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者,空相也不可得。這是為什麼呢?倘若有空相,則沒有罪福法;沒有罪福法的緣故,亦沒有現在、未來世。再者,一切法相待而有,怎麼說呢?倘若有空法,應當有實法;倘若有實法,應當有空法。空性尚且沒有空相,何況有實法。再者,倘若沒有我者,則沒有種種生死縛法、沒有種種解脫法,亦沒有從現在世到未來世受種種善、惡、罪、福法,亦沒有業種、因緣、異熟果報。如是種種因緣,了知無我性尚且不可得,更何況執著有一我性? ...
生如朝露,死如水滴。 三訪此處,為火化事。
台灣新聞最近見到虐狗事件,其實,人類之所以有這種暴力的心態,乃在於自身處於不受重視的地位,所以才會欺負更沒有地位的「動物」。動物沒辦法替自己發聲,所以,只能由其所眷養的人類替其發聲。 佛家為什麼要戒殺?原因在於戒殺才能讓世界更美、更臻於良善。若常說空性,既然證得空性,何必不戒殺?所以,大半說得空性者,實際上,僅只是一種玄學上的空談罷了。 如得禪定者,是否也戒殺?當然。得四禪者,必伏欲界貪、瞋,既無貪、瞋二心所,何故有殺心、殺行、殺念?世間人常說得禪定而不重平等對待世間種種動物,既得禪定,焉有殺心? ...
... 我以為,其人等實在無智,何以故?不知空故。更有人用世俗緣起法說為空,須知,世俗皆為能所二取所見,依世俗有無說空,實為兔無角論。
再者,依他遍計如影,故說為空,然此空非空性,何以故?本不存故。故唯識說唯識性有二,虛妄遍計即是其一。又如龍樹《大智度論》說內空、外空:「內空者, 內 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謂 ...
複習大論,這一段論文頗為重要。藏識雖然為根本心,然藏識含藏一切有漏種,於異生位種現不斷故有種種執取(雖然執取者非藏識),故大論說:「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即表示轉依與藏識違反,知道了藏識,與真見道位中所說的真如所顯並不同,現代人將見道位與證得藏識畫成等號並不正確如理,真見道證真如後於相見道位才以真如空性去證得藏識與七轉識下品轉四智菩提。 ...
論:「諸句義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 此句雖言勝論所執,然現今學習佛法者亦多執此,其實,不論此能生果換成心、空性、法性,皆是無常義,以能生、有作用故無常。
又,若言雖能生果而無作用故名為常者,此亦無義,以果為因能生,既能生故,生生為用而非無作用故。 又有人言,真如無用,證之何益?然一切有用者,皆屬有為,有為攝世俗諦故為俗非真。 論下又說:「如有非無無別有性,如何實等有別有性?若離有法有別有性,應離無法有別無性,彼既不然此云何爾,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
論:「諸句義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 此句雖言勝論所執,然現今學習佛法者亦多執此,其實,不論此能生果換成心、空性、法性,皆是無常義,以能生、有作用故無常。
又,若言雖能生果而無作用故名為常者,此亦無義,以果為因能生,既能生故,生生為用而非無作用故。 又有人言,真如無用,證之何益?然一切有用者,皆屬有為,有為攝世俗諦故為俗非真。 論下又說:「如有非無無別有性,如何實等有別有性?若離有法有別有性,應離無法有別無性,彼既不然此云何爾,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
... 像是無漏種的部份,首先也並非唯識宗提倡,在從前的二乘論著中即能找到一些蹤跡,乃至龍樹的著作中亦能尋覓,另外像是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的部份,基本上皆為三乘共取義,只不過到了中國,自性清淨心義就真的成為了大眾部、化地、乃至地論宗所建立的無為緣起、真如緣起義,關於這點,在婆沙師、龍樹、無著、世親等著作中亦以破之。 如龍樹說「無為法不從因緣生,故應實。」此與唯識宗所言的人、我二空所顯法性亦同,真如空性非所緣生義,但為所顯義。如《智度》說:「色、無色法無故,無為法亦無。何以故?因有為故有無為;若無有為,則亦無無為。」…「復次,有為法因緣生,故不實;無為法不從因緣生,故應實,復云何言畢竟空?堅固不堅固不定,故皆空。」…「復次,聖人有為無漏法,從有漏法緣生;有漏法虛妄不實,緣所生法,云何為實?離有為法,無無為法。如先說:「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以是故,一切法畢竟不可得故,名為畢竟空。」所以,從這裡的法義可以見到異生有情虛妄不實的有漏法,要轉為無漏有為法還是需從有漏十二緣起逆轉,這裡所說的也與唯識宗相通。 ...
