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唯』『餘』說真如 《瑜伽師地論》云:「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對於定性阿羅漢,彌勒菩薩說:「『唯』『餘』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此中,唯者,僅只義;餘者,剩義,即是言僅只清淨無為法離垢真如法界存在。並非在說第八識。《成唯識論》言:「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彌勒菩薩已說「諸轉識等不復得生」,故第八識無有俱有依,若無俱有依,如何獨存? ...
摘要: 《唯識三十論頌》云:「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辯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然唯識相所攝之阿賴耶識,演變為諸多學人誤解唯識學所建立之第一因,故有種種對於唯識三時教理之誤解,慈恩基師「《成唯識論述記》云:「又言唯識相、性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為,通有、無漏;唯識即相,名唯識相,持業釋也。性即是識圓成自體,唯是真如,無為無漏;唯識之性,名唯識性,依士釋也。唯內證淨,為簡依他,故說識性。何故須簡?有漏依他不可敬故,無漏依他亦俗諦故,非最勝故,非諸聖法真實性故,非所證故,非迷悟依故,或彼即是滿、分淨故,略不敬也。」事實上,彌勒、無著、世親乃至玄奘、慈恩基師等菩薩真的建立阿賴耶識為第一因嗎?故多學人有執取阿賴耶識為空性者、有執取無需要阿賴耶識者、有執取無需法爾種子者,即能生一切法。此中先引數論等外宗所執第一因作為何謂第一因之宗因,並略述數論等外宗所執我之體性,再說明數論宗執受者義為彼之我義,以此先理解外宗所執不變異之實我究竟為何義。 ...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EPUB3直書試讀本
...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成唯識論》編後感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然而《勝鬘經》等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並不是說阿賴耶識藏識體,真如無為法並不是心之生因,亦不是生因種子能有果法,如大乘建立六無為法之虛空法、二乘建立三無為法等,故不是有漏心性是無漏法,名為本性淨也。然或者說依他起性之心體非煩惱名性本淨者,以煩惱客塵相應惑心,擾令斷除客塵而染心得解脫者, 如同《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說心所有法等亦爾,心、心所有法皆有漏依他,故知契經所言心性本淨義為真如也。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瑜伽師地論釋》之論書,此論乃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之,傳言當時有七百卷之多,而今只流傳一卷矣,對於亟欲修學三轉法輪者,實為一大憾事也;發覺到此論釋中有諸多法義可供諸學人深入探討,如論中云:「如入楞伽契經中說:『若觀真義,除去分別,遠離瑕穢,無有能取,亦無所取,無解無縛,爾時在定,當見瑜伽,不應疑慮。」 此中總雲離有情無始計著心識之能取、所取遍計所執性,雙印能取、所取空,爾時當證瑜伽,此中所表之瑜伽者,即為真如法性,以瑜伽之相應銓說真如無為法性。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 無生無滅性亦不實。為什麼呢?倘若是實法,則墮於常見;若一切法常,則沒有善惡罪福法,假設有者常有,無者常無,就會產生無者不生,有者不失的過失,不生不滅性尚且不可得,何況生滅法性?無來無去,無入無出法也是如此。 再者,性空者,從本已來空。譬如世間眾生,說虛妄不久者是空,如須彌、金剛等物,以及證果的聖者所了知的法,以為是真實不空。為了斷除眾生此種疑惑的緣故,佛說此等法雖然堅固相續久住,皆亦是性空,而證果的聖人無漏慧,雖然能夠度眾生,破除種種煩惱,性不可得故,也是為空,故為性空。又眾生說色、受、想、行、識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皆空,但是真如、法性、實際,是其實性而不空,佛欲斷眾生此種疑惑的緣故,但分別說五蘊、十二入、十八界法,以及真如、法性、實際,皆亦是空,是名性空。有為性有三相:生相、住相、滅相;無為性亦有三相:不生相、不住相、不滅相。有為性尚且空,何況有為法?無為性尚且空,何況無為法?以是種種因緣,性不可得,說名為性空。 ...
慧沼,為法相唯識宗窺基弟子,其在《能顯中邊慧日論》中提出了真如、第八識不能成為成佛正因的因素。 論者自問,既然眾生都有真如法性與第八識,為什麼不許為成佛正因?
論者答:真如本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亦不是親為成佛正因而生一切法,真如但為依因,迷悟依故,如前面所說。倘若許第八識(阿賴耶識)為成佛正因,那麼,阿賴耶識本身即是無漏法才對,而不是在眾生位為有漏法。又在眾生位為了對治有漏法的第八識,方可以成佛的話,自許第八識為成佛正因,即應能對治自身第八識,倘若如是,即違第八識(阿賴耶識)自許無漏之建立法。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成唯識論》編後感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
...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成唯識論》編後感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唯識即相,名唯識相,持業釋也。性,即是識圓成實自體,唯是真如、無為無漏;唯識之性,名唯識性,依士釋也;唯內證性, 為簡依他,故說識性。」再者,依藏識八段十義中說,「 初以八段別解本識心王、心所。後以有漏.無漏二位。總明本識心王、心所。」故知心王心所有有無漏之分,清淨依他雖亦圓成亦不可依。 而關於應成中觀月稱的見解,太虛法師於閱入中論記中即提到:「然為緣起幻事,本無「無作不待異法成」之自性。對圓成實真勝義性,仍世俗有而非勝義。汝因不解經義,妄計妄破。答曰:緣起皆無自性故空,以不壞世間名言故假名為有,離假名外豈有緣生實事?詰曰:於緣起實證無自性空後,斷緣起否?不斷緣起,則於無自性空見緣起事,豈無離假名分別、離假智詮之證智如幻事耶?龍猛為未證空凡愚速證空故,但說假名,汝意愚執假名而拒聖證緣起幻事,豈龍猛論意耶?」...「五觀上兩家諍論,則知入中破他,但為舌辯遊戲,無當正悟!樂著內諍,卒難獨佔全勝,徒令外道乘隙,盡滅佛法,故諸佛子應不為此!然則此諸諍辯,盡無益耶?曰:善學者,當領其要,皆空派在依世間世俗名言而明第一義以趣實證,唯識派在依道理世俗而明第一義以趣實證;其明第一義趣實證者同,一依世間世俗、一依道理世俗是其差別。」 ...
