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誦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善見律毘婆沙 梵網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 優婆塞戒經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本二種譯本 釋經論部 毘曇部 中觀部 瑜伽部 論集部 以上五部全部。 經疏部、論疏部、諸宗部: 以智者、吉藏、窺基、慧沼、智周法師著作為主 另,諸宗部: 宗鏡錄可參考。 史傳部: 異部宗輪論 十八部論 部執異論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
... 而在大慈恩寺最後的階段,則翻譯了阿毗達摩發智論、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觀所緣論、入阿毗達摩論、阿毗達摩法蘊足論,以及最後的成唯識論。 所以,在基師的著作中,往往我們能夠見到 唐京兆大慈恩寺沙門 窺基、大乘基等名。
成唯識論述記 窺基撰 相關內容: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
慧沼,為法相唯識宗窺基弟子,其在《能顯中邊慧日論》中提出了真如、第八識不能成為成佛正因的因素。 論者自問,既然眾生都有真如法性與第八識,為什麼不許為成佛正因?
論者答:真如本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亦不是親為成佛正因而生一切法,真如但為依因,迷悟依故,如前面所說。倘若許第八識(阿賴耶識)為成佛正因,那麼,阿賴耶識本身即是無漏法才對,而不是在眾生位為有漏法。又在眾生位為了對治有漏法的第八識,方可以成佛的話,自許第八識為成佛正因,即應能對治自身第八識,倘若如是,即違第八識(阿賴耶識)自許無漏之建立法。 ...
中觀宗特別的地方在於對法性一切俱遣,而對於法相的部份,清辨是承認依他有的,而月稱則不承認,所以佛護論師的見解於般若燈論中屢被清辨所破,如:
「 復次,佛護論師釋曰:他作亦不然。何以故?遍一切處,一切起過故。 論者言:彼若如此說過,即所成能成顛倒故。謂自俱因起體過故,或時 有處,隨一物起故,先語相違。又若異此,遍一切處,一切起過,此語能成 他起過者,此不相應。」 而唯識宗窺基的見解則在於「又言唯識,性相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為,通有無漏; ...
第一,總辨諸教、業、宗、體、名。於中略以五門分別:一、教益有殊。二、時利差別。三、詮宗各異。四、體性不同。五、得名懸隔。 第一, 教益有殊,復分為二:初明輪益,後辨義益。 (第二),明輪益中,復分為二:先明異計,後明大乘。
明異計者:其多聞部、薩婆多部、雪轉部、犢子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經量部十部同說:非諸佛語皆為利益,要逗物機,務心入道名利益故;唯八聖道是正法輪,轂、輞、輻、圓,摧破煩惱名為輪故。故世友說「非如來語皆為轉法輪」;世尊所言亦有不如義,詮八道教八道境故。亦名法輪,所餘功德及所餘教,雖名聖教,不名法輪。如問慶喜:「天雨不耶?」問諸比丘:「汝等乞食易可得不,氣力安不?」此何利益?轉何法輪?故諸經中雖敘佛語,有非利益而非法輪,如說「逆害於父母」等。此教所言何必如義,故佛亦有不如義言。此等十部,總說諸經有不如義而說虛言,有非法輪而無利益。 ...
... 八、手不釋圓明之珠。 九、舌不味過午之齋。 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澄觀法師於疏上說明本識心與俱舍論剎那緣起相同,實際上這是承接了成唯識論的見解,但是玄奘大師並未說藏識即是法身。玄奘三藏在雜揉成唯識論的時間點,就落在最後的翻譯大作:大般若經六百卷。而在此之前業已翻譯了俱舍、集論、因明正理、一身五足論(包括兩百卷本大毗婆沙論)、以及瑜伽師地論,這也就是說,玄奘三藏在傳給弟子窺基等人時,已經透過邊翻譯邊講授相關經論給與弟子,從因明學、瑜伽行派、古今唯識學、乃至般若(大菩薩藏經般若品),所以才最後傳授成唯識論。 ...
... 」 無垢稱、華嚴、密嚴、楞伽、阿含諸經言心染淨義,言染淨諸法以第八本識為本,總句有為法、別句無為法。如有漏法、無漏法,常、無常法,有為法、無為法等,然一切染、淨諸法以根本心為本。故言心染情染,心淨情淨。 故若無本識持種,則異生有情初發心、則成無學。何須見道、修道?須知理即佛者,乃俱有情無二障說,是以道果持種者為本識。若許為細意識,則破經說,有情入 胎、住胎、出胎若許細意識於此胎者,如 窺基法師立量云:「汝所言細意識者。決非意識。極成意識不如是故。如眼等識 或意識所緣分明行相不可得故。猶如五識。」若許根本識為細意識者,體性不同, ...
