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3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智度論》云屍繫咽,乃至已後鄔波毱多。

《智度論》云迦葉以手摩阿難頂,令集法藏。

阿難合掌,向佛涅槃方而說偈曰:「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在波羅奈,為五比丘眾,轉四諦法輪。」[1]

 

《轉法輪經》[2]亦有此偈。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無常力大,如我眼見佛自說法,今者乃言我聞。」

 

如是無滅、迦葉聖者皆亦說偈,說無常力大。

阿難如是集四阿含[3],謂增一、中、長、雜相應,名修妒路。

令優婆離[4]集毗尼藏[5],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等,乃至廣說。

復令阿難集阿毗曇藏[6],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

 

佛告諸比丘,有五怖畏、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緣故,於此生中受無量苦,後墮惡道」,乃至廣說。

結集法竟,諸天[7]、龍神[8]等,種種供養[9],雨天花香,以一切物而為供養。

說此偈言:「怜愍世間故,結集三法竟,十力一切智,說智無明燈。」[10]

 

又云彌勒[11]、文殊[12],將阿難於鐵圍山[13]間集大乘三藏[14],為菩薩藏。

《西域記》[15]云夏安居初十五日,大迦葉波說偈言曰:「善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藏;我迦葉波,集阿毗達磨藏;優波離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毗奈耶藏。」

 

雨三月盡,集三藏訖。

大乘三藏,西域相傳亦於此山同處結集,即是阿難、妙吉祥[16]等諸大菩薩,集大乘三藏。

《部執疏》云迦葉令阿難頌五阿含[17],集為經藏;令富婁那誦阿毗曇,名對法藏;令優波離誦毗奈耶,名為律藏。

此時乃有無量比丘來欲聽法,迦葉不許,令住界外,各自如法誦出三藏。

有阿羅漢念佛法恩,念眾生苦,自恒垂淚,故名婆師婆,為大眾主,教授諸人:

一、由羯磨訖,不聽後來入眾,恐破羯磨,得偷蘭遮罪;

二、由不令眾雜,唯五百人共大迦葉能相領解,餘則不爾,故不聽入眾。

雖有二處各自結集,情見未分,猶同理解。

夏時既畢,法事又周,阿闍世王營辦衣鉢,以儭[18]聖眾。

界外之眾,其數既多,故時皆號為多眾也;

界內之眾,迦葉上首,世尊自說迦葉為上座,佛滅之後,為弟子依,故時皆號為上座也。

其年十二月,未生怨死,摩訶迦葉入狼跡山[19],大眾便散。

《西域記》,入雞足山[20],非狼跡也。

《四分律》說於王舍城結集三藏,不別說處,初但有五百大阿羅漢[21],阿難集二藏,優波離集毗奈耶藏;富樓那後與五百大阿羅漢來至,請迦葉重結集,還是阿難集於二藏。

五百初集雖同真諦師說,後成一千,同《西域記》《智度論》

《集藏傳》云大眾部義,既用界外之眾,所以不分二處結集。

《四分律》法藏部義,真諦師說薩婆多部義。

《西域記》中,大乘正說,不知《智度論》何部所說?

集處既別,人復不同,異部說殊,不可和會,諸有學者,如理應知。

總是第一、結集緣起。

第二、名數增減者,經量部師唯立二藏:

一、素呾纜藏[22]

二、毗奈耶藏[23]

彼部師說經律二藏有別部類,佛及弟子俱無別部說對法藏,但諸經中詮於慧處名為對法,弟子等論但釋經疏,非是藏攝。

《順正理》[24]第一卷[25]說。

然大乘中亦依機行說於教門,以分二藏:

一、菩薩藏;

二、聲聞藏。

《瑜伽論》第二十五[26]、三十八[27]、八十一[28]、八十五卷[29]《對法》第十一[30]《顯揚》第六[31]及第二十[32]、世親《攝論》第一卷[33]中,廣自建立。

由彼獨覺教、理、行、果少於聲聞教,從多為藏,但名聲聞藏,即依半、滿,以分二藏。

故獨覺者,唯證生空,唯斷人執,攝入聲聞。

又初發心亦依聲故,從彼入故,亦名聲聞。

《法花經》《涅槃》等說。

然大乘中及薩婆多等諸部同說有三藏:

一、素呾纜;

二、毗奈耶;

三、阿毗達摩。

薩婆多義,如《毗婆沙》[34];大乘教者,如前所引。

《普曜經》[35]《阿闍世王經》[36]亦說有三藏:

一、菩薩;

二、獨覺;

三、聲聞。

由機不同,教亦有異。

前以行等多無異故,攝入聲聞;今據機、果、行有少殊,故別開也。

或說四藏。

《僧祇律》[37]《分別功德經》[38],同大眾部素呾纜等三藏之外,別立雜藏。

謂但詮定,名素呾纜;

若但詮戒,名毗奈耶;若但詮慧,名為對法;

若合二詮,或合三詮,名為雜藏。

《分別功德經》中,廣解四別。

《集藏傳》說:

一、經;

二、律;

三者、大法;

四者、雜藏。

迦栴延造竟,持用呈佛,佛言上法,故名大法;於中破癡,益於世間,此眾經明,故名大法。

如是更有二復次解,不能煩引。

佛說宿緣,羅漢亦說,天魔外道,故名雜藏;中多偈頌,問十二緣,此各異入,是名雜藏。

今觀此傳初釋之意,唯佛世尊自說宿緣,名素呾纜;羅漢亦說,名為雜藏。

第二釋意,若唯詮定,名素呾纜;兼詮慧等,名為雜藏。

問十二緣,此各異入,詮於慧故。

今此初解,即當彼傳第二。

復次,犢子部中,亦說四藏:

一、經;

二、律;

三、對法;

四、明咒。

此藏之中,集諸咒故。

其三世、無為、不可說等五種法藏,彼說所詮,非此能詮。

法藏部中,說有五藏,即於此四加菩薩藏,明諸菩薩本所行事。

《成實論》[39]中,說有五藏,說三藏已,復說雜藏及菩薩藏。

然大乘中,亦說六藏。

《瑜伽》《顯揚》《對法》《攝論》天親釋言,菩薩、聲聞各有三藏;《法花經》言,不得親近小乘三藏,故知大乘亦有三藏:故分成六。

獨覺教少,又復更無別戒律等,故無三藏可分成九。

義可有七:

小乘說四,大乘說三,故義成七,然無別文。

《胎藏經》[40]及大眾部又說八藏[41],菩薩、聲聞各有四故。

或可說九。

《普耀》[42]等經既說有三,此各成三,故義立九。

或為八萬四千法藏[43]

如是增減,略為七異,謂二、三、四、五、六、七、八。

若別說,有八萬四千;乘此廣說,有八俱胝[44]四十洛叉[45]

《宗輪疏》具廣分別。

總是第二、名數增減。

第三、辨廢立者,小乘異說,非宗所明;於大乘中,唯立二藏、二種三藏及與六藏、八萬四千[46]等。

天親菩薩《攝論釋》云:「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分成二藏。」[47]

 

此意說云,但由獨覺教、理、行、果少於聲聞,攝入下乘中,合名聲聞藏。

又如力中,根上下力,雖有中力,上下相形,唯有二品,或上或下,不說中力。

今以上下一往相形,獨覺之教,入聲聞藏,根劣業淺,所斷所修,所證所益,皆不遍盡不廣大,故唯說二藏。

《普曜》等經立菩薩、獨覺、聲聞三藏者,隨機不同,乘行有別,以立三藏,不增不減。

又立素呾纜等三藏非增減者,天親菩薩有其四釋,初三復次與《對法》同。

第一義云、一切過失略為三種:

一者、疑惑;

二者、二邊行;

三者、自見取。

初不肯修,次修顛倒,後解非真。

為對治彼,如其次第,說有三藏:

 

經中為彼決定說義故,令其趣入;律中開許一百一具故,令處中行;論中顯照諸法相故,令生真智。

此中即是未入、已入、作證所由。

第二、又約初斷諸惑業說,此三皆是見道斷故,二邊行因即戒取故。

第三、又依障入道諸惑業說故,一切煩惱但有二類:

一者、猶預,疑即為先;

二者、決定,見取為首。

舉此二種,攝諸煩惱。

雖求入道,行諸妙行,著苦樂邊,不能正證,謂在家類受欲樂邊,諸外道輩自苦行邊,為除現在此惑業[48]故,唯說三藏。

第四、又諸學品莫過三種,謂戒、定、慧,一一增上[49]

宗說三學各各不同,故唯三藏,不增不減。

第五、又為惡律儀者、多散亂者、多煩惱者次第立三:毗奈耶、素呾纜、阿毗達磨。

第六、又為惡業多、愛多、見多者次第立三。

第七、又為瞋多、貪多及癡多者次第立三。

第八、又為畏惡趣[50]、畏欲界、畏三界者次第立三。

第九、為得三事大般涅槃[51]

由論得般若[52],由律得解脫[53],由經得法身[54]故。

第十、為得三身,故立三藏。

由律得法身,性解脫故;由論得報身,智為自體故;由經得化身,依定發通故。

如是差別,由此三藏不增不減故。

即以此義分上下乘,以成六藏,更無別義。

八萬四千,隨所治惑,不增不減,乘此復成八百萬億諸法藏也。

《對法論》第十一說。

然佛隨宜,所說不定,或依捨邪歸正門說唯一藏,謂正法教藏;對所詮義藏門唯說一藏,所謂字藏;或說二乃至八萬四千。

《涅槃經》佛唯說一因緣,謂一切有為[55],或乃至說十二,由宜聞故。

此藏亦爾,所立隨宜,不可為難。

此即第三、辨廢立也。

第四、出體者,

三藏體性,義類不殊[56],總聊簡中,已顯四體,且如護法四種體中,相用別論[57]

此即總以能說法者心上所顯假實殊途聲、名、句、文而為體性,隨其所應,三性[58]、五法[59]、蘊處界[60]收。

所引教理,廣如前說。

第五、釋名義者,

於中分二:初釋總名,後釋別名。

釋總名者,天親論[61]云:「何緣名藏?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此義意言,由能詮教,能攝一切所應知義,令不失故,立以藏名。

又有釋言,攝持義是藏義,所應知法皆此所攝,持所攝法,令其不失,名之為藏。

此別不同,有二、三等。

二、三、六等,是其數法,於六釋中,帶數釋也。

古者釋言:藏是記義,聖者言教,能刊記諸法,名之為藏。

釋別名者,且二藏中,

一、菩薩藏,

二、聲聞藏。

言菩薩者,梵語應云菩提薩埵,此語略故,但名菩薩。

無性釋[62]云:

「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故名菩薩。

 

依弘誓語,立菩薩聲。」

 

此意說言,有諸行者,發大誓願,求大菩提[63],度有情類,以此二種為所緣境[64],立菩薩名。

此有財釋,以彼二種為所緣境,名菩薩故。

或相違釋,亦菩亦薩,智悲別故。

又云:「或即彼心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

 

此意說言,菩提,所求果也;薩埵,勇健義。

行者之心,為求無上正等覺故,有大志意,有所堪能,具此勝德,名為菩薩。

此依主釋,求大菩提之薩埵故。

或薩埵者,此言有情,求大菩提之有情也,依士如前。

《瑜伽釋》中,文雖小別,義亦同此。

《十一面經》[65]言,菩提即般若,薩埵謂方便,如是二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菩提之薩埵,亦依主釋。

言聲聞者,

聲謂音聲,即佛說法所有音聲;聞謂聽聞。

若修行者聞佛說法,信受精進,而出三界,名曰聲聞。

《法花經》第二卷初說:「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66]

 

此依初入聲聞乘位,多分依教而入道故;後證果時,未必一切要依聲故。

《瑜伽釋》言:「諸佛聖教聲為上首,從師友所,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故名聲聞。」[67]

 

以聲為聞,亦有財釋。

 

[1] 勘 《大智度論》卷2:「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手,向佛涅槃方如是說言:

 「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在波羅柰,

  佛為五比丘,  初開甘露門,

  說四真諦法:  苦集滅道諦。

  阿若憍陳如,  最初得見道;

  八萬諸天眾,  皆亦入道迹!」」(CBETA 2019.Q4, T25, no. 1509, p. 69b10-17)

[2] 勘經無內文,再勘《轉法輪經憂波提舍》:「No. 1533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提舍,義門之名,天親菩薩之所開示。佛說為誰?憍陳如等。義行此方,必主其人。魏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善求義方,選真簡偽,故請法師毘目智仙并其弟子瞿曇流支,於鄴城內在金華寺,出此義門憂波提舍。興和三年歲次大梁建酉之月朔次庚子十一日譯,三千九百四十二言。沙門曇林對譯錄記。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有釋論無經本)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毘目智仙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大菩薩眾俱。爾時世尊告智員大海樂說辯才菩薩言:智員大海樂說辯才!有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何等為二?一者眾生住持;二者法住持。智員大海樂說辯才!此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乃至盡此修多羅說。