龍樹菩薩在此說明的與智者、窺基同,所以性宗、相宗之分但為眾生不明實相所執,以我愚見,一切皆能宗。
「復次,離有為則無無為,所以者何?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無為相者則非有為, 但為眾生顛倒故分別說。(註:真如為二空所顯法性,為心實性,離有為心法別求無為法身不可得也。) 有為相者,生、滅、住、異;無為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為入佛法 之初門(註:因緣法但為有為法,生、滅、住、異皆有相故,一切有為法皆依他起,依他眾緣得起故,後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教體攝相歸性唯圓成實,無為法勝義諦也,勝義者何?無生法性即是空性。)若無為法有相者,則是有為。 ...
宗喀巴於廣論卷十提到中國禪宗法師對於空性的邪見,以為證得空性者,無需修持六波羅密多,是乃邪執。 其實,現代也有許多學人有此邪見,只不過,很少人能夠去探討佛法對於自身受用與否?
宗喀巴點出了幾項對於空性的邪執: . 認為善惡分別皆為分別執取,不必執著於善惡,方為證空性者。 . 捨觀慧而不思維佛法,以為不思善、不思惡即是空性,亦為錯解。 . 有修空性勝解者,謗大師昔本生事,何以故?認為無需修學六波羅密多。 ...
俱舍論者安慧救之,如「梵云悉恥羅末底,唐言安慧。即糅雜集,救俱舍論破正理師,護法論師同時先德,南印度境羅羅國人也。妙解因明善窮內論,扇徽猷於小運,飛蘭蕙於大乘,神彩至高固難提議。」---成唯識論述記。窺基
破執我品實為勝妙,然於此對法若不深入,但如盲人解空性,如論云:「世尊於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拕梨說: 婆拕梨諦聽 能解諸結法 謂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淨 我實無我性 顛倒故執有 ...
... 菩薩如是能夠普於一切得證自在之緣故,能夠獲得五種最上勝利:一者、獲得心極寂靜,由於住最勝寂靜,所以,不任隨煩惱飄盪,能恆寂靜之故。二者、能夠於一切五明處無所罣礙,清淨鮮白之妙智見轉依。三者、為了利益諸有情之緣故,所以流轉生死無有厭倦之時。四者、善能證入一切如來密意言說真義。五者、其所證得之大乘空性勝解不可引奪,亦不從他緣。(註五十四) 應當知道如是五種勝利法義,有其五種業果:一者、菩薩能夠成就最勝現前觀察法義而樂住,能夠滅除一切為趣於菩提道中,因為精勤加行所產生之身、心種種之疲勞倦怠之懈怠,當知道此業是名為心極寂靜勝利之業。二者、菩薩普能成熟一切聖玅佛法,應當知道此是名為於諸明處隨意無礙,清淨鮮白之微妙般若智,所見勝利之業。三者、菩薩普能成熟一切有情,應當知道此業是名為能於流轉生死中,無有厭倦懈怠之勝利業果。四者、菩薩能夠正確除遣所化之有情,隨其有情所生起之一切疑惑,皆能為其除遣之,並且護持如來玅正法眼,令其能夠久住世間,而於能夠隱沒衰敗如來聖教之『像似正法』,能夠了知其謬義,能夠顯示其對如來正法之謬誤處,乃至能夠正確除滅其像似於如來正法之謬見,應當知道此是名為善入如來密意言說勝義之勝利業果。五者、菩薩能夠摧滅一切外道協見異論,精進堅牢其所發之正願而無所動搖,應當知道,此是名為能於大乘空性勝解不可引奪,亦不從他緣之勝利業果。如是菩薩乃至於所有一切菩薩之所有作為,皆是為了上述所說之五種勝利業之所攝受之。 ...
