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
(書名)天台三大部之一。天台大師說之,弟子章安記之,有十卷,開為二十卷,述觀心之事。荊溪大師註釋之曰止觀輔行傳弘決,有十卷,開為四十卷。此外各家疏註如下:大乘止觀法門四卷,陳慧思說。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隋智顗說,陳鍼傳。附始終心要一卷,唐湛然述。止觀義例二卷,唐湛然述。科止觀大意一卷,唐湛然述。摩訶止觀科文五卷,唐湛然述。摩訶止觀輔行搜要記十卷,唐湛然述。天台止觀統例一卷,唐梁肅述。刪定止觀三卷,唐梁肅述。附智者大師傳論。摩訶止觀科節一卷,唐失名。邃和尚止觀記中異義一卷,唐道邃說,乾淑集。摩訶止觀輔行補注四卷,宋從義述。摩訶止觀義例纂要六卷,宋從義撰。
摩訶止觀義例科一卷,宋從義排。摩訶止觀義例隨釋六卷,宋處元述。摩訶止觀輔行助覽四卷,宋有嚴注。摩訶止觀輔行讀教記六卷,宋法照撰。摩訶止觀義顯一卷,宋遵式述。大乘止觀釋要二卷,宋遵式述。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五卷,宋了然述。止觀坐禪法要記一卷,宋陳瓘撰。摩訶止觀貫義科二卷,受登說,靈耀補定。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摩訶止觀》,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是天台宗詳述圓頓止觀法門的主要著述,為天台三大部之一。即天台宗開祖智顗大師,於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四月二十六日起,在荊州玉泉寺,一夏九旬間朝暮二時講出,弟子章安灌頂筆錄成書。原來題名《圓頓止觀》,後來改稱《摩訶止觀》,前後有三本,現行本是第二本(通稱廣本)的再治本。
《摩訶止觀》全書分作序分、正說分兩部分:序分是記錄者灌頂略說本書的緣起,正說分是智顗講說圓頓止觀法門的記錄。略說緣其中,先敘述本書的說主、說時、說處及其概況,次敘述關於圓頓止觀法門的師資傳承,其中又分作金口、今師兩種。金口相承指遠從佛世尊經過迦葉、阿難、商那和修乃至馬鳴、龍樹、提平等脈脈相傳,到第二十四世師子遇害而法統絕。今師相承是指北齊時代(550~577)的慧文禪師,依龍樹《大智度論》及《中論》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諦圓融之理,由此構成一心三觀的禪法。後來把這個法門傳授南嶽慧思,意思把它和《法華經》相結合而構成他的實相論,雙弘定慧二門。智顗師事慧思,傳受漸次、不定、圓頓三種止觀,其中《摩訶止觀》便是發揮他自己的觀行體系,顯示圓頓止觀法門的深旨,行解雙遠,最為精要。
正說分開作十章:一、大意,二、釋名,三、體相,四、攝法,五、偏圓,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這簡稱為十廣。
十廣的第一大意章,把以下的九章概括作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五段。略舉全書的大體,這簡稱為五略。合稱五略十廣。
epub格式電子書線上請書,您還可以到:
相關閱讀: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推薦閱讀: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問:玄奘三藏所翻《大般若經》並未說三性,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唯識宗: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