... 復次,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如是名為「陀羅尼門」。」所以一般持誦真言,如同持誦諸佛名號、一心不亂、念念相續而不斷,皆為助道門。 玄奘三藏翻譯了幾種陀羅呢經?當有幾部: 十一面神呪心經、不空羂索神呪心經、持世陀羅尼經、六門陀羅尼經、勝幢臂印陀羅尼經、八名普密陀羅尼經、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說:「復次犢子部中亦說四藏:一經。二律。三對法。四明咒。此藏之中集諸咒故,其三世.無為.不可說等五種法藏,彼說所詮非此能 ...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云:「若頓教門,大不由小起,即無三時前後次第。即《華嚴》中說唯心,是初成道竟,最第一說。此約多分。」
如:《華嚴經》卷十九〈昇夜摩天宮品〉(八十卷本)云︰「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 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 ...
... 日本從中國學習法相宗總共有四次,延續至今也已經一千三百多年。日本從玄奘三藏時代就有學僧 道昭法師等人從其修學,像是南都六宗,以日本奈良興福寺和藥師寺為主。而道昭再傳給道賀、行基,建立元興寺為主,道賀傳法至法隆寺,行基則將其弘揚到藥師寺,是為日本法相宗南派。而智通、智達則從玄奘三藏高徒 窺基法師所學而傳回日本,再者,慧沼傳日本學僧智鳯、智鸞、智雄關於唯識義,以及最後智周傳玄昉回日本建立興福寺,是為日本法相宗北派,日後的日僧 ...
窺基法師『成唯識論料簡』大正藏未收,然於卍續、卍新篡與新文豐合本有收。料簡之意,為簡別、抉擇諸法正訛,雖單有二卷,然對於五時、三時教、三乘、一乘、定性、不定性等義多有概說。
有學者舉真如非受薰非非受薰是為中道義,此即為謬論,受薰者,依有為法作用故說,般若中道義者,為無分別智顯義,能所薰者,為世俗諦義,離世俗言勝義,不異未解中道。不論非受薰非非受薰,是故為不思議變、薰,亦為生滅相。 其實,窺基法師已經在其著作中暗示、略點,畢竟真心緣起說,在中國早就非常流行。這也是玄奘三藏為何在中國專心翻譯經論、只傳幾位中國、日本、韓國等學僧之意,避免無謂的衝突故。 ...
世事乖宗難: 若唯內識似外境起,寧見世間情、非情物處、時、身、用,定、不定轉?
外難有四: . 若離實有色等外法,色等識生不緣色等,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此即第一、經部師等難「處定」也。謂外量云︰如汝非緣終南山處,緣此識應生!執實山無,此心生故。如正緣彼處。此言現識,非謂比識。若說比識者,非此處亦生。 . 何故此處有時識起,非一切時?此難第二、時決定也。謂外量云︰如汝非緣終南山時,緣此識應起!執實境無,此心生故,如緣終南山時。 ...
《楞伽經》云:「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藏識有漏, 虛妄不實,故名為空;能含一切無漏種,故名如來藏。四智種子體是無漏,非虛妄法,由近善友,多聞熏習,漸次生長,當成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來藏。藏是含藏,因性義故,猶如種樹生長圓滿。其涅槃性體是無為,本來而有,自性清淨,後逢善友,斷障所顯。雖一真如,逢緣證別,名四涅槃。---《妙法蓮華經玄贊》窺基
其實從王恩洋居士與常醒法師、唐大圓居士中的論辯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常醒法師與唐大圓居士對於真如、藏識、無漏種子、以及無為法非緣生義就能了知兩者之間的見解孰正孰訛? ...
... 然糅《成唯識論》為十卷本者,後有窺基、圓測、慧沼、智周、如理所註,一一引諸家論言,何有「以親傳西方真義為藉口,大有統一教界之雄心。」,若有此心即成狂邪、我慢結使。如理於疏義演云:「不相似故者,有漏心緣真如時,相分與真如不相似也,真如是無為無漏,若有漏心緣真如時,所變相分同能變心,是有為有漏,又生滅不生滅別故不相似。」以有漏心非能緣無漏無為法故,此義通俗諦心行,奘師者,若有私心,何故回中土翻譯經論?不如於印土享負盛名而不回,是以文人相輕之理亦見於此。 ...
玄奘三藏二大弟子對於諸法勝義之詮釋: . 依 窺基師義分:攝相歸性、攝境從心、攝假隨實、性用別論。
文:成唯識論述記(唐•大乘基撰)卷一:「總論出體略有四重:一攝相歸性皆如為體,故經說言,一切法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二攝境從心一切唯識,如經中說三界唯心。三攝假隨實,如不相應色、心分位,《對法論》說是假立故也。四性用別論,色、心假實各別處收,《瑜伽論》說色蘊攝彼十處全等。」 . 依 ...
