏所攝、摩呾理迦所攝、以及由二所攝
(佛法內外學)

何謂法教導?謂由藏所攝、摩呾理迦所攝、以及由二所攝。 藏者:聲聞藏、大乘藏。摩呾理迦者以修十七地為主、二所攝者:謂所依能依相屬教為主,由此應正作、應隨學。

如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復次教導略有十二。所謂事教、想差別教、觀自宗教、觀他宗教、不了義教、了義教、世俗諦教、勝義諦教、隱密教、顯了教、可記事教、不可記事教。 事教者:謂各別說色等眼等諸法體教。 想差別教者:謂廣宣說諸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等,名想差別。又復廣說諸念住等,名想差別。又復廣說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等,名想差別。如是無量諸佛世尊廣說諸法想差別教。 ...

建立於 02 一月 2016
12. 今說真如起色心等,此乃所立劣數論宗
(佛法內外學)

...  是故,為藏識有此功能,非無為法有功能性故。看到一些文章提到真如受薰義,正因為有此等義,所以至今尚有諸多像似佛法流行於世。彼等只要將真如、真心、或者諸多名相如A,B,C等自創名相相互結合,一般人等也會將其所說當真。 無為法,非緣起、非能所薰,這是三乘的共說,也為佛法之正見,無為聖智所見乃真,能緣所緣行相滅故,此即為勝義諦與他宗不同處。   文獻來源:成唯識論料簡,唐  窺基 撰。 卍續藏經,第七十六冊,0990頁,新文豐版 ...

建立於 02 一月 2016
13. 四重二諦相依義
(佛法內外學)

問:佛法法門無盡時,以何法義門可爲勝義眞實諦門耶? 答:宗立四重二諦義,所謂:世俗諦具有四重,勝義諦亦然。

然世俗諦四重者:一、世間世俗:謂瓶、衣、軍、林等。二:道理世俗,謂蘊、界、處三科。三、證得世俗:謂苦、集、道、滅四聖諦。四、勝義世俗:謂二空眞如。勝義諦四重者:形前世俗諦次第立之,即形初俗立四重眞,所謂蘊、界、處三科與苦、集、道、滅四聖諦二空一實是也。形第二俗立三重眞:所謂苦、集、道、滅四聖諦及與我法二空一實是也。形第三俗立二重眞:所謂我法二空一實是也。形第四俗立一重眞:所謂一眞法界是也。今此廢立,三乘合明,若偏明菩薩二諦者,實我實法爲第一俗,色、受、想、行、識五蘊與苦、集、道、滅四聖諦等十善巧爲第二俗。三性無性唯識理等爲第三俗,二空眞如爲第四俗,今此後三即是勝義諦之中前三。其第四重眞勝義者,即是二空廢詮談旨一眞法界。形第一俗立四眞等之義如前,凡眞非獨眞,必是俗之眞。俗亦非獨俗,必是眞之俗,是爲眞俗相形之義。故俗事中定有眞理,眞理之中定有俗事。 ...

建立於 02 一月 2016
14. 安住二諦為諸有情宣說正法
(佛法內外學)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二諦為諸有情宣說正法。何謂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舍利子!雖二諦中有情施設俱不可得,而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宣說正法,令諸有情聞正法已,於現法中尚不得我,何況當得所求果證及能得者!

  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雖為有情宣說正法,令修正行得所證果,而心於彼都無所得,達一切法不可得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75〈無闕品79〉》 ...

建立於 01 一月 2016
15. 性寂相覺
(佛法內外學)

其實要融合印度、漢語系佛學,最折衷的辦法即是性寂相覺。 真如卻為性寂,然藏識現象則有種種作用,除心所法、自受用身、報佛體外,無漏種雖不依藏識而有,然卻必須依於藏識而無漏等流,經中雖然說真如所緣緣種子,說明的是無漏淨種的部份,所以相覺則以華嚴、天台作為轉折,所謂一心三觀、一真法界。

不離有為取證無為,不離無為取證有為。 諸經所言,不見得皆為談勝義諦,有時偏談心王、有時偏談世俗諦諸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禪、八定,不能混為一談皆為勝義諦。 ...

建立於 29 十二月 2015
16. 一切皆能宗
(佛法內外學)

龍樹菩薩在此說明的與智者、窺基同,所以性宗、相宗之分但為眾生不明實相所執,以我愚見,一切皆能宗。

「復次,離有為則無無為,所以者何?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無為相者則非有為, 但為眾生顛倒故分別說。(註:真如為二空所顯法性,為心實性,離有為心法別求無為法身不可得也。) 有為相者,生、滅、住、異;無為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為入佛法 之初門(註:因緣法但為有為法,生、滅、住、異皆有相故,一切有為法皆依他起,依他眾緣得起故,後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教體攝相歸性唯圓成實,無為法勝義諦也,勝義者何?無生法性即是空性。)若無為法有相者,則是有為。 ...

建立於 26 十月 2015
17. 真如非心、不離心,自性身攝故
(佛法內外學)

何為真如?色也?心也? 然一切色法細至極微、亦有方分,有方分者,亦屬無常,有執色故。

若真如是心,心者,念念生滅、雖三界唯心者,以能生萬法,此能生性故非真常,真常者非能所生故,有生之法、必有滅故。此亦為世俗勝義諦。心如猿猴,雖經訓授,亦為猿猴,無常轉常,無有是理。若能轉變,則為不平等因,以不平等因,作一切法依止性,則同數論,顯為非正。 色心皆為無常蘊,若真如是心,則真如屬無常,豈有法身無常例?涅槃非無常蘊故,非蘊攝故。 ...

建立於 26 十月 2015
18. 真如一味義
(佛法內外學)

...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 識,為非識?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 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本)。梵行品第十六 此中所言與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真如一味義同,所言皆宣說勝義諦:「「復次,善現!如彼諸蘊展轉異相,如彼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 ...

建立於 26 十月 2015
19. 宗喀巴點出了幾項對於空性的邪執
(佛法內外學)

...  故若說云,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為是未解了義之時。設作是念,由種種門修施等行,是未獲得堅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見。此若是實,則已獲得無分別智,證勝義諦大地菩薩,及諸特于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八地菩薩不須修行,然此非理。」   相關內容: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

建立於 24 十月 2015
20. 中道雙照二諦
(佛法內外學)

智顗(智者)大師在其『維摩經玄疏』中提到,地論、攝論宗之謬見,其建立論點與『成唯識論』勝義勝義諦同,如卷九:「然勝義諦:略有四種:一、世間 勝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此中勝義依最後說,是最勝道所行義故,為簡前三故作是說,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 ...

