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

大唐第二主大宗皇帝貞觀十九年乙巳,玄奘三藏從西天還,譯所賷經論等,弘所習法相宗。三千門人,七十達者,四般上足,一秀入室,舉世學法相宗,經國習唯識教。出萃高足,一般入室,慈恩基師,即其人也。二藏眼目,百本䟽主,目放神光,口流辯河。淄洲、撲揚,繼踵敷教;義忠、如理,竝肩立義。因內二明,騰羽翼於義天;教觀兩門,馳輪乘於法地。後代連踵不絕,永世履蹤無廢。
---《三國佛法傳通緣起》:卷一,〈震旦佛法傳通〉。

 

〈五重唯識觀〉

略有五重:

一、遣虛存實識。
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

無著頌云:「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

《成唯識》言:「『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

『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由無始來,執我法為有,撥事理為空。

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

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非謂有空皆即決定。

證真觀位,非有非空,法無分別,性離言故。說要觀空,方證真者,謂要觀彼遍計所執空為門故,入於真性,真體非空。

此唯識言既遮所執,若執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執,亦應除遣。

此最初門所觀唯識,於一切位,思量修證。


二、捨濫留純識。
雖觀事理皆不離識,然此內識有境有心,心起必託內境生故,但識言唯,不言唯境。

《成唯識》言:「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又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沈淪,不解觀心,懃求出離,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令自觀心,解脫生死,非謂內境如外都無。」由境有濫,捨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說唯識。

《厚嚴經》云「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花嚴》等說「三界唯心」,《遺教經》言「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辨」等,皆此門攝。


三、攝末歸本識。
心內所取境界顯然,內能取心作用亦爾。此見、相分俱依識有,離識自體本,末法必無故。

《三十頌》言:「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

《成唯識》說:「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體起故。」

《解深密》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攝相、見末,歸識本故,所說理事,真俗觀等,皆此門攝。

 

四、隱劣顯勝識。
心及心所俱能變現,但說唯心,非唯心所。心王體殊勝心所,劣依勝生,隱劣不彰,唯顯勝法。

故慈尊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雖心自體能變似彼見、相二現,而貪、信等體亦各能變似自見、相現,以心勝故,說心似二,心所劣故,隱而不說,非不能似。

無垢稱言「心垢故有情垢,心淨故有情淨」等,皆此門攝。

 

五、遣相證性識。
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為相用,遣而不取;理為性體,應求作證。

《勝鬘經》說「自性清淨心」。

《攝論》頌言:「於繩起蛇覺,見繩了義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蛇智亂。」此中所說,起繩覺時,遣於蛇覺,喻觀依他,遣所執覺;見繩眾分,遣於繩覺,喻見圓成,遣依他覺。此意即顯所遣二覺皆依他起,斷此染故,所執實蛇實繩我法不復當情;非於依他以稱遣故,皆互除遣。蛇由妄起,體用俱無;繩藉麻生,非無假用。麻譬真理,繩喻依他,知繩麻之體用,蛇情自滅;蛇情滅故,蛇不當情,名遣所執。非如依他,須聖道斷,故漸入真,達蛇空,而悟繩分。證真觀位,照真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重所觀體也。

能觀唯識,以別境慧而為自體。

《攝大乘》第六說:「為何義故,入唯識性?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

無性解云:「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故。」

或有解言:能觀唯識,通以止觀而為自性。

此亦不然。若取相應,四蘊為體;若兼眷屬,即通五蘊。今且依名,觀體唯慧。

無性又云唯識現觀智故。

又云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但舉定中所起之智以為觀體;作尋思等勝唯識觀必居定故,不言即以止為觀體。

《攝論》又云:「由四尋思、四如實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勤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乃至廣說。

《瑜伽》、《對法》等,尋思、如實智皆慧為體,尋思唯有漏,如實智通無漏。

《攝大乘》云「入所知相者,謂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者,此文唯舉無漏種子在彼位增名為聞熏,稱非藏識,非諸能觀皆唯無漏。

不爾,四尋思應非加行智。

此雖總說,若別顯者,略有二位:
一、因;
二、果。

因通三慧,唯有漏故,以聞思修所成之慧而為觀體,此唯明利簡擇之性,非生得善。

故《攝論》云「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等;《成唯識》云:「此中唯識資糧位中,聽聞思惟,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起尋思等,引發真見。」果唯無漏,修所成慧而為觀體,通以正智、後所得智為自體故。

《攝大乘》等云:「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見、修、無學道,如其次第。」證真理識,唯正體智;證俗事識,唯後得智。文多義顯,不引教成。