... 除了窺基、慧沼、智者、法藏、澄觀等著述外,吉藏師的著述也曾於學習般若系經論中,對於其著述內容多所著迷、興嘆。 相關內容: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5 ...
... 有人說玄奘師為弘揚唯識宗者,獨排般若,其實這是學者自己為了提倡自己的論文數量而多所標新立異、井中蛙、管窺天罷了,《會中論》於玄奘在印度求學時業已造成,在其弟子著述中或者多所引用片段字句,而著名的聰明論《俱舍論》甚至是在印度求學時以邊聽聞邊翻譯的方式而成,只不過回中國後又多加修飾罷了,如同世間學理各有不同的科目、次第,如收藏、醫學各有其宗、科,以次第修學、了解不同專業領域方能了知而無礙。 而《廣百論》多為梵志青目所引用於解釋《中論》,遙想當初,羅什師從數十多種選出梵志青目的注釋,難不成羅什師未曾見識過其他註解本而有私心的獨以梵志青目作為翻譯本?同樣的道理,玄奘師聽從窺基師的想法而將十大論師著作會成以護法菩薩為一系的《成唯識論》,也是一樣的道理。 ...
有言楞伽經所說的大慧菩薩,請說海浪藏識境界法身,明知以真如法身,名海浪藏識也。隨佛答之藏識海常住,若非真理者何云常住?是以他宗意,以法身名藏識,非窺基師義。
另,釋摩訶衍論中關於真心的法義,釋摩訶衍論在唐密系統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同大乘起信論對於中土學習佛法的地位一樣,許多解釋大日經疏的論疏,幾乎都引用了釋摩訶衍論,也有傳說此論為偽論。 我們學習法相唯識學應該根據窺基的著疏,而非後者對其法義的詮釋,縱使是後者,也需要了解每部經論的歷史、法義文字上的用詞、前後對照,不可囫圇吞棗。密嚴經本身就是證明根本藏識對於眾生、世界變化的根據、與楞嚴經說山河大地皆如來藏心所變義同。 ...
大乘是佛說,許有對治真無漏道契經攝故,如增一等。---窺基 今年的颱風天特別強大。聽賣素食便當、原籍桃園新屋鄉的大姊說,桃園的災情比台北嚴重。
颱風當日將「成唯識論述記」剩餘的章節再次閱讀完畢一次、靜坐些許。 其實經典、論藏裡面的法義皆為可知、可證,絕大部分的法義內容偏向心相的部份,而眾生心當然可以自己做種種觀察、乃至作意之時皆可。 譬如說,觸、作意、受、想、思,這一連續的過程,心相的變化猶如電影的畫面切換一樣的快速,一秒鐘即有九百生滅,其實定力好的人,不論是觀察自己的心識、或者社會環境的變動,都很容易覺察到,而且很像慢動作方式的播放。 ...
其實牟宗三對於天台、唯識、甚至俱舍、婆沙、乃至中觀的見解常常是一知半解,有些囫圇吞棗的不是很精準、或者是前文對、後文錯,或者為大綱則正、細文則謬。
唯識宗真的是以《解深密經》為主嗎?窺基法師註解關於般若經的著書,大概有幾種,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金剛般若經贊述》、《說無垢稱經疏》、《金剛般若論會釋》等。除了般若系的經論外,同時也註解了《妙法蓮華經》成為了《玄贊》、以及關於淨土法門的《阿彌陀經通贊疏》,所以,一個深入法義者,並不可能只依持一部經爾。頂多只能夠說十大論師在註解世親菩薩的著作時,確實是以《解深密》、《楞伽》、《厚嚴》(密嚴經)、《大乘莊嚴》、《華嚴》等經為主,這樣說,比較客觀也較為符合事實。現在許多學者為了方便研究,而將諸部、諸宗作為切割,實際上對於修學佛法而言,並無多大益處,徒增我見爾。 ...
讀大乘光「俱舍論記」。 大乘光又名普光。為玄奘三藏弘揚二乘經部、有部義得意門生,對於二乘法義或勝窺基。
新文豐轉翻日本佛教大系刊行會所出版的「俱舍論、記、疏」或許是目前最好的閱讀版本,不過,對於許多內文都會附註日文小字以方便日本人閱讀俱舍論,或者會影響到華人閱讀習慣。 其實任何的註解,可統一放置於最末頁、或者該章最後,或許方能不打斷閱讀的思緒。 大正藏本俱舍論記,與成唯識論述記一樣,沒有列出原論全文,僅只是列出論記內文,此與卍續藏相同。 ...