建立於 22 十月 2015
21.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5
(真實義品略記)

...  云何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尋思唯有差別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別假立不二之義,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可言說性不成實故非有性,離言說性實成立故非無性。如是由勝義諦故非有色,於中無有諸色法故;由世俗諦故非無色,於中說有諸色法故。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等差別假立門,由如是道理一切皆應了知。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解譯:          ...

建立於 22 十月 2015
22.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5
(真實義品略記)

...  解譯:          又由於諸菩薩等由能深契證入法無我智,而於一切法之離言自性如實知曉後,並能通達無有少法以及少許品類差別可以生起分別,而唯只取其事與唯取證於真如,但能行於義。(註十)這類的菩薩行證於勝義諦而能於一切法生起現觀(註十一),觀察其平等平等之法性理,以其真如法性智慧而能如實觀察於一切處所具有平等平等法性見解,與具有平等心並能親證得最勝捨處,並且依止於此等捨行,於諸內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乃至聲明等五明處(註十二)能夠於一切所當修習之善巧精進勤時修習之時,雖然屢次遭到種種境遇,以及一切劬勞與一切苦難而不會生起絲毫退轉之心,迅速疾證能令色身無有勞累倦怠乃至心識皆無有任何勞累之想,而於其他諸善巧事業速能成辦,得大念力而不因為自身獲得種種善巧而自我貢高傲慢,亦於他人所求法義之處能夠無有任何祕吝之心,於諸善巧能夠心中沒有任何怯弱而對擔負佛法重任有所堪能,所往諸行業沒有任何阻礙而具足堅固之鉀鎧加行。 ...

建立於 22 十月 2015
23. 真如與阿賴耶識義
(佛法內外學)

《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云:「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為,若是有為應非勝 義,若非勝義應更尋求餘勝義諦。 善現,由此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為,是勝義諦,得此勝義更不尋求餘勝義諦。唯有常常時、恒恒時,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若自性身從因能所生是則有為、一切因緣所生法,皆是緣起義,故真如勝義法無為性非因所生、非有為法所攝,無漏有為法亦屬有為非無為故,真如遍一切一味相故,滅諦所攝故、為涅槃真義故,然勝義諦雖離名言,異生有情亦需善能分別了知觀諸法性相、由是悟入一切法真如無我性。 ...

建立於 22 十月 2015
24. Project 計畫
(佛法內外學)

《瑜伽》大論云:「若有人問言:菩薩以何為本?應決定答言:以大悲為本。」《瑜伽》本係出一切有部,故重對法,然菩薩對法論中,亦倡三性、三無性真義,以眾生不知、不解、不證,故而拒斥三轉法輪之真勝義諦。

《宗鏡錄》云:「夫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本識所變。」然俗人執識之見分 為我愛,執識之相分為幻有。故聖 龍樹菩薩於其《大智度論》明示修毗曇者恆執一切法有、為對,錯解空性者繆執一切法皆空宗,錯執因果亦空宗,是為惡取空宗。以是故,是以三轉法輪為我 ...

建立於 22 十月 2015
25. 略談月稱論師《入中論》犯相符極成過
(佛法隨筆)

...    陳那菩薩云:譬如於依他起性之繩等支分之處別別分析審觀察之時,了知一切法無有實體性,唯是虛妄心識之分別。如是應當了知一切諸法但唯是假名法,就像是瓶子、衣服等物,乃是藉由埿土、縷線等而成,乃至言說識所行之所知境未至破壞之時,方名為瓶子等物。此中說從他者之義,乃是說從世俗諦言說而有此法,並不是於勝義諦上說。    

(第三頌):無分非見故,至極同非有,但由惑亂心,智者不應執。 ...

建立於 10 七月 2022
26. 釋疑:既為圓成實性,又如何能生世俗緣起法?
(佛法隨筆)

傍晚隨寫幾點提示,夜晚添補一點補充。 若極微、細意識說、業力能自生義等同常者,此等不亦勝義諦乎? 另外,隨舉《心類學》內文一、二:「唯識派與瑜伽行自續派中,『離分別且由堅固習氣生起的了知』,即現前的性相。彼又如《定量論》說:『此復習氣堅固故,隨行乃至輪迴『盡』, 此乃於名言中觀待不欺誑故,此是量也。」

  然唯識中並無『離分別且由堅固習氣生起的了知』此義,不知此中所言出自何處?此即前後往往於唯識上所解錯文之緣由。 ...

建立於 05 七月 2022
27. 〈釋疑〉:民國壹佰壹拾壹年柒月一日
(佛法隨筆)

...    (五)、「自相成就」者,語出《四宗要義講記 》,如說:「『唯識師說:非唯由分別假立,其由自體成就者(有自體者),為自相有、自相成就、勝義諦。其唯由分別假立之法,則與上相違。依他起與圓成實為前者,遍計執為後者也』。 」唯識並無此說,然依基師《義林》所謂「分別假立」者,乃「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自相成就」者,依登地 無著菩薩《顯揚》義,乃在於對「去來實有論」執取於過、未法有其自相,謬計為實有,如菩薩言:「去來實有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或在此法,由不正思惟,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過去,有未來,自相成就,猶如現在,實有非假。」 ...

建立於 01 七月 2022
28. 【出版】《唯識要義問答》-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
(最新法訊)

... 