此正法輪勝修多羅,以何義故?彼牟尼王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不可量、不可喻如虛空,不斷不常順入因緣,寂靜勝、寂靜最勝、寂靜第一寂靜,如實諦不虛妄,如來轉無上法輪,說此修多羅。如來弟子聲聞之人、聲聞弟子、諸仙人等之所讚歎。此因緣故,我今解釋。云何解釋?無量功德大牟尼王,何故轉此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第一寂靜善無垢輪?一、以何義故名勝修多羅?二、以何義故名為世尊?(本元少第三法)四、如來何故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二種住持轉此法輪不在餘處?五、以何義故名為如來?六、以何義故名為法輪?七、又復世尊幾轉幾行而轉法輪?八、又復世尊此中說轉,何故如來不生法門說一切法不轉不迴?應如是知畢竟不起。若此轉者,云何得避彼修多羅,彼修多羅則不須避。九、又若此說眾生住持法,住持者云何?般若波羅蜜中,如來告彼須菩提言「如來設復經劫說言眾生眾生,頗有眾生生滅不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一切眾生無始來淨」。如來復於無垢名稱修多羅說「若住法想,此則大病」。若眾生法皆不可得,然則世尊何所住持而轉法輪?此須解釋。十、又復世尊以何義故,捨彼寬博種種勝妙華樹莊嚴、無量勝人多眾集處,於波羅奈少人眾處、在波吒離樹影蔭下鹿苑之中而轉法輪?此之因緣亦須解釋。十一、又復世尊何處初坐而轉法輪?十二、又復世尊轉法輪時,幾許眾生捨惡行善?十三、以要言之,示現云何眾生住持及法住持?十四、此皆是難,自下解釋。彼法今說。以何義故,彼最第一無垢廣博、不可稱量、不可思議、不可破壞、甚深不動正覺世尊已說此經,又復今說勝無垢廣博、不可稱譽?三界眾生所讚世尊,何故說此不可稱量離一切過勝修多羅?此義今釋。世尊恐彼會中有天、阿修羅、人、龍及夜叉、鳩槃茶等,聞轉法輪心生疑惑,不知世尊幾種住持而轉法輪。世尊觀察眾生疑心,為斷彼疑,是故為說二種住持而轉法輪。此義云何?偈言:

 世間人及天,  疑心觀法主;

 為斷疑義故,  說此修多羅。

又復世尊有大悲力,饒益眾生故說此經。云何世尊大悲力說此義?今說世尊如是於諸眾生知無眾生、諸法皆如乾闥婆城,如是知已眾生住持及法住持已轉法輪。此義云何?偈言:

 知世間無我,  如幻乾闥婆;

 眾生法住持,  如來大悲說。

示現自力,故能說義。世間更無能住持者,唯佛能作二種住持,更無有人能轉法輪如我轉者。又復有義,偈言:

 非是天宮殿、  非阿修羅舍、

 非人處龍宮,  有如是眾生,

 第一不可稱,  離過滅三苦,

 天人恭敬禮,  善轉第一輪。

又無量苦無量具足,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始行菩薩若聞是已心生怯弱,如來為欲除彼怯弱,示現此義,無垢淨覺,若無量苦無量具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功德示此法輪。偈言:

 金珠真珠等,  妻子國城施,

 頭分眼骨髓,  手足等施勝。

 種種苦持戒,  希有得佛身,

 功德不可稱,  為疑怯者示。

佛增上意觀眾生心,無量功德而轉法輪。又復未發菩提心人聲聞緣覺乘,欲入涅槃、舍大乘住,持此義示現。又復勝意,若有聲聞緣覺等乘入涅槃舍,則不復轉無上法輪。偈言:

 小心離悲等,  欲入二涅槃;

 牟尼說此經,  令住第一乘。

又此福人歡喜饒益,此義示現。一切世間最勝無比轉法輪師,無如我師。偈言:

 若已歸依佛,  今歸當復歸;

 牟尼喜彼人,  說此修多羅。

若餘依止外道之人將引饒益,此義示現。無垢功德莊嚴妙身而轉法輪,汝師非比,汝師不能令汝獲得無漏善法。偈言:

 依止惡知識,  如來見世間,

 為引彼人故,  為說此經寶。

一切智慢寂靜饒益,示現此義。我一切智今者新轉無上法輪,云何汝是一切智人?偈言:

 佛初轉法輪,  能除斷常倒;

 不能轉淨輪,  彼非一切智。

求廣勝果無上福田饒益,示現不可思議果報能與。若有能轉無上法輪,布施彼者得大果報。偈言:

 若有人能轉,  無上正法輪;

 少施如是人,  得無比果報。

又菩薩行得果饒益,示現此義,世尊說言「我此法輪能大饒益。已行無量億那由他百千苦行,能捨難捨。譬如抒海心不休息」。又言「本生作摩那婆,身及妻子我皆捨施」。又言「本生作梵得王,所愛二子我捨布施,心不生悔」。又言「本生作善牙王,最端正女人中勝妙,名孫陀利,施婆羅門」。又言「本生作德藏王,得陀羅尼,我七千年未一脇臥」。又言「本生作不思議功德寶德王之太子,童子之身,一切論義我皆已得,為眾生說」。又言「本生作身汁仙,割身手足不生瞋恨,為說忍法」。又言「本生作月光王,捨頭布施不生瞋恨」。又言「本作一切眾生所喜見王童子之身,我十二年食香燒身供養佛法,心不生悔」。又言「本作療病王身,已療一切閻浮提人一切病苦。如是種種無量苦惱皆悉已作,有大饒益,我已證得」。如是菩薩種種苦行得果示現,示現饒益。世尊已說此修多羅。偈言:

 若如是初因,  苦行廣捨身,

 貧窮乞匃者,  隨所應施與。

 離一切諸過,  第一寂靜輪,

 說不毀第一,  是故我今轉。

以何義故名世尊者,堪受供養故名世尊。更有餘義,如菩提心憂波提舍彼中示現。

如來何故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二種住持轉于法輪,不餘處者,難不相應。隨在何處此難無窮,世尊若在餘處遊行亦有此難,是則無窮。更有餘義,如菩提心憂波提舍彼處示現。

以何義故名如來者?彼義今說。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何法名如?涅槃名如。眾生與法彼二不如。如世尊說「諸比丘!第一聖諦不虛妄法名為涅槃」。知故名來。異聲論界、知字論界,如世人說,此人來生。此明何義?此明智慧具足。來義如是。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故名如來。又空、無相、無願名如,如彼一切行故名如來。又四聖諦此名為如,非餘人見,彼一切行故名如來。又復一切如是佛法此名為如,彼來此人故名如來。又復如名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正覺彼來故名如來。實捨寂慧安住是如,如彼無上正遍知來故名如來。一切如是菩薩諸地:歡喜、離垢、明、焰、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等十,此名為如。如彼無上正遍知來故名如來。如八道來故名如來。以有般若波羅蜜足方便足來故名如來。或名如去。言如去者,或以如說故名如去。又如去者,去不復來故名如去。

以何義故名法輪者,彼義今說。法體是輪,故名法輪。譬如世間銅體是瓶,故名銅瓶;木體為輪,故名木輪。此亦如是,法體為輪,故名法輪,如是示現。何者是法?謂三十七菩提分法。此法是輪,故名法輪。又一切法自體覺義是法輪義。又一切法勝莊嚴義、又取捨義,如是等義名為法輪。捨何等物?謂捨有為。取何者物?謂取涅槃。又能破壞一切煩惱,是故名輪,如時運輪;法王治輪,如輪王輪;一切世間光明照輪,如星宿輪。又說法輪不斷常輪,二邊不定。又不生輪,如因緣生。又不二輪,如眼與色,乃至意法不二應知。不可得輪,以三世法不可得故。又復空輪,離諸見故。又無相輪,觀一切相離諸相故。又無願輪,離三界故。一切分別不別異輪,以一切法不分別故。

世尊復於阿那婆達多龍王修多羅中告龍王言「賢面龍王!又法輪者,實不壞行,如是名輪,三世等故。無自體輪,以離有無二種見故。又復離輪,身無染故。又不著輪,以離心意意識等故。無處所輪,以捨一切有行生故。又復實輪,大實見故。又復諦輪,正修不壞故。又不盡輪,示不盡故。又法界輪,以一切法皆悉行故。又實際輪,以前後際非際輪故。又如如輪,諸法自體無自體故。已無為輪,一切疑慮觀察定故。又復常輪,聖性集故。又復空輪,不見內外一切物故。又無相輪,以一切相不分別故。又無願輪,以一切法不攀緣故。又無為輪,一切言語所說皆空,不可說故」。如是世尊所說法輪,此等皆是法輪之義。

又復世尊幾轉幾行轉法輪者,彼義今說。法輪三轉,有十二行。此苦聖諦、此集聖諦、此滅聖諦、此苦滅道聖諦,此第一轉。此苦聖諦應知、此苦集應斷、此苦滅應證、此苦滅道應修,此第二轉。此苦聖諦已知、此苦集已斷、此苦滅已證、此苦滅道已修,此第三轉。此說三轉。如是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如是苦諦有三轉智,如是集諦、如是滅諦、如是道諦有三轉智,彼如是說有十二行。何以故?如是異行於苦諦中有三轉智,異行集諦、異行滅諦、異行道諦,皆三轉智,此如是說有十二行。

所言苦者,謂之五陰,五陰苦相是名為苦。彼苦相空,通達此空,是名苦智聖諦。彼五陰因愛使見因,是名為集。若不分別不分別不取不觸愛因見因,是名集智聖諦。若彼五陰畢竟盡滅,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中際不得,是名為滅。彼如是知,是名滅智聖諦。若道得已,攀緣苦智、集智、滅智,彼平等相、彼不二智,是名苦滅道智聖諦。又復何故非少非多說彼聖諦?如是分別此則無窮。又復如是知四聖諦則得解脫,所謂知苦、苦因、苦滅後得方便。如是四聖諦,此如是義次第而說。又平等相何者?名聖諦不虛妄法,以不虛妄故名為諦。各各自相皆不虛妄,如是不虛妄法是平等相。又復勝相,何者勝相?苦逼迮相、集能生相、滅寂靜相、道者出相。又十二行若逆若順,有十二分因緣生轉。又復廣普修多羅說正分別、能分別,不善觀察生於無明,非有生法,如是乃至大苦聚集。彼有及滅,如是法輪十二行轉。居隣若知,三寶具足。

又復世尊此中說轉,何故如來不生法門說一切法不轉不迴,應如是知,畢竟不起。如是次第,彼義今釋。彼真諦說、此世諦說。又此時說;又此為治信受故說;此義已說是故今說。又復此為初業菩薩故如是說,得大地人如是不諍。

若眾生法皆不可得,然則世尊何所住持而轉法輪?彼義今釋。佛以大悲,不取眾生亦不取法,而常住持眾生及法已轉法輪。又復世尊於龍王問修多羅說「如虛空轉,名法輪轉」。又復此是世尊方便,諸法無名以名字說。是故偈言:

 一切法無名,  設名以名法。

世尊法爾不取眾生,而治眾生為之說法。雖不取法,而常廣說一切諸法。又復般若波羅蜜經、無垢名稱修多羅說「為知真諦,故說世諦,如是無過」。

又復世尊以何義故,捨彼寬博種種勝妙華樹莊嚴、無量勝人多眾集處,於波羅奈少人眾處、在波吒離樹影蔭下鹿苑之中而轉法輪?彼義今釋。世尊往昔已於彼處六十千億那由他會廣行布施,又於彼處已曾供養六十千億那由他佛,又於彼處已有九十一億千佛轉於法輪,彼處常饒寂靜仙人。有如是等諸大功德,是故世尊在於彼處而轉法輪。此義已釋,今復更說。又《廣普經》有偈說言:

「我六十千億,  那由他會施,

 供六十千億,  那由他諸佛。

 波羅奈處勝,  有勝舊仙人,

 第一天龍等,  常讚說法處。

 九十一億前,  我憶無上勝,

 於此妙林中,  轉無上法輪。

 此有那由他,  寂靜勝仙人,

 常在鹿苑中,  故名仙人處。

 如是勝林中,  轉無上法輪。」

如是已轉,又為法人如是已轉。

又復世尊何處初坐而轉法輪?彼義今釋。世尊坐彼大圓殿處,無量清淨妙色珍寶

莊嚴師子座上而轉法輪。此何處說?《廣普經》中如是說言「諸比丘!有諸地天知波羅奈欲轉法輪有大饒益,置大圓殿種種莊嚴廣博嚴麗,其殿縱廣七百由旬。虛空諸天以蓋幢幡而為莊嚴。於上空中欲界天子,八十四千師子之座奉施如來。施如來已,一一請言:唯願如來坐我此座而轉法輪!一一天子各見世尊坐其所施師子座上而轉法輪。世尊如是滿足一切諸天子意」。

又復世尊轉法輪時,幾許眾生捨惡行善?彼義今釋。憍陳如等有五比丘,復有諸天六十億數,復色界天八十億數,復有八十四千億人。此何處說?彼《廣普經》有偈說言:

「阿若居隣等,  如是五比丘,

 六十億諸天,  皆得法眼淨;

 八十億色天,  淨無上法眼;

 淨勝法眼人,  八萬四千億。」

以要言之,眾生住持示說眾生,法住持者示現說法。又復有義:眾生住持,示現令知眾生心行八萬四千;法住持者,示現令知八萬四千法聚光明多所饒益。又復有義:眾生住持,此為示現眾生平等;法住持者,示法平等。又復此二,世諦示現。轉法輪經憂波提舍一卷」(CBETA 2019.Q4, T26, no. 1533, pp. 355c2-358c23)