上來雖復辨能所觀,總義說者,若總言唯識,通能所觀;言唯識觀,唯能非所,通有無漏,通散及定,以聞思修、加行、根本、後得三智而為自體。

若言唯識三摩地,通有無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聞思,通三智。

若言正證唯識,唯無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聞思,唯正智、後得,非加行。此非義說。

不爾,三摩地等,亦通聞思,《十地論》說故,至下當知。

 

 

然總遍詳諸教所說一切唯識,不過五種:
一、境唯識,
阿毗達磨經云:「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如是等文,但說唯識所觀境者,皆境唯識。

二、教唯識,
「由自心執著」等頌,《花嚴》、《深密》等說唯識教者,皆教唯識。

三、理唯識,
《三十頌》言:「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如是成立唯識道理,皆理唯識。

四、行唯識,
「菩薩於定位」等頌,四種尋思、如實智等,皆行唯識。

五、果唯識,
《佛地經》言:「大圓鏡智,諸處、境、識皆於中現。」

又《如來功德莊嚴經》言,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唯識》亦言:「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如是諸說,唯識得果,皆果唯識。

此中所說五種唯識,總攝一切唯識皆盡。

 

然諸教中,就義隨機,於境唯識,種種異說:
或依所執以辨唯識,《楞伽經》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現,以彼境非有,是故說唯心」,但依執心虛妄現故;

或依有漏以明唯識,《花嚴經》說「三界唯心」,就於世間說唯識故;

或依所執及隨有為以辨唯識,《三十頌》言「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依識自體起見、相分,二執生故;

或依有情以辨唯識,《無垢稱經》云「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心雜染故,有情雜染」;

或依一切有無諸法以辨唯識,《解深密》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

或隨指事以辨唯識,阿毗達磨契經頌言「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隨指一事辨唯識故。

如是等輩,無量教門,舉此六門,類攝諸教,理義盡者,唯第五教,總說一切為唯識故。

或束為三,謂境、行、果,如《心經贊》具廣分別。

 

---慈恩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

 

 

延伸閱讀:

計畫出版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唯識道次第略〉

 〈五重唯識觀〉

學習佛法三藏

簡介與書目

EPUB數位佛典流通

常見問題Q&A

贊助匯款帳戶

 

〈唯識道次第略〉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
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
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
在通達位,如實通達;
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
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

 

而道次第者,菩薩五位攝為:
一者、資糧位。亦云順解脫分,此位攝地前四十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

二者、加行位。此位為見道加行,舊云方便位,非順故。此位攝煖、頂、忍、世第一法。為順抉擇分,以見道無漏智,真實抉擇分也。

三者、見道位。此中有二:真、相見道位。真見道位斷二障、證二空,相見道以後得智為體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
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
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
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
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摠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摠建立,名相見道。

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於苦諦,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
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

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
一、現觀忍;
二、現觀智。
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說相見道有九種心,此即依前,緣安立諦二十六種止觀別立。謂法類品忍智合說,各有四觀,即為八心,八相應止,摠說為一。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於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四者、修習位。此位更進修無分別智、斷所餘障。以初地住出後至第十地金剛無間道,名為修道也。

言十地者:
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二、離垢地,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三、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摠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
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閡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
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如是十地,摠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以十地成滿十勝行,十勝行者,即是十種波羅蜜多。

施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
戒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
靜慮有三種,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
般若有三種,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
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
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
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
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五者、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此位果圓滿轉,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麤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

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

 

 

 

延伸閱讀:

計畫出版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唯識道次第略〉

 〈五重唯識觀〉

學習佛法三藏

簡介與書目

EPUB數位佛典流通

常見問題Q&A

贊助匯款帳戶

 

引言:

基師《義林章》所言「宗」者義:「夫論宗者,崇、尊、主義,聖教所崇、所尊、所主名為宗故。且如外道、內道,小乘、大乘,崇、尊、主法,各各有異,說為宗別。」而漢語所言「宗」者義,大抵為根本義、主旨義,雖亦有祖廟、祖先等義,或派別義,然宗之本究為以崇敬、尊敬之主義作為學習聖教之依據。

 

然今大多數僅只剩下派別義或山頭義爾,此即眾生我見而非中道義。

 

龍樹傳提婆,提婆傳羅睺羅與龍智,羅睺羅傳青目、龍智傳堅慧。青目傳清辯與須利耶蘇摩,清辯傳智光、須利耶蘇摩傳鳩摩羅什。又日僧凝然說:「龍樹授龍智菩薩及提婆菩薩,此⼆⼤輪師竝肩施化,龍智授于清辨菩薩清辨授智光論師,智光授師⼦光菩薩。」