  此等諸論疏有諸多法義對於學人著實至要,諸如:了不了義、熏習、無種姓、佛性多義、第八識是否為成佛正因、見道位前是否能伏煩惱現行、定性不作佛、斷見論、無漏亦有見相分、唯識性與四重二諦義、唯識所言我法義、體是一、常能生諸法為邪見、起心非淨難、真如常法不能持種、異生屍骸何故增生、無明熏真如否、報身土體義、表色無表色、四俗諦、四勝義諦、無情成佛乃相分義、四變句義、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十地義、真言宗念佛義、菩薩戒義、《寶鏡鈔》批判日本一宗以男女陰陽之道為即身成佛義、世親位鄰初地菩薩義、藏語大藏經所缺經論、涅槃常法無能生緣、慈悲與敗壞菩薩義、唯識宗行大悲義、龍樹菩薩說世俗諦、賴耶非空性心、十信習種菩薩白法或起不起、心一境性、第一義諸業不生、《中論》三乘義、他性空亦為自性執、圓成實性自有四種、三性二門、性空不從因緣生、唯識宗修禪定義、念佛人發菩提心義、印度吠檀多派義、《義林章》評議、太虛大師說佛性義、幻性依他識幾類、破意識師義、菩薩乘二諦、《集成編》破細意識義、初能變識十門義、第八識有十九名義、五重唯識觀、空不空如來藏義、漢語佛教入門論書、僧佉執一切法一相義、《法花經》常不輕菩薩所證品位、他勝處法、《智度論》所言法性生身為受用身義、菩薩地前能伏分別現行義、《顯揚聖教論》略、一切種妙智義、菩薩修平等心、因果比量、名身義、阿毗達磨義、異生計我執見能見能聞了別義、異生能住思現觀信現觀、無著菩薩建立阿賴耶識義、意識不能持種義、無心等位成就阿賴耶識、苦諦四相、三種雜染、菩薩摩訶薩十二艱難事、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否、一乘義、瑜伽道、心、意、識義、意從阿賴耶識種子生、大乘修四念住、四種依、三性自體能作業幾業、外道咒術無能息煩惱、五種遍計、十六行智後修四加行、意根即末那識、分別論者執緣起是無為謬、分別論者執心本性清淨謬、三一權實論爭、密嚴土、無種性人無涅槃法、地論師義、三時義意無別、中觀唯識八不十非義、一乘道、《菩提資糧論》定性聲聞終不能坐覺場、宇宙如何變化而成、佛圖澄略、波斯文化太陽神與彌陀信仰差異、唯識學談如來藏、玄奘三藏一系釋涅槃義、命根者何義、雖無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為謬、分別論執心性本淨、佛地斷二愚、念佛與熏習義、增上心學、資糧道漸伏、梵行者不受密慧灌頂、《解脫道論》略義、九心輪義、破波羅提木叉法、禪觀亦於世俗修慈悲心、佛陀何故不開許談論鬪戰事、同體大悲、隨喜殺義、四姓平等義、利他義、《顯揚》為《瑜伽》綱要論、緣生即世俗諦義、依此故空此實是有義、有體法非是空花、世諦中有緣起故,第一義非有緣起、第一義無斷常過、勝義非空不空、僧佉執有如是我在彼無我我所身根識中、真解空義、第一義中非有非不有、異生執我有多義、 ...

建立於 01 六月 2022
29. 295《唯識要義問答》台灣 王穆提 著-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
(唯識手冊)

... 

  此等諸論疏有諸多法義對於學人著實至要,諸如:了不了義、熏習、無種姓、佛性多義、第八識是否為成佛正因、見道位前是否能伏煩惱現行、定性不作佛、斷見論、無漏亦有見相分、唯識性與四重二諦義、唯識所言我法義、體是一、常能生諸法為邪見、起心非淨難、真如常法不能持種、異生屍骸何故增生、無明熏真如否、報身土體義、表色無表色、四俗諦、四勝義諦、無情成佛乃相分義、四變句義、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十地義、真言宗念佛義、菩薩戒義、《寶鏡鈔》批判日本一宗以男女陰陽之道為即身成佛義、世親位鄰初地菩薩義、藏語大藏經所缺經論、涅槃常法無能生緣、慈悲與敗壞菩薩義、唯識宗行大悲義、龍樹菩薩說世俗諦、賴耶非空性心、十信習種菩薩白法或起不起、心一境性、第一義諸業不生、《中論》三乘義、他性空亦為自性執、圓成實性自有四種、三性二門、性空不從因緣生、唯識宗修禪定義、念佛人發菩提心義、印度吠檀多派義、《義林章》評議、太虛大師說佛性義、幻性依他識幾類、破意識師義、菩薩乘二諦、《集成編》破細意識義、初能變識十門義、第八識有十九名義、五重唯識觀、空不空如來藏義、漢語佛教入門論書、僧佉執一切法一相義、《法花經》常不輕菩薩所證品位、他勝處法、《智度論》所言法性生身為受用身義、菩薩地前能伏分別現行義、《顯揚聖教論》略、一切種妙智義、菩薩修平等心、因果比量、名身義、阿毗達磨義、異生計我執見能見能聞了別義、異生能住思現觀信現觀、無著菩薩建立阿賴耶識義、意識不能持種義、無心等位成就阿賴耶識、苦諦四相、三種雜染、菩薩摩訶薩十二艱難事、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否、一乘義、瑜伽道、心、意、識義、意從阿賴耶識種子生、大乘修四念住、四種依、三性自體能作業幾業、外道咒術無能息煩惱、五種遍計、十六行智後修四加行、意根即末那識、分別論者執緣起是無為謬、分別論者執心本性清淨謬、三一權實論爭、密嚴土、無種性人無涅槃法、地論師義、三時義意無別、中觀唯識八不十非義、一乘道、《菩提資糧論》定性聲聞終不能坐覺場、宇宙如何變化而成、佛圖澄略、波斯文化太陽神與彌陀信仰差異、唯識學談如來藏、玄奘三藏一系釋涅槃義、命根者何義、雖無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為謬、分別論執心性本淨、佛地斷二愚、念佛與熏習義、增上心學、資糧道漸伏、梵行者不受密慧灌頂、《解脫道論》略義、九心輪義、破波羅提木叉法、禪觀亦於世俗修慈悲心、佛陀何故不開許談論鬪戰事、同體大悲、隨喜殺義、四姓平等義、利他義、《顯揚》為《瑜伽》綱要論、緣生即世俗諦義、依此故空此實是有義、有體法非是空花、世諦中有緣起故,第一義非有緣起、第一義無斷常過、勝義非空不空、僧佉執有如是我在彼無我我所身根識中、真解空義、第一義中非有非不有、異生執我有多義、 ...