[3] 四阿含經 (經名)一切之小乘經分類為四部,一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搜集法門之數者。二長阿含經,二十二卷,集長經文者。三中阿含經,六十卷,集不短不長之經文者。四雜阿含經,五十卷,混集前三者。四部之名,因經文之體裁而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 優婆離(人名)Upāli,又作優婆利,鄔波離,優波離,憂波利。譯曰近取,近執。羅漢名。悉達太子執事之人。是本行集經五十三優波離因緣品所說。持律第一之比丘。更有一人,本為尼犍外道之弟子,是中阿含經三十二優婆離經所說。註維摩經三曰:「肇曰:優婆離,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也。」二十唯識述記下曰:「鄔波離者,此云近執,親近於王,執王事也,如世說言朝延執事。」彌勒上生經疏下曰:「優波離,此云近執,佛為太子,彼為大臣。親近太子,執事之臣,古人云佛家人,非也。」淨名疏五曰:「優波離,此云上首,有翻化生。」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 如 毗尼藏昔傳分判  子題:三輪教化、神足輪、說法輪、憶念輪、證有二、事證、理證、戒學是憶念輪收、化行二教、化教、行教、戒律一宗局行教、制聽二教、制教、聽教、化制二教、開聽通歸制攝、三事教化、神足教化、憶念教化、說法教化、輪。

  戒本疏·攝教分齊:「攝教分齊。三藏毗尼,誰不分判?今敘昔傳,各有其理。(一、三輪教化)有人言,如來化用,必約三輪。(一﹑神足輪)創通道務,要先神足,為無信也。由蒙俗愚識,未曉正邪;雖為闡揚,事如聾瞽;故須顯異,駭動耳目,畏威拜手,信是聖人。(二﹑說法輪)身雖伏從,智開無路;故次說法,為無解也。(三﹑憶念輪)神解乃明,煩惑猶結;非可口說,為得清除;義須依行,剋證在己;故須憶念,為無證也。然證有二,一者事證。如戒所禁,緣境思過,警策身口,常志憶持,方能遠離。故經云,佛所說禁戒,如猿猴著鎖,亦如利轡勒,常當制之,無令放逸。由攝持威儀,正離非法也。二者理證。聖所說教,同為斷我。我難制故,先以事遮,隨我欣樂,皆約不作;我所不欲,制必行之;故於修捨漸得調伏。無奈我本,觸境還生。故聖制言,三毒四倒,所不應念;三善四觀,常須依行。窮檢我源,推析不得;知唯妄謂,本來無我。此理明白,由憶念知;還由本說,憶念輪故。如律本中,三事教化;文同廣引。今此戒學,是後〔憶念〕輪收。何以知之?經中所序,前必現奇,如是同聞,本為無信。通理達致,要在一言;由無解故,廣引譬法。故列〔神足、說法〕二輪,通歸〔經、論〕兩藏。戒則不爾。約過即制,無待放光;奉信居懷,故虧六事;隨相持犯,即事易明,不勞喻說。……(二、化行二教)有人言,三輪所設,言通於理;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諸藏。(一﹑釋化教)何名化教?如阿含等中,開演化導,令識邪正因果業性界繫諸法,言無所壅,義通道俗,意在靜倒離著為先。教本化人令開慧解,本非對過而立斯教。(二﹑釋行教)言行教者,起必因過,隨過制約;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故教所設,非為靜倒,但隨行科。戒律一宗,局斯〔行〕教矣。(三、制聽二教)有人言,化行二教,言通非據。依觀生解,非行不成;豈局出家,義兼道俗,故不可也。今立制聽兩教,用攝斯盡。(一﹑制教)如諸性戒,體與理違,縱佛不制,世俗常禁。教由制興,故名制教。(二﹑聽教)如諸遮戒,體是繁重,事亂妨道,理固難開。然是薄機假資得立,故聖隨緣,任情通許。不可抑制,故名聽教。若依此判,通在戒收;於彼定慧,無教可攝。(四、化制二教)有人因此立化制二教。化即如前。制唯戒律,律雖含聽,於聽有違,還復加制;約緣不無遮性,約教皆制其罪;故雖開聽,通歸制攝。」行宗記釋云:「次明攝教。敘昔中,初文,三藏總標,毗尼別舉,謂三藏中毗尼藏也。……經云者,他部戒經偈序並同;彼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鎖,日夜常精進,求實智慧故;又云,心馬馳惡道,放逸難禁制,佛說一切戒,亦如利轡勒。……受戒犍度云,時世尊善來度三迦葉等千梵志已,將至象頭山中,以三事教化:一﹑者神足教化,或化一作無數,或無數還為一,內外通達,石壁皆過,如遊虛空,無所妨礙,於虛空中結跏趺坐,亦如飛鳥周旋往來,入地如水,出沒自在,履水如地,而不沒溺,身放煙火,如大火聚,日月有大神德,靡所不照,能以手捫摸,身至梵天,往來無礙。二﹑憶念教化者,教言汝當思惟是,莫思惟是住善離惡;當念是,莫念是住正離邪;當滅是知苦斷集;當成就是修道證滅。三﹑說法教化者,一切熾然此句通標,下列四釋。何等一切熾然?謂眼熾然、色熾然、眼識熾然、眼觸熾然。根境識三,此約界釋。若復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亦名為熾然。此三受也,上二屬業。何等為熾然?欲火、恚火、癡火也。三毒屬惑。復云何名熾然?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熾然四相屬報。我說此苦所生處通結前四,乃至意亦如是準眼說之。時千比丘,受此三事故,即時無漏心解脫等。據律但名三事,以能摧業惑,故名為輪。……化制中,初標所立。以見前師行教言通,後師局收戒律;乃獨取前化,合後制聽,用攝三藏;意欲全美,故云因此。化下,正明,初句指略化教。下明制教,曲會開聽,通歸一制。」(戒疏記卷一·一六·一四)FROM:【南山律學辭典】

[6] 如 阿毗曇 或云阿毗達磨,此云無比法,謂無漏法慧為最勝故。四教義曰:無比法,聖人智慧,分別法義也。新云阿毗達摩,此云對法。對有二種:一者,對向,謂向涅槃,以乘無漏聖道之因,感趣涅槃圓極之果。二者,對觀,對觀四諦,謂以淨慧之心,觀察四諦之法,故名對也。法有二種:一者,勝義法,謂擇滅涅槃(云云)。二,法相法,即通四聖諦(云云)。問:若據此義,合云對法藏。今隱對法之名,但云慧論者如何?答:此乃隨方之聲也。梵語奢薩怛羅,此云論。梵語摩怛理迦,此云本母。本母能生妙慧,妙慧因論而生,故展轉翻為論也。瑜伽論云: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論。奘師傳云:舊曰優波提舍,訛也。正云鄔波弟鑠。後分經云摩達磨。 FROM:【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 著)】

[7] 諸天(界名)欲界有六天,謂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禪有十八天。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種天神。即諸天部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8] 龍神(異類)龍能具不測之力用,故稱為神。八部眾之一也。法華經序品曰:「四眾龍神瞻察仁者。」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 供養 (術語)毛詩蓼莪箋曰:「供養日寡矣,而我不得終養。」儀禮既夕注曰:「燕養平常,所用供養也。」禮記曾子問注曰:「婦有供養之禮,故必祭而成婦義。」戰國策曰:「得甘脆以養親,親供養備。」白虎通曰:「王者有六樂,所以作供養。」今為資養三寶奉香華燈明飲食資財等物,謂之供養,義本於此。文句二下曰:「施其依報名供養。」玄贊二曰:「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0] 勘 《大智度論》卷第二:「憐愍世界故,集結三藏法,十力一切智,說智無明燈。」

[11] 彌勒(佛名)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補處之菩薩。光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註維摩經一曰:「什曰: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法華嘉祥疏二曰:「彌勒,此云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昧經,故曰慈也。華嚴經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天台淨名疏五曰:「言彌勒者,有云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俱舍光記十八曰:「梅怛,此云慈。儷藥,此云氏。菩薩於慈姓中生,從姓立名,故名慈氏。舊云彌勒,訛也。」玄應音義二十五曰:「梅怛麗藥,此云慈,即舊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緣:一值慈佛發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彌勒或云梅低黎,並訛也。」慧苑音義下曰:「彌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為慈氏也。」慧琳音義十四曰:「彌帝隸,古云彌勒,皆訛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西域記七曰:「梅怛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在密教,胎藏界之彌勒,坐於中臺八葉院東北方之蓮上,金剛界之彌勒在賢劫十六尊中,坐於東方,羯磨會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剛因菩薩,即為此尊之本誓,大輪金剛者,此尊之教令輪身也。密號曰迅疾金剛。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2] 文殊(菩薩)Mañjuśrī,文殊師利之略,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屍利,新稱曼殊室利。新舊有六譯:無量壽經、涅槃經曰妙德,無行經曰妙首,觀察三昧經,大淨法門經曰普首,阿目佉經、普超經曰濡首,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瓔珞經曰敬首(已上舊譯);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義;師利或室利,是頭之義,德之義,吉祥之義也。此菩薩與普賢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普賢在右司理,但當以右智左理,今違之,一依勝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義也)。心地觀經八曰:「三世覺母妙吉祥。」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薩頂結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劍,以表智慧之利劍,駕師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種種之差別,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兒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法華文句二曰:「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法華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累無不盡,稱妙德也。」西域記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舊曰濡首,又曰文殊師利,或言曼殊屍利,譯曰妙德,訛也。」探玄記四曰:「梵語喚頭為室利、吉祥、德等,亦為室利,故致翻譯不同也。」慧苑音義上曰:「文殊師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3] 鐵圍山(界名)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鐵山也,由鐵而成,須彌山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鹹海,贍部等四大洲在此,圍繞此鹹海者,即鐵圍山,此為一小世界。俱舍論十一曰:「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餘八週匝遶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梵Cakravāḍa。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4] 大乘三藏(術語)依智度論之意則三藏為小乘之特稱,而大乘為一修多羅藏。依攝大乘論之意,則大乘中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毘達磨經等為論藏(阿毘達磨經此土不譯唯識論中往往引之),然是為一修多羅藏之分類,故名之為總部之三藏。小乘之三藏,稱為別部之三藏。玄奘譯世親攝論釋一曰:「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纜藏,二毘奈耶藏,三阿毘達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5] 勘 《大唐西域記(校點本)》卷9:「於是迦葉揚言曰:「念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舊曰修多羅,訛也。)藏。優波釐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毘奈耶(舊曰毗那耶,訛也。)藏。我迦葉波集阿毘達磨藏。」雨三月盡,集三藏訖。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而謂之上座部焉。」(CBETA 2019.Q4, B13, no. 80, pp. 767a15-768a3)

[16] 妙吉祥(菩薩)文殊師利。新稱曼殊室利。譯言妙吉祥。大日經疏一曰:「妙吉祥菩薩者,妙者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室利翻為吉祥,即是具眾德義,或云妙德,亦云妙音也。」心地觀經八曰:「三世覺母妙吉祥。」(文殊)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7] 即 五阿笈摩(名數)又曰五阿含。南方佛教於北方所傳之四阿含經外加小乘雜部經典小阿含即屈陀迦阿含經而謂為五阿含。善見律毘婆沙一曰:「法師曰:有五阿含。何謂為五?一者長阿含,二者中阿含,三者僧育多阿含,四鴦掘多羅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後說法住記曰:「素怛纜藏有五阿笈摩:謂長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應阿笈摩,雜類阿笈摩。」梵Āgama。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8] 儭ㄔㄣˋchèn,布施財物給僧侶。南史·卷三十二·張卲傳:「王母殷淑儀薨,後四月八日建齋並灌佛,僚佐儭者多至一萬。」

[19] 狼跡山(地名)雞足山之異名。摩訶迦葉入定之山也。摩訶摩耶經下曰:「摩訶迦葉。於狼跡山中入滅盡定。」玄應音義八曰:「狼跡山,按梵本,言屈屈多播陀山,此云雞足山,又云尊足山。令迦葉居中者,在菩提樹東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0] 雞足山(地名)梵Kukkuṭapada,迦葉尊者入定之山,在摩揭陀國。又曰狼跡山。西域記九曰:「莫訶河東入大林,野行百餘裡,至屈屈吒播陀山,(中略)唐言雞足。亦謂窶盧播陀山Gurupada,唐言尊足。其後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云尊足。」昆奈耶雜事四十曰:「舊云雞足,由尊者在中,後人喚為尊足。又嶺有佛跡,然雞足尊足,梵音相濫也。」(屈屈吒播陀)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1] 即 五百羅漢(雜語)法苑珠林,記過去九十一劫有一婆羅門,好學廣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羅漢是。又,爾時賈客五百眾者,則五百羅漢是。今佛寺中每有五百羅漢。考之佛經,其說不一。蓋佛既纍次轉生,此五百人者。亦纍次轉生,故所(非一也。餘見羅漢)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2] 素呾纜藏 梵語素呾纜,即修多羅,華言契經。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也。經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之謂法,三世不易之謂常。經云: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素呾纜藏。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23] 毗奈耶藏 p0862 瑜伽二十五卷七頁云:若說因緣;是名毗奈耶藏。

  二解 顯揚二十卷十三頁云:復次佛世尊為諸聲聞及諸菩薩,說別解脫;及廣分別別解脫相應法;是名毗奈耶藏。此中由七種相、略攝菩薩別解脫;應知。一者、宣說受持軌則,二者、宣說波羅闍已迦處事,三者、宣說毀犯處事,四者、宣說毀犯體性,五者、宣說無犯體性,六者、宣說出所毀犯,七者、宣說捨律儀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24] 即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