 

鳩摩羅什傳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曇影、慧嚴、慧觀、僧導、道常、道標十哲。

 

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又稱「關中四聖」。

 

僧叡、僧肇並稱「三論宗二祖」。僧肇為什公所言:秦人解空第一者。肇公又於罽賓人佛陀耶舍譯場聽《長阿含經》等,而什公又曾於佛陀耶舍三藏處受學,佛陀耶舍又稱大毘婆娑。

 

僧肇傳之河西道朗,道朗傳之攝山僧詮,僧詮傳之興皇法朗,法朗傳之吉藏。吉藏傳於慧朗、高麗僧慧灌、智凱、碩法師。然據日本三論宗說道生傳曇濟,曇濟傳河西道朗。

 

高麗僧人慧灌傳福亮,福亮傳智藏,智藏傳日本智光(元興寺)、日本禮光(元興寺)、日本道慈(大安寺)。日本智光(元興寺)、日本禮光(元興寺)傳靈叡。碩法師傳元康,元康傳日本道慈(大安寺),道慈又於善無畏三藏處授學唐密,道慈後傳善讓。爾後又有安澄著《中論疏記》大顯中觀。日僧快慶又做《中觀論二十七品別釋》,序文引什公弟子曇影《中論序》。

又日僧凝然師說:「慧灌授福亮僧正福亮授智藏僧正智藏竝授道慈律師禮光法師矣。道慈授善議⼤德善議授勤操僧正勤操授安澄⼤德。 如是相承今不絕。」

 

關於什公,《肇論疏》卷中又說:
「什法師七歲出家,先學小乘諸論,至年十三,從參軍王子須利耶蘇摩受學。

蘇摩兄弟二人,兄名須利耶跋陀,弟名須利耶蘇摩。

蘇摩才辨絕倫,兄及諸人皆從受業。

蘇摩為什說《阿耨達經》,什聞陰界諸法皆空無相,怪而問曰:「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答曰:「眼等諸法,非真實有。」

什既執有根,彼據因成無實,於是研覈大小,往復移時。什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十二門》等,故云少踐大方也。」

 

是為漢語中觀傳承略。學漢語佛教者,不可自輕,亦不可慢心於人。

 

另外,金陵刻經處於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的《三論玄義》版本所附〈三論宗傳承系譜〉,與《日本大藏經》(1914年)〈三論宗傳承系譜〉相當。

 

而中野達慧(1871~1934)擔任《卍大藏經》和《卍續藏經》、《日本大藏經》編纂刊行,於此之前曾往清國蒐集各種佛經,或許可能於當時收集到金陵刻經處刊行《三論玄義》版本所附〈三論宗傳承系譜〉。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001

001

001

001

(圖一至四為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另外,關於漢語中觀宗 吉藏大師於世俗勝義諦的論述:

先就世諦明有八句:
第一、從俗諦單假入俗諦單中,假有不名有,即是假有入非有;
第二、從俗諦單中出俗諦單假,非有假說有;
第三、從俗諦複假入俗諦複中,假有假不有入非有非不有;
第四、從俗諦複中出俗諦複假,非有非不有假說有非有;
第五、從俗諦單假入複中,假有入非有非不有;
第六、從俗諦複中出單假,非有非不有,假說為假有;
第七、從俗諦複假入單中,假有不有入非有;
第八、從俗諦單中出複假,非有假說有不有。
第二、就真諦辨有八句:
第一、從真諦單假入單中,假無不名無也;
第二、從真諦單中出單假,非無假說無;
第三、從真諦複假入複中,假無假不無,非無非不無;
第四、從真諦複中出複假,非無非不無,假說無不無;
第五、從真諦單假入複中,假無非無,假無非不無;
第六、從真諦複中出單假,非無非不無,假說為無;
第七、從真諦複假入單中,假無不無入非無;
第八、從真諦單中出複假,非無假說無不無。
交絡明出入有十二句:
第一、從俗諦單假入真諦單中,假有不名無,壞有入非無;
第二、從真諦單中出俗諦單假,非無假說有;
第三、從真諦單假入俗諦單中,假無不名有,壞無入非有;
第四、從俗諦單中出真諦單假,非有假說無;
第五、從俗諦複假入真諦複中,假有假不有,入非無非不無;
第六、從真諦複中出俗諦複假,非無非不無,假說有不有;
第七、從真諦複假入俗諦複中,假無假不無,入非有非不有;
第八、從俗諦複中出真諦複假,非有非不有,假說無不無;
第九、從真諦單假入俗諦複中,假無不名有,亦不名不有,即是非有非不有;
第十、從俗諦複中出真諦單假,非有非不有,假說名為無;
第十一、從俗諦單假入真諦複中,假有不名無,亦不名非無,即是非無非不無;
第十二、從真諦複中出俗諦單假,非無非不無,假說名為有。
關於因明論議勝負之說法:
問:他論非唯不能申,亦不成破,今論具能破申,若爾,他論為負,今論居勝,此則勝負心生,是非見起,乃是斷常屈滯,豈能申於正道?
答:若有勝、有負,斯則受屈,只為無勝、無負,所以能申。
問:若有勝、有負可得有破,既云無勝、無負,汝何所破邪?
答:實爾。執有勝、有負則見有破,今無勝、無負,我實無所破。
問:若有勝、有負可得言申,既無勝、負,更何所申?
答:若有勝、有負,應申更屈,只為無勝、無負,屈者得申,而實無所得。
問:破何物邪,申若為正?
答云:佛赴緣說真俗兩教,意為顯中實之道。
但緣迷二教,不悟中實,成斷常病,今破緣邪執,申佛正教也。
師云:非無其義,若只作此解,未近一家之意。
何故爾?
論初八不,為破生、滅、斷、常,淨一、異、來、出,若別有二諦中道可申,異於破邪,何謂淨斷、常,除生滅耶?