建立於 01 六月 2022
30. 般若說勝義空者,非未全無世俗諦
(佛法隨筆)

彼等言世俗、勝義皆空,是為真勝義諦。然觀看彼等每每言行不一,於最基本之殺、盜、淫、妄等事引般若言皆空,彼根據自身利益之立場於己為勝故說不殺不盜等事,於己有害則又說殺、盜、淫、妄語等事,著實不一,既為不一,如何說為修學增上戒學一分?日日妄語、稱讚妄語,如何於世俗諦上有所修得?

  然般若說勝義空者,非未全無世俗諦者,若世俗諦等事為空,則異生凡夫亦無菩提道等事,皆空故。又云業果能自生,既能自生亦能他生,有自體生故,又業果能自生者,則一切凡夫所做善、惡等事亦能隨業果而自生,無作即能生故,因體即為果生故,如此則無一切凡聖差異,業果能自生故凡聖依於其自生業果又轉為聖凡,如此則成顛倒因果,是為執因體即果生,業果能自生之錯亂想故。 ...

建立於 18 四月 2022
31. 問:大乘中觀 龍樹菩薩承許世俗諦嗎?
(佛法隨筆)

...  以上所言與玄奘三藏所傳唯識義相同,於世俗諦上說依他心、心所有之故,孰說中觀唯識二者不同?彼等未解龍樹中觀也。倘若世俗僅有名言而無心心所相續,孰能相續名言薰習?如龍樹菩薩於本論又說:「隨世俗法所傳故說方,求方實不可得。」、「隨世俗故有一時,無有咎。若畫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禮拜無咎。說一時亦如是,雖實無一時,隨俗說一時無咎。」。 有人問:「云何言無我是實,有我為方便說」? 龍樹菩薩回答說:「說無我有二種:一者、取無我相,著無我;二者、破我,不取無我,亦不著無我,自然捨離。如先說無我則是邊,後說無我是中道。復次,佛說有我、無我有二因緣:一者、用世俗說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實相說故,無我。如是等,說有我、無我無咎。佛處處說諸法有,處處說諸法無者。」此中龍樹菩薩以無我二種破眾生執我,引佛說於世俗諦說有我,於勝義諦說無我,第一實相故,後又說一切法有、一切法無有,與唯識三性、三無性通。 ...

建立於 02 九月 2021
32. 【出版】日本中觀宗 三論宗 玄叡《大乘三論大義鈔》疏文斷句
(最新法訊)

...    結論: 《大乘三論大義鈔》除以三論宗法義論述各宗差異之外,玄叡律師也會通諸宗之義。實際上一千多年以來諸多諍論,不論是三性、三無性、《楞嚴經》是否為偽論?《成實論》是否為大乘?種子有無、法身與三身差別、有佛種性無佛種性、各宗對於佛性義之定義、世俗諦與勝義諦、一乘與三乘義、甚至是龍樹《中觀》八不義皆是對於學人來說,本論能夠建立以三論宗為主之中觀學法義並且逐漸釐清各宗差異的論述。   ...

建立於 17 八月 2021
33. 演說一乘,無三差別
(佛法隨筆)

...  然此《大毗婆沙論》與《成唯識》所言種子又有不同,如《述記》說:「此中答意:彼世間、聖教所說我、法相,雖無於真,方可假說,然依內識之所轉變,謂種子識變為現行,現行識變為種子及見、相分,故名為變,依此所變,而假施設為我、法相。心變真如,亦名為法。若實真如,不可說為法與非法,非識所變,故非彼依。」《述記》依內識轉變,故有種子變現行、現行識變種子、見分、相分,以識變之義而依此有種種假法建立之我、法相,既說假施設,如何又有學人計著唯識所言種子及見、相分為實法?唉,悲夫,讀經論而不知用心,隨意曲解聖言作為己意。後又說心變真如義即亦是法,非實真如,實真如離法與非法之故,除二邊之故,於此又能知唯識所言真如,非識所變之有為法,於此句既說真如離一切法、非法為勝義諦,又如何錯解為世俗諦? ...

建立於 25 五 2021
34. 問:藏傳《宗義寶鬘》(四部宗義)云唯識師執「離能所取識,許為勝義有」,又說:「主張依他起真實存在,而不承認外境」的宣說佛教宗義者,就是唯識宗的定義。
(佛法隨筆)

答:五重唯識觀,初重,遣虛存實識,大乘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云:「此唯識言既遮所執,若執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執,亦應除遣。此最初門所觀唯識,於一切位,思量修證。」此中即說「若執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執,亦應除遣。」,即知所言識者,乃世俗諦,非執識實有可唯。《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又云:「唯內證淨,為簡依他,故說識性。何故須簡?有漏依他不可敬故,無漏依他亦俗諦故,非最勝故,非諸聖法真實性故,非所證故,非迷悟依故,或彼即是滿、分淨故,略不敬也。」既說「有漏依他不可敬故」何乃說唯識宗執此為勝義?所說世俗依他真實,乃依據眾生於我、法起迷執,故令彼等離一切所執,並非彼等所言之真實義。識若無漏亦為俗諦故,非最勝勝義諦故,彼等所執,乃為誤解唯識義。此等皆為基本唯識理。 ...

建立於 14 五 2021
35.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簡介)

...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圖一至四為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另外,關於漢語中觀宗 吉藏大師於世俗勝義諦的論述: 先就世諦明有八句: 第一、從俗諦單假入俗諦單中,假有不名有,即是假有入非有; 第二、從俗諦單中出俗諦單假,非有假說有; 第三、從俗諦複假入俗諦複中,假有假不有入非有非不有; 第四、從俗諦複中出俗諦複假,非有非不有假說有非有; ...

建立於 23 四月 2021
36. 《中論研習》中觀根本論〈青目釋直譯〉試讀
(試讀)

...  其實《中論》雖然是說勝義諦,然對於世俗諦也能以此假觀,譬如《觀縛解品》:「若身名為縛,有身則不縛,無身亦不縛,於何而有縛?」青目菩薩的解釋是:「若謂五陰身名為縛,若眾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無身亦不應縛。何以故?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云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對於修觀行者也能以此作為觀行,觀自色身、乃至色、受、想、行、識身五蘊身何者為束縛?這也能用做禪觀,地前皆為假觀,不論是於四加行位後,或是於信解行位之後,能與所,乃至玄奘三藏所傳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分,也是此理,不離識故,而能做假觀。 ...