尊者眾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本事品第一,明蘊、處、界,三種攝法。辯差別品第二,明二十二根差別,及破無因、一因、不平等因、辯心、心所、及不相應行等,及辯六因四緣。辯緣起品第三,明三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生、及辯中有相、十二因緣相、有情世間相、器世間相。辯業品第四。辯隨眠品第五。辯賢聖品第六。辯智品第七。辯定品第八。 FROM:【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25] 勘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對法者何?頌曰:

 淨慧隨行名對法,  及能得此諸慧論。

論曰:慧者擇法義。淨者無漏義。諸漏名垢,擇法離垢故名淨慧。何緣得知此無漏慧名為對法?以佛世尊恣天帝等所請問故。如契經言:我有甚深阿毘達磨及毘奈耶,恣汝請問。此以聖道及聖道果,恣天帝釋隨意請問,恣筏蹉類請問亦爾。復以何緣唯無漏慧名為對法?由此現觀諸法相已,不重迷故。豈不現觀非唯慧能?是則對法應非唯慧。實非唯慧,謂及隨行。何謂隨行?謂慧隨轉色受想等諸心所法生等及心,此則總說淨慧隨行。無漏五蘊名為對法,何故不說受等隨行名為對法?慧於見等三現觀中皆有能故。生等及色有事非餘,受等唯通緣事現觀,受等各有領納等用。如慧能見應名對法,受等如盲,豈名對法?不能簡別四聖諦故。以於現覺苦等相中,其見現觀最為殊勝,於諸諦中簡擇轉故。受等雖與淨慧俱行,而慧力持趣彼彼境,故現觀中非為最勝。是故成就無漏慧根,說為勝義阿毘達磨。為有世俗阿毘達磨觀彼說此為勝義耶?有,謂能得此諸慧論。此謂所得無漏慧根能得諸慧,謂彼世間殊勝修慧、思慧、聞慧及彼隨行,非離如是慧及隨行無漏慧根可能證得,彼是能得此方便故,同無漏慧受對法名,如慈方便亦名慈等。能得諸論,謂彼根本阿毘達磨,是無漏慧勝資糧故,亦名對法。如業異熟,漏等資糧亦名業等。前諸慧言亦說生得,離生得慧無能誦持對法教者。唯生得慧能正誦持契經等法,故彼亦名阿毘達磨。豈不此論是無漏慧勝資糧故亦名對法。何故乃名對法?《俱舍》頌曰:

「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俱舍名。」

論曰:此就依主及多財釋。藏謂堅實,猶如樹藏。對法論中諸堅實義皆入此攝。是彼藏故名對法藏,即是對法之堅實義。藏或所依,猶如刀藏,謂彼對法是此所依。引彼義言造此論故,此論以彼對法為藏,名對法藏,即是對法為所依義。此論所依阿毘達磨,何因故說?誰復先說?雖不應問說對法人,佛教依法不依人故。而欲必以人為量者,此及前問,今當總答。頌曰:

 若離擇法定無餘,  能滅諸惑勝方便,

 由惑世間漂有海,  因此傳佛說對法。

論曰:由離擇法無勝方便能滅世間引苦諸惑,故世尊言:若於一法未達未知,我終不說能正盡苦。世間未滅諸煩惱故,於三有海生死輪迴。為令世間修習擇法滅諸煩惱,故言因此佛說對法。佛若不說,舍利子等諸大聲聞亦無有能於諸法相如理簡擇,是故此論所依根本阿毘達磨定是佛說。經主稱傳,顯已不信阿毘達磨是佛所說。何緣不信?傳聞尊者迦多衍尼子等造故、不說對法為所依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等從今當依經量,諸部對法義宗異故。此皆不然。諸大聲聞隨佛聖教而結集故。阿毘達磨是佛所許,亦名佛說,能順遍知雜染清淨因果智故,如諸契經。若佛所許不名佛說,便應棄捨無量契經。若不說依非佛語者,毘柰耶藏應非佛說,臨涅槃時不勸依故。若言亦勸苾芻當依別解脫經無斯過者,是則應許廣毘柰耶非佛所說,便非定量。若毘柰耶即是廣釋戒經本故是佛說者,阿毘達磨廣釋契經,何故偏疑非佛所說?又即慧蘊及與隨行并勝資糧名為對法。四依中說智是所依,不說依言,有不成過。又彼唯說經非定依,而竟不言阿毘達磨及毘柰耶依有差別。又定應許阿毘達磨是經差別,故成所依。或應頌等亦非所依,世尊唯勸依經量故。又今言依,欲顯何義?若顯量義,理未必然。如何世尊先說四量,而今但說經為量耶?或應先時依唯說一,以法等三經所攝故。或即於彼已遮依人,亦即勸依經之差別,而今復說,有唐捐過。故今言依,應顯別義,謂汝昔來心屬於我,是則依仗補特伽羅,自今以往無別所依,應唯仗經勿令忘失。又今言經,總說一切如來聖教。若不爾者,應頌等教應非所依。而復勸依別解脫者,為令於戒起尊重心,以彼戒經不應求義,唯當恭敬如說而行,毀重戒者不可修治,故重勸依令堅持戒。是故言依非唯量義。又勸阿難依經量者,正為勸依阿毘達磨,是經之量故名經量。即是眾經所有定義,阿毘達磨能決眾經,判經了義不了義故。阿毘達磨名能總攝,不違一切聖教理言,故順此理名了義經。與此理違名不了義,不了義者恐違法性,依正理教應求意旨。若異此者,如先但說依了義經,今亦應爾,唯勸依經,不應言量。所言諸部阿毘達磨義宗異故非佛說者,經亦應爾,諸部經中現見文義有差別故。由經有別,宗義不同,謂有諸部誦七有經,彼對法中建立中有,如是建立漸現觀等。讚學根本異門等經,說一切有部中不誦。撫掌喻等眾多契經,於餘部中曾所未誦。雖有眾經諸部同誦,然其名句互有差別,謂有經說汝阿氏多於當來世成等正覺、非黑非白、非黑非白異熟業等,無量名句諸部不同,是故不應由義宗異阿毘達磨便非佛說。阿毘達磨定是佛說,由佛攝受三藏教故。如世尊說:老耄出家持吾三藏甚為難得。若謂此言依雜藏說,理必不然,以彼即是經差別故,曾無處說,別持彼故。唯有處說持素怛纜及毘柰耶摩怛理迦,而無別處言持雜藏,亦不可說雜藏即是摩怛理迦,由別釋故。如大尊者迦葉波言:摩怛理迦名目何等?謂四念住,廣說乃至八支聖道、四正行、四法迹、四無礙解、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諸現觀邊、諸世俗智、雜修靜慮、無諍願智、邊際定智、止觀等法,及集異門法蘊施設。如是等類,一切總謂摩怛理迦,非雜藏中此等諸法具足可得。故說雜藏即是第三,非為善說。又契經說:於阿毘達磨、阿毘毘柰耶應勤修學。故知佛說阿毘達磨。若爾,阿毘毘柰耶藏應為第四?不爾,由許毘柰耶藏即是阿毘毘柰耶故。所有最勝增上尸羅相應論道,以能現對毘柰耶故,名阿毘毘柰耶。所有甚深諸法性相相應論道,以能現對法性相故,名阿毘達磨。或諸契經名為達磨,論能現前決擇其義,名阿毘達磨別解脫。本名毘柰耶律,唯現前廣辯緣起,名阿毘毘柰耶。是故所言不成疑難。又佛聖教三蘊所收,猶如契經、毘柰耶藏,阿毘達磨定應量攝。《正法滅經》亦作是說:

「阿毘達磨毘柰耶,  阿笈摩中要文義,

 當有不傳諸弟子,  恐聞齊己有輕陵?」

又說此法、此毘柰耶、此大師教法即對法。現見經中有前句事,或時彼事離前句說,如正等覺或但言覺、增上尸羅唯說尸羅、諸欲貪等但說貪等,故知此法即是對法。世尊有處亦以法聲方便說有阿毘達磨,謂若有說,隨順契經、顯毘柰耶、不違法性,應隨此等理教。信知阿毘達磨真是佛說。謗正法罪深為可怖,勿自愛人習語惡行,訕謗對法言非佛說。謗論已了。如上所言,為令世間修習擇法,因此佛說阿毘達磨。」(CBETA 2019.Q4, T29, no. 1562, pp. 329a5-330c13)

[26]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契經?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如來乘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

        云何應頌?謂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他,或復宣說未了義經,是名應頌。

        云何記別?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是名記別。

        云何諷頌?謂非直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諷頌。

        云何自說?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姓,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是名自說。

        云何因緣?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姓,因請而說,及諸所有毗柰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經,是名因緣。

        云何譬喻?謂於是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淨,是名譬喻。

        云何本事?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名本事。

        云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

        云何方廣?謂於是中廣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令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方廣。

        云何希法?謂於是中宣說諸佛、諸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女、近事男、近事女等,若共、不共,勝於其餘,勝諸世間同意所許甚奇希有最勝功德,是名希法。

        云何論議?所謂一切摩呾履迦、阿毗達磨,研究甚深素呾纜義,宣暢一切契經宗要,是名論議。

        如是所說十二分教,三藏所攝,謂或有素怛纜藏攝,或有毗奈耶藏攝,或有阿毗達磨藏攝。當知此中,若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是名素怛纜藏;若說因緣,是名毗奈耶藏;若說論議,是名阿毗達磨藏。是故如是十二分教,三藏所攝。如是一切,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共所宣說,故名正法。聽聞此故,名聞正法。此復云何?謂如有一,或受持素呾纜,或受持毗奈耶,或受持阿毗達磨,或受持素怛纜及毗奈耶,或受持素怛纜及阿毗達磨,或受持毗奈耶及阿毗達磨,或具受持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如是一切,名聞正法。此聞正法復有二種:一、聞其文;二、聞其義。」

[27]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何所求?云何而求?何義故求?謂諸菩薩以要言之,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一切外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當知於彼十二分教,方廣一分唯菩薩藏,所餘諸分有聲聞藏。一切外論略有三種:一者、因論;二者、聲論;三者、醫方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非一眾多種種品類,謂金師、鐵師、末尼師等工業智處。如是一切明處所攝有五明處: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菩薩於此五種明處若正勤求,則名勤求一切明處。」

[28]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法者,略有十二種,謂契經等十二分教。

        契經者,謂貫穿義,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意趣體性。

        應頌者,謂長行後宣說伽他,又略標所說不了義經。

        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標義,及記命過弟子生處。

        諷頌者,謂以句說,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六句說。

        自說者,謂無請而說,為令弟子得勝解故,為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勝理,自然而說,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說。

        緣起者,謂有請而說,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為諸苾芻宣說法要。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毗奈耶攝所有言說。又於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譬喻者,謂有譬喻經,由譬喻故,隱義明了。

        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

        本生者,謂宣說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自本生事。

        方廣者,謂說菩薩道,如說七地四菩薩行,及說諸佛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謂四一切種清淨,乃至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已廣說。又復此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

        未曾有法者,謂諸如來,若諸聲聞,若在家者,說希奇法,如諸經中因希有事,起於言說。

        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呾理迦,且如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相,此亦名為摩呾理迦。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毗達磨。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等皆有摩呾理迦,當知經中循環研覈諸法體相亦復如是。又如諸字,若無摩呾理迦,即不明了。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若不建立諸法體相,即不明了;若建立已,即得明了。又無雜亂宣說法相,是故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毗達磨。又即依此摩呾理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論議。」

[29]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如是已說攝異門。云何攝事?謂由三處,應知攝事:一者、素呾纜事;二者、毗奈耶事;三者、摩呾理迦事。

        云何素呾纜事?謂由二十四處,略攝一切契經:一者、別解脫契經;二者、事契經;三者、聲聞相應契經;四者、大乘相應契經;五者、未顯了義令顯了契經;六者、已顯了義更令明淨契經;七者、先時所作契經;八者、稱讚契經;九者、顯示黑品契經;十者、顯示白品契經;十一者、不了義契經;十二者、了義契經;十三者、義略文句廣契經;十四者、義廣文句略契經;十五者、義略文句略契經;十六者、義廣文句廣契經;十七者、義深文句淺契經;十八者、義淺文句深契經;十九者、義深文句深契經;二十者、義淺文句淺契經;二十一者、遠離當來過失契經;二十二者、遠離現前過失契經;二十三者、除遣所生疑惑契經;二十四者、為令正法久住契經。

        別解脫契經者,謂於是中,依五犯聚及出五犯聚,說過一百五十學處,為令自愛諸善男子精勤修學。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雜阿笈摩者,謂於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薀、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後結集者為令聖教久住,結嗢拕南頌,隨其所應,次第安布。當知如是一切相應,略由三相。何等為三?一是能說,二是所說,三是所為說。若如來,若如來弟子,是能說,如弟子所說,佛所說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說,如五取薀、六處、因緣相應分及道品分。若諸苾芻、天魔等眾,是所為說,如結集品。如是一切,粗略標舉能說、所說及所為說,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

        於十二分教中,除方廣分,餘名聲聞相應契經;即方廣分,名大乘相應契經。此分別義,如前應知。如是四種契經,由餘未顯了義令顯了等二十種契經,如其所應,當知其相。從是已後,依此所說四種契經,當說契經摩呾理迦,為欲決擇如來所說、如來所稱、所讚、所美先聖契經。譬如無本母字,義不明了。如是本母所不攝經,其義隱昧,義不明了。與此相違,義即明了,是故說名摩呾理迦。」

......