 

 

延伸閱讀:

計畫出版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唯識道次第略〉

 〈五重唯識觀〉

學習佛法三藏

簡介與書目

EPUB數位佛典流通

常見問題Q&A

贊助匯款帳戶

 

 

推薦閱讀:

A074.《大乘中觀釋論》新編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關於玄奘三藏於印度會破中觀宗的論據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中論研習》中觀根本論〈青目釋直譯〉試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1《摩訶止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2《法華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3《妙法蓮華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4《觀音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5《觀音義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6《金光明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7《金光明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8《四念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9《法界次第初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0《方等三昧行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1《法華三昧懺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2《六妙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3《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4《禪門章》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5《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6《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7《普賢菩薩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8《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9《四教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0《觀心論》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2 《三觀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3《觀心食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5《維摩羅詰經文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6《維摩經玄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7 《五方便念佛門》新編

200 天台八教大意 疏文斷句

209 天台四教集解 疏文斷句

210 天台四教儀備釋 疏文斷句

197 大乘止觀法門 疏文斷句

202 摩訶止觀義例 疏文斷句

203 摩訶止觀義例纂要 疏文斷句

204 摩訶止觀義例隨釋 疏文斷句

205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疏文斷句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8.《法華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9.《法華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0.《法華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1.《金剛般若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2.《淨名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3.《維摩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4.《金光明經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5.《涅槃經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6.《觀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7. 《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A064. 《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新編

A065. 《中論》新編

【出版】《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

A067.《百論》新編

A069.《廣百論本》新編

A070.《大乘廣百論釋論》新編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一)前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二)〈總料簡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三) 〈五心章〉、〈唯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四)〈諸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五)〈諸藏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六)〈十二分章〉、〈斷障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七)〈二諦義〉

 

 

唯識宗:

A001.《瑜伽師地論》新編 彌勒菩薩等造

A006.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解譯

A045.《瑜伽師地論釋》新編

A125.《瑜伽師地論記》新編

170 瑜伽師地論略纂 疏文斷句

A021.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新編

A022.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新編

A023.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新編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

A005.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A004. 《成唯識論》新編

A024. 《大乘唯識論》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7. 《唯識二十論》新編

A038. 《唯識二十論述記》新編

A039. 《唯識三十論頌》新編

A040.《唯識論》新編

A128.《唯識義林》略解

A130.《成唯識論述記序釋》新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十)

唯識對法(一)

唯識對法(二)

唯識對法(三)

唯識對法(四)

唯識對法(五)

唯識對法(六)

唯識對法(七)

唯識對法(八)

唯識對法(九)