如有一類聞說難解大乘相應、空性相應未極顯了密意趣義甚深經典,不能如實解所說義,起不如理虛妄分別;由不巧便所引尋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唯假是為真實,若作是觀名為正觀。彼於虛假所依處所實有唯事撥為非有,是則一切虛假皆無,何當得有一切唯假是為真實?
由此道理,彼於真實乃以虛假二種俱謗都無所有;由謗真實及虛假故,當知是名最極無者。如是無者,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應共語,不應共住。如是無者,能自敗壞,亦壞世間隨彼見者。 ...
又即此慧,是諸菩薩能得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方便。何以故?以諸菩薩處於生死,彼彼生中修空勝解,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又能如實了知生死,不於生死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若諸菩薩不能如實了知生死,則不能於貪、瞋、痴等一切煩惱深心棄捨;不能棄捨諸煩惱故,便雜染心受諸生死;
由雜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若諸菩薩於其生死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是則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況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諸菩薩,由習如是空勝解故,即於涅槃不深怖畏,亦於涅槃不多願樂。若諸菩薩深怖涅槃,即便於彼涅槃資糧不能圓滿;由於涅槃深怖畏故不見涅槃勝利功德,由不見故便於涅槃遠離一切清淨勝解。若諸菩薩於其涅槃多住願樂,是則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則便不能成熟佛法及諸有情。當知此中若不如實了知生死,即雜染心流轉生死;若於生死深心厭離,即便速疾入般涅槃。若於涅槃深心怖畏,即於能證涅槃資糧不能圓滿;若於涅槃多住願樂,即便速疾入般涅槃。是諸菩薩於證無上正等菩提無大方便。若能如實了知生死,即無染心流轉生死;若於生死不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於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圓滿涅槃資糧;雖於涅槃見有微妙勝利功德,而不深願速證涅槃:是諸菩薩於證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勝空性勝解,是故菩薩修習學道所攝最勝空性勝解,名為能證如來妙智廣大方便。 ...
《瑜伽》大論云:「若有人問言:菩薩以何為本?應決定答言:以大悲為本。」《瑜伽》本係出一切有部,故重對法,然菩薩對法論中,亦倡三性、三無性真義,以眾生不知、不解、不證,故而拒斥三轉法輪之真勝義諦。
《宗鏡錄》云:「夫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本識所變。」然俗人執識之見分 為我愛,執識之相分為幻有。故聖 龍樹菩薩於其《大智度論》明示修毗曇者恆執一切法有、為對,錯解空性者繆執一切法皆空宗,錯執因果亦空宗,是為惡取空宗。以是故,是以三轉法輪為我 ...
... 關於近代學者舉《梵網經》偽經一點想法 一知半解者,最容易產生曲解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
若無發出離心,則一切六度皆為欲貪所求。而發菩提心者,四智菩提,即是唯識相。空性正見,二空真如法性唯識性義。 夜晚,靜坐數小時。收攝身心,調養色身外,主要的還是專心一緣,觀諸苦蘊。何謂苦蘊?於世間上種種名、利、相皆是苦蘊,為苦所集而成苦蘊。為什麼是苦?於此生種種愛、恨、無常、痛苦諸想、諸受。所以世間人學會演戲、兩舌、離間語,乃至造神。 意識形態導致人類造神運動,而無明與非理性的思考,讓大眾盲從於各種世間活動,事業要造神、政治也要造神、宗教也要造神,因為無明。 ...
... 無餘依涅槃位前蘊既然永遠熄滅,於後蘊不再生起,其中都無有一切五蘊相續不斷,依《百法》阿賴耶識乃是識蘊所攝,轉為圓成實性,依然為識蘊有為法,如何成空性?既然不見有般涅槃者(人我),那麼,此中又依何而說有真實涅槃可得?(斷我),倘若此時亦承許有施設一切法,而有真實補特伽羅(如執無漏識等),便墮於如來滅後決定有其見處之過失。倘若於此時不施設有補特伽羅者,還是與前過相同,於涅槃執有我無我等義故。般涅槃者既然不可了得,所以決定說無有實涅槃,以於世間法都未曾見過無有貪等法者,正因為有貪等法之故,而假設計取有涅槃所依法,雖然涅槃有所依法之故,應當如貪等法,其涅槃性應當是無常法。 ...