建立於 11 三月 2021
37. 264《中論研習》印度 龍樹菩薩造論 青目釋 台灣 王穆提研習
(菩薩行系列)

...  其實《中論》雖然是說勝義諦,然對於世俗諦也能以此假觀,譬如《觀縛解品》:「若身名為縛,有身則不縛,無身亦不縛,於何而有縛?」青目菩薩的解釋是:「若謂五陰身名為縛,若眾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無身亦不應縛。何以故?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云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對於修觀行者也能以此作為觀行,觀自色身、乃至色、受、想、行、識身五蘊身何者為束縛?這也能用做禪觀,地前皆為假觀,不論是於四加行位後,或是於信解行位之後,能與所,乃至玄奘三藏所傳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分,也是此理,不離識故,而能做假觀。 ...

建立於 04 三月 2021
38.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

...  其實《中論》雖然是說勝義諦,然對於世俗諦也能以此假觀,譬如《觀縛解品》:「若身名為縛,有身則不縛,無身亦不縛,於何而有縛?」青目菩薩的解釋是:「若謂五陰身名為縛,若眾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無身亦不應縛。何以故?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云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對於修觀行者也能以此作為觀行,觀自色身、乃至色、受、想、行、識身五蘊身何者為束縛?這也能用做禪觀,地前皆為假觀,不論是於四加行位後,或是於信解行位之後,能與所,乃至玄奘三藏所傳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分,也是此理,不離識故,而能做假觀。 ...

建立於 04 三月 2021
39.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破邪空義
(佛法隨筆)

「佛告大迦葉言:「於未來世有諸比丘,不修身戒、心不識義理,瞋恚熾盛言辭麁獷,於是經典不能受持如法讀誦。何以故?彼住色受想行識生心故。未來比丘住是經典表示法中,如住色受想行識生故。復有一類諸比丘等住在家法,於勝義諦無復志求,如生盲人以金華鬘冠飾其首而不自見。 ...

  復次迦葉!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若表示法非真實者,如來言說亦非實耶?』 彼若說言:『佛之表示名為真實,諸表示法亦應名實。』 ...

建立於 18 二月 2021
40. 佛陀如何開示人要孝養父母?
(佛法隨筆)

... 

  此雖然為世俗諦,然而許多人連世俗諦基本做人的道理都不知,何況要做佛?由此可觀,佛陀也說世俗諦有,若無世俗諦有,則無有勝義諦了。 《雜阿含經》第九十六經部分內文: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執杖持鉢,家家乞食。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柱杖持鉢,家家乞食?」婆羅門白佛:「瞿曇!我家中所有財物悉付其子,為子娶妻,然後捨家,是故柱杖持鉢,家家乞食。」 ...