有言真如佛性為藏識見分。 然依窺基「成唯識論述記」言:「問:真如非識之所變現,何成唯識?亦依真如執為實法,寧非染分之所依止?答:雖非識變,識實性故亦名唯識。」
論中明言真如非藏識所變現,須知,有情心四分皆依他、計執,若真如為藏識見分,則真如則為能生法、有所緣,能生法故則非常。 論中又說:「真如離言,與能計識非一非異,非如色等可依起執,故非執依,此中不說。又解深密經說亦為執依,然與依他稍不相似。依他之法與所計執,有少作用相狀可同,隨能計心新新而起,心上所現即是依他,是能計心之所親取,真如不爾,故此不說。」 ...
龍樹菩薩在此說明的與智者、窺基同,所以性宗、相宗之分但為眾生不明實相所執,以我愚見,一切皆能宗。
「復次,離有為則無無為,所以者何?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無為相者則非有為, 但為眾生顛倒故分別說。(註:真如為二空所顯法性,為心實性,離有為心法別求無為法身不可得也。) 有為相者,生、滅、住、異;無為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為入佛法 之初門(註:因緣法但為有為法,生、滅、住、異皆有相故,一切有為法皆依他起,依他眾緣得起故,後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教體攝相歸性唯圓成實,無為法勝義諦也,勝義者何?無生法性即是空性。)若無為法有相者,則是有為。 ...
... 窺基法師《大乘法苑義林章》云:「成唯識云:識食謂有漏識,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此顯識食取通三界有漏八識,正能執受唯第八識,一類相續執持勝故,攝論.唯識皆取第八,實通八識。然瑜伽等但總言識,不別說是第八,唯攝論及唯識取第八故,雖知八識皆可名食,非一切識皆立食名,取有漏位第八識全,恒執持故。五十七說,由三養識,識復長養諸根大種故立為食,故知諸識非資養者,皆非食攝,如觸思等。 下第三門,辨相之中,四句分別方應了知,然第七識有漏,皆是由與本識為俱有依能執持故,即七八全六識少分,或除第七,非資養故,由此集論第三卷說,三蘊.五處.十一界一分攝,段食是色蘊,思.觸是行蘊,八識是識蘊。」 ...
... . 鄔波離長者:爾。(如是) . 佛:身業能作此耶?(反詰) . 鄔波離長者:不能。 . 佛:汝今豈不違前所言?(鄔波離長者先立量:「身業罪大非意業。」) 註:此彈宅迦林、羯凌伽林仙人惡意所作,見 窺基法師撰《唯識二十論述記》: 「昔有仙人,形甚醜陋,世間斯極,修得五通,山中坐禪,有一婬女甚愛於王,王亦愛之,後觸忤王,王遂驅出,婬女入山,見仙醜陋,謂是不祥之人,恐有不祥之事, 婬女切念,我今被出,是不吉祥,若還此不祥,我應吉祥,乃取糞穢洗不淨汁,令婢送山,澆灌仙人,仙人忍受,不生瞋恨,有婆羅門,為仙洗浣,婬女自後,王還 ...
... 玄奘三藏翻譯了幾種陀羅呢經?當有幾部: 十一面神呪心經、不空羂索神呪心經、持世陀羅尼經、六門陀羅尼經、勝幢臂印陀羅尼經、八名普密陀羅尼經、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說:「復次犢子部中亦說四藏:一經。二律。三對法。四明咒。此藏之中集諸咒故,其三世.無為.不可說等五種法藏,彼說所詮非此能詮。」犢子部本為執我見者立部,故二乘法亦有明咒藏。所有的陀羅尼梵本有十萬頌,翻譯為漢文大概有三百卷之多,係出金剛界大道場所誦出。 ...
...
昔者,世親聽聞《華嚴經。十地品》(十地經)而發願修學菩薩乘,進而在晚年(八十歲左右)著作《唯識三十頌》,後由十大論師造釋、玄奘三藏雜揉其為《成唯識論》、窺基造《成唯識論述記》、《因明大疏》而廣宏三時教,若無六經之一《華嚴經》三界唯心立量,則無後種種諸論。 常想,倘若智者大師有閱讀過玄奘三藏雜揉之《成唯識論》(雖二者所處時代不同、一前一後),或許在修學增上慧學能夠更為深細綿綿不絕,致使後世諸人一切無爭論。 ...
... 譬如愚人不識飲食種具,聞鹽是眾味主,便純食鹽,失味致患。行者亦如是,欲除著心故,但行般若,反墮邪見,不能增進善法;若與五波羅蜜和合,則功德具足,義味調適。雖眾行和合,般若為主。 若布施等諸法離般若波羅蜜,則有種種差別;至般若波羅蜜中,皆一相無有差別。譬如閻浮提阿那婆達多池,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歸之,俱入大海,則失其本名,合為一味無有別異。又如樹木,枝葉華果,眾色別異,蔭則無別。 此中所言與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同,基師從見相別種、能所變見相分闡釋有為、無為法,如下: ...