外人問難:見分恒緣故是相分,此即是識體功能義分,故成相分。真如亦是識之自證,識所顯故,應為相分所攝。 護法菩薩解釋說:然真如是識實性攝故,既然稱為無相則不同種子,種子並不是是八識實性故,故為相分,種子亦是界之通名。真如法性但是八識心王之性攝,其體實為無相,所謂空、無相、無願,見分唯不緣識自體分。
此即可知,凡人著真如有相,皆為虛論。 從此問題亦可看出,若真如能受薰,即是有為法,非識實性,或第一義諦因不變,然能生萬法,則萬法生生、誰生真如?因果本位故。 ...
... 聲顯論者,聲體本有,待緣顯之,體性常住。此計有二:一者、隨一一物,各各有一能詮常聲,猶如非擇滅,以尋伺等所發音顯,音是無常,今用眾多常聲為體。二者、一切法上,但共有一能詮常聲,猶如真如,以尋伺等所發音顯,此音無常,今者唯取一常聲為體。其音響等但是顯緣,非能詮體。此二之中,各有二種。一、計 全分:內外諸聲皆是常住;二、計一分:內聲是常,外聲無常,非能詮故,猶如音響。故聲顯論,總束為四:計一、計多,各通內、外。 ...
駒澤大學,舊稱曹洞宗大學林。位於日本東京都世田谷區。世田古區算是住宅區,當然也有許多林立的商業大樓。不過主要還是以幽靜出名的住宅區出名,除了多所大學外,也有一些美術館、新創公司在此。
已故的聖嚴法師曾在日本留學時,發表論文《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曾得力於駒澤大學兩位教授潤筆,分別為佐藤達玄以及牛場真玄。 《大乘止觀法門》,主要由南北朝慧思法師撰述。此書主要的大綱為: (一)明止觀依止:修止觀法門者,須先依止一心,即自性清淨心(又作真如、佛性、如來藏、法界、法性),此清淨心之體狀有三種差別,即: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清辨般若燈觀如來品殊為重要,菩薩破阿毗曇、犢子部、自部中觀者對於如來(真如)的謬見,今略作斷句如下。 釋曰:今此品者,亦為遮空所對治,令決定解第一義諦如來身故說。 修多羅人及鞞世師等言:有自體色等諸體是體故,譬如如來。何等是如來?謂金剛三昧解脫道,同起無間第十六剎那心,彼差別門初起剎那,即名為智。此智是第一義諦如來智,所依陰亦名如來。 論者言:若依止世諦,智諸體及如來有自性,汝欲得取,此成我義。今依第一義諦觀如來,若此智是陰自體者,已攝入諸陰中,今遮如來,亦遮彼智。如論偈說: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成唯識論》編後感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華嚴經中雖然有種種婆羅門、甚至示現外相類似 佛說禁止的苦行,然而其所宣說的佛法卻是以二諦為主。 現在的人讀了華嚴,就以為原來各種宗派的教義其實也是佛法,這其實是誤會了華嚴經的境界,這就是異生性尚未進入信解行位、自身具足一切煩惱障而未能信解、甚至修觀導致如此。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十六分中說:「又,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引發金剛喻定,永盡諸漏證如來智,是故當知第四靜慮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有大恩德,能令菩薩摩訶薩眾最初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最後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由此菩薩摩訶薩眾應數現入第四靜慮,如是菩薩摩訶薩眾雖能現入此四靜慮,而不味著四靜慮樂及此等流勝妙生處。」 ...
... 者,三漏四取所隨縛故;不能盡苦。是善性故;能往善趣。出世間者,與彼相違,能盡眾苦。」能盡眾苦,故為對治義。 為對治外道執苦行等邪道見故,觀修「如」行相,契正理故名之為「如」,佛地論說:「謂生空無我,法空無我。真如實非空無我性;離分別故。絕戲論故。但由修習空無我觀,滅障真如我我所執,而證得故;名空無我。」《瑜伽》又說:「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名「相真如」,雖為安立諦,然斷彼外道執苦行等邪見故為如。 ...
...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
...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 玄奘三藏的門人 普光(大乘光)受學俱舍義。被稱為山東一遍照、淄州沼、沼闍梨。
本書依 慧沼阿闍梨於《能顯中邊慧日論》中關於諸多法義作為抉擇義並破析諸人邪見。《能顯中邊慧日論》雖然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然古今自稱弘揚唯識學者,多半落入諸多邪見而自知、或者不知。自知者,為求名聞利養而不修正,不知者,未深入唯識義而自作解釋,所謂一盲引眾盲而不知,此既無明力。 邪見者,大抵上有幾類: 如執真如為因緣義、 ...
問:倘若不許真如為成佛正因,如何《佛性論》說真如理為成佛正因,信、般若等為佛緣因,《瑜伽師地論》又說「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答:此二論文,如前面所說已經會通,現在更重新解釋。說:「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者,假說所緣緣為種子,真如實際上不是有為法種。譬如說信、般若等為四德種子,法身四德不是彼所生,是常住法由彼顯的緣故,所以才假名為種。所以梁《攝大乘論》說:「聞熏習但是四德道種子,四德道能成顯四德,四德本來是有,不從種子生,從因作名,故稱種子。」準此論文,所以我們了解到了,四智心品緣彼真如生,而假說真如名為種子。 ...