建立於 16 七月 2020
4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或脫略名化。 變化即身,是持業釋。 總名三身,是帶數釋。 第二、出體者,略有六文: 一者、有義:《唯識》[40]、《佛地》皆說:「如來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離諸分別,絕諸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   故勝義諦[41]非身非不身,詎[42]有三種? 依世俗諦[43],隨機所現,說有三身: 法身空理,報身空智,利物所現,名變化身。 清辨等師,皆有此義。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4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8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二解 辯中邊論上卷八頁云:如理者:謂勝義。卽如實行所觀真理。此卽空故;名勝義空。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58] 二諦 p0021如諦施設建立中說。   二解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二頁云:復言世尊!若有如是四聖諦者;何緣世尊復說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世尊告曰:卽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諦。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諦。   三解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4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7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42] 一味 (術語)如來之教法,譬如甘味。教法之理趣,唯一無二。故名一味。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涅槃經五曰:「又解脫者,名為一味。」深密經四曰:「徧一切一味相勝義諦。」三藏法數四曰:「一味者喻法華一乘三教也。」法華經義疏八曰:「一味謂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3] 通「瑩」。玉色。从玉,熒省聲。一曰石之次玉者。《逸論語》曰:“如玉之瑩。”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4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0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若隨人法,有勝有劣,應各立二。 《涅槃經》中,隨人隨法,亦說二諦;或俗及真,皆有二諦。 若以空及事、理,義、得、行殊。 《顯揚論》等,二諦之中,皆有三種。 若以諸法有無、事理、淺深、詮旨義各別故,二諦之中,各說四重。 又《瑜伽》釋言世俗、勝義,皆有世間所成、道理所成、證得所成、真理所成。 由是世俗及勝義諦各分四種: 於劣法中,世間所成等,立四世俗;於勝法中,世間所成等,立四勝義。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4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9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顯揚》、《中邊》二諦各三,假、行、顯等,有差別故; 《瑜伽》、《唯識》二各有四,下當廣辨。 此總名中: 一、世俗諦,亦名隱顯諦; 二、勝義諦,舊名第一義諦,亦名真諦。 列別名者,今明二諦,有無體異,事理義殊,淺深不同,詮旨各別,故於二諦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諦、事理二諦、淺深二諦、詮旨二諦。 世俗諦四名者: 一、世間世俗諦,亦名有名無實諦; 二、道理世俗諦,亦名隨事差別諦;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4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6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二解 成唯識論六卷八頁云: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諦。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為實有。不同真如。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見分恆取此為境故。 三解 俱舍論四卷十六頁云: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名與色、於生自果所有展轉鄰近功能。此由相續轉變差別。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何名相續?謂因果性三世諸行。何名差別?謂有無間生果功能。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4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5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於此五難,隨其次第,應當解釋。謂於不了義難,方便顯了。於語相違難,顯示意趣隨順會通。如於語相違難,顯示意趣隨順會通,如是於不決定顯示難,於究竟非現見難,當知亦爾。於道理相違難,或以異教而決判之,或復示現四種道理,或復示現因果相應,所謂此言或為增果,或為增因。         又於釋難應設四記:一者、一向記,謂為如理來請問者無倒建立諸法性相;二者、分別記,謂為如理或不如理來請問者開示差別諸法性相;三者、反問記,謂為令彼戲論問者自敘己過;四者、置記,由四因緣,默置而記,謂無體性故,甚深等故,此廣如前〈思所成地〉已說其相。又如有問如來滅後為有無等,此於世俗及勝義諦所有理趣皆不應記,是故說彼名為置記。此中,如來約勝義諦非有性故,不可記別;約世俗諦所依、能依道相違故,彼果永斷不成實故,亦不可記如來滅後是有無等。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4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4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復次,佛世尊為諸聲聞及諸菩薩說別解脫,及廣分別別解脫相應法,是名毗奈耶藏。此中由七種相略攝菩薩別解脫,應知。一者、宣說受持軌則;二者、宣說波羅闍已迦處事;三者、宣說毀犯處事;四者、宣說毀犯體性;五者、宣說無犯體性;六者、宣說出所毀犯;七者、宣說捨律儀事。         復次,佛世尊以十一種相顯了分別,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藏。云何名為十一種相?一、世俗諦相;二、勝義諦相;三、菩提分法所緣相;四、此行相;五、此自體相;六、得此果相;七、此領受顯了相;八、此障礙法相;九、此隨順法相;十、此過患相;十一、此稱讚相。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4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3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復次,佛世尊為諸聲聞及諸菩薩說別解脫,及廣分別別解脫相應法,是名毗奈耶藏。此中由七種相略攝菩薩別解脫,應知。一者、宣說受持軌則;二者、宣說波羅闍已迦處事;三者、宣說毀犯處事;四者、宣說毀犯體性;五者、宣說無犯體性;六者、宣說出所毀犯;七者、宣說捨律儀事。         復次,佛世尊以十一種相顯了分別,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藏。云何名為十一種相?一、世俗諦相;二、勝義諦相;三、菩提分法所緣相;四、此行相;五、此自體相;六、得此果相;七、此領受顯了相;八、此障礙法相;九、此隨順法相;十、此過患相;十一、此稱讚相。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5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2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真諦在華期間,雖因世亂,不遑寧處,但他隨方譯出經典部卷之多,仍為同時諸譯師所不及。他所譯經論及講述疏記,據「歷代三寶記」所載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內有重出和他家混入的),「開元錄」刊定其譯籍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從真諦所譯經論的內容來看,他所弘揚的主要是瑜伽學系無著、世親之學。像「決定藏論」,即是「瑜伽師地論·抉擇分」的一部分,「三無性論」相當於「顯揚聖教論」的「成無性品」,「解節經」勘同「解深密經」的序和「勝義諦相」二品,「轉識論」相當於「唯識三十論」,「唯識論」(唐譯作「唯識二十論」)、「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等一系列的瑜伽學系主要經論,他都已譯出。中土瑜伽學系的規模,可以說是由他開創的。他學說所宗,特別重視「攝大乘」和「阿毗達摩俱舍」二論。他譯講這二部論時,已年近七十,而且是他覺得在中土道缺情離,不副所懷,一再決心西歸都未得遂之後,才應道俗懇請而翻出的;他又仔細地治定譯文,反復講解,並特囑弟子道尼等立誓弘傳,可見他的懇摯之忱和鄭重其事的態度。這兩部論在印度佛學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名著,組織嚴密,義理豐富,可以說是其以前大小乘各種學說的總結。他重視兩書,顯示他對於整個佛學體系的理解和弘法重點之所在。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5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0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2]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一:「理大乘者,謂真如理眾德所依,能持諸法,勝遍稱大,六度等行乘此真理,能有所往,故名大乘。故無性言「或乘大性,故名大乘」,此有財釋。」 [33] 如 真義理趣六種 p0920顯揚六卷九頁云:真義理趣者:略有六種應知。謂世間真實、乃至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及安立真實,非安立真實。此中前四種真實,如前分別應知。安立真實者:謂四聖諦。苦、真實故,安立為苦。乃至道、真道故,安立為道。問:何因緣故,名為安立?答:由三種俗所安立故。一、由世間俗,二、由道理俗,三、由證得俗。世間俗者:謂安立田宅瓶盆軍林數等,及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俗者:謂安立蘊界處等。證得俗者:謂安立預流果等,及安立彼所依住法。復有四種安立。謂前三種、及由勝義俗安立。勝義諦性、不可安立。由內自所證故。為欲隨順引生彼智,依俗安立。非安立真實者:謂一切法真如實性。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5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7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61] 四如實智 p0443瑜伽三十六卷二十二頁云:云何名為四如實智?一者、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者、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者、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者、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名尋思唯有名已;卽於此名,如實了知。謂如是名,為如是義,於事假立。為令世間起想起見起言說故。若於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無有能於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無有想,則無有能起增益執。若無有執;則無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事尋思唯有事已;觀見一切色等想事,性離言說;不可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自性假立,尋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猶如變化、影像、嚮應、光影、水月、焰、水、夢、幻,相似顯現,而非彼體。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尋思唯有差別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別假立不二之義。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可言說性不成實故;非有性。離言說性實成立故;非無性。如是由勝義諦故;非有色。於中無有諸色法故。由世俗諦故,非無色。於中說有諸色法故。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等差別假立門,由如是道理,一切皆應了知。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5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5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評家評取,唯有漏善聲,以為教體,勤求起故。 其經量部,說名等假,聲體實有。 雖彼不立不相應行,仍不取聲,無詮表故;取有漏聲上假屈曲能詮以為體性,然聲處收。 前熏於後,展轉聚集,無過未故。 如是合說小乘有六。 總是第一、彰異計也。 顯大乘中,復分為二: 初顯邊體,後顯中道。 顯邊體者,龍猛[1]、清辨[2]咸作是言,勝義諦中,一切無相,諸法皆空,何教何為體?世俗諦中,可亦說有句、言、章、論,聲為教體。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5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4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乃至有為、無為二法,約勝義諦體雖是空,世俗可有。 故說頌言:「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花。」[82]   乃至不立三性[83]唯識[84]。 此由所說勝義諦中皆唯空故,名為邊主。 列中主者,謂天親[85]等輔從慈氏[86]《深密》等經,依真俗諦,說一切法有空不空。 世俗諦[87]理,遍計所執[88],情有理無;有為、無為,理有情無。 勝義諦中,雖一切法體或有或無,由言不及,非空非有,非由體空名不可說。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5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3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所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所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所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以是諸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5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瑜伽》等說安立諦[44]、非安立諦[45],唯說安立名為半教,通說非安立名為滿教。 又有二教: 一、生空教; 二、法空教。 《二十唯識論》云:「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所執法無我,復由餘教入。」[46]   此以二空二障,以明半、滿。 又有二教: 一、勝義諦[47]; 二、世俗諦[48]。 晉時有隱士劉虬[49]立五時教[50],或有說云真諦三藏立五時教,然菩提流支法師別作文疏破之。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5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0]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不了義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世尊略說,其義未了,應當更釋。了義教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世俗諦教者,謂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諦攝。又諸所有名想言說增上所現,謂相、名、分別,如是皆名世俗諦攝。勝義諦教者,謂四聖諦教及真如、實際、法界等教。隱密教者,謂從多分聲聞藏教。顯了教者,謂從多分大乘藏教。可記事教者,謂四種法嗢拕南教,即一切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所有言教。」 ...