唯識隨筆 三十七篇

A129.《略述法相義》新編

A015. 《三自性論》新編

A016. 《三無性論》新編

A017. 《大乘五蘊論》新編

A018. 《大乘成業論》新編

A019. 《大乘百法明門論》新編

A020.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新編

A025. 《大乘莊嚴經論》新編

A026. 《大乘廣五蘊論》新編

A027. 《中邊分別論》新編

A028. 《六門教授習定論》新編

A029. 《方便心論》新編

A030. 《因明入正理論》新編

A031. 《因明入正理論疏》新編

A032. 《因明正理門論本》新編

A033. 《如實論反質難品》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5. 《佛地經論》新編

A036. 《取因假設論》新編

A042. 《無相思塵論》新編

A043.《集量論略解》新編

A044.《業成就論》新編

A046. 《解捲論》新編

A047.《轉識論》新編

A048. 《攝大乘論》(佛陀扇多)新編

A049. 《攝大乘論》(真諦) 新編

A050.《攝大乘論本》新編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4. 《辯中邊論》新編

A055.《辯中邊論述記》新編

A056. 《顯揚聖教論》新編

A057.《顯識論》新編

A058. 《觀所緣緣論》新編

A059. 《觀所緣論釋》新編

A060. 《觀總相論頌》新編

A062.《金剛般若經贊述》新編

A090.《大寶積經論》新編

A09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新編

A092.《彌勒菩薩所問經論》新編

A093.《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新編

A094.《涅槃論》新編

A095.《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新編

A096.《遺教經論》新編

A097.《⽂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新編

A098.《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新編

A099.《轉法輪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0.《三具足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1.《⼤乘四法經釋》新編

A126.《解深密經疏》疏文斷句

168 妙法蓮華經玄贊 疏文斷句

22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疏文斷句

22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疏文斷句

230 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1 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2 解深密經 疏文斷句

233 深密解脫經 疏文斷句

234 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本) 疏文斷句

235 大乘密嚴經(不空本) 疏文斷句

236 注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唯識文章: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簡表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序文

關於大乘是佛說、南傳菩薩道以及唯識法義與淨土的關係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唯識宗談如來藏義》

唯識宗的聖典《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出版隨談

《成唯識論述記》因明立量整理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日本唯識宗第一人 道昭法師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出版】《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成唯識論》編後感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為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心義

《成佛正因》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

《成佛正因》第八藏識非佛正因,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

《成佛正因》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

《成佛正因》受用身非自性身義

《成佛正因》捨離煩惱、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

《成佛正因》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

《成佛正因》約所依真如性,故說為常義

《成佛正因》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無漏種子殊勝義

《成佛正因》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

《成佛正因》真如界非為性種性,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

《成佛正因》真如若能生,即是無常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無種而能生,違多聖教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執體空能生一切法,則同於無因論義

《成佛正因》真如能生無漏法,既違緣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生因,生因是無常法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種子能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作種子,有四過失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三種如來藏義

《成佛正因》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

《成佛正因》了因、正因、生因辨義

《成佛正因》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

《成佛正因》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

《成佛正因》事佛性,有即本有義

《成佛正因》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

《成佛正因》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

《成佛正因》有漏熏習位,已有無漏心種子義

《成佛正因》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成佛正因》不定性二乘成佛義

《成佛正因》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

 

 

 