問:既然一切有情齊有真如及第八識,如何不許為成佛正因? 答:真如自不生,亦不親為正因而生一切法,如前面已經明確告知。倘若許第八識為成佛正因,那麼,第八識即是無漏法。又為了對治有漏第八識,方能成佛者,而許第八識為成佛正因,即應能對治第八自識。
倘若是如此,即違背了梁《攝大乘論》說:「云何一切種子果報識成不淨品因,若能作染濁對治出世淨心因」,此中解釋說:「倘若建立根本識是染濁對治出世因,則不得以根本識為不淨品因,為對治染濁世間法故而有出世因故。不淨品者,即是四聖諦集諦與苦諦。是業煩惱種子,所以說是集諦」,乃至說:「既立為染濁對治及出世心因故,不應復說為不淨品因」。准此,有漏第八識並不是成佛正因。 ...
倘若將真如作為種子,能親生出世間法,大概有四種過失: 一、前後相違過。 自前本性門中,即說無漏從有漏心生,今說真如生,定從何是?二門相違。
二、聖教相違過。 《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種子義中,皆說一剎那滅者,生已無間隨即滅壞故,並沒有常住法得成種子者,於一切時沒有差別故。 不可難說: 法爾種子不與能熏相應熏成,何得名種者?不爾,七義釋種子義,能熏、所熏釋熏習義。又本有種由熏習增長,不說為熏習生,說熏習生者,所說的是新熏種而非本有種。 ...
答意以真如為所緣緣之能緣之智種為出世法因。難意既以真如為所緣,既然遍有能緣,亦應一切皆成,何故得以建立種性有無不同?倘若即真如為種子能生,應該只需要說從真如種子生出世法,何須說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因?
線上請書: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聲音檔: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
倘若說真如能為遠因者,因亦通世、非世,如何但說三世?三十三說:「眾生佛性猶如虛空,非三世故;佛性常故,非三世攝。」又佛自答說:「我因無常,果是常。」因中有遠、近分,因通三世故。今有將自凡心翻覆佛教,云遠因常、無常,妄以近遠因果相對而分常、無常義。 又有人說:自許真如生一切法,為什麼但能遠生為遠因,不能近生作為近因?真如理既然是常住法,近不為因,遠亦不是因;空性體凝然,遠能為因,近亦爾,以體前後沒有差別的緣故。 ...
倘若執常法為緣所生起的話,又違背《雜集論》。《雜集論》第四辨緣生相中說:「無常緣生故。」此中解釋說:「此生故彼生者,顯無常緣生義,非無生法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緣生義者,即是:「因剎那滅,果剎那生,時分等故,是因果相續不斷義。」亦不得說此根據有漏法與客性而說。彼論順逆觀中說:「應如是觀緣生起義,一切皆是緣生,唯除法處一分諸無為法。」不除無漏法故。又假設真如能生無漏法,復違彼論解因緣義。
...
有人說:《成唯識論》立五種性的不同,實在是違背佛法教理。說《成唯識論》違背教理者,一切眾生同有理心,有何別因,一分眾生沒有無漏種?設有無漏種,什麼原因又有三乘性分的不同?有因即不是法爾,亦無因不合不同者,既然邪執一切眾生同有理心作為成佛正因者,也應當許理心於一切眾生平等才對,那麼,如何得有染、淨、善、惡、三界、六道、三乘的不同呢?倘若有餘因,理心不是本,無別因起,又有什麼不同呢?倘若說待緣而起,緣從真如而起,真如因既然是一,緣亦同亦緣,從何生有種種不同?倘若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等邪見,他們說從一因起有情、無情等,體是常住法,大等是無常法。 ...
既然說真如名為法性,即是法身,何能令生?能生者,即是無常。 又有人說:「《起信論》中,『體大即真如體,相大即是無量性功德相,用即能生世、出世善因果』者,用大,有為行是如用,故能生一切」者,此中所建立的道理也非正理。真如豈能有作用?倘若有作用的話,則同諸行無常義故。真如若是作為增上用,諸法得生的話,此理則可,但真如並不能作為生用,能生一切即是數論宗所宗。
線上請書: 菩薩行系列 ...
又有人說《無上依經》:「如來界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有陰、入、界勝相種類,內外所現,無始時節,相續流來,法爾所得。」此等人依據該經文而說真如界名為性種性者的論述,這樣的見解也是不正確的。錯謬引用經文救彼故。《無上依經》經文說的正是無始法爾行性,名為「陰、入、界勝相種類,內外相續流來,法爾所得」。法爾所得,即是法爾義。「此處若心、意、識」所說的是,令依依他處觀真如理,除斷染污法,理顯智圓,同於《辨中邊論頌》中說的:「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乃至「是則契中道」。不知此義者,執真如界有其種類,內外所現,相續流來。真如遍一切,不可說言雖處在陰中,佛性之言非唯目理,六度等行皆名佛性。 ...
有人說: 如來藏及識藏,一切有情皆平等而有,即此名為性種性,亦名本性種性;後熏習者名為客性,由新熏習的緣故。五乘種性不同,並不是本有,真如、本識性平等的緣故,一切沒有差別。建立這種說的法的,並不是正理,立宗虛妄故。 這是為什麼?真如法界與第八識阿賴耶識,有情齊有,經論誠文,愚人智者都能明白共許。但是將此當作為性種性者,一切智者並不能認同,這是為什麼?倘若此真如及第八識名為性種性者,一切眾生有情俱有,何名殊勝?之所以佛法殊勝,乃是因有法爾無漏種子,三乘差別不同於無性有情,才說名為殊勝法的緣故。 ...