建立於 16 六月 2020
58. 菩薩行
(佛法隨筆)

每個行業都很好,透過自己每日的努力讓周圍的人生活平安、幸福,這種滿足感,也是一種善。而只是想讓周圍的人都幸福的這種感受,自身這個假我也能讓社會減少暴戾之氣。人之所以會時常感到憤怒、暴戾之氣,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內心真實的幸福,他們覺得社會欠他很多,世俗諦也好、勝義諦也罷,光說不練也無用處,遇到不如意、與自己看法不同就暴跳如雷,與小朋友沒有兩樣。

如果一個行業非得有販售酒類等產品方能讓一家人生活下去,你要怎麼做?是禁制他們繼續販售酒類呢?還是隨喜他們的生活?許多佛教徒不喝酒,但他們的內心卻比酒還沈醉,除了佛法外,也想獲得更多世俗的地位、名利,他們說這就是菩薩道,不論是用什麼名目安上去,其實就是貪,除了貪這個我不死外,也貪這個我所衍生出去的種種法,佛教徒只在乎不飲酒,卻不在乎自己對這些貪欲法無限的追求。 ...

建立於 03 五 2020
59. 266《唯識義林略解》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略解
(菩薩行系列)

...  不是如依他起性執,於聖道位須斷除蛇、繩二覺,故能夠逐漸證入真實性,了達異生位幻生蛇覺空,而證悟實繩分。 於證真觀位,照見勝義諦真實性理,而能後得智見俗諦事,理事二法既能了證彰顯,人我、法我便能止息。 此即是一重所觀體。 能觀唯識,並以別境慧攝為自體。 由四尋思、四如實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 《攝大乘論》說:「入所知相者,謂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者,此文唯舉無漏種子在彼位增名為聞熏,稱非藏識,非諸能觀皆唯是無漏法。 ...

建立於 02 四月 2020
60. 《唯識宗談如來藏義》
(佛法隨筆)

... 「問:但立一俗一真即得,何須立四? 答:此諦但應攝行歸真,總立一諦。《勝鬘經》說一實諦是唯如來藏,是為一實,餘有起盡,或是所取,非一實故。若以事理安立、非安立而論,但應立二。六十四說一真法界名為勝義,餘名世俗。《仁王經》中,說二亦爾。若隨人法,有勝有劣,應各立二。《涅槃經》中,隨人隨法,亦說二諦;或俗及真,皆有二諦。若以空及事、理,義、得、行殊。《顯揚論》等,二諦之中,皆有三種。若以諸法有無、事理、淺深、詮旨義各別故,二諦之中,各說四重。又《瑜伽》釋言世俗、勝義,皆有世間所成、道理所成、證得所成、真理所成。由是世俗及勝義諦各分四種:於劣法中,世間所成等,立四世俗;於勝法中,世間所成等,立四勝義。故非增減。 ...

建立於 07 三月 2020
61. 107 《中論》疏文斷句 印度 龍樹菩薩造 印度 青目菩薩釋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菩薩藏漢語佛典系列)

... 

  "《中論》對"中觀"下一定義,見於第二十四品《觀四諦品》末頌,畫龍點睛,一語道破全書要義:"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國佛學家如三論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視這一頌。因頌中有三個"是"字遂稱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諦,又稱為"三諦偈"。頌的原意是批判部派佛學的知見。佛學的根本原理是緣起,其中"一切有部"主張偏有,把凡是從因緣而生的法都說成是實有。此頌就是針對它的。"眾因緣生法"是指緣起。緣起之法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無自性,即空"我說即是空"。這空是存在認識之中,以言語表現出來的,所以說"我說"。所謂法、事物、現象等本身,無所謂空與不空。僅僅這樣認識空還是不夠的,第二還應該明白諸法是一種"假名""亦為是假名"。如果光說空,不是否定了一切了嗎,世界上何以又有千差萬別的事物呢?因此說法雖是空,還有假名。"假"在別處也譯為"施設""假設",都是指概念的表示。概念表示不外乎語言、文字(佛學也叫"名言")。對緣起法,不僅要看到無自性(空),而且還要看到假設(假有)。因其無自性纔是假設,因為是假設纔是空。這樣看緣起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就"亦是中道義"。中觀思想是直接由緣起空思想發展來的,這就是龍樹的中觀方法,對中觀下的定義。"中"是從"空"發展出來的,是對空的進一步認識,由此連帶產生著假又綜合"空""假"而成立"中"。部派佛學把"空"看成極端而誤解為否定一切,一說空就會破壞四諦、四果、四向、三寶等佛法;佛法的因果既無,世間因果也不能離佛說因果而存在,也破壞了世間法。為了清除這種誤解,龍樹對空的真義作了進一步說明,也有一頌:"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及知於空義,是故自生惱。"說他們對空的三重意義:一、空的本身,二、空的因緣,三、空的意義不了解,所以產生誤解。要不誤解,應先了解空的本身是什麼,同時要知道為什麼要講空,最後還要了解空的實際應用和它的意義所在。空的所為,在於顯示勝義諦。佛學把佛說法分成層次,有了層次才能了解佛法的真義。要分層次就得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叫諦。一般以二諦為標準,以世俗諦來說一切法是有,以勝義諦來說一切法是空。所以說"空"的作用之一是為顯示勝義諦。空的實際應用就在於有空才能有種種設施,如四諦、四果、四向、三寶等等。如果沒有空,一切法都有決定不移的自性,就無法作這些安排。所以中觀把空同假名設施連帶起來看,是對空的進一步認識的必然。 ...

