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昨日與河北法友轉介台灣法師覺明論師相聚,何故稱彼論師?因專宏《瑜伽》、《攝論》等,為敬論故我稱法師為論師。彼原本於美國法雲寺出家,隨後中間輾轉教授佛法而返臺,目前潛隱苗栗,透過線上網路教授佛教課程。美國法雲寺為十方叢林,論師於該寺學習僧律等一年,十方叢林與漢語佛教傳統叢林不同,如台灣佛教一般為傳統叢林之制度,每日皆有固定課程等,而十方叢林縱使離開該寺,亦不受拘束,論師認為十方叢林是比較接近 佛陀當時的教授模式的,意欲專心修行者觀看個人自身因緣而努力,而非強制規定每個人需要固定做什麼,其實任何團體不論是有固定課程或者自隨己意而修行皆善,但觀自身善習所為即可,不必強求。

《大菩薩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品〉言菩薩四聖諦,如說:「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諦法,又應觀知如是四諦。

云何苦諦?於諸一切能受、所受皆是苦諦。於如是中善當簡擇,即此智性善簡擇覺明了通達,是名菩薩苦聖諦。

云何集諦?若從是因諸蘊集起皆是集諦。於如此因如實了知,是名菩薩苦集聖諦。

云何滅諦?諸受永息無所覺受是名滅諦。雖觀受滅而不作證,如是通達,是名菩薩苦滅聖諦。

云何道諦?若善修習離受聖道是名道諦。譬如船筏不求於受亦不求道,是名菩薩趣苦滅行聖諦。

問題一:
師兄您好:

奘譯解深密經中有一段文意令人費解:
「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疑問:
清淨所緣境界=勝義無自性性
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為何亦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寶積》〈三律儀會〉云:「復次,應當親近三法。何等為三?謂離捶、打,不毀他人說云卑賤,於怖畏者施其無畏;應當親近如是三法。」

說離諸捶、打等事,即知與之相類等身業亦不為,如持刀杖等武器皆拒受,親之捶、打尚不為,況疏之刀杖等事?行者於此而觀未來果能生諸殺戮等行,故願離一切苦惱異生等事之身業,若說持諸刀杖而不捶打異生,說為不犯,然於菩薩亦犯,何故犯之?諸刀杖等、人身之拳、腳等皆能令有情生苦,菩薩觀此而不為,彼等讚嘆默許一切捶、打等事,如何不犯?

歸國旋即南下高雄佛光山總本山,雖說是總本山,亦不過是佛光山舊院,接待者為一老法師,接引我等進入萬壽園 星雲長老佛事處,問訊、獻花、頂禮三次,轉移至座位,與僧俗二眾同聲輕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台灣的民間信仰廟宇一般除了提供信徒參拜之外,大部分都有提供書法、文化等課程,基本上都是免費。這個在日本等地並無看見過,一般日本等地的神社比較多的是在神社中祈福與家庭生活各種子女成長的儀式。

也就是說,在台灣民間信仰數百年古蹟的廟宇中,也是傳遞文化的一種居所。人類的文化從數千年原住民的公廨,提供信仰與傳遞訊息的表達,解決部落族人本身的紛爭,也是類似漢文化廟宇這種文化傳遞的場所,諸如數百年前開始接觸歐美文化的閱讀聖經、荷蘭語等跨文化傳遞,大抵都是聚集於類似信仰中心的場所學習。

三年疫情改變許多,有的朋友得了癌症、有的則往生、有些則人生不順遂,...。

何謂無諍法?龍樹大士《智度》云:「無諍法皆是無相,常寂滅不可說;今說布施等及無常、苦、空等諸法,皆為寂滅無戲論故說。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諍;鈍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故起諍。此般若波羅蜜,諸法畢竟空故,無諍處;若畢竟空可得、可諍者,不名畢竟空。是故,《般若波羅蜜經》名無諍處,有無二事皆寂滅故。」

靜坐若干時,一下時間已過約莫下午四點多。《智度》云:「若有初發佛心,布施眾生亦復如是。初以飲食布施,施心轉增,能以身肉與之。先以種種好漿布施,後心轉增,能以身血與之。先以紙墨經書布施,及以衣服、飲食四種供養供養法師,後得法身,為無量眾生說種種法,而為法施。如是等種種,從檀波羅蜜中生檀波羅蜜。」波羅蜜若不行亦不能稱波羅蜜,特別是檀波羅蜜。

無著菩薩《莊嚴》〈梵住品〉言大悲樂勝,此品等乃參酌大論〈菩薩地〉而成,此品之前先說〈供養〉、〈親近〉二品。何故為大悲樂勝?如云:「苦者,悲諸苦者,諸菩薩以悲起諸苦,是故名苦者。不施云何樂者,菩薩大悲故,以他苦為自苦,若不施他樂,云何得自樂?以令自樂故,施樂拔他苦者,若菩薩施眾生樂,拔眾生苦時,即是菩薩自作樂。」亦即菩薩以熾然、怨勝、苦逼、闇覆、住險、大縛、食毒、失道、非道住、與瘦澀十種眾生為所緣境界,故於此又云菩薩『大悲故,以他苦為自苦』。

台灣的民主自由程度雖然頗高,然在民主素養上是不如日本的。

於日本時,早上五、六點即見到於某車站兩個出口各有一參選人發送傳單,一位為女性參選人、一位則為全盲人士,我隨手收了全盲人士親自雙手遞上的傳單(當然,台灣的參選人也是會雙手遞上傳單),傳單設計內容簡要明白、用色鮮豔,其後則站有一位陪同參選之工作人員。在日本選舉時,我是沒有見過參選人藉由造勢活動等宣傳請選民吃飯的,至少在關東區內是如此,連一瓶水都沒見過,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當然,選後各種派系之民意代表間接收送特殊團體之金錢等違法事情,那是有的,但比例應該少於台灣。