俱舍論者安慧救之,如「梵云悉恥羅末底,唐言安慧。即糅雜集,救俱舍論破正理師,護法論師同時先德,南印度境羅羅國人也。妙解因明善窮內論,扇徽猷於小運,飛蘭蕙於大乘,神彩至高固難提議。」---成唯識論述記。窺基
破執我品實為勝妙,然於此對法若不深入,但如盲人解空性,如論云:「世尊於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拕梨說: 婆拕梨諦聽 能解諸結法 謂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淨 我實無我性 顛倒故執有 ...
... 常、苦、無我之無自性、純異生愚夫之遍計所執性也。唐 窺基大師於其《成論述記》中云:「本頌成中道之義著,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識體即唯持業釋也,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 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楞伽》五種姓、《大般若》四種姓, 義在詮旨菩薩本性種性,或阿羅漢位捨異生性障。 為啟後學開建三時教之義磲。《菩薩藏》義者,為菩薩對法論之摩呾理迦、莊嚴佛事之義,然勝義者,唯離言去相顯性之真如法性,今之以文字般若書諸法界,契入諸佛奧底,菩薩修學內、因、醫方、工巧、乃至聲明五明者,義在自利利他、諦觀諸法緣起善巧、方便度引異生俱菩薩種性者,開佛知見、逆生死流之大海。廣引菩薩利行諸事、實無度盡眾生莊嚴事,以一切法無自性、依他清淨亦圓成、圓成實性唯真如勝義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為日本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所著,內容為註解《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並廣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 大乘基師)、《成唯識論了義燈》(唐 淄洲惠沼,又為慧沼法師)、《成唯識論演祕》(唐 智周法師)、《成唯識論疏義演》(如理法師造)、《成唯識論義蘊》(唐 道邑法師)、《成唯識論太抄》(即成唯識論疏抄,北京靈泰法師撰)、《成唯識論義翼》、《成唯識論疏》(唐 ...
提要: 敬禮天人大覺尊,福德智慧皆圓滿,無上文義真妙法,正智受學賢聖僧。 稽首無勝大慈氏,普為利益諸有情,廣採眾經真要義,略說五分瑜伽者。
歸命法流妙定力,發起無著功德名,能於聖者無勝海,引出最極法甘露。 頂禮能見智燈滅,重然法炬照群萌,等注無窮字花雨,榮潤牟尼如意樹。 歸讚我本親教尊,不吝軀命求法者,餐受自滿昇知足,復遺饒益我等類。 此論殊勝若蓮花,猶如寶藏如大海,具顯諸乘廣大義,善釋其文無有遺。 ...
提要: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 布慈雲而廕四生,洒法雨而濕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宮,獲真常於覺樹。
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 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根宜之次第。 大哉!迥拋空有之門,獨穎斷常之表。 佛者,覺道已圓;說者,悲心演法;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 ...
編輯校對說明:
經論底本以《大正新修大藏經》、《卍正藏》、《卍續藏》、《高麗藏》、《乾隆大藏經》、《藏要》以及金陵刻經處木刻本為主。 疏文斷句的部份,為每句段落後再一一分段出來,以每段、每行都再細分出來。 《成唯識論述記》除《大正新修大藏經》外,另外參酌:日本佛教大系刊行會《佛教大系成唯識論》、明萬曆《成唯識論》與金陵刻經處木刻本等版本作參酌。 其他諸論,以《大正新修大藏經》、《卍續藏》為主要參考依據。 ...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斷句歷經四遍,前後花費年餘,而於此勘註上,由原本的《大乘法苑義林章》原文二十二萬餘字,因為新增二千四百餘條標註與對勘基師引用經論原文與相關論疏而至九十六萬餘字。 本論實際上為窺基大師融合其多本著述之心血,如基師之《辯中邊論述記》、《雜集論述記》、《成唯識論述記》、《法華玄贊》、《說無垢稱經疏》等,內容時常原文引用至本論。 關於標註校勘記號之提醒: ...
圓滿法性土,十地不生,分有證會,菩薩亦得,如前已說。 故諸論云,初地已往,生如來家。 謂淨法界,名如來家,於中證會,名為生故。 自受用土,十地不生,知而不證。 他受用土,十地菩薩後所得智為其因緣,無分別智、加行智等,而其助因。 《佛地》亦言無分別者,相資通論,理智不為事因緣故。 若變化土,地前凡夫以加行智,二乘亦以後所得智為正因緣。 此上所說,皆正因緣。 若兼助因及緣助者,隨應理土,以事行及願為緣助得。 ...