摘要: 《唯識三十論頌》云:「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辯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然唯識相所攝之阿賴耶識,演變為諸多學人誤解唯識學所建立之第一因,故有種種對於唯識三時教理之誤解,慈恩基師「《成唯識論述記》云:「又言唯識相、性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為,通有、無漏;唯識即相,名唯識相,持業釋也。性即是識圓成自體,唯是真如,無為無漏;唯識之性,名唯識性,依士釋也。唯內證淨,為簡依他,故說識性。何故須簡?有漏依他不可敬故,無漏依他亦俗諦故,非最勝故,非諸聖法真實性故,非所證故,非迷悟依故,或彼即是滿、分淨故,略不敬也。」事實上,彌勒、無著、世親乃至玄奘、慈恩基師等菩薩真的建立阿賴耶識為第一因嗎?故多學人有執取阿賴耶識為空性者、有執取無需要阿賴耶識者、有執取無需法爾種子者,即能生一切法。此中先引數論等外宗所執第一因作為何謂第一因之宗因,並略述數論等外宗所執我之體性,再說明數論宗執受者義為彼之我義,以此先理解外宗所執不變異之實我究竟為何義。 ...
...
此等諸論疏有諸多法義對於學人著實至要,諸如:了不了義、熏習、無種姓、佛性多義、第八識是否為成佛正因、見道位前是否能伏煩惱現行、定性不作佛、斷見論、無漏亦有見相分、唯識性與四重二諦義、唯識所言我法義、體是一、常能生諸法為邪見、起心非淨難、真如常法不能持種、異生屍骸何故增生、無明熏真如否、報身土體義、表色無表色、四俗諦、四勝義諦、無情成佛乃相分義、四變句義、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十地義、真言宗念佛義、菩薩戒義、《寶鏡鈔》批判日本一宗以男女陰陽之道為即身成佛義、世親位鄰初地菩薩義、藏語大藏經所缺經論、涅槃常法無能生緣、慈悲與敗壞菩薩義、唯識宗行大悲義、龍樹菩薩說世俗諦、賴耶非空性心、十信習種菩薩白法或起不起、心一境性、第一義諸業不生、《中論》三乘義、他性空亦為自性執、圓成實性自有四種、三性二門、性空不從因緣生、唯識宗修禪定義、念佛人發菩提心義、印度吠檀多派義、《義林章》評議、太虛大師說佛性義、幻性依他識幾類、破意識師義、菩薩乘二諦、《集成編》破細意識義、初能變識十門義、第八識有十九名義、五重唯識觀、空不空如來藏義、漢語佛教入門論書、僧佉執一切法一相義、《法花經》常不輕菩薩所證品位、他勝處法、《智度論》所言法性生身為受用身義、菩薩地前能伏分別現行義、《顯揚聖教論》略、一切種妙智義、菩薩修平等心、因果比量、名身義、阿毗達磨義、異生計我執見能見能聞了別義、異生能住思現觀信現觀、無著菩薩建立阿賴耶識義、意識不能持種義、無心等位成就阿賴耶識、苦諦四相、三種雜染、菩薩摩訶薩十二艱難事、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否、一乘義、瑜伽道、心、意、識義、意從阿賴耶識種子生、大乘修四念住、四種依、三性自體能作業幾業、外道咒術無能息煩惱、五種遍計、十六行智後修四加行、意根即末那識、分別論者執緣起是無為謬、分別論者執心本性清淨謬、三一權實論爭、密嚴土、無種性人無涅槃法、地論師義、三時義意無別、中觀唯識八不十非義、一乘道、《菩提資糧論》定性聲聞終不能坐覺場、宇宙如何變化而成、佛圖澄略、波斯文化太陽神與彌陀信仰差異、唯識學談如來藏、玄奘三藏一系釋涅槃義、命根者何義、雖無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為謬、分別論執心性本淨、佛地斷二愚、念佛與熏習義、增上心學、資糧道漸伏、梵行者不受密慧灌頂、《解脫道論》略義、九心輪義、破波羅提木叉法、禪觀亦於世俗修慈悲心、佛陀何故不開許談論鬪戰事、同體大悲、隨喜殺義、四姓平等義、利他義、《顯揚》為《瑜伽》綱要論、緣生即世俗諦義、依此故空此實是有義、有體法非是空花、世諦中有緣起故,第一義非有緣起、第一義無斷常過、勝義非空不空、僧佉執有如是我在彼無我我所身根識中、真解空義、第一義中非有非不有、異生執我有多義、 ...