玄 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開 元釋教錄》卷第八中節出          
製 表:菩薩藏佛教學會
編號
經號
書名、卷數、年代、地點、筆 受者。
藏經部
001
124
《緣起經》,一卷  見翻經圖,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異譯龍朔元年七月九日,於玉華寺八桂亭譯,沙門神昉筆受。
阿含部
002
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  見翻經圖,佛於四處十六會說,顯慶五年正月一日,於玉華寺玉華宮殿譯,至龍朔三年十 月廿日畢。沙門大乘光、大乘欽、嘉尚等筆受。
般若部
003
220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四出與姚秦羅什等出者同本,貞觀廿二年十月一日,於坊州宜君縣玉華宮 弘法臺譯,直中書杜行顗筆受。
般若部,《大正藏》第七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卷五七七)。
004
25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摩訶般若大明咒經等同本,貞觀廿三年五月廿四日,於終南山翠微宮 譯,沙門知仁筆受。
般若部
005
289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是華嚴經壽量品異譯,永徽五年九月廿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雲 筆受。
華嚴部
006
310
《大菩薩藏經》,二十卷  見內典錄,今編入寶積檔第十二會,貞觀十九年五月二日,於西京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九月二日 畢。沙門智證筆受道宣證文。
寶積部
007
367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三出與羅什阿彌陀經等同本,永徽元年正月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 大乘詢筆受。
寶積部
008
390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一卷  見翻經圖,永徽三年四月四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涅槃部
009
411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  見內典錄,是大集第十三分,與舊方廣十輪同本,永徽二年正月廿三日,於西京大慈恩寺 翻經院譯,至六月廿九日畢,沙門大乘光等筆受。
大集部
010
436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二年正月九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經集部
011
450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三出與隋笈多等出者同本,永徽元年五月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 譯,沙門慧立筆受。
經集部
012
476
《說無垢稱經》,六卷  見內典錄,第七譯與羅什維摩經等同本。永徽元年二月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八月一日 畢,沙門大乘光筆受。
經集部
013
515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諫王經等同本。貞觀廿三年二月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 筆受。
經集部
014
592
《天請問經》,一卷  見內典錄,貞觀廿二年三月廿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
經集部
015
649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一卷  見翻經圖,龍朔三年十二月廿九日,於玉華寺玉華殿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經集部
016
676
《解深密經》,五卷  見內典錄,全本第二譯,與深密解脫解節相續解脫等經同本。貞觀廿一年五月十八日,於弘福寺譯, 至七月十三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
經集部
017
680
《佛說佛地經》,一卷  見內典錄,貞觀十九年七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
經集部
018
689
《甚希有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三出與未曾有經同本。貞觀廿三年五月十八日,於終南山翠微宮譯,沙門大乘欽筆受。
經集部
019
691
《最無比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隋譯希有較量功德經同本。貞觀廿三年七月十九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 大乘光筆受。
經集部
020
714
《緣起聖道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六出與貝多樹下經等經同本。貞觀廿三年正月一日,於西京北闕內紫微殿右弘法院 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經集部
021
717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隋笈多緣生經同本。永徽元年二月三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八 日畢,沙門大乘詢筆受。
經集部
022
765
《本事經》,七卷  見內典錄,永徽元年九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一月八日畢,沙門靖邁、神昉等筆受。
經集部
023
840
《稱讚大乘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初出與決定業障經同本,永徽五年六月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 受。
經集部
024
918
《諸佛心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元年九月廿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雲筆受。
密教部
025
1034
《咒五首經》,一卷  見翻經圖,麟德元年正月一日,於玉華寺玉華殿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密教部
026
1071
《十一面神咒心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周耶舍崛多等出者同本,顯慶元年三月廿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 門玄則筆受。
密教部
027
1094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隋崛多等出者同本。顯慶四年四月十九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 大乘光筆受。
密教部
028
1162
《持世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五年十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神泰筆受。
密教部
029
1360
《六門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貞觀十九年七月十四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
密教部
030
1363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初出與妙臂印幢陀羅尼同本,永徽五年九月廿九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 大乘雲筆受。
密教部
031
1365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五年九月廿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雲筆受。
密教部
032
1395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五年九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密教部
033
1499
《菩薩戒羯磨文》,一卷  彌勒菩薩說,見內典錄,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貞觀廿三年七月十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 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律部
034
1501
《菩薩戒本》,一卷  彌勒菩薩說,見內典錄,第三譯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與曇無識等出者同本,貞觀廿三年七月廿一 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大乘光筆受。
律部
035
1530
《佛地經論》,七卷  見內典錄,親光等菩薩造,貞觀廿三年十月三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一月廿四日畢,沙門大 乘光筆受。
釋經論部
036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見內典錄,舍利子說,顯慶五年十一月廿六日,於玉華寺明月殿譯,至龍朔三年十二月 廿九日畢,沙門弘彥、釋詮等筆受。
毘曇部
037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  見內典錄,大采菽氏(大目乾連)造,顯慶四年七月廿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九 月十四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
毘曇部
038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見內典錄,提婆設摩造,貞觀廿三年正月十五日,於北闕弘法院譯,至八月八日,於大慈 恩寺畢,沙門大乘光等筆受。
毘曇部
039
1540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見翻經圖,筏蘇蜜多羅(世友)造,龍朔三年六月四日,於玉華寺八桂亭譯,沙門大乘基筆 受。
毘曇部
040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  見內典錄,筏蘇蜜多羅(世友)造,第二出與眾事分阿毘曇同本,顯慶五年九月一日,於 玉華寺雲光殿譯,至十月廿三日畢,大乘光等筆受。
毘曇部
041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見內典錄,迦多衍尼子造,第二出與舊八犍度論同本,顯慶二年正月廿六日,於西京大內順 賢閣譯,至五年五月七日,於玉華寺畢,沙門玄則等筆受。
毘曇部
042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  見內典錄,五百大羅漢等造,顯慶元年七月廿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四年七月 三日畢,沙門嘉尚、大乘光等筆受。
毘曇部
043
1554
《入阿毘達磨論》,二卷  見內典錄,塞建地羅造,顯慶三年十月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三日畢,沙門釋詮、嘉 尚筆受。
毘曇部
044
1555
《五事毘婆沙論》,二卷  見翻經圖,法救造,龍朔三年十二月三日,於玉華寺玉華殿譯,至八日畢,沙門釋詮等筆受。
毘曇部
045
1558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  見內典錄,世親造,第二出與真諦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 五年七月廿七日畢,沙門元瑜筆受。
毘曇部
046
1560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造,第二出與真諦出者同本,永徽二年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元瑜筆 受。
毘曇部
047
1562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見內典錄,眾賢造,永徽四年正月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五年七月十日畢,沙門 元瑜筆受。
毘曇部
048
1568
《阿毘達磨顯宗論》,四十卷  見內典錄,眾賢造,永徽二年四月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三年十月廿日畢,沙門惠 朗、嘉尚筆受。
毘曇部
049
1570
《廣百論本》,一卷  見內典錄,聖天菩薩造,永徽元年六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諶筆受。
中觀部
050
1571
《大乘廣百論釋論》,十卷  見內典錄,護法菩薩釋,永徽元年六月廿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二月廿三日畢,沙 門敬明等筆受。
中觀部
051
1578
《大乘掌珍論》,二卷  見內典錄,聖天親菩薩(清辯)造,貞觀廿三年九月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大乘暉筆受。
中觀部
052
1579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見內典錄,彌勒菩薩說,貞觀廿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廿一年五月十五日畢,沙 門靈會、明濬等筆受。
瑜伽部
053
1580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見翻經圖,最勝子等菩薩造,永徽九年二月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暉筆受。
瑜伽部
054
1585
《成唯識論》,十卷  見內典錄,護法菩薩造,顯慶四年閏十月,於玉華寺雲光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
瑜伽部
055
1586
《唯識三十論頌》,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貞觀廿二年五月廿九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瑜伽部
056
1590
《唯識二十論》,一卷  見翻經圖,世親菩薩造,第三出與元魏智希、陳真諦出者同本,龍朔元年六月一日,於玉華寺慶福 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
瑜伽部
057
1594
《攝大乘論本》三卷  見內典錄,無著菩薩造,第三出貞觀廿二年閏十二月廿六日,於北闕紫微殿西弘法院譯,至廿三年六 月十七日於慈恩寺畢,大乘巍筆受。
瑜伽部
058
1597
《攝大乘論世親釋》,十卷  見內典錄,第三與陳真諦隋笈多出者同本,貞觀廿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於北闕弘法院譯,至廿 三年六月十七日於大慈恩寺畢,大乘巍等筆受。
瑜伽部
059
1598
《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  見內典錄,貞觀廿一年三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廿三年六月十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 院畢,沙門大乘巍、大乘林等筆受。
瑜伽部
060
1600
《辯中邊論》,三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中邊分別論同本,龍朔元年五月十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至十三 日畢,沙門大乘基筆受。
瑜伽部
061
1601
《辯中邊論頌》,一卷  見內典錄,彌勒菩薩造,龍朔元年五月一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
瑜伽部
062
1602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見內典錄,無著菩薩造,貞觀十九年十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廿年正月十五日畢,沙門 智證等筆受。
瑜伽部
063
1603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見內典錄,無著菩薩造,貞觀十九年六月十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
瑜伽部
064
1605
《大乘阿毘達磨論》,七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三月廿八日畢,沙門 大乘光、大乘雲等筆受。
瑜伽部
065
1606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見內典錄,安慧菩薩造,貞觀廿年正月十七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頤等筆受。
瑜伽部
066
1609
《大乘成業論》,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業成就論同本,永徽二年閏九月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 門大乘光筆受。
瑜伽部
067
1612
《大乘五蘊論》,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五陰論同本,貞觀廿一年二月廿四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 大乘光筆受。
瑜伽部
068
1614
《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  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貞觀廿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於北闕弘法院譯,沙門玄忠筆受。
瑜伽部
069
1615
《王法正理論》,一卷  見內典錄,彌勒菩薩造,貞觀廿三年七月十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林筆受。
瑜伽部
070
1624
《觀所緣緣論》,一卷  見內典錄,陳那菩薩造,第二出與無相思塵論同本,顯慶二年十二月廿九日,於東都大內麗日殿 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瑜伽部
071
1628
《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  見內典錄,大域龍菩薩造,初出與義淨出者同本,貞觀廿三年十二月廿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 院譯,沙門知仁筆受。
論集部
072
1630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  見內典錄,商羯羅主菩薩造,貞觀廿一年八月六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明濬筆受。
論集部
073
2030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一卷  見內典錄,永徽五年閏五月十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史傳部
074
2031
《異部宗輪論》,一卷  見翻經圖,世友造,第三出與十八部論部執異論並同本,龍朔二年七月十四日,於玉華寺慶福殿 譯,沙門大乘基筆受。
史傳部
075
2087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見內典錄,貞觀廿年,奉勅於弘福寺翻經院撰,沙門辯機承旨綴輯,秋七月絕筆。
史傳部
076
2138
《勝宗十句義論》,一卷  見翻經圖,惠月造,貞觀廿二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靈雋筆受。
外教部
以上共七十六部,一 千三百四十七卷,其本並在。除西域記外,總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引自:《唐玄奘三藏傳史彙編》  光中法師 編    台灣 東大出版社 出版
補:
經號,意指《大正新修大藏經》內之經文號。
製表:
菩薩藏佛教學會網站:http://www.cittamatrin.com/
email: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學佛必讀三藏,依大正藏分:

A.、大正藏:
     阿含部:五阿含經(別譯阿含,學者也有不同的說法)。
     本緣部:悲華經、菩薩本生鬘論、佛所行讚、普曜經、出曜經、佛說義足經、法句經。
     般若部:全。
     法華部:正法華等。
     華嚴部:三種不同版本華嚴經(40,60,80,以80卷本為主)。
     寶積部:大寶積經(中觀、唯識特重此經)。
     涅槃部:40,36卷本大般涅槃經(此經說佛性與慧沼法師等論參讀,才不致於導致誤會),小部經如:佛說法滅盡經等亦可參讀。
     大集部:大方等大集經60卷本(含日藏、月藏分),其他像是阿差末菩薩經、虛空藏等經大抵皆為此經所收。
     經集部:以止觀、三昧、深密、金光明等經為主。
     密教部:大日經等,最好配合大日經疏作為參閱。密教傳承眾說紛紜,然以四聖諦作為抉擇諸法依據最可參考。
     律部:在家五戒、菩薩戒律。出家律,依照漢語等傳,雖說出家後方能閱讀,然倘若已經志於出家、甚或雖在家,然為避免讓出家法師犯律儀,是否也能深入,此點有許多不同解釋,若能,我個人以為四分、五分、有部律都應該深入。
     釋經論部:全
     毗曇部(四冊):全