「復次,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有三圓滿。何等為三?一、行圓滿;二、果圓滿;三、師圓滿。行圓滿者,謂為觸證斷、無欲、滅界故,聽聞正法,為他演說,自正修行法隨法行,是名行圓滿。果圓滿者,謂即由此法隨法行增上力故,心善解脫,又能證得現法涅槃,是名果圓滿。師圓滿者,謂能引發一切梵行之法,皆用世尊為根本故,皆由世尊轉法眼故,皆以世尊為所依故。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佛出世已,觀待彼彼所化有情,說正法眼,師及弟子展轉傳來,故說世尊轉正法眼。轉法眼已,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又說法師略有二種:一者、由教;二者、由證。斯由從他聞正法已而宣說故,依證學道、無學道已而宣說故。」

[30]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決擇分中法品第二之一

        云何法決擇?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

        契經者,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

        問:何故如來不廣開演所應說義耶?

        答:如來觀察十種勝利,略說諸法,謂易可建立,易可宣說,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速能通達諸法實性,於諸佛所得證淨信,於法僧所得證淨信,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談論決擇悅智者心,得預聰明英叡者數。

        云何名為易可建立?諸說法者以無量門安立開示所應說義,今以略言易建立故。云何名為易可宣說?能以少言詞廣顯大義故。如說能令心住、等住,如是廣說。易可受持者,令能聞者易受持故,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者,了知佛法,深慧所證,即於是法深生敬愛,由敬愛門,信等資糧速圓滿故。速能通達諸法實性者,即由敬法方便力故,令其智慧轉復猛利,漸能通達諸法實性。於三寶所得證淨信者,由悟聖教,妙善建立,於說者等,淨信生故。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者,於諸如來密意深義,猛利加行正思量已,獲得增上,證歡喜故。談論決擇悅智者心者,善能開發深隱義故。得預聰明英叡者數者,廣大美稱流布十方故。當知後二種合為一勝利。

        應頌者,即諸經中,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

        記別者,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別德失生處差別。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

        諷頌者,謂諸經中,以句宣說,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自說者,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悅意自說。如伽他曰:「若於如是法,發勇猛精進,靜慮諦思惟,爾時名梵志。」

        緣起者,謂因請而說。隨依如是補特伽羅,起如是說故。又有因緣,制立學處,亦名緣起。謂依如是因緣,依如是事,乃至廣說。

        譬喻者,謂諸經中,有比況說。為令本義得明了故,說諸譬喻。

        本事者,所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

        本生者,所謂宣說諸菩薩行本相應事。

        方廣者,謂菩薩藏相應言說。如名方廣,亦名廣破,亦名無比。為何義故,名為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為何義故,名為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為何義故,名為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此方廣等皆是大乘義差別名,由與七種大性相應,故名大乘。何等名為七種大性?一、境大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精進大性,於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無量百千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證得大性,證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

        希法者,若於是處宣說聲聞、諸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

        論議者,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深隱法相,以無顛倒一切法相論議經等深隱義故。

        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三藏所攝。何等為三?一、素怛纜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達磨藏。此復有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此五,聲聞藏中素怛纜藏攝。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毗奈耶藏并眷屬攝。緣起者,宣說有因緣建立諸學處,是正毗奈耶藏攝;譬喻等三,是彼眷屬攝。方廣、希法,此二,菩薩藏中素怛纜藏攝。方廣者,文義廣博,正菩薩藏攝;希法,差別難思,廣大威德,最勝相應,是故亦是菩薩藏攝。論議一種,聲聞、菩薩二藏中阿毗達磨藏攝。」

[31]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復次,頌曰:

            聞十二分教,三最勝歸依,

            三學三菩提,為有情淨說。

        論曰:聞十二分教者,謂聞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論議聖教。

        契經者,謂諸經中,佛薄伽梵於種種時處,依種種所化有情調伏行差別,或說薀所攝法、界所攝法、處所攝法,或說緣起所攝法,或說食所攝法、諦所攝法,或說聲聞、獨覺、如來所攝法,或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所攝法,或說不淨、息念、學、證淨等所攝法。如來說是語已,諸結集者歡喜敬受,為令聖教得久住故,以諸善妙名、句、字身,如其所應,次第結集,次第安置,以能綴緝引諸義利、引諸梵行種種善義,故名契經。

        應頌者,謂諸經中,或於中間,或於最後,以頌重顯,及諸經中不了義說,是為應頌。

        記別者,謂諸經中,記諸弟子命終之後生處差別,及諸經中顯了義說,是為記別。

        諷頌者,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以句結成,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或五句,或六句,是為諷頌。

        自說者,謂諸經中,不列請者姓名,為令正法久住故,及為聖教久住故,自然宣說,是為自說。

        緣起者,謂諸經中,列請者姓名已,而為宣說,及諸所有毗柰耶攝有緣起教、別解脫戒經等,是為緣起。

        譬喻者,謂諸經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白,是為譬喻。

        本事者,謂宣說前世諸相應事,是為本事。

        本生者,謂諸經中,宣說如來於過去世處種種生死行、菩薩行,是為本生。

        方廣者,謂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諸菩薩道,令彼證得十力、無障智等,是為方廣。

        未曾有法者,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鄔波索迦、鄔波私迦等共不共功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是為未曾有法。

        論議者,謂一切摩怛履迦、阿毗達磨,研究解釋諸經中義,是為論議。

        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經、律、阿毗達磨藏。此中所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是為經藏;此中所說緣起,是為律藏;此中所說論議,是為阿毗達磨藏。」

[32]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云何素怛纜藏?云何毗奈耶藏?云何摩怛履迦藏?頌曰:

            宣說諸事法,別解脫分別,

            諸法相十一,是經律本藏。

        論曰:諸佛世尊唯依攝事顯了諸法,是名素怛纜藏。

        問:何等名攝事?

        答:謂四事、九事、二十九事。

        何等四事?謂聞事、歸趣事、學事、菩提事。

        九種事者:一、假立有情事;二、彼所受用事;三、彼受生事;四、彼生已住事;五、彼染汙清淨事;六、彼種種差別事;七、能說者事;八、所說法事;九、眾會事。

        二十九種事者,謂於遍攝九事經中,依雜染品說有四事:一、攝諸行事;二、即於此中次第轉事;三、即於此中立眾生想後轉因事;四、即於此中建立法想後轉因事。又依清淨品說有二十五事:一、於所緣境安住事。二、即於此中劬勞事。三、心安住事。四、現法樂住事。五、出一切苦所緣方便事。六、彼遍知事。此有三種,謂顛倒依處遍知故,依有情想,於外有情邪行依處遍知故,內離增上慢依處遍知故。七、修依處事。八、作證事。九、修習事。十、彼堅固事。十一、彼行相事。十二、彼所緣事。十三、觀斷未斷善巧事。十四、彼散亂事。十五、彼不散亂事。十六、不散亂依處事。十七、修習無倦方便不遠離事。十八、修習勝利事。十九、此堅固事。二十、攝賢聖品事。二十一、攝賢聖品所遠離事。二十二、真實通達事。二十三、證涅槃事。二十四、於善說法律中所得世間正見超過一切外正見事。二十五、不修習此退減事。此由於善說法律中不修習故,名為退減,不由邪見過失故。

        復次,佛世尊為諸聲聞及諸菩薩說別解脫,及廣分別別解脫相應法,是名毗奈耶藏。此中由七種相略攝菩薩別解脫,應知。一者、宣說受持軌則;二者、宣說波羅闍已迦處事;三者、宣說毀犯處事;四者、宣說毀犯體性;五者、宣說無犯體性;六者、宣說出所毀犯;七者、宣說捨律儀事。

        復次,佛世尊以十一種相顯了分別,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藏。云何名為十一種相?一、世俗諦相;二、勝義諦相;三、菩提分法所緣相;四、此行相;五、此自體相;六、得此果相;七、此領受顯了相;八、此障礙法相;九、此隨順法相;十、此過患相;十一、此稱讚相。

        世俗相者,當知宣說補特伽羅,宣說遍計所執自性,宣說諸法作用業具等相。

        勝義相者,當知宣說七種真如相。

        菩提分法所緣相者,當知宣說一切種所知事。

        此行相者,當知宣說八觀察行。何等為八?一、觀察諦行;二、觀察建立行;三、觀察過失行;四、觀察功德行;五、觀察理趣行;六、觀察流轉行;七、觀察道理行;八、觀察廣略行。

        諦者,謂真如。

        建立者,謂若建立補特伽羅,若建立遍計所執自性,若建立一向、分別、反問、置記論,若建立隱密、顯了記論。

        過失者,謂佛所說諸雜染法非一種種差別過失。

        功德者,如佛所說諸清淨法非一種種差別勝利。

        理趣者,有六種理趣,如〈攝事品〉已說。

        流轉者,謂三世、三有為相及與四緣。

        道理者,謂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若由諸因諸緣故,諸行生起及隨顯說,是名觀待道理。若由諸因諸緣故,諸法若證得,若成滿,若彼已生,能起業用,是名作用道理。若由諸因諸緣故,所立、所說、所標舉義得成立,得正解,是名證成道理。此復略有二種:一、清淨;二、不清淨。清淨者,由五種相。不清淨者,由七種相。

        五種清淨相者:一、現量所得相;二、依止現量所得相;三、引自類譬喻相;四、成就相;五、善清淨言教相。

        此中,一切行無常性、一切行苦性、一切法無我性,是諸世間現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量所得相。若一切行剎那性、後世有性、淨不淨業不失壞性,此依麤無常現量所得,依有情種種差別業現量所得,及依苦樂有情淨不淨業現量所得。由此現量所得故,比類所不現見法,是名依止現量所得相。若於內外諸行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生滅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生等苦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不自在相,及於外事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興盛衰壞相,如是等類,是名引自類譬喻相。即現量所得相及引自類譬喻相,此二於所成立一向決定故,當知即名成就相。若諸言教是一切智者所說,如言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是名善清淨言教相。

        此中,有五種相,能表真實一切智者。何等為五?一者、若有出現世間,一切智者正實聲名流布世界;二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三者、成就十力,斷諸有情所有疑網;四者、自稱具足四無所畏,不為一切他論難屈,又能摧伏一切外論;五者、於其法律、八支聖道及四沙門果等可得。如是出現故,妙相故,斷疑故,立破故,道果故,由此五相,表是真實一切智者。

        如是於證成道理中,由現量故,由比量故,譬喻故,成就故,至教量故,由此五相,名為清淨。

        七種不清淨相者:一、餘分同類所得相;二、餘分異類所得相;三、一切同類所得相;四、一切異類所得相;五、引異類譬喻相;六、不成就相;七、不清淨言教相。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所得相。若相貌,若自體,若業,若法,若因,若果等同異之相,或隨一分更互同異之相,是名餘分同異類所得相。或決定更互異相,是名一切異類所得相。若并譬喻,有餘分同類所得相及有一切異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說名不成就相。若并譬喻,有餘分異類所得相及有一切同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亦名不成就相。由不成就故,名不清淨道理觀。此觀不清淨故,不應修習。不清淨言教相者,謂諸言教,自性不清淨,應知。

        法爾道理者,謂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安住無變,是名法爾道理。

        略廣者,謂先說一句法,後後以無量句展轉分別,顯了究竟。

        此自體相者,所謂能取若行若緣菩提分法、四念住等,是名此自體相。

        得此果相者,謂若世間、出世間煩惱斷果,及所引發世間、出世間功德,是名得此果相。

        此領受顯了相者,謂由解脫智故,即領受此所得果相及廣為他顯說其相,是名此領受顯了相。

        此障礙法相者,謂若修菩提分法時,能為障礙染汙之法,是名此障礙法相。

        此隨順法相者,謂即於此菩提分法,能為隨順多所作法,是名此隨順法相。

        此過患相者,謂能障礙所有過失,是名此過患相。

        此稱讚相者,謂隨順法所有功德,是名此稱讚相。

        隨所有處,諸佛世尊以如是等十一種相顯了分別,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

        復次,頌曰:

            諸相與斷滅,無失壞方便,

            彼二果差別,是諸經略義。

        論曰:當知諸經義略說有五種:一、相;二、斷滅;三、無失壞方便;四、彼二果;五、相等差別。此五略說如《善生經》。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種事俱為美妙者。」是美妙相斷滅有二種,謂欲取斷滅及依事取斷滅者。此言兼顯二種無失壞方便。二種無失壞方便者,謂若落鬚髮乃至趣於非家,若盡諸漏乃至覺受我生已盡,乃至廣說。彼二果者,謂無失壞方便果。

        寂靜性差別者,謂五種寂靜差別:一、諸纏寂靜;二、世間離欲寂靜;三、順下分寂靜;四、順上分寂靜;五、依事寂靜。為顯此故,於彼經中說伽他曰:

            諸比丘美妙,寂靜離諸漏,

            離欲離繫縛,無執受涅槃,

            任持最後身,摧伏魔所使。

        復次,頌曰:

            略說瑜伽道,緣所聞正法,

            奢摩他與觀,依影像成就。

        論曰:若略說瑜伽道,當知多聞所攝正法為境界,奢摩他、毗鉢舍那為自體,依止影像及依止事成就。如薄伽梵說有五種法能攝一切瑜伽行者諸瑜伽地,謂持、住、明、鏡及與轉依。當知聞正法是持,所緣是住,止觀是明,影像是鏡,事成就是轉依。」

[33] 勘 《攝大乘論釋》卷第一:「論曰:《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

        釋曰:依止何義,從何所因,而作是說?廣博所知,深大法性。若離諸佛菩薩威力,誰於此中能造釋論?復由何義,於此論初說如是事由?若離舉《阿毗達磨大乘經》言,則不了知論是聖教。為此義故,又為顯經名,如言《十地經》,故說如是《阿毗達磨大乘經》言。復有餘義,為顯彼經是聖教故,初說如是《阿毗達磨大乘經》言。

        今造此論有所用者,為欲開曉無知者故。為顯法門別名故,舉阿毗達磨;為顯通名故,舉經言;為簡聲聞阿毗達磨,復舉大乘。由今亦有非聖所說阿毗達磨,如現有人自尋思慧,謂是佛說阿毗達磨,或聲聞說,或世智造。又言大乘素怛纜者,為欲顯示異聲聞等;為欲顯示菩薩藏攝故,復舉其阿毗達磨。

        又藏攝者,謂入自宗素怛纜藏,現滅自惑;毗奈耶藏即大乘中菩薩煩惱,以諸菩薩種種分別為煩惱故;不違最勝阿毗達磨,廣大甚深為其相故。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纜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達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此三及二,何緣名藏?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復由何緣建立三藏?由九種緣,謂為對治疑惑,立素怛纜藏,若於彼彼義中有疑惑者,即為決定宣說彼彼義故;為對治二邊受用,立毗奈耶藏,謂遮有罪,著欲樂邊受用故,及開無罪,不自苦邊受用故;為對治自見取執,立阿毗達磨藏,顯照諸法無倒相故;又能說三學故,立素怛纜藏;能成辦增上戒、增上心故,立毗奈耶藏,謂具尸羅,即無悔等,漸次能得三摩地故;能成辦增上慧故,立阿毗達磨藏,謂能決擇無倒義故;又能說法義故,立素怛纜藏;能成滿法義故,立毗奈耶藏,謂為調伏煩惱,勤修行者便於此二能通達故;能於法義決擇善巧故,立阿毗達磨藏。由此九緣,許立三藏。

        又此皆為解脫生死,此復云何能得解脫?熏覺寂通,故得解脫。謂由聞熏習心故,由思覺悟故,由修奢摩他寂靜故,由證毗鉢舍那通達故,能得解脫。

        又若略說此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藏,各有四義。菩薩於此若具了知,則能證得一切智性;聲聞於此雖但解了一伽他義,亦得漏盡。

        云何此三各有四義?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名素怛纜。此中依者,謂於是處,由此為此,而有所說。相者,謂世俗諦相、勝義諦相。法者,謂薀、界、處、緣起、諦、食、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菩提分、無礙解、無諍等。義者,謂隨密意。

        對故,數故,伏故,通故,應知名阿毗達磨。謂阿毗達磨亦名對法,此法對向無住涅槃,能說諦、菩提分、解脫門等故。阿毗達磨亦名數法,於一一法,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自相、共相等無量差別故。阿毗達磨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勝伏他論故。阿毗達磨亦名通法,由此能釋通素怛纜義故。

        犯罪故,等起故,還淨故,出離故,應知名毗奈耶。此中犯罪者,謂五眾罪。等起者,謂無知故,放逸故,煩惱盛故,不尊敬故,而犯諸罪。還淨者,謂由意樂,不由治罰,如受律儀。出離者,有七種:一、各各相對,說悔所犯;二、誓受治罰,謂授學等;三、等有妨害,先制學處,後由異門,還復開許;四、別更止息,謂僧和合,還捨所制;五、轉依,謂苾芻、苾芻尼轉男女形故,捨不共罪;六、由真實觀,謂作殊勝法殟柁南諸行相觀;七、由法爾得,謂由見諦,法爾得無小隨小罪。

        應知毗奈耶復有四義:一、補特伽羅故,世尊依彼制所學處;二、制立故,謂告曰彼補特伽羅所犯過已,大師集僧,制所學處;三、分別故,謂制學處已,更廣解釋先所略說;四、決擇故,謂於此中,決判所犯,云何有罪,云何無罪。」

[34] 毗婆沙論之結集 p0863西域記三卷十五頁云:健馱邏國迦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四百年,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附機務。餘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而諸異議,部執不同。王用深疑,無以去惑。時脅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時王聞已;甚用感傷。悲歎良久,謂尊者曰:猥以餘福,聿遵前緒。去聖雖遠;猶為有幸。敢忘庸鄙,紹隆法教。隨其部執,具釋三藏。脅尊者曰:大王宿殖善本,多資福祐,留情佛法,是所願也。王乃宣令遠近召集聖哲。於是四方輻湊,萬里星馳;英賢畢萃,叡聖咸集。七日之中,四事供養。既欲法議;恐其暄雜。王乃具懷白諸僧曰:證聖果者住。具結縛者還。如是尚眾。又重宣令:無學人住。有學人還。猶復繁多。又更下令:具三明、備六通者、住。自餘各還。然尚繁多。又更下令:其有內窮三藏、外達五明者、住。自餘各還。於是得四百九十九人。王欲於本國、苦其暑濕。又欲就王捨城大迦葉波結集石室,脅尊者等議曰:不可。彼多外道、異論糾紛。酬對不暇,何功作論。眾會之心、屬意此國。此國四週山固,藥叉守衛。土地膏腴,物產豐盛。賢聖之所集往,靈僊之所遊止。眾議斯在。令曰允諧。其王是時與諸羅漢、自彼而至。建立伽藍,結集三藏。欲作毗媻沙論。是時尊者世友、戶外納衣。諸阿羅漢謂世友曰:結使未除,諍議乖謬。爾宜遠迹,勿居此也。世友曰:諸賢於法無礙,代佛施化,方集大義,欲製正論;我雖不敏;粗達微言。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頗亦沈研得其趣矣。諸羅漢曰:言不可以若是。汝宜屏居疾證無學已,而會此;時未晚也。世友曰:我願無學,其猶洟唾。誌求佛果,不趨小徑。擲此縷丸未墮於地,必當證得無學聖果。時諸羅漢重訶之曰:增上慢人、斯之謂也。無學果者,諸佛所讚;宜可速證,以決眾疑。於是世友卽擲縷丸空中,諸天接縷丸而請曰:方證佛果,次補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賴。如何於此欲證小果。時諸羅漢見是事已;謝咎推德,請為上座。凡有疑議,咸取決焉。是五百賢聖,先造十萬頌鄔波第鑠論。(舊曰優波提捨論。訛也。)釋素呾纜藏。(舊曰修多羅藏。訛也。)次造十萬頌毗奈耶毗媻沙論,釋毗奈耶藏。(舊曰毗那耶藏。訛也。)後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媻沙論,釋阿毗達磨藏。(或曰阿毗曇藏。略也。)凡三十萬傾,九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懸諸千古。莫不窮其枝葉,究其淺深。大義重明,微言再顯。廣宣流佈,後進賴焉。迦膩色迦王、遂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石函緘封,建窣堵波,藏於其中。命藥叉神、週衛其國。不令異學持此論出。欲求習學,就中受業。於是功既成畢;還軍本都。出此國西門之外,東面而跪。復以此國總施僧徒。迦膩色迦王既死之後,訖利多種、復自稱王。斥逐僧徒,毀壞佛法。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5] 普曜經  (經名)八卷,西晉竺法護譯。與方廣大莊嚴經同本。而品有開合。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6] 阿闍世王經 (經名)佛說阿闍世王經,二卷,後漢支婁迦讖譯。與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同本異譯。說阿闍世王聞文殊師利菩薩說法而得悟。攝於方等部。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7] 僧祇律(書名)摩訶僧祇律之略稱。五部律之一。大眾部之律藏也。資持記上一之二曰:「具云摩訶僧祇,此翻大眾。從眾為名,即窟外部。」梵Sāṁghikavinaya。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8] 分別功德經 (經名)分別功德論之異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9] 成實論 《成實論》,十六卷(刊本或作二十卷),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曇晷筆受。訶梨跋摩舊傳約在佛滅後九百年頃生於中印度(見《出三藏記集》卷十一所載玄暢撰《訶梨跋摩傳》)。考所譯本論《三受報業品》第一百零五,引提婆《四百論》(提婆約為公元170~270時人),又本論譯者羅什,係於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到達涼州,據此,跋摩當生於提婆著作《四百論》之後,羅什入涼之前,即約當於250~350年期間。他生於婆羅門家庭,博通《吠陀》等世典。出家後,師事罽賓有部學者鳩摩羅陀,研習《發智論》。但他不滿於此論之拘泥名相,繁瑣支離,乃自窮三藏,以探教說的本源,時時和同部諸師辯難,而遇到保守的長老們的壓制。其時巴連弗的僧祇部眾,對他遙寄同情(這裡的僧祇部,或系如《大集經》二十二所說遍覽五部而不主一家,即是屬於"分別論者"一系之以理長為宗者),他乃前往共住。由此,他得以接觸到大乘思想,泛覽九經,評量五部(律),旁究異說,考核諸論,斥偏取長,棄末存本,因而有本論之作。論成後,旬日之間,傾動摩羯陀國。後復在王庭論屈了勝論學者,被尊為國師。

  關於本論所屬部派,舊傳真諦說它屬於曇無德部(見《三論玄義》),或說屬於多聞部(見《四分律飾宗義記》卷三)此外,也有說為取"諸部之長"的(亦見《三論玄義》)。蓋論主雖依有部出家,而不滿於毗曇家言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立說以棄末存本為宗,特與譬喻師(即經部的前身)之說相近。隋吉藏以本論為"遍斥毗曇,專同譬喻"(見《三論玄義》),是正確的。但本論在印度佛教教學歷史上,並未見發生多大影響,梵文原本也早已失傳,最近印人夏斯特裡才從本論的漢譯本還原為梵文。本論之名為成實,據論文發起頌所說,乃欲成立三藏中實義。其所謂"實",主要是審辨四諦所指諸法。論文說四諦,確定五受陰為苦,諸業及煩惱為集,苦盡為滅,八聖道為道,並說明"為成是法,故造斯論"(見《色相品》第三十六)。現考在作論的當時,部派佛教中最流行的有三大家,即毗曇師(有部),譬喻師和分別論者,他們對於四諦法的解釋各執一詞(見《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本論宗旨在於成立譬喻師的四諦義,以區別於其他二家,故題稱"成實"。

  本論共有二百零二品。在漢譯時,譯本的正寫者曇影,以論中問答爭論,迴環往覆,大段難明,於是綜括論文,區分為《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五聚,甚得譯主羅什的讚許,這就成了現行論本的結構。其五聚的主要內容,大略如次:

  一、《發聚》,是全論的序說,有《具足》、《十力》、《四無畏》以至《辨二寶》、《無我》、《有我無我品》等共三十五品,泛論佛法僧三寶、論門種類、四諦大要及對教內十種重要異說的批判。此中說到聲聞得解二空(見本論《分別賢聖品》第十),無過未二世(見《二世無品》第二十二),一向無中陰(見《無中陰品》第二十五),一時見諦(見《一時品》第二十七)等義,都可見論主在解釋法義上,針對毗曇立說諸特點之一(舊說本論七破毗曇,在言小隱,即指這一聚中敘破十論的諸品而言)。

  二、《苦諦聚》,從第三十六品到第九十四品,包括《色論》二十四品,《識論》十七品,《想論》一品,《受論》六品,《行論》十一品,共五十九品。就中以無作為非色非心(見《無作品》第九十六),又說多心次第生滅,不立心所相應(見《立無數品》第六十,《多心品》第六十八等)等,都是和毗曇顯然不同之點。論說五陰次第,先說色陰,此有三種,即四大、四塵(色、香、味、觸)及眼等五根。四塵是能造,能成四大,五根唯是所造,依四大成,四大則通能所造。毗曇一向說四大是實法色,本論則認為是假名色,攬四塵成,能成五根,此亦為一主要特點(因說塵實而大假,根亦假,故有蘊實而界處都假之義)。次說識陰,指能緣心,此依色陰生。又說心和心數原是一體,想、受、行等都衹是心的作用的差別名,非別有心數,這也和毗曇說"心外定有別數"不同。次說想陰,此依識所緣分別構畫,由是起男女怨親等相,實無此等諸法,但取假法相,故稱為想。次說受陰,此依分別取相假法,領納違、順、非違非順,即苦、樂、不苦不樂三種受。毗曇說實有樂受,本論則說三受皆苦,為同一苦受上隨時間而生的差別。次說行陰,此依所領受的假法而起貪瞋等。毗曇說心法有四十六種,除受、想二法以外,其餘都屬於行陰所攝,本論則說心行有無量差別,除了受、想,其餘一切都行陰攝。