...
此等諸論疏有諸多法義對於學人著實至要,諸如:了不了義、熏習、無種姓、佛性多義、第八識是否為成佛正因、見道位前是否能伏煩惱現行、定性不作佛、斷見論、無漏亦有見相分、唯識性與四重二諦義、唯識所言我法義、體是一、常能生諸法為邪見、起心非淨難、真如常法不能持種、異生屍骸何故增生、無明熏真如否、報身土體義、表色無表色、四俗諦、四勝義諦、無情成佛乃相分義、四變句義、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十地義、真言宗念佛義、菩薩戒義、《寶鏡鈔》批判日本一宗以男女陰陽之道為即身成佛義、世親位鄰初地菩薩義、藏語大藏經所缺經論、涅槃常法無能生緣、慈悲與敗壞菩薩義、唯識宗行大悲義、龍樹菩薩說世俗諦、賴耶非空性心、十信習種菩薩白法或起不起、心一境性、第一義諸業不生、《中論》三乘義、他性空亦為自性執、圓成實性自有四種、三性二門、性空不從因緣生、唯識宗修禪定義、念佛人發菩提心義、印度吠檀多派義、《義林章》評議、太虛大師說佛性義、幻性依他識幾類、破意識師義、菩薩乘二諦、《集成編》破細意識義、初能變識十門義、第八識有十九名義、五重唯識觀、空不空如來藏義、漢語佛教入門論書、僧佉執一切法一相義、《法花經》常不輕菩薩所證品位、他勝處法、《智度論》所言法性生身為受用身義、菩薩地前能伏分別現行義、《顯揚聖教論》略、一切種妙智義、菩薩修平等心、因果比量、名身義、阿毗達磨義、異生計我執見能見能聞了別義、異生能住思現觀信現觀、無著菩薩建立阿賴耶識義、意識不能持種義、無心等位成就阿賴耶識、苦諦四相、三種雜染、菩薩摩訶薩十二艱難事、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否、一乘義、瑜伽道、心、意、識義、意從阿賴耶識種子生、大乘修四念住、四種依、三性自體能作業幾業、外道咒術無能息煩惱、五種遍計、十六行智後修四加行、意根即末那識、分別論者執緣起是無為謬、分別論者執心本性清淨謬、三一權實論爭、密嚴土、無種性人無涅槃法、地論師義、三時義意無別、中觀唯識八不十非義、一乘道、《菩提資糧論》定性聲聞終不能坐覺場、宇宙如何變化而成、佛圖澄略、波斯文化太陽神與彌陀信仰差異、唯識學談如來藏、玄奘三藏一系釋涅槃義、命根者何義、雖無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為謬、分別論執心性本淨、佛地斷二愚、念佛與熏習義、增上心學、資糧道漸伏、梵行者不受密慧灌頂、《解脫道論》略義、九心輪義、破波羅提木叉法、禪觀亦於世俗修慈悲心、佛陀何故不開許談論鬪戰事、同體大悲、隨喜殺義、四姓平等義、利他義、《顯揚》為《瑜伽》綱要論、緣生即世俗諦義、依此故空此實是有義、有體法非是空花、世諦中有緣起故,第一義非有緣起、第一義無斷常過、勝義非空不空、僧佉執有如是我在彼無我我所身根識中、真解空義、第一義中非有非不有、異生執我有多義、 ...