又《涅槃經》卷第十九說:「又善男子!以性故,生、住、異、滅皆悉是常,然念念滅不可說常。」此說生、住、異、滅四相為常。又卷第三十三:「善男子!常法無住處。若有住處,即是無常。十二因緣無定住處。若有住處,十二因緣不得名常。」此等皆同,約所依真如性,故說為常,並不是說十二因緣即是常法。即是《攝大乘論》所說:「由應身、化身恒依止法身故」,名之為常,並不是自性常。《密嚴經》等經文所說的道理,也是如此,應當明辨。 ...
一切修行者在見道以前既順如修理,何不生有為無漏法呢?即然取有漏法作為無漏種,而真如不能生一切法,何名為正因?假設真如能生一切法的話,那麼,心又何所作用呢?例如已生的緣故。再者,倘若真如為因所親生,即違背了《涅槃經》及《佛性論》的義理。
線上請書: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聲音檔:
《成佛正因》: ...
又,既然許真如法性若體能生諸相,應當為報身佛正因者,既然體能生諸相,那麼,應當生一切法為其正因,豈能簡別染、淨法?若如是,便為大謗佛、法、僧三寶。倘若說言與報身佛為正因,不是親生報身佛者,既然不是親生,怎麼會說是正因呢?譬如大地,大地若沒有,百草百卉則不生。雖然依大地有百草百卉等,卻不說大地為百草百卉正因。真如法性也是一樣的道理。
線上請書: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
... 一、正因; 二、和合; 三、住因; 四、增長; 五、遠離。 涅槃之體並不是如是等五因所成。法身即是涅槃,如何能夠說有因呢?又因果位不同名相也有別,而法身涅槃體常沒有任何分別,亦沒有增減,如何能說真如還與真如與為因呢?雖然說真如為法界,然而,界者,為因義,亦是自性義,因者,並不是說真如是生因,但為一切有情依因,所以才說真如為迷悟依,而不是在說阿賴耶識是迷悟依。《佛性論》說:「為道生依」,由有真如法性無為法,方有俗諦種種事,處處論文皆如是說。 ...
那麼,心、心所法豈不是報佛的正因嗎?倘若不是報佛正因,即是違背了《莊嚴論》及《攝大乘論》等。四智心品名為報身,許為報佛而說:「相應善法等作為緣因」的話,此種見解著實太過錯謬。倘若以真如作為為法身正因的話,不過有二種因,所謂生因、了因。
真如望法身,並不是生因、了因所攝,如何能夠說是正因?只可得許因果位的不同,因名如來藏,果位名法身。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既然並不是生因、了因,不知道此類人根據的是什麼樣的法理而能說真如為成佛的正因?體於二位不改易故。所以,此類人錯謬分別因果的緣因正因,而虛妄說法、報、化三身的正因。 ...
有人說: 因有緣因、正因,果有近果、遠果。緣因即是相應善法等,正因即是第八識如來藏性。八識齊成,真如遍有,縱使缺少了緣因,修行後當然也會成佛。如果不相信第八識如來藏性作為成佛的正因,豈不是迷惑於佛法正理嗎?
今解:彼等眾生所執上法於此為錯謬不然。假設以真如作為正因者,試問,當為望生果名為正因,還是根據迷悟依作為正因?倘若以能生果名為正因的話,此種說法的建立則遍違經論,以常法定非能、所生因,生法必非常法的緣故。如《菩薩地經》卷第四、《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地持經》卷第三等說「十因四緣」,並沒有說常法能作為因緣者,另外,根據《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建立種子之義也是如此。倘若說彼等根據緣因非親生果的話,不僅違諸經論,也是有大過失。 ...
... 依慧沼阿闍梨於《能顯中邊慧日論》中關於諸多法義作為抉擇義並破析諸人邪見。《能顯中邊慧日論》雖然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然古今自稱弘揚唯識學者,多半落入諸多邪見而自知、或者不知。自知者,為求名聞利養而不修正,不知者,未深入唯識義而自作解釋,所謂一盲引眾盲而不知,此既無明力。
邪見者,大抵上有幾類: 如執真如為因緣義、 執第八識無始現行識作成佛正因、 執瓦石色法為佛性、 執本際說義、 執阿賴耶識為迷悟依、 ...
... 依慧沼阿闍梨於《能顯中邊慧日論》中關於諸多法義作為抉擇義並破析諸人邪見。《能顯中邊慧日論》雖然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然古今自稱弘揚唯識學者,多半落入諸多邪見而自知、或者不知。自知者,為求名聞利養而不肯懺悔修正,不知者,未深入唯識義而自作解釋,所謂一盲引眾盲而不知,此既無明力。
邪見者,大抵上有幾類: 如執真如為因緣義、 執第八識無始現行識作成佛正因、 執瓦石色法為佛性、 執本際說義、 ...
《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云:「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為,若是有為應非勝 義,若非勝義應更尋求餘勝義諦。 善現,由此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為,是勝義諦,得此勝義更不尋求餘勝義諦。唯有常常時、恒恒時,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若自性身從因能所生是則有為、一切因緣所生法,皆是緣起義,故真如勝義法無為性非因所生、非有為法所攝,無漏有為法亦屬有為非無為故,真如遍一切一味相故,滅諦所攝故、為涅槃真義故,然勝義諦雖離名言,異生有情亦需善能分別了知觀諸法性相、由是悟入一切法真如無我性。 ...
...