  三、《集諦聚》,從第九十五品到第一百四十品,包括《業論》二十六品,《煩惱論》二十品,共四十六品。本論認為業及煩惱是招致後身的因緣,是為集諦法。業是正集,煩惱生業是緣集。業對於有情後世餘處生時能有損益作用,它有思和思已二種:思業即是意業,思已業是從意所生業,有身、口的差別,依此開為意及身、語三種業,而都有善、不善、無記之別。意業為受身的親因,主導身、口,故為最重。煩惱主要是貪、恚、癡等十使,都是垢心行的差別。積集這些垢心,乃至垢心生時,都名為使,以其在生死相續中常隨逐眾生,係緣相續。睡眠、掉、悔等二十一法從煩惱生,稱為隨煩惱。又不信、懈怠、忘憶、散心等十法為煩惱大地法。論說一切煩惱都從癡即無明生,無明隨逐假名,妄計有人,生貪等煩惱,從煩惱生業,隨業有身,身為苦本。故無明為十二因緣根本,有無量過,若無無明則諸業不集不成。末附述斷煩惱的方法,說由知四諦的真智斷惑除業因作結。就中毗曇說意但有作業、無無作業,本論則說意地具有作、無作業,毗曇說作業以心數中思數為體,本論則不認心外別有思體(見《業相品》第九十五)。又毗曇說眾生內根從業而生,是業所繫,外山河等一切境界不從業生,非業所繫,本論則主張一切內外根皆是業果,並是所繫,外法雖非眾生數,而是眾生共業果故,亦從業起(見《系業品》第一百零三)。毗曇說五戒之法具受乃得,本論則主張隨受多少,皆得律儀(見《五戒品》第一百零九)。毗曇說七不善律儀唯於現在眾生邊得,本論則說通於三世眾生邊得,三世皆得起噁心故(見《七不善律儀品》第一百一十一)。毗曇說不善律儀雖發深善心,作永斷意,若不受戒仍不得捨,本論則說發深善心安期不作,得捨不善律儀(見《七善律儀品》第一百一十二)。毗曇說修成,於第四分中修習觀察四諦十六聖行,有十六心斷除見惑,十八心斷除修惑,合具三十四心,本論說第四分中所修聖道總觀諦空,通斷三界見修二惑,不主別觀,又主多心斷結,不局於三十四心(見《雜問品》第一百三十八)。這些都可說是本論立說的特點。

  四、《滅諦品》,從第一百四十一品到一百五十四品,有《立假名》、《假名相》、《破一》、《破異》以至《滅法心》、《滅盡》等共十四品,分別解說以聞、思因緣智(人空觀)空智(法空觀)和滅盡定(或無餘涅槃,滅定是緣滅,涅槃為相續斷時的業盡)來滅假名心、法心、空心。本論以滅為第一義諦,由見滅諦即見聖諦而得道(見《見一諦品》第一百九十)。這裡面的滅,即滅假名、法、空三種心。

  先在聞、思位中,以多聞因緣智、思惟因緣智觀察陰、界、入等法,了知皆因緣和合而生,但是假名,實無我、無我所,這樣滅假名心(見《世諦品》第一百五十二)。次在煗、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位中,以空智觀察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這樣滅法心(見《滅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後在滅盡定或無緣涅槃中,以重空義,即"以空見五陰空,更以一空能空此空",這樣滅空心(見《三三昧品》第一百五十七)。三心都滅,即具足無我,進入離言絕相的真空,所有業及煩惱都無依處,永不復起,即得涅槃。本論將獲得此涅槃果的階位,分為隨信、隨法乃至阿羅漢等二十普賢聖位次,但與毗曇所說稍有出入。又以具足四行、四得、戒定慧等功德清淨為僧,並說佛不在僧數(見《辨二寶品》第三十三),而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具足五品、十力、四無畏、十號等,所有言說如義如法,為眾生最上福田。就中毗曇說實法有斷,假中不論,本論則說假中有斷,諸斷得事皆是假名有(見《假名品》第一百四十二)。毗曇說五陰非我名為無我,陰非我所說之為空,本論則說眾生空者名之為空,法體空者名為無我,故無人、法為空無我(見《滅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依此義故,不同毗曇說聲聞人但得生空,中上人亦得解二空(見《分別賢聖品》第十)。這些都是本論立說的特點。

  五、《道諦聚》,從第一百五十五到最末第二百零二品,包括《定論》二十六品,《定具論》八品,《智論》十四品,共四十八品。本論以八正道為道諦法,以其能通至滅諦故稱為道,遠離邪外故稱為正。從聞正法,引生智慧,信解五陰無常無我等稱為正見。假如這個智慧是從自己正憶念而生,稱為正思惟。依正思惟斷除垢法,修集淨法,勤發精進,稱為正精進。從此依法受戒,獲得正語、正業、正命三聖道分。由這三種聖道分,成就念處及禪定,從正憶念生智慧,觀察身、受、心、法等稱為正念,心住一處稱為正定,是為得如實的空智之因。本論對於修習正定的定具,廣舉持戒、得善知識、乃至無障、不著等十一門,最為詳備。由正念、正定獲得如實智,即空智。如是一心勤修諸定,生正智慧,則滅三心,入無餘涅槃,故說八正道中,正智為上,是正智果所謂涅槃(見《四十四智品》第二百零一)。關於定一方面,毗曇說八禪定以定數為體,餘心、心法與定相應,是定眷屬,通名為定,本論則說唯心為體,不說心外別有定數(見《大乘義章》卷十三引)。又毗曇說四無量以無貪、無瞋、無癡等為體,本論則推本用慧為體(見《四無量品》第一百五十九)。毗曇說滅盡定以非色心法為體,本論則以心識盡處數滅無為為體,亦得有心(見《滅盡定品》第一百七十一)。毗曇說修定有斷及生二種得,本論則但有斷得、別無生得(見《大乘義章》卷十三引)。關於智一方面,毗曇以苦忍以去十五心以來,名為見道,本論則主張總相觀諦,但說無相位中名為見道(見《見一諦品》第一百九十)。毗曇說盡智、無生智用法、比等智為體,本論則但用四諦現智為體,現觀諦空,盡諸結故;又說盡、無生二智體同義別,與毗曇之分別無學果根器利鈍,有得有不得者不同(見《十智品》第二百)。這些都可說是本論立說的特點。

  本論從羅什譯傳以來,直到唐初的二百餘年之間,它在中國佛教教學上曾起了相當大的影響,講習本論的學者繼出不絕。尤其是齊、梁時代,極盛行於江南,一般常以之和舊傳的有部毗曇之學相對立,因而有和毗曇師並行的成實師這一學系(參閱本書(一)"成實師"條)。此由本論立義有它顯著的特點,即它於有部毗曇我空法有的說法以外,別人、法二空。以故一時期的佛教學者,特別是梁代的僧旻、法雲、智藏三大法師,都將它看作大乘論來講授,而與《中》、《百》、《十二門》三論等共弘,一些專治本論的學者,當其時也曾有"成論大乘師"之稱。這大概和本論別明法空,援引菩薩藏文有關。(如《有我無我品》第三十五引"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經文,《三受報業品》第一百零五引提婆的《四百論》,《世諦品》第一百五十二、《滅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明人法二空及俗有真空之說,《六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一引菩薩藏說入定超越相等,都可見受到般若學說的影響。又如申說利他、六度,及認有十方三世諸佛等。)羅什之譯傳本論,原取其立說比較進步,接近般若,有導向大乘的作用。可是當他聽到有人說本論和大乘一般,早就慨嘆為無深識了(見《三論玄義》引僧叡撰《成實論序》)。本論的主要特點,在針對毗曇,別明人法二空,而它的理論的根據乃在二種二諦說。第一種二諦是真諦和俗諦,此中真諦包括色等五陰及泥洹這二種法,俗諦則衹有一種無有自體的假名法,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陰因緣成人等(見《立假名品》第一百四十一),這是隨順有部我空法有的假說。第二種二諦為第一義諦和世諦,如諸行以第一義故皆無,即諸法皆空,唯是涅槃,俗諦則總括三世遷流的一切有為法,別明俗有真空之說(見《滅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本論的人法二空說,即依第一義門而立。論中更用空、無我二種觀來觀察二空。空觀是於五陰不見假名眾生,如人見瓶以無水故空,如是見五陰中無人故空。無我觀是於五陰亦不見為實法(見《聖行品》第一百九十二,又《滅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此中空觀是人空觀,無我觀是法空觀。中國當時的學者認為聲聞乘不解法空,而本論獨說及此義,遂識會為大乘論。後來智顗、吉藏都判屬聲聞乘(見《法華玄義》卷四下,《三論玄義·排成實》第三),吉藏更依舊序十義,說為《成實》衹是析法明空,不同於大乘本性空寂,衹是明空,未說不空,不同於大乘明空又明不空,衹是住於空,不知空亦復空,不同於大乘知空亦空,所謂不可得空,故判"成實為小內之勝"。其 後惟道宣、元照又說本論"分通大乘"(見《四分律刪補隨機羯摩疏》及《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本論過去曾盛行一時,各家註疏較多,但唐代以後無人研習,舊注全都失傳,見於僧傳記載的,有劉宋時代僧導撰《義疏》若干卷,道亮撰《義疏》八卷,梵敏撰《序》及《要義》一卷;北魏曇度撰《大義疏》八卷;梁代智藏撰《義疏》(或云即《大義記》)十四卷,法雲撰《義疏》四十二卷,慧琰撰《玄義》十七卷,僧旻撰《義疏》十卷,慧韶撰《注》若干卷;陳代寶瓊撰《玄義》二十卷,又《文疏》十六卷,洪偃撰《疏》數十卷;北齊靈詢撰《綱要》二卷;隋代智脫撰《疏》四十卷,又修訂梁代琰法師《玄義》十七卷,慧影撰《義章》二十卷,明彥撰《疏》十卷,保恭撰《義疏》若干卷,及未詳譔者的《義林》二卷;唐代新羅元曉撰(一說元瑜撰)《疏》十六卷,百濟道藏撰《疏》十卷,懷素撰《義章》二十二卷。此外,時代和卷數都不明的,有宗法師《玄記》及《義章》,聰法師《論章》,法法師《疏》,嵩法師《疏》等。本論又流行一些節抄本,現可考的有齊僧柔、慧次抄的《略成實論》九卷,隋靈裕抄的《成實論抄》五卷。其中《略成實論》是齊武帝永明七年(489),竟陵文宣王蕭子良集齊京碩學名僧,特請僧柔、慧次兩法師於普弘寺輪流敷講《成實》,因抄此論文,刪繁存要,以利弘通而輯撰的,併命學士周顒撰序,曾風行一時。

FROM:【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

[40] 胎藏經 (雜名)無垢賢女經之異名。又菩薩處胎經之異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1] 八藏 (名數)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訶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見菩薩處胎經七。【又】大眾部立八藏。以聲聞藏與菩薩藏各立四藏故也。四藏者,經律論之三藏及雜藏也。義林章二本曰:「大眾部又說八藏,菩薩聲聞各有四故。」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2] 即 普曜經(經名)八卷,西晉竺法護譯。與方廣大莊嚴經同本。而品有開合。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3] 八萬四千法藏(術語)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之病,佛為退治之,說八萬四千之經典。法華經見寶塔品曰:「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法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4] 俱胝 或拘致,此云百億。 FROM:【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 著)】

[45] 勘 落叉(雜語)Laksa,又曰洛叉、洛沙。數量名,十萬也。如意輪陀羅尼經曰:「一洛叉。唐云十萬數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洛叉又言洛沙。此當十萬,一百洛沙為一俱胝。」梵語雜名曰:「十萬,梵名攞乞史。」密教設淺深二教,淺略釋以為十萬之數量,深釋以為見照或成就之義。(三落叉)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6] 八萬四千法門 (術語)就能詮之教曰法藏,就所詮之義曰法門,皆有八萬四千之數。勝鬘經曰:「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法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7] 「又藏攝者,謂入自宗素怛纜藏,現滅自惑;毗奈耶藏即大乘中菩薩煩惱,以諸菩薩種種分別為煩惱故;不違最勝阿毗達磨,廣大甚深為其相故。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纜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達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此三及二,何緣名藏?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攝大乘論釋》卷第一