約莫四載矣,初識仰蔭兄於上海,只見仰蔭兄與夫人攜帶其編輯列印好之《鈔秘蘊》三冊贈愚於飯店,我則攜帶此書回日本東京。《鈔秘蘊》南京木刻本,多載以前,我亦專程從日本東京搭飛機、高鐵直接於該處請,畢竟了義空性教若不親自請閱,得來便宜似乎不會珍惜。然木刻本攜帶不便,刻經處王居士應當已經退休了吧,彼說話之口音太重,我於面前聽聞不懂,彼就漲紅了臉害羞起來,男子亦會害羞的,本人慧力不足,僅只能以勤、信行之而已。 ...
佛教徒有時候也要好好反省,為什麼自詡學大乘佛教者,有這麼多奇招,或者結合現代科學應用者、或者結合世俗料理稱為禪者、或者結合世俗文學者、或者結合醫學者,或者結合卜筮之學者,原因就在於缺少基礎。何謂基礎?阿毗達摩義故。如諸一切法說五蘊何義?乃至三無為、六無為、四大種、所造色、界義、顯色、形色、有執受、無執受、可意、不可意、自相、共相、領納受義、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相應行、不相應行、七隨眠、十隨眠、隨煩惱、纏等。再來理解何謂四諦十六行義等。不要被一些奇怪招數所欺騙,那些可以稱為比較宗教學,而不是佛教。一些比較宗教學者或者新興宗教者,只要隨意講個「空」、「般若」、「空性」、「如來藏」,你就這樣死了。 ...
... 而根據佛教,人類演變之由來來自於光音天下墮,此天界之天人乃色界天之一,即第二禪之第三天,如 世親菩薩《阿毘達磨俱舍論》云:「初一有情極光淨歿,生大梵處為大梵王。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俱盧、牛貨、勝身、贍部,後生餓鬼、傍生、地獄。」那麼,至少表現的要超越光音天吧?今之佛教徒僅講究空性,然事實上於過去光音天之種種尚且無能為之,又如何於空性生勝解?因為不能於此生勝解,故有種種遍五趣之修羅趣行。 ...
... 質疑3.已說過的。」天主性會與人類的暴力相等同嗎?我想不是。 而根據佛教,人類演變之由來來自於光音天下墮,此天界之天人乃色界天之一,即第二禪之第三天,如 世親菩薩《阿毘達磨俱舍論》云:「初一有情極光淨歿,生大梵處為大梵王。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俱盧、牛貨、勝身、贍部,後生餓鬼、傍生、地獄。」那麼,至少表現的要超越光音天吧?今之佛教徒僅講究空性,然事實上於過去光音天之種種尚且無能為之,又如何於空性生勝解?因為不能於此生勝解,故有種種遍五趣之修羅趣行。 ...
... 二、心領納事; 三、心了別事; 四、心染淨事。 (二十四)、問:何謂四種依? 答:所依者,謂四種依,廣說如經。 一、依法不依眾生,謂若法是如來所說,或弟子說,十二分教隨學隨轉,不隨眾生所行行學,亦不隨轉; 二、依義不依文,謂若法非飾詞者所造綺文字句,唯能顯了獨滿清淨鮮白梵行,於此法中恭敬信解,非於能顯顛倒梵行及不顯了梵行但飾詞者所造綺文字句; 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謂於如來所說相似甚深空性相應隨順諸緣緣起法中,不妄執著,如言淺義,亦不住自內見取心,唯勤尋究顯了義經; ...
...
諸多自詡大乘者認為四念處僅只是「小乘」所為,大乘應當修「空性」,然而實際上,中觀宗始祖 龍樹菩薩於其著作《大智度論》卷第一即開宗明義的說明修學「四念處」之同異:「復次,餘經中說四念處隨聲聞法門,於是比丘觀內身三十六物,除欲貪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今於四念處,欲以異門說般若波羅蜜。如所說菩薩觀內身,於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於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於身念處中觀身而不生身覺觀,是事甚難。三念處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四諦等種種四法門亦如是。」於身內、外觀無所得義,於此無所得義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相反的,正是什麼境界都現行時能正念了知並且觀察其法相並沒有一定之相而無所得。彼等自詡大乘者,沒有深刻的去了解 ...