建立於 10 四月 2019
62. 計畫出版
(簡介)

前言: 《瑜伽》大論云:「若有人問言:菩薩以何為本?應決定答言:以大悲為本。」《瑜伽》本係出一切有部,故重對法,然菩薩對法論中,亦倡三性、三無性真義,以眾生不知、不解、不證,故而不明三轉法輪之真勝義諦。   《宗鏡錄》云:「夫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本識所變。」然俗人執識之見分為我愛,執識之相分為幻有。故聖 龍樹菩薩於其《大智度論》明示修毗曇者恆執一切法有、為對,錯解空性者繆執一切法皆空宗,錯執因果亦空宗,是為惡取空宗。以是故,是以三轉法輪為我 ...

建立於 01 四月 2019
63.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七)〈二諦義〉
(最新法訊)

...  聲聞乘:謂所安立四聖諦理,依此加行,修證得故。 獨覺乘:謂所安立十二有支雜染順逆觀察,及於淨品順逆因果等,七十七智、四十四智等法,依此加行,修證得故。 菩薩乘:謂所安立三性、三無性唯識妙理,緣此為境,而證得故。   四、勝義世俗諦,亦說為假名非安立諦。妙出眾法,聖者所知,名為勝義;假相安立,非體離言,名曰世俗。第四世俗體者,《瑜伽論》說:「即所安立勝義諦性。」《涅槃》說言:「若燒若割,若死若壞,名為世諦。」由可燒割等,無有常一我法等相,即二無我名世俗也。第一俗體,假名安立;後三俗體,有相安立。 ...

建立於 15 二月 2019
64.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三) 〈五心章〉、〈唯識義林〉
(最新法訊)

...  四、隱劣顯勝識。 八識心王心及心所俱能變現一切法,所以但說唯心,「非唯心所」。八識心王心王體殊勝於心所,心所依心王生,「隱劣不彰,唯顯勝法」。 五、遣相證性識。 「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為相用,遣而不取;理為性體,應求作證。」此中大義即為顯所遣能所二覺皆為依他起性,斷此染污性故,於所執之實蛇、實繩我、法不復生愛染,「非於依他以稱遣故,皆互除遣」。不是如依他起性執,於聖道位須斷除蛇、繩二覺,故能夠逐漸證入真實性,了達異生位幻生蛇覺空,而證悟實繩分。於證真觀位,照見勝義諦真實性理,而能後得智見俗諦事,理事二法既能了證彰顯,人我、法我便能止息。此即是一重所觀體。能觀唯識,並以別境慧攝為自體。 ...

建立於 15 二月 2019
65. 267《真如與阿賴耶識義》台灣 王穆提 著
(菩薩行系列)

《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云:「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為,若是有為應非勝 義,若非勝義應更尋求餘勝義諦。 善現,由此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為,是勝義諦,得此勝義更不尋求餘勝義諦。唯有常常時、恒恒時,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若自性身從因能所生是則有為、一切因緣所生法,皆是緣起義,故真如勝義法無為性非因所生、非有為法所攝,無漏有為法亦屬有為非無為故,真如遍一切一味相故,滅諦所攝故、為涅槃真義故,然勝義諦雖離名言,異生有情亦需善能分別了知觀諸法性相、由是悟入一切法真如無我性。 ...

建立於 14 二月 2019

learning

搜尋本站

主選單

  • 首頁
    • 搜尋
  • 計畫
    • 簡介與出版書目
    • 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 〈唯識道次第略〉
    • 〈五重唯識觀〉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電子佛典
    • 贊助流通
    • 常見問題Q&A
  • 新聞
    • 影音
    • 下載
  • 隨筆
    • 佛法內外學
  • 《菩薩藏》
    • 法寶經書列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菩薩行》
    • 《唯識手冊》
    • 試讀
  • 《成佛正因》
    • 《中論研習》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真實義品略記》
    • 《大日經疏集》
    • 《金剛頂經疏集》
    • 《蘇悉地羯羅經疏集》
    • 《空海大師全集》
    •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 聯繫
    • 網站導覽
    • 佛教網站
首頁︱搜尋本站︱計畫︱〈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漢語中觀宗傳承系譜〉︱〈唯識道次第略〉︱〈五重唯識觀〉︱如何深入《大藏經》
簡介與出版書目︱ 最新法訊︱ 佛法隨筆︱佛法內外學︱《真實義品略記》
《菩薩藏漢語佛典系列》-〈中觀、唯識、阿毗達摩〉︱ 法寶經書列表︱《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行》︱《唯識手冊》︱《成佛正因》︱《中論研習》︱《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大日經疏集》︱ 《金剛頂經疏集》︱ 《蘇悉地羯羅經疏集》︱
 《空海大師全集》︱《慈覺大師圓仁集》︱ 《興教大師覺鍐集》︱ 《新義真言宗賴瑜僧正集》︱ 網站導覽︱ 佛教網站︱
關鍵字搜尋: 成唯識論︱ 瑜伽師地論︱ 唯識︱ 真如︱ 二諦︱ 勝義諦︱ 起信論︱ 窺基︱ 圓測︱ 空性︱ 中觀︱
贊助我們︱聯繫我們 l E-mail:taiwanbuddha@gmail.com
線上電子書平台請書: 樂天kobo︱ Amazon kindle︱Pubu 電子書︱ Google Play圖書︱ Readmoo讀墨
© Copyright 2015-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菩薩藏佛教學會  

主選單

  • 首頁
    • 搜尋
  • 計畫
    • 簡介與出版書目
    • 玄奘三藏所翻經論目錄
    •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 〈唯識道次第略〉
    • 〈五重唯識觀〉
    • 如何深入大藏經
    • EPUB電子佛典
    • 贊助流通
    • 常見問題Q&A
  • 新聞
    • 影音
    • 下載
  • 隨筆
    • 佛法內外學
  • 《菩薩藏》
    • 法寶經書列表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 《菩薩行》
    • 《唯識手冊》
    • 試讀
  • 《成佛正因》
    • 《中論研習》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 《真實義品略記》
    • 《大日經疏集》
    • 《金剛頂經疏集》
    • 《蘇悉地羯羅經疏集》
    • 《空海大師全集》
    •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 聯繫
    • 網站導覽
    • 佛教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