復有二因: 一、能生; 二、方便。 能生因性,即是因緣;所餘三緣,方便因性。 受用、變化,二因所得;法身一種,方便因得。 又有二因,謂共、不共。 法身一種,是共因得; 自受用身,不共因得; 他受用、變化,通共不共。 又有二因: 大智、大悲,自利、他利。 隨增義說: 自受用身,大智自利因;他受用、變化身,大悲利他因;法身通二因。 ...
三者、一切凡夫,為三相故,有縛有障,遠離三身;為翻彼故,但說三身。 一、思惟分別相,謂遍計所執二法二我相,當情現故,遠離化身; 二、依他起相,能取、所取雜染相現,遠離應身; 三、成就相,於真理智未泯相故,遠離法身。 如其次第,如是諸相不能解故,不能滅故,不能淨故,不至三身;若於三相能解、滅、淨,具足三身。 四者、凡夫未能拔除三心,遠離三身。 一、起事心; 二、依根本心; ...
三輪義林 三輪義以七門分別: 一、出體; 二、辨名; 三、廢立; 四、顯相; 五、三乘能起; 六、三身所作; 七、有情化別。
第一、出體者, 《瑜伽》六十九說:「前五神通,異生、有學起者,皆是有漏;無學起者,皆是無漏。」[1] 異生、有學,道勢劣故;無學所起,道勢強故。 若佛所起,唯是無漏。 漏盡智通,彼論說以盡及無生二智為性,緣漏盡故,唯是無漏,漏盡身起。 ...
三慧義林 三慧義略以十門分別: 一、出體; 二、釋名; 三、所緣; 四、廢立; 五、位地; 六、諸智相攝; 七、法行差別; 八、與陀羅尼對明同異; 九、地證不同; 十、諸門分別。
第一、出體者, 此三自性,別境慧攝,名三慧故,通現及種。 《顯揚論》十七說:「十八現觀,謂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1],說是智故。 有說:此三唯是意識或七、八識相應慧性,非五識俱,五識不能緣教理故。 ...
... [39] 十信 菩薩修行的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此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略稱十心。即:一、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三、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四、定心,於事於義繫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五、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六、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七、迴向心,所修善根,迴向菩提,不願諸有;迴施眾生,不專為己;迴求實際,不著名相。八、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九、捨心,不惜身財,所得能捨。十、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在唯識宗,唐窺基大師把菩薩修行的十信位,攝入十住的初發心住,把等覺菩薩位攝入十地的法雲地中,這樣五十二階就成為四十一階了。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
後義為善,順理教故。 五、影質有無者, 《唯識》第七卷[1]說有二所緣緣: 「一、親;二、疏。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應知彼是疏所緣緣。」 此五種色雖多是假,彼能緣心親所緣相決定皆有,故彼復說:「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託,必不能生。」[2] 性是依他,從因所起。 諸非實色即能緣等種子所生,無色用故,或無別種,成本質故,同一種起,然無實用。 ...
十因章 十因略以十門分別: 一、辨名; 二、總別出體; 三、三種十因互辨寬狹; 四、明廢立; 五、依十五處立; 六、明得五果; 七、與四緣相攝; 八、與二因相攝; 九、三性十因互明通局; 十、問答分別。 第一、辨名中有二: 初、列名;二、解名。 列名者,故為頌曰:
隨待牽生受,發定事違不,攝受六依生,餘各一處起。 初列名,可知。 ...
大乘蘊界處義 蘊界處義,五門分別: 一、辨名; 二、出體; 三、廢立; 四、百法相攝; 五、十性等分別。 釋名者,初釋新舊名,後釋義名。 梵云塞建陀,唐言蘊,舊譯名陰於禁反,此陰是蔭覆義。 若言蔭者,梵本應云鉢羅婆陀;案「陰」音,應以於今反,陰陽之陰也。 近代諸師競作異釋,或云淡聚名淡陰。 此釋不然,然依醫方說淡飲,不言陰。 更有異釋,不能具述。 若言陰氣是萬物所藏,即是聚義,借喻為名,粗可通途,然非正目。 ...
不捨生死者,無際空[1]也。 由智觀理,遣其遍計,由悲故,廣化有情,有情無際,故無際空。 為善無窮盡者,散空,亦名不散空[2]。 菩薩所積福智資糧,盡未來際,無有斷盡,故名不散空。 為種性清淨者,本性空[3]也。 法本無緣,為惑所弊,今觀空除惑,顯本性種性,故名本性空。
為求相好者,相空[4]也。 相好觀,故名相好空。 為淨諸佛法者,一切法空[5]也。 由遍計一切三寶,今觀遣執,淨諸佛法,故名一切法空。 ...