... 又如淨定所發神通,妙用無邊,不相障礙,隨心所欲,一切皆成,是名世間第十難測。 如是難測世事無邊,根境有無,方之甚易,世俗故有,勝義故空,諸有智人不應驚異。」 「若證真空,其心寂靜,平等無二,豈欲害他? 然為利樂諸有情故,方便開示空無我理,懷惡見者,聞之自滅。」此中言證空性者,焉有害他想?自他一切平等無二故。 「然婆羅門,非勝餘類,此洲人故,如戍達羅。 戍達羅等,非劣彼姓,此洲人故,如婆羅門。」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大乘學佛者之通病 ...
...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大乘學佛者之通病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大乘學佛者之通病 ...
...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
...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
... 「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於何時, 誰起是諸見?」
上面以聲聞法破一切見,現在於此用大乘法中而說。
一切法從本以來乃是畢竟空性,如是空性法中無有人、無有法,不應當生邪見、正見。處名之為土地,時名之為日、月、歲數,誰名之為人?是名為一切見體。
若是有常法、無常法等決定見者,應當有人出生於此見;破我之故無有人於此生是見。應當有處所色法現見尚且可以破除,更何況日、月、歲數之時與東、西、南、北、上、下之方?
倘若有一切見者應當有決定實體,倘若為決定則不應當破。
上來以種種因緣而破,所以應當了解見並無有決定實體,如何得生?
如偈說 ...
...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一切法倘若有決定性,則是無有因果等一切事。
如偈說: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眾因緣生一切法,我說即是空性。這是為什麼?眾緣具足和合而一切物生,此物屬於眾因緣之故而無有自體性,無有自體性之故空,空亦還是空。但乃為引導眾生之故,用假名而說,離於有法、無法之二邊,所以名之為中道義。
是法無有自體性之故,而不得說為是有,亦無有之空故,而不得說為是無有。
倘若一切法有性相者,則不需要相待眾緣而有,倘若不需要相待眾緣則是無有法,所以說無有不空法。您上面所說空法有其過者,此之過失現在還在於您對於空法之錯解。
這是為什麼?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
...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我們不分析現象(例如思想),而分析概念(例如思想的概念),因而就是分析語詞的應用。於是我們所作的可能顯得像唯名論。唯名論者的錯誤是把所有語詞都解釋成了名稱,因此並不真正描述語詞的用法,而是彷彿為這樣一種描述提供了一張空頭支票,更勝者,唯名論將此一切唯名當成了空性,事實是如此嗎?
例如人的飢餓,是一種現象,而不是概念,倘若是概念者,又如何止飢餓?如說諸行無常,亦是此理。這即是唯名論者的盲點。倘若飢餓是一種概念而非現象,那麼,僅只透過分析概念就能止飢餓了,現見並非如此。 ...
...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
...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
...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
...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
... 若離真如及智相入一切無得,真入無分別智,即同禪宗所顯;由加行入真見道時,即觀智亦不存。或執唯有識,或執唯空性,以為此若無者,即成斷滅,是未解離真如能證智相;故唯識、中觀、禪宗、亦有諍論也。其實禪宗亦要於加行竭盡分別能事,所謂參要真參,悟須實悟也。若加行所觀真如細相及能證智常隨逐相不能放舍,亦不能真悟入無分別智,所謂「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是也。」 於後,法尊師多用「狂吠」等語論議定慧法師,著實瞋習過重,世俗人尚且不用污語,此即對於學理無能理性探討各種優缺失而往往淪陷於言語上之互相譏諷,學養不足之故,縱有所言,亦無令諸有情受用義。如有一學者教授道德等課而於專業無上,然對彼師生卻口出惡言,著實無益自身。 ...
...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
... 關於近代學者舉《梵網經》偽經一點想法 一知半解者,最容易產生曲解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
...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
...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
...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