[48] 十二支惑業事更互從生 p0142俱舍論九卷十三頁云:頌曰:從惑生惑業;從業生於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論曰:從惑生惑,謂愛生取。從惑生業,謂取生有,無明生行。從業生事,謂行生識,及有生生。從事生事,謂從識支生於名色,乃至從觸生於受支,及從生支生於老死。從事生惑,謂受生愛。由立有支,其理唯此。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9] 增上 增強其向上之勢。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50] 惡趣 (術語)眾生以惡業之因而趣之所。俱舍論世間品曰:「趣謂所往。」即地獄畜生等。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1] 大般涅槃 (術語)梵語摩訶般涅槃那Mahāparinirvāṇa,譯言大入滅息,或大滅度,大圓寂入等。大者美滅德之稱,滅者,滅煩惱滅身心之義,息者安息之義,度者,超度生死之義,圓寂者圓滿功德寂滅相累之義,入者歸於滅也。大乘義章十八曰:「摩訶般涅槃那,磨訶為大,大義有六。(中略)槃,此翻為入,入義有之。(中略)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為滅。那者名息,究竟解脫永蘇息故。息何等事?息煩惱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諸行事故。」涅槃玄義上曰:「摩訶此翻為大,般涅此翻為滅,槃那此翻為度,是為大滅度也。」四教儀集註上曰:「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華嚴經疏鈔五十二曰:「疏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滿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鈔梵云摩訶般涅槃那,具翻為大圓寂入,謂那即入義,應迴在入。(中略)總以義翻者即唐三藏等,在義周圓。」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2] 般若(人名)Prajñā,又曰般賴若。三藏法師名。譯曰智慧。見宋高僧傳二。【又】(術語)Prajñā,又作班若、波若、缽若、般羅若、缽剌若、缽羅枳孃、般賴若、波賴若、缽賢禳、波羅孃。譯曰慧、智慧、明。智度論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同八十四曰:「般若名慧,波羅蜜,名到彼岸。」大乘義章十二曰:「言般若者,此方名慧,於法觀達,故稱為慧。」往生論註下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法華義疏四曰:「無境不照,名為波若。」慧琳音義十二曰:「般羅若,正云缽羅枳孃,唐云慧或云智慧。」慧苑音義上曰:「般若,此云慧也。西域慧有二名:一名般若。二名末底。智唯一名,謂之諾般,即是第十智度名也。」瑜伽倫記九曰:「梵云般若,此名為慧,當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為智,當知第十度。」楞嚴經四曰:「缽剌若。」慧琳音義四十七曰:「缽羅賢禳,唐言智慧。」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3] 解脫(術語)梵曰木底Multi木叉。Mokṣa譯曰解脫。離縛而得自在之義。解惑業之繫縛,脫三界之苦果也。注維摩經一曰:「肇曰: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唯識述記一本曰:「解謂離縛,脫謂自在。」華嚴大疏五曰:「言解脫者,謂作用自在。」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云何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又曰:「但無憂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又曰:「云何解脫心?答無解脫心,亦無無解脫心,即名真解脫也。」傳心法要下曰:「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又】涅槃之別稱。以涅槃之體,離一切之繫縛故也。唯識述記一本曰:「言解脫者,體即圓寂。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恆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俱舍論十八曰:「解脫涅槃,亦名無上。」大乘義章二曰:「涅槃果德,絕縛名脫。」同十八曰:「言解脫者,自體無累,名為解脫。又免羈縛,亦曰解脫。」梵語雜名曰:「解脫,梵語木底。」【又】禪定之別稱。如三解脫,八解脫,不思議解脫。脫縛自在者禪定之德也。大乘義章十三曰:「八解脫者,名為解脫絕下縛故。」注維摩經一曰:「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細相容,變化隨意,於法自在,故名解脫。」【又】五分法身之一。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4] 法身(術語)佛之真身也。其釋名性相二宗各異其義。相宗據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之二身合見。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莊嚴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識論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中略)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為法身,二轉依果皆攝此故。」別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淨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無為也),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莊嚴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識論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論七曰:「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記十末曰:「離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識樞要上本曰:「出纏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義林章七本曰:「成唯識說,清淨法界為自性身。莊嚴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讚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若依性宗之義,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則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謂之如來藏,積始覺之功,顯其法性,謂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顯現之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之身,故名法身。勝鬘經曰:「世尊!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同寶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實相真如法也。此實相正法隱,名如來藏。此實相法顯,故名身。唯是一實相法,約隱顯不同,故有藏之與身。又法者,謂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攝論云:與功德法相應,名法身。」嘉祥法華疏四曰:「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起信論曰:「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徧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中略)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同義記下本曰:「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顯時為萬德依止,名為法身。」維摩經慧遠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華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大乘義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梵Dharmakāya。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5] 即 一切有為法 泛指一切有作為、有造作的因緣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質、精神,以及所有現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緣而起的存在者」。有為法是無常之法,如《金剛經》偈子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華嚴經》卷二十五載:「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偽誑詐,假住須臾,誑惑凡人。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56] 殊ㄕㄨshū,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57]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一:「依前所說四出體中,今出教體亦應有四。依前第一、攝相歸性,教即真如。《般若論》說:「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無垢稱》言:「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又云:「一切法亦如也。」故知教體性即真如。依前第二、攝餘從識,若取根本,能說法者識心為體,若取於末,能聞法者識心為體,故天親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依前第三、攝假隨實,一切內教體唯是聲,由名、句、文體是假有,隨實說故,此下論說成所引聲,不說名等名成所引。依前第四、相用別論,取說法者識上所現聲、名、句、文以為教體,假之與實,義用殊故。《十地論》云:「一者、聲;二、善字。」此中四體,約義用分,不乖真俗法相道理,雖說一體,義不違三,諸法各有此四體故。」

[58] 三性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徧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為或有或無者,名徧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具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徧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徧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

  2、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是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是;惡性是於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如貪等惡心及惡心所起的一切惡業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之法。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59] 五法 p0251顯揚六卷一頁云:論曰: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真如,五、正智。相者:若略說;謂一切言說所依處。名者:謂於諸相中依增語。分別者:謂三界所攝諸心心法。真如者: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一切言說所不依處。正智者: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二、世間出世間。唯出世間正智者:謂由正智,聲聞獨覺諸菩薩等,通達真如。又諸菩薩,以世出世智,於五明處,精勤學時,由遍滿真如智,多現在前故;速疾證得所知障淨。世間出世間正智者:謂諸聲聞及獨覺等,初通達真如已;由初一向出世間正智力,後所得世間出世間正智故;於諸安立諦中,起厭怖三界心,及愛味三界寂靜處。又由彼正智多現在前故,速疾證得煩惱障淨。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60] 蘊處界三科相攝 如論云:

  一、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

  二、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

  三、餘三蘊及色蘊一分,并諸無為,即法處法界。

  (五蘊)  (十二入)  (十八界)

          ┌眼┐     ┌眼

          │耳│     │耳

  色─色───┬→┤鼻├─────┤鼻

        │ │舌│     │舌

        ↓ └身┘     └身

       ┌│→─意───┬───意

   ┌受┐ ↑│ ┌色┐  ↓  ┌色

   │想│ ││ │聲│  │  │聲

  名┤ ├┐│├→┤香├─→↓→─┤香

   │行┘│↑│ │味│  │  │味

   └識→↓┘↓ └觸┘  │  └觸

  無 為─┴→┴→─法──→↓→──法

               │  ┌眼識

               │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FROM:【佛學次第統編(楊卓 編)】

[61] 勘 《攝大乘論釋卷第一》:「又藏攝者,謂入自宗素怛纜藏,現滅自惑;毗奈耶藏即大乘中菩薩煩惱,以諸菩薩種種分別為煩惱故;不違最勝阿毗達磨,廣大甚深為其相故。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纜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達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此三及二,何緣名藏?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62] 勘《攝大乘論釋》卷第一:「已能善入大乘者,或依德跡,或共了知,謂彼已能善入大乘。或即於此,已極善入,故名已能善入大乘。顯此已得諸陀羅尼辯才功德,於大乘義能持能闡,故依此義,說如是名。言菩薩者,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故名菩薩。依弘誓語,立菩薩聲。亦見餘處用所緣境而說其名,如不淨等為所緣境,二三摩地說名不淨,說名為空。或即彼心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

[63] 大菩提 p0240如大菩提五相中說。

二解 無性釋一卷八頁云:亦覺亦大,故名大菩提。或覺大性故,名大菩提。此大菩提,智斷殊勝,以為自相。如說煩惱所知障斷,由彼斷故,獲得無垢無罣礙智。如是四種,總名菩提。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64] 如 所緣境相 謂心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其相顯現于外,是名所緣境相。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65] 十一面經(經名)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之略名。【又】十一面神咒心經之略名。【又】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之略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6] 勘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67] 勘 《瑜伽師地論釋》:「聲聞地者,謂佛聖教聲為上首,從師友所,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如是聲聞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聲聞地。獨覺地者,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如是獨覺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獨覺地。菩薩地者,悕求大覺,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願堅猛,長時修證,永出世間,大行大果,故名菩薩。如是菩薩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菩薩地。三乘大義,後當廣辨。」

 

線上請書:

樂天Kobo

Readmoo讀墨

 

相關內容: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8.《法華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9.《法華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0.《法華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1.《金剛般若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2.《淨名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3.《維摩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4.《金光明經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5.《涅槃經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6.《觀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7. 《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A064. 《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新編

A065. 《中論》新編

【出版】《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

A067.《百論》新編

A069.《廣百論本》新編

A070.《大乘廣百論釋論》新編

 

 

推薦閱讀:

A074.《大乘中觀釋論》新編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關於玄奘三藏於印度會破中觀宗的論據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中論研習》中觀根本論〈青目釋直譯〉試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1《摩訶止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2《法華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3《妙法蓮華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4《觀音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5《觀音義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6《金光明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7《金光明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8《四念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9《法界次第初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0《方等三昧行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1《法華三昧懺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2《六妙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3《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4《禪門章》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5《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6《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7《普賢菩薩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8《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9《四教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0《觀心論》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2 《三觀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3《觀心食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5《維摩羅詰經文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6《維摩經玄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7 《五方便念佛門》新編

200 天台八教大意 疏文斷句

209 天台四教集解 疏文斷句

210 天台四教儀備釋 疏文斷句

197 大乘止觀法門 疏文斷句

202 摩訶止觀義例 疏文斷句

203 摩訶止觀義例纂要 疏文斷句

204 摩訶止觀義例隨釋 疏文斷句

205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疏文斷句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一)前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二)〈總料簡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三) 〈五心章〉、〈唯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四)〈諸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五)〈諸藏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六)〈十二分章〉、〈斷障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七)〈二諦義〉

 

 

唯識宗:

A001.《瑜伽師地論》新編 彌勒菩薩等造

A006.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解譯

A045.《瑜伽師地論釋》新編

A125.《瑜伽師地論記》新編

170 瑜伽師地論略纂 疏文斷句

A021.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新編

A022.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新編

A023.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新編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

A005.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A004. 《成唯識論》新編

A024. 《大乘唯識論》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7. 《唯識二十論》新編

A038. 《唯識二十論述記》新編

A039. 《唯識三十論頌》新編

A040.《唯識論》新編

A128.《唯識義林》略解

A130.《成唯識論述記序釋》新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十)

唯識對法(一)

唯識對法(二)

唯識對法(三)

唯識對法(四)

唯識對法(五)

唯識對法(六)

唯識對法(七)

唯識對法(八)

唯識對法(九)

唯識隨筆 三十七篇

A129.《略述法相義》新編

A015. 《三自性論》新編

A016. 《三無性論》新編

A017. 《大乘五蘊論》新編

A018. 《大乘成業論》新編

A019. 《大乘百法明門論》新編

A020.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新編

A025. 《大乘莊嚴經論》新編

A026. 《大乘廣五蘊論》新編

A027. 《中邊分別論》新編

A028. 《六門教授習定論》新編

A029. 《方便心論》新編

A030. 《因明入正理論》新編

A031. 《因明入正理論疏》新編

A032. 《因明正理門論本》新編

A033. 《如實論反質難品》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5. 《佛地經論》新編

A036. 《取因假設論》新編

A042. 《無相思塵論》新編

A043.《集量論略解》新編

A044.《業成就論》新編

A046. 《解捲論》新編

A047.《轉識論》新編

A048. 《攝大乘論》(佛陀扇多)新編

A049. 《攝大乘論》(真諦) 新編

A050.《攝大乘論本》新編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4. 《辯中邊論》新編

A055.《辯中邊論述記》新編

A056. 《顯揚聖教論》新編

A057.《顯識論》新編

A058. 《觀所緣緣論》新編

A059. 《觀所緣論釋》新編

A060. 《觀總相論頌》新編

A062.《金剛般若經贊述》新編

A090.《大寶積經論》新編

A09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新編

A092.《彌勒菩薩所問經論》新編

A093.《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新編

A094.《涅槃論》新編

A095.《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新編

A096.《遺教經論》新編

A097.《⽂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新編

A098.《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新編

A099.《轉法輪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0.《三具足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1.《⼤乘四法經釋》新編

A126.《解深密經疏》疏文斷句

168 妙法蓮華經玄贊 疏文斷句

22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疏文斷句

22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疏文斷句

230 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1 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2 解深密經 疏文斷句

233 深密解脫經 疏文斷句

234 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本) 疏文斷句

235 大乘密嚴經(不空本) 疏文斷句

236 注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唯識文章: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簡表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序文

關於大乘是佛說、南傳菩薩道以及唯識法義與淨土的關係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唯識宗談如來藏義》

唯識宗的聖典《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出版隨談

《成唯識論述記》因明立量整理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日本唯識宗第一人 道昭法師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出版】《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成唯識論》編後感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為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心義

《成佛正因》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

《成佛正因》第八藏識非佛正因,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

《成佛正因》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

《成佛正因》受用身非自性身義

《成佛正因》捨離煩惱、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

《成佛正因》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

《成佛正因》約所依真如性,故說為常義

《成佛正因》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無漏種子殊勝義

《成佛正因》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

《成佛正因》真如界非為性種性,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

《成佛正因》真如若能生,即是無常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無種而能生,違多聖教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執體空能生一切法,則同於無因論義

《成佛正因》真如能生無漏法,既違緣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生因,生因是無常法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種子能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作種子,有四過失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三種如來藏義

《成佛正因》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

《成佛正因》了因、正因、生因辨義

《成佛正因》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

《成佛正因》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

《成佛正因》事佛性,有即本有義

《成佛正因》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

《成佛正因》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

《成佛正因》有漏熏習位,已有無漏心種子義

《成佛正因》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成佛正因》不定性二乘成佛義

《成佛正因》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

 

 

 

(圖片說明: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展示古物收藏。)

 

learning

搜尋本站

請書

 

googleplay

前往:Google Play圖書

kobo 線上請書

k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