遍於此思惟勝解,至下當知。 上說離染,依無學說,故《瑜伽》言:「前七解脫於已解脫而生勝解。」 身證者得,若依《唯識》,有二師說: 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滅定; 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滅定。 無所有處[1]已下染,可有伏義,令障轉遠,引生勝德,有頂一地,定未能伏。 故《瑜伽》第十二空、識二解脫有說「離自地染」言,上之二地無說「離自地染」字,有學、無學影略說故。 唯立根本,亦非近分。 ...
六十二見章 六十二見略以五門分別: 一、明所因; 二、辨名相; 三、出體性; 四、迷諦通別; 五、問答分別。 第一、辨所因者,略有二因: 一者、佛說所因; 二者、見起所因。 佛說所因者,依《阿含》第十四卷〈梵動品〉,佛遊摩竭題國,遊行人間,詣竹林園,止於講堂。 時,有梵志名為善念,其有弟子名梵摩達,師徒常共隨佛後行,善念梵志以無數方便毀佛法僧,其梵摩達以無量方便讚佛法僧。 ...
四食章 四食合以五門分別: 一、辨名; 二、出體; 三、顯相; 四、廢立; 五、諸門。 第一、辨名有二: 初列後釋。 此等廣如《瑜伽》第五十七、六十六、九十四、《顯揚》第一、《對法》第五、兩本《攝論》俱第三、第十、《成唯識》第四說。 初列名者,五十七等說:「如經言:『有四種食,皆能長養諸根大種。』
云何四食? 云何長養諸根大種? ...
靜慮律儀通色界九地[1]、無色八地[2],唯初未至離欲界欲,或小分或全分是斷對治[3],損伏於彼發起犯戒煩惱種子故;第九解脫道入根本初定,可是持對治[4]。 已上皆是遠分對治[5]。 《瑜伽》第九云:「律儀所攝業,或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
等至即是四無色定[6],不爾,靜慮色定已周,何須等至?果斷即是此二律儀斷犯戒非,定生果故。 《對法》第八及五十三唯說四靜慮,尚不說四等至,何況無色。 ...
不律儀無表得者,其不律儀,依《瑜伽》第九有十二種: 一、屠羊; 二、販雞; 三、販豬; 四、捕鳥; 五、罝[1]兔; 六、盜賊; 七、魁膾[2]; 八、守獄[3]; 九、讒刺; 十、斷獄; 十一、縛象; 十二、咒龍。[4]
《對法》第八有十五種: 一、屠羊; 二、養雞; 三、養豬; 四、捕鳥; 五、捕魚; 六、獵鹿; ...
五論別者: 一、《毗尼母論》,二眾各五,總即為十。 比丘五者: 一、善來; 二、建立善根上受具足,謂得阿羅漢果; 三、敕聽,謂論議,言下即得; 四、三語,謂三歸; 五、羯磨。 其見諦、信佛為大師自然,皆上受所攝,邊五、中十即羯磨故。 尼亦五者: 一、善來; 二、上受具足; 三、師法,謂八敬; 四、遣信; 五、羯磨。 合有七種:一、善來;二、上受;三、敕聽;四、三歸;五、八敬;六、遣信;七、羯磨。 ...
不律儀者,不者,非義、不義;非可法則,不可儀軌,名不律儀,如無明等,亦非六釋。 不同於惡尸羅[1],惡他尸羅,以尸羅為所惡,名惡尸羅,即有財釋。 尸羅梵語,此曰清涼。 行惡之人,惡於尸羅,名惡尸羅;非尸羅惡,名惡尸羅。 古人解云:尸羅,戒義;惡尸羅者,即是惡戒。 由此難言:防非以解戒,有戒不防非,造作以解思,有思非造作。
今釋:不然。 不善解名,故有此難。 尸羅非熱惱,何得惡體是尸羅? ...
問答分別者, 問:於欲界諸色聚中,幾物可得? 《瑜伽》第三說:「或有聚[1]中,唯有一大,如石、末尼[2]、江河、池沼[3]、火焰、燈燭[4]、有無塵風;或唯二大,如熱末尼、雪濕樹[5]等;或唯三大,如濕熱樹,或樹搖濕;或四大俱。」 或唯有色,如離輪光; 或唯有聲,離質聲等; 或唯有香,孤行香等。 若有味觸,必亦有香色。 或唯有四,外器除聲; 或唯有五,外器有聲時。 ...