此品後又於〈行住品〉說「菩薩於初地通達真如」等義。然此品又未修四加行,「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即知此「大悲樂勝」為資糧位攝。 《成唯識論》云資糧位即順解脫分菩薩:「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於此雖住外門,若無大悲行,又於解脫分如何有順義?於此亦不能稱菩薩行資糧位。 ...
五陰熾盛於此不見苦而見樂,故異生有情於此多觀他過不省己過。不說僧過,卻又常談臆測登地菩薩論書極不信受又隨意興謗、或蓄意尋覓其說之缺失、或於諸轉法輪生勝負心,如何於此不是談僧過?既為不信,如何說實?彼既無信實有德,如何真實於此生大仰敬?故多於此幻生諸我以契自習,熾盛於苦卻為樂故。
天台智者師云:「諸菩薩等或偏申一門,如天親明阿梨耶識為世諦,別有真如,此是論之正主,禪定助道皆是陪從莊嚴耳。如《中論》申畢竟空,空為論主,其餘亦是助道耳。餘門亦應有菩薩作論申之。作論異說,豈離四門?因門有殊,契會不異。若得此意,何所乖諍,苦興矛盾?」此與護法所傳一系同說,真如若有生,即有多事故,如何為常? ...
彌勒《瑜伽》言極微乃計常論者執、龍樹《智度》言微塵但有虛名、天台智者引《智度》破外道鄰虛義、三論吉藏破外道微塵生義、羅什三藏言佛不說有極微,若說極微,即墮邊見義。是故空有二宗言極微者,皆為虛名無實存,最後生菩薩 彌勒說執取極微為實者乃常見論者,非佛所言,如何於此不生信受?
又執色邊際為真如者,非色邊際亦應當為真如,彼等所執真如為色非色邊際所顯故,有邊際事故。然一色一香無非如來者,乃說清淨依他義,既證清淨依他如何不證真如無為?《華嚴》所云:「一切諸佛一法身,真如平等無分別。」彼等又執正等覺共有一法身為真心義,然共一法身義者,乃說真如無相無為,非色、心之故而說為共一法身,非說一切佛共有一真心義,若一切佛共一真心者,一佛證正等覺,餘諸佛亦同證正等覺,一斷二障餘亦斷故,然此說非為正理也。 ...
執取意識能生一切法或無漏即真如者,彼等所執更為離譜,若許,則彌勒、無著二大士亦不必說阿賴耶識成大王路,說大王路者乃令有情轉依真如而證無漏清淨依他。若許意識,「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者,謂異熟體有情本事不待今時加行而轉無記意識,及可了知所緣行相樂苦受等相應意識,是二意識應一身中一時而轉。」
又意識即非所熏又不許無漏淨種,如何能與法界等流正聞熏習?若云初無漏為無因類者,何故無性菩薩《攝論釋》言「為欲顯此熏習勝能,故說出世心雖未生時等。已能對治諸煩惱纏者,此同類因展轉相續,剎那勢力能為對治,如火焚燒」?外法非親因,不可例同外;若外法必同於內,外法應具四緣等義。 ...
《瑜伽師地論》『唯』『餘』說真如 《瑜伽師地論》對於二乘阿羅漢無餘依涅槃的定義,如該論卷第八十云:「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 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
摘要: 《唯識三十論頌》云:「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辯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然唯識相所攝之阿賴耶識,演變為諸多學人誤解唯識學所建立之第一因,故有種種對於唯識三時教理之誤解,慈恩基師「《成唯識論述記》云:「又言唯識相、性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為,通有、無漏;唯識即相,名唯識相,持業釋也。性即是識圓成自體,唯是真如,無為無漏;唯識之性,名唯識性,依士釋也。唯內證淨,為簡依他,故說識性。何故須簡?有漏依他不可敬故,無漏依他亦俗諦故,非最勝故,非諸聖法真實性故,非所證故,非迷悟依故,或彼即是滿、分淨故,略不敬也。」事實上,彌勒、無著、世親乃至玄奘、慈恩基師等菩薩真的建立阿賴耶識為第一因嗎?故多學人有執取阿賴耶識為空性者、有執取無需要阿賴耶識者、有執取無需法爾種子者,即能生一切法。此中先引數論等外宗所執第一因作為何謂第一因之宗因,並略述數論等外宗所執我之體性,再說明數論宗執受者義為彼之我義,以此先理解外宗所執不變異之實我究竟為何義。 ...
... 基師立量云:「第八識所變似義似根,是有法;皆非實有,是法。法通二量,故單後說。因云:無行相故。以此二體非能緣法故。無行相,舊云「非形識故」,翻之錯也。喻云:如龜毛等。然淨真如雖無行,而談實體,非實不實故,無不定過。」 第二量云:「似我似了,皆非實有,宗也。因云:非真現故。舊云『不如境故』。喻云:如兔角等。然我必是一常,現見有生滅異;所了謂是常實,不久並見無常,如所緣情不稱所見,如緣夢境故。今總以非真現因,成非實有,無不定過,隨一不成。又此似因應更成立,文外少字,應致『許』言,以自許是非真現故,如空華等。若是真現,應是常法。此中所了,二解同前。」 ...
... 《成唯識論集解》:「二、獨頭意識有三: 一、夢中獨頭,亦緣十八界,唯是獨影。此夢中境唯是法處收而無本質。 二、覺窹獨頭,通三境,通緣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世出世間有體、無體,空華、兔角三世法故,唯是獨影。若緣自身現行,心心所,是帶質境。若緣自身五根及緣他人心心所是獨影,亦是似帶質初剎那緣五塵少分實色是性境, 三、定中獨頭,亦通三境,通緣十八界,一百法、三世境及真如等,若假若實皆能緣故,是獨影境。又能緣自身現行,心心所故,是帶質境。」 ...