 

我們的願景:
針對經論除了進行原有的卷數外,採用EPUB3最新格式數位化,推行重新斷句與編輯校對、新式標點符號,方便學人學習中觀、唯識與阿毗達摩的經論,以繁體中文版本的方式進行。讓學習佛典的法友們,可以隨時隨地透過手機、平板、電腦閱讀與做筆記等重點。

請參考我們的:計畫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工作值得贊助,請直接上各大電子書平台請購,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贊助,讓我們更有動力與永續的推展佛法。或者來信告知意欲贊助: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什麼是EPUB?
EPUB(Electronic Publication的縮寫,電子出版)是一種電子圖書標準,由國際數位出版論壇(IDPF)提出。EPub是一個自由開放標準,屬於一種可以「自動重新編排」的內容,也就是文字內容可以根據閱讀裝置的特性,以最適於閱讀的方式顯示。

 

可跨平台
支援PC、MAC、Linux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如:iphone、ipad、安卓手機平板,也能利用Kindle、Readmoo的mooInk 閱讀器、樂天的kobo閱讀器等閱讀器使用。

 

前言:

《瑜伽》大論云:「若有人問言:菩薩以何為本?應決定答言:以大悲為本。」《瑜伽》本係出一切有部,故重對法,然菩薩對法論中,亦倡三性、三無性真義,以眾生不知、不解、不證,故而不明三轉法輪之真勝義諦。

 

《宗鏡錄》云:「夫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本識所變。」然俗人執識之見分為我愛,執識之相分為幻有。故聖 龍樹菩薩於其《大智度論》明示修毗曇者恆執一切法有、為對,錯解空性者繆執一切法皆空宗,錯執因果亦空宗,是為惡取空宗。以是故,是以三轉法輪為我 世尊重演妙道,一切唯識故。初阿含觀五蘊無常、苦、空、無我。次方等觀一切法皆緣起、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法法無性義。末後倡演最勝妙道唯識正理,直趣真空妙有、雖俗諦契證萬法唯識、唯心所現。然於真勝義諦心言俱斷、雙唱亦真亦俗、非真非俗之不落有為、無為之圓成實性,何為圓成實性?一切法、法性本清淨義 故。是故,名言唯顯境、表義二類,法不落言詮故能以文字述記、性則一切法無自性義故而非修得、乃所顯得之勝義勝義諦,是為一真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