問答分別者, 問曰:雖說二諦四種不同,此中何者名為安立,何者名非安立? 答:《顯揚論》說四種俗諦皆是安立,《瑜伽論》說第四勝義是非安立,故前三真亦是安立,體即是俗,後三諦故。 問:若是安立諦,已立為諦,何故復說非安立諦? 答:《瑜伽論》中,六十四云:「唯說安立,離非安立,二種解脫不應理故。 一者、於相縛;二、於麤重縛。 若有行於諸安立諦,行皆有相,於諸相縛不得解脫;相不脫故,於麤重縛亦不解脫。 ...
問:此諸煩惱,從何說斷? 答:從彼相應及所緣故,煩惱可斷。 所以者何?對治道生,煩惱不起,得無生法,是故說名斷彼相應。 由本識中,煩惱種子皆悉斷盡,心等起時,無煩惱俱,名相應斷。 相應斷已,不復緣境,故從所緣,亦說名斷,無能繫心縛所緣故。 此文依斷煩惱障說。 菩薩斷者,由修止觀,能斷煩惱。 由修此二觀於無相故,諸相縛皆得解脫;相縛脫故,諸麤重縛亦得解脫。 故世尊言:「相縛縛眾生,亦由麤重縛,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
其隨眠等,略有四類: 一者、八十一品類[1]別斷,此依漸次,二乘者斷及異生斷,然身、邊見等,當第九品時斷,餘各九品斷; 二者、隨其凡位已伏多小,後入見諦,見道俱斷,不伏不斷,以分品數,入見已後,便次第斷; 三者、九地合為九品斷,如預流果[2]束三界九地一切煩惱,總為九品斷,取無學果,頓超越故; 四者、三界九地合為一品斷,謂金剛心大乘斷位,十地因中,不斷惑故。 然六識中,俱生煩惱所有習氣雖有九品,十地漸漸各斷此九,障十地故,與所知障品類同故。 ...
何道能斷惑?《成唯識論》第十卷[1]云:「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無間、解脫,加行、勝進或別或總。」 此文意說,加行趣斷,勝進進修,不斷煩惱。 無間、解脫由根鈍故,起此不能,即為三道之別行相,故各別起。 第九卷[2]云:「斷惑證滅,期心別故」,二道成別;「解脫道中,為捨彼品麤重性故」,故無間、解脫皆為能斷道,無間斷隨眠,解脫捨麤重,即二時起二種道也。 若有漏六行[3]為四道時,苦、麤、障三隨一為無間道,靜、妙、離三隨一為解脫道,加行、勝進同前總別。 ...
別廢立者, 如是聖教,長行、偈頌相對為門,乃有直說[1]及非直說; 重頌、單頌相對為門,說有應頌及於諷誦; 無問、有問相對為門,說有無問及於有問,因緣經有別請者,名因請而說,即是問也; 佛事、非佛事相對為門,陳其宿世,說有本事及有本生。 如是亦應記非記相對,法喻相對,廣略相對,曾未曾相對,論不論相對為門。 又亦應立本末相對,謂即所說本事、本生,亦應對立末事、末生。 此不應爾。 ...
阿毗達磨可通二界,不見文說,許通五趣四生[1]即無遮。 然《中陰經》[2]說佛於中有教化無色界眾生者,非大乘宗。 大乘宗者,此是化眾生,定非真身[3],無業果[4]故。 不爾,便違《瑜伽》等說。 十二分章 第六、十二分教,略以七門辨釋: 一、列名; 二、辨相; 三、釋總別名; 四、通別; 五、廢立; 六、諸藏相攝; 七、問答分別。 第一、列名者: ...
... 2019.Q4, T29, no. 1562, p. 329a26-b10) [35] 即 窺基大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 [36] 鄔波題鑠 (術語)(優婆提舍) 優婆提舍 (術語)Upadeśa,又作鄔波題鑠,優婆題捨,優波提舍,鄔波弟鑠,優波替捨等。譯曰論議。十二部經之一。大乘義章一曰:「優婆提舍,此正名論,論諸法故。」同卷曰:「優婆提舍,此名論義,問答論理,名論義經。」法苑義林章二之本曰:「鄔波題鑠,古優婆題捨,此云論議。」玄應音義十七曰:「優婆提舍,此云逐分別所說,沙門隨彼即釋。舊人義譯,為論義經也。」同二十三曰:「鄔波弟鑠,此云論議也。」 ...
《智度論》云屍繫咽,乃至已後鄔波毱多。 《智度論》云迦葉以手摩阿難頂,令集法藏。 阿難合掌,向佛涅槃方而說偈曰:「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在波羅奈,為五比丘眾,轉四諦法輪。」[1] 《轉法輪經》[2]亦有此偈。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無常力大,如我眼見佛自說法,今者乃言我聞。」 如是無滅、迦葉聖者皆亦說偈,說無常力大。 阿難如是集四阿含[3],謂增一、中、長、雜相應,名修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