... 此中又如學唯識者,言阿賴耶識無漏即等同真如法性,若然,則彌勒、無著、世親說阿賴耶識乃有為法、識故、有取受性故,則等於妄說,如是思維,如何不知彼等自說唯識者,與彌勒、無著、世親所言本就違背?癡增上故,執有一我可得故,如《阿含》說,愚癡人於無我執有無我業,既為無我,又如何有無我業?彼等執有一無我之我故。 「時,憍慢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 ...
...
此等諸論疏有諸多法義對於學人著實至要,諸如:了不了義、熏習、無種姓、佛性多義、第八識是否為成佛正因、見道位前是否能伏煩惱現行、定性不作佛、斷見論、無漏亦有見相分、唯識性與四重二諦義、唯識所言我法義、體是一、常能生諸法為邪見、起心非淨難、真如常法不能持種、異生屍骸何故增生、無明熏真如否、報身土體義、表色無表色、四俗諦、四勝義諦、無情成佛乃相分義、四變句義、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十地義、真言宗念佛義、菩薩戒義、《寶鏡鈔》批判日本一宗以男女陰陽之道為即身成佛義、世親位鄰初地菩薩義、藏語大藏經所缺經論、涅槃常法無能生緣、慈悲與敗壞菩薩義、唯識宗行大悲義、龍樹菩薩說世俗諦、賴耶非空性心、十信習種菩薩白法或起不起、心一境性、第一義諸業不生、《中論》三乘義、他性空亦為自性執、圓成實性自有四種、三性二門、性空不從因緣生、唯識宗修禪定義、念佛人發菩提心義、印度吠檀多派義、《義林章》評議、太虛大師說佛性義、幻性依他識幾類、破意識師義、菩薩乘二諦、《集成編》破細意識義、初能變識十門義、第八識有十九名義、五重唯識觀、空不空如來藏義、漢語佛教入門論書、僧佉執一切法一相義、《法花經》常不輕菩薩所證品位、他勝處法、《智度論》所言法性生身為受用身義、菩薩地前能伏分別現行義、《顯揚聖教論》略、一切種妙智義、菩薩修平等心、因果比量、名身義、阿毗達磨義、異生計我執見能見能聞了別義、異生能住思現觀信現觀、無著菩薩建立阿賴耶識義、意識不能持種義、無心等位成就阿賴耶識、苦諦四相、三種雜染、菩薩摩訶薩十二艱難事、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否、一乘義、瑜伽道、心、意、識義、意從阿賴耶識種子生、大乘修四念住、四種依、三性自體能作業幾業、外道咒術無能息煩惱、五種遍計、十六行智後修四加行、意根即末那識、分別論者執緣起是無為謬、分別論者執心本性清淨謬、三一權實論爭、密嚴土、無種性人無涅槃法、地論師義、三時義意無別、中觀唯識八不十非義、一乘道、《菩提資糧論》定性聲聞終不能坐覺場、宇宙如何變化而成、佛圖澄略、波斯文化太陽神與彌陀信仰差異、唯識學談如來藏、玄奘三藏一系釋涅槃義、命根者何義、雖無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為謬、分別論執心性本淨、佛地斷二愚、念佛與熏習義、增上心學、資糧道漸伏、梵行者不受密慧灌頂、《解脫道論》略義、九心輪義、破波羅提木叉法、禪觀亦於世俗修慈悲心、佛陀何故不開許談論鬪戰事、同體大悲、隨喜殺義、四姓平等義、利他義、《顯揚》為《瑜伽》綱要論、緣生即世俗諦義、依此故空此實是有義、有體法非是空花、世諦中有緣起故,第一義非有緣起、第一義無斷常過、勝義非空不空、僧佉執有如是我在彼無我我所身根識中、真解空義、第一義中非有非不有、異生執我有多義、 ...
...
此等諸論疏有諸多法義對於學人著實至要,諸如:了不了義、熏習、無種姓、佛性多義、第八識是否為成佛正因、見道位前是否能伏煩惱現行、定性不作佛、斷見論、無漏亦有見相分、唯識性與四重二諦義、唯識所言我法義、體是一、常能生諸法為邪見、起心非淨難、真如常法不能持種、異生屍骸何故增生、無明熏真如否、報身土體義、表色無表色、四俗諦、四勝義諦、無情成佛乃相分義、四變句義、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十地義、真言宗念佛義、菩薩戒義、《寶鏡鈔》批判日本一宗以男女陰陽之道為即身成佛義、世親位鄰初地菩薩義、藏語大藏經所缺經論、涅槃常法無能生緣、慈悲與敗壞菩薩義、唯識宗行大悲義、龍樹菩薩說世俗諦、賴耶非空性心、十信習種菩薩白法或起不起、心一境性、第一義諸業不生、《中論》三乘義、他性空亦為自性執、圓成實性自有四種、三性二門、性空不從因緣生、唯識宗修禪定義、念佛人發菩提心義、印度吠檀多派義、《義林章》評議、太虛大師說佛性義、幻性依他識幾類、破意識師義、菩薩乘二諦、《集成編》破細意識義、初能變識十門義、第八識有十九名義、五重唯識觀、空不空如來藏義、漢語佛教入門論書、僧佉執一切法一相義、《法花經》常不輕菩薩所證品位、他勝處法、《智度論》所言法性生身為受用身義、菩薩地前能伏分別現行義、《顯揚聖教論》略、一切種妙智義、菩薩修平等心、因果比量、名身義、阿毗達磨義、異生計我執見能見能聞了別義、異生能住思現觀信現觀、無著菩薩建立阿賴耶識義、意識不能持種義、無心等位成就阿賴耶識、苦諦四相、三種雜染、菩薩摩訶薩十二艱難事、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否、一乘義、瑜伽道、心、意、識義、意從阿賴耶識種子生、大乘修四念住、四種依、三性自體能作業幾業、外道咒術無能息煩惱、五種遍計、十六行智後修四加行、意根即末那識、分別論者執緣起是無為謬、分別論者執心本性清淨謬、三一權實論爭、密嚴土、無種性人無涅槃法、地論師義、三時義意無別、中觀唯識八不十非義、一乘道、《菩提資糧論》定性聲聞終不能坐覺場、宇宙如何變化而成、佛圖澄略、波斯文化太陽神與彌陀信仰差異、唯識學談如來藏、玄奘三藏一系釋涅槃義、命根者何義、雖無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為謬、分別論執心性本淨、佛地斷二愚、念佛與熏習義、增上心學、資糧道漸伏、梵行者不受密慧灌頂、《解脫道論》略義、九心輪義、破波羅提木叉法、禪觀亦於世俗修慈悲心、佛陀何故不開許談論鬪戰事、同體大悲、隨喜殺義、四姓平等義、利他義、《顯揚》為《瑜伽》綱要論、緣生即世俗諦義、依此故空此實是有義、有體法非是空花、世諦中有緣起故,第一義非有緣起、第一義無斷常過、勝義非空不空、僧佉執有如是我在彼無我我所身根識中、真解空義、第一義中非有非不有、異生執我有多義、 ...