訪日月餘,回台已三、四日,說說此次確診情況。

確診當日晚上,因為是週五,身體發燒至三十八度半,然夜半則色身會發冷,兩種現象交織一日,隔日則又全身酸痛、亟欲睡眠,發燒兩日。第三日則已退燒至正常溫度三十六度半,身體有力氣行走,日本是沒有嚴格法規規定確診者不能外出的,然自身其實確診後,也不會想外出,因為亟欲睡眠、發燒兩者就讓色身疲憊。其實整體感受就像是高燒感冒一樣,又酸痛,因為本人施打疫苗為最早期之AZ兩劑、加上BNT一劑(本想打莫德納等疫苗,但缺貨),所以可能確診後之副作用也因人而異。

民主的結果

在日本吃素食,最好的選擇除了日本傳統料理之外,就是印度、尼泊爾料理。中華料理一般炒菜過於油膩,再加上可能大多使用同一個鍋子,若是如我十六、七歲就吃素者,容易引起腸胃不適。

進入了曾經居住過的上野附近的尼泊爾餐廳,之前的人都換成另外的人了,沒有一個認識的,價格也稍微漲價了,現在日本漲價似乎都不會進行討論,本來一瓶明治優酪乳(中國稱為:酸奶)一百八十多日圓,沒過三、四天超市的價格已經變成二百四十多日圓,漲價的價格超過台灣,台灣在價格穩定上,應該還是不錯的,只是台灣超市的蔬菜賣相奇差、價格與賣相不成等號,而日本的蔬菜價格實際上普遍比台灣便宜許多。

玄奘三藏翻《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云:「又,舍利子!若諸有情聞彼西方無量壽佛清淨佛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皆應發願生彼佛土。所以者何?若生彼土,得與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諸大士等同一集會,受用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故,舍利子!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五陰熾盛於此不見苦而見樂,故異生有情於此多觀他過不省己過。不說僧過,卻又常談臆測登地菩薩論書極不信受又隨意興謗、或蓄意尋覓其說之缺失、或於諸轉法輪生勝負心,如何於此不是談僧過?既為不信,如何說實?彼既無信實有德,如何真實於此生大仰敬?故多於此幻生諸我以契自習,熾盛於苦卻為樂故。

彌勒《瑜伽》言極微乃計常論者執、龍樹《智度》言微塵但有虛名、天台智者引《智度》破外道鄰虛義、三論吉藏破外道微塵生義、羅什三藏言佛不說有極微,若說極微,即墮邊見義。是故空有二宗言極微者,皆為虛名無實存,最後生菩薩 彌勒說執取極微為實者乃常見論者,非佛所言,如何於此不生信受?

執取意識能生一切法或無漏即真如者,彼等所執更為離譜,若許,則彌勒、無著二大士亦不必說阿賴耶識成大王路,說大王路者乃令有情轉依真如而證無漏清淨依他。若許意識,「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者,謂異熟體有情本事不待今時加行而轉無記意識,及可了知所緣行相樂苦受等相應意識,是二意識應一身中一時而轉。」

中元節本為住民以豐收土地而感念大地所發,爾後轉變為祭祀天、地、水三位一體之地官,源於漢、始於《儀禮·覲禮》,後又與巫覡宗教合流。如袁桷《燔柴泰壇議》提及:「《祭法》亦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此中即取自《爾雅》「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薶』。」

何謂名言?謂表義、顯境。是故眼見色法而生種種分別功能,則歸為顯境名言,現行故。成唯識論云:「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卽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卽能了境心心所法。」何謂名言習氣?論卷八又云:「一名言習氣。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卽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卽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

《瑜伽師地論》『唯』『餘』說真如
《瑜伽師地論》對於二乘阿羅漢無餘依涅槃的定義,如該論卷第八十云:「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

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摘要:

《唯識三十論頌》云:「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辯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然唯識相所攝之阿賴耶識,演變為諸多學人誤解唯識學所建立之第一因,故有種種對於唯識三時教理之誤解,慈恩基師「《成唯識論述記》云:「又言唯識相、性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為,通有、無漏;唯識即相,名唯識相,持業釋也。性即是識圓成自體,唯是真如,無為無漏;唯識之性,名唯識性,依士釋也。唯內證淨,為簡依他,故說識性。何故須簡?有漏依他不可敬故,無漏依他亦俗諦故,非最勝故,非諸聖法真實性故,非所證故,非迷悟依故,或彼即是滿、分淨故,略不敬也。」事實上,彌勒、無著、世親乃至玄奘、慈恩基師等菩薩真的建立阿賴耶識為第一因嗎?故多學人有執取阿賴耶識為空性者、有執取無需要阿賴耶識者、有執取無需法爾種子者,即能生一切法。此中先引數論等外宗所執第一因作為何謂第一因之宗因,並略述數論等外宗所執我之體性,再說明數論宗執受者義為彼之我義,以此先理解外宗所執不變異之實我究竟為何義。

東瀛長屋相國於千僧衣緣繡偈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然觀察今之網路諸友於心何在?曾經受得他人所贈物,於今則全然忘卻,顯見諸學子常自言一乘種性、菩薩種性,多為無義。然何謂一乘、菩薩種性?亦即大悲菩提心,以所緣所知境眾生所受苦為己受苦,眾生,不是你所愛即修慈心、悲心,此中所愛者容易,然大悲者,如佛本生說,一切令己樂、苦、非苦非樂受之眾生皆希冀彼等解脫。

第 1 頁,共 11 頁

learning

搜尋本站

請書

 

googleplay

前往:Google Play圖書

Readmoo讀墨線上請書

readmoo

kobo 線上請書

k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