... 關於定不定姓、無種姓義,基師《別鈔》根據大論云:「大論三十七亦同第四會教者,〈法華經〉云:十方世界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若有三乘定性,如何會耶?解云:此對不定種姓,故作此說。 又〈不增不減經〉云:眾生界不增減,不生滅,知無有畢竟入涅槃者,若有定姓入無餘,依彼經應言眾減。解云:彼經約眾生界理性而言,真如之理無增減故。又解:彼云眾生界不增減,而不說云眾生不增減。界言總說眾生界際,非約眾生而說,故不相違。 ...
... 智者大師《文句》以「同體大悲為舍」,故云:「一切佛法為國,此義則寬;城語小密,以斷德涅槃,防非禦惡為城;舍語又親,同體大悲為舍也。」又淨土宗善導大師以專修念佛往生極樂為同體大悲,如《觀無量壽佛經疏》云:「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又同體大悲者,圓測師引親光菩薩「一切有情為所緣境」,如《深密經疏》言:「親光釋云:『即於一切有情得自他平等,以大慈等平等方便故。』解云:此德慈等為體,一切有情為所緣境,名所緣大。前德以智體故,真如為境。此以慈等為體性故,有情為境,此即《般若論》中同體大悲,故名平等方便也。」天台智者大師又說:「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即是同體大悲。」如《止觀》說。新羅遁倫師《論記》言:「泰云:由同體大悲無分別定增上力故,隨緣現色不思議,雖定力起,非定境界。又解:由正體智證遍滿故,令後得智遍於法界,隨現勝色身。」故知若無同體大悲,則無可能於無分別定有增上力之用,若無,則亦無後隨現勝色身,同體大悲與正體智不能不說毫無關係,故我基師言:「證真理識,唯正體智;證俗事識,唯後得智。」此中即與上說地上菩薩之事,證真理故。俗人之所以未能觀察聞思「同體大悲」者,乃不具「於一切有情得自他平等」,於末那識未轉下品故,然又無多聞思維觀察,故多落入俱生我執,如基師又說:「未得無漏,第七識中,我執恒起,名常相續,緣恒具故,非如第六意識中執。」所藉緣少,故第七恒常相續俱生我執,非餘與由行相深及相續之故。故知,一般異生凡夫內種現行多以自苦為苦,他苦並非為苦,無自他平等想故,亦能知彼俱生我執之重。 ...
... 《梵網經》日本諸師註解,可再參酌如日本真言宗 諦忍妙龍法師《梵網經要解》即融入六大、四曼、兩部等義。而法師另外一本著作《梵網經要解問答》則多用問答解釋,亦多加入表解等形式。 諦忍妙龍法師於十五歲即修四度加行,除了本身為真言宗外,亦傳佈律宗、淨土宗。師曾住持之興正寺,位於日本名古屋,現今亦存在於該市,靠近名古屋昭和區之中京大學、名城大學。 如有說「此『非自性有』即『非自然有』,乃『如來藏』真如不生滅性,然卻隨煩惱造業之緣而顯現如幻之自性相。如《解深密經》云:『由於依他起執著遍計所執自性,起諸煩惱,由彼作業流轉生死。』」即不生滅性又如何隨煩惱顯現如幻之自性相?既有不生滅性焉如何又有生滅性?後又引《深密》解依他證真如不生滅性,按此解,亦訛也。此解即等藏識同於真如不生滅性。 ...
問:唯識學不談如來藏、阿賴耶識即他宗所執不可說我義。 略:唯識學其實亦談如來藏,如窺基大師《大乘法苑義林章》:「護法、勝子、親光等說,凡論出體,總有四重:一、攝相歸性體,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故《大波若經‧理趣分》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勝鬘經》說:「夫生死者是如來藏。」《無垢稱》言:「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諸經論說,如是非一。
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又言:「十卷《楞伽》第八卷初說:「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不空如來藏。」彼經意說,阿賴耶識能含淨種,名之為藏;為當佛因,名如來藏。又未得菩提,皆佛性故,名如來藏;性虛妄故,亦破壞故,不實名空。所含無漏淨法種子,報身因故,名如來藏;性非處妄,究竟不盡,名為不空。此生現行圓滿果位,名報化身。故斷能藏有漏藏識,所知障滅,大智滿故,證受用身;大悲滿故,起變化身。《法華經》說:「欲令眾生悟佛知見,出現於世。」聲聞、緣覺不知智身真實處故,不賜羊鹿,但與牛車至道場故。」 ...
... 故知此說,如同《成唯識論》所言四涅槃義,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俱為「說有涅槃界等,為破撥無涅槃者見」者。有一類異生凡夫執唯識所言真如等乃為執取補特伽羅者,故知彼等所言但為無義,彼等異生凡夫未能真實了知唯識三時教理故生此等邪見。 ...
... 又再釋者,無漏道除二障種、害煩惱、所知二障現行不生起者,說之為斷義。此中解釋即能斷說之為斷,二障之斷說為斷障義,為依主釋,如說謂所依為主,如言眼識,眼是所依為勝;識是能依為劣。將劣依勝,故名眼之識。如臣依主,能所相彰,是為依主釋。 又說,斷者,其體性能令二障法不生,此中不生二障法之義為斷義,如說真如理性,理即是斷性,而道即為斷之用義,所斷者煩惱、所知二障也。 所以《對法》言三轉依者:所滅、能滅、滅性者,此中依真如理性說為斷義,煩惱、所知二障之斷,說為斷障。此中亦為依主釋,所滅、能滅、滅性三義皆具足者,方名之為斷障義。 ...
...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七末言:「論:又說有情隨心垢淨, 述曰:今《無垢稱經》,舊《維摩》云︰「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前第四卷已引證第八訖。不言隨色等有垢淨,故是唯心。」後又說:「若成四智,能入唯識,現在十地。「隨悟入」者,即是地前。或隨經義,而入十地。說四智處,名四智經,然是《阿毗達磨經》,《攝論》但言「如世尊言」,不出經處。」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言:「三、唯識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淨法所依思惟諸法唯識之性;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唯心染故眾生染,唯心淨故眾生淨。」 ...
...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四末:「《維摩》等云:「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其《阿含》等,亦有此文。今言心染故情染等,此如《瑜伽》五十四卷「識住」中解。此中意說,以本識現、種為染淨心,令有情染淨。即當《攝論》染淨章,染章即三雜染,淨章即是世出世淨。」 略:「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者,依無著菩薩《顯揚》解:「三、唯識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淨法所依,思惟諸法唯識之性。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唯心染故眾生染,唯心淨故眾生淨。」此中作唯識真如作意解。 ...
漢字文化圈民間信仰最遠可追朔中國夏部落,然多半以周天子所居之中原信仰為豐,又多融入周易等學,是故了解民間信仰即能稍微了知中華文化一二。關帝信仰於民間神祇信仰正史可考者當為宋,日本諸如足利尊氏和水戶黃門特奉關帝信仰,現今神奈川縣橫濱亦有興建關帝廟,而日本足利尊氏於南北朝 · 貞和年間(1345-1350)信奉關帝信仰而建立於京都左京區真如町靈芝山大興寺,該寺目前為臨濟宗東福寺派。台灣則一直保存這類的傳統文化,民間信仰廟宇多半有廟公協助解籤、卜卦等學。 ...
〈五重唯識觀〉 略有五重: 一、遣虛存實識。 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 無著頌云:「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 《成唯識》言:「『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 ...
... 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 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摠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摠建立,名相見道。 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於苦諦,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 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
... 修止觀產生了氣的流動,此為副作用,而彼等今之作為主作用,不免流入了對色法之執著,以此色我作為我而無法出離並進而無能斷我。氣,乃與大種造色有關,故彼執取大種造色為真實我,與外道見無異。 阿含三乘共許,斷盡一切人我、法我之執取,如一切有漏樂、苦、非苦非樂之五蘊我之執取,於一切法之執取全部都斷盡,異生對其人、法產生三受,因為透過熏染必定會有現行,如是即成輪轉生死瀑流。 所謂的真如或者究竟道,不論於阿含或者大乘之中,並不是抓一個真如為我相,反而是斷盡一切執取,才有這個假名施設的真如顯現,但這個顯現又與世俗一切法不同,雖為依名施設,然斷一切生死之前、中、後際,自知不受後有,故有此施設。而到大乘說三身,實際上亦為斷盡一切執取,才有無漏有為法之顯現,受用、變化身即是無漏有為法。 ...
... 延伸閱讀: 心氣合一是究竟佛性嗎?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
... 《最勝疏》又說:「解脫相即離垢真如。菩提道者,四智心品。以人平等故,以人無我,其理平等,由有菩提分法,故名為佛。」菩提道者,四智心品,即知轉有漏識為無漏智依,為菩提道,《攝論》云:「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三、由辨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依世親、無性菩薩二本釋,皆同由轉五蘊依故,得五自在,既知菩提道不離於此,即知日日時時於所緣境皆為修境,於諸惡法境不再續生,於諸善法境應當隨喜。 ...
... 四、名智慧佛,《楞伽經》說。 五、名功德佛,亦《楞伽》說。 六、名法性生身。《智度論》云:「佛有二種:一、法性生身;二、父母生身。」既云法性生,明非自性法身,以恒沙功德與法性相應,依法性起,名法性生。 第三、法身,略有五名: 一、名法身,無垢真如功德所依,名為法身。故《攝大乘》云:「此身與功德法相應,故名法身。」《成唯識論》云:「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此經亦爾。 二、名自性身,梁《攝大乘》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皆自然得,名自性身。」《成唯識》云:「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名自性身。」 ...
... (附圖說明:日本京都三十三間堂。) 相關文章: 《成佛正因》捨離煩惱、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生因,生因是無常法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真如若能生,即是無常義 《成佛正因》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