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見章
六十二見略以五門分別:
一、明所因;
二、辨名相;
三、出體性;
四、迷諦通別;
五、問答分別。
第一、辨所因者,略有二因:
一者、佛說所因;
二者、見起所因。
佛說所因者,依《阿含》第十四卷〈梵動品〉,佛遊摩竭題國,遊行人間,詣竹林園,止於講堂。
時,有梵志名為善念,其有弟子名梵摩達,師徒常共隨佛後行,善念梵志以無數方便毀佛法僧,其梵摩達以無量方便讚佛法僧。
師弟二人各懷異意,共相違背,由習異見,異親近故。
時,諸比丘食後相共詣講堂中,作如是論:「甚奇!世尊有大神力,威德具足,盡知眾生志意所趣。
善念梵志毀佛法僧,弟子梵摩達以無量方便稱讚如來、法及比丘,各懷異心。」
佛在靜室以淨天耳聞諸比丘如是言論,往詣講堂,知而故問:「向何所說?」諸比丘言「向共談論:甚奇!世尊」,乃至廣說師弟二人各懷異見,具陳彼事。
世尊告曰:
「若有毀謗佛法僧者,汝等不得懷忿結意,心害於彼。
若懷此意,即自陷溺。
若有讚歎佛法僧者,汝等於中不足為喜。
若生喜心,亦自陷溺。
此是小緣威儀戒行,凡夫寡聞,不達深義,直以所見如實讚歎佛法僧寶。
更有餘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賢聖弟子能以此法讚歎如來。
諸有沙門、婆羅門等,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入,盡入六十二見中,無出過者。
唯有如來知此見處,如是轉,如是執,又過於是,雖知不著,以不著故,即得寂靜無餘解脫,故名如來。
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賢聖弟子真實平等讚歎如來。」
《瑜伽》亦說:「謂由依彼能顯見趣不正法藏,師弟傳聞展轉相授為方便故。」
所以世尊說此諸見。
見起所因者,
《瑜伽論》說:「謂彼一切薩迦耶見以為因緣。」
因緣雖有或親或疏,親依我見,諸見方起。
不爾,便非邊見所攝。
由親依故,說為邊見;疏相依者,說為邪見,緣梵王常等,有邪見故。
總是第一、明所因也。
第二、辨名相者,
《大智度論》說身、邊二見以為根本,有二十句我、我所見,三世合數,并本二見,成六十二,非此所宗;
《阿含經》有許無色界有色身故,大眾部經非可全憑;
《梵網六十二見經》[1]與《舍利弗阿毗曇》[2]同,是正量部,亦非所宗;
《大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及第二百雖復廣明,是薩婆多,亦非依憑。
以上皆非大乘之義,今並不依。
今依《瑜伽》第八十七、第六、第七、第八及五十八、《顯揚》第九、第十、《對法》第一、《成唯識》第六卷上下諸文,自廣解釋。
既是自義,理應依憑。
初列總名相,後辨別名相。
列總名相者,
八十七云:「薩迦耶見[3]以為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謂四遍常見論、四一分常見論、二無因論、四有邊無邊想論、四不死矯亂論,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說我論者;又有十六有見想論、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七斷見論、五現法涅槃論,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際說我論者。」
如是前際及於後際,各有五故,總成十類。
前後際者,
際謂際畔,時分之義。
即《阿含》云:「本劫本見、末劫末見。」
八十七云:「諸見依世者,謂依過去及現在世起分別故,名計前際;依未來世起分別故,名計後際。」
此約多分二際道理。
如四全常第四常見,見死生故,現在名前。
如是等類,多分義故,非據實義。
且如五現涅槃論說為後際,然唯現在,故知現在通前後際。
名前際者,未來前故,未來因故;或名後際,過去後故,過去果故。
由是現在通前後際。
辨總名相已。
辨別名相者,
《瑜伽》第六、《顯揚》第九云:「當知此中,計前際者,謂或依下、中、上靜慮,起宿住隨念[4],不善緣起,故於過去諸行,但唯憶念,不如實知,計過去世以為前際,發起常見。
或依天眼,計現在世以為前際,於諸行剎那生滅流轉不如實知。
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此世間至彼世間,無斷絕故,發起常見。」
八十七云:「宿住隨念俱行者,謂計前際三常論中,由下、中、上清淨差別。」
今觀論意,由依靜慮宿住隨念有下、中、上,分成初三:
一、憶過去二十成壞劫;
二、憶四十成壞劫;
三、憶八十成壞劫。
由宿住念有三品故,見有遠近。
伊師迦[5]者,僧佉喻名,說一切法皆悉是常,世間隱顯,非為滅壞,故計為常。
以說三品靜慮所見故,六十劫宿住不緣,故但有三。
《瑜伽》第六等又云:「或依天眼,計現在世以為前際,於諸行剎那生滅流轉不如實知。
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此世間至彼世間,無斷絕故,發起常見。」
此意即顯天眼見有情諸識流轉,死此生彼,而不實知諸行剎那生滅流轉,故執為常,是第四常見。
總詳此意,初之三見,雖同《阿含》,第四即非,彼捷疾智,計一切常,非由天眼。
八十七亦云天眼俱行故。
此中前三,總是《婆沙》第一;此之第四,即彼第三;彼餘二常,此中無也。
八十七說,此四常見,皆依靜慮,不說散故。
然《婆沙》說,第一觀劫,第二觀生,第三觀現在死此生彼,第四依尋伺。
若有說言,此前三種,即《瑜伽》言「依下、中、上三種靜慮」。
雖爾,即有違天眼過。
《瑜伽》第六云,第四即依天眼所見,非尋伺[6]故。
四一分常見論者:
一、從梵天[7]沒,來生此間,得宿住通,觀前來處,作如是執:我等皆是梵王所化,梵王是常,不見初後故;我等無常,見今來此故。
常論中言「或見梵王隨意成立」,即此見也。
二、聞梵王有如是見,大種是常,心等無常,或復翻此。
同彼忍者,或住梵世,乃至或是展轉聞如是道理:我以梵王為量,信其所言。
是故世間一分常住。
常論中言「或見四大種變異,或見諸識變異」,變異者無常也,即是此見。
三、有先從戲忘天[8]沒,來生此間,得通起執:在彼諸天不極戲等,在彼常住,我等無常。
四、有先從意憤恚天[9]沒,來生此間,得通起執:在彼諸天不極憤恚,在彼常住,我等無常。
此後二天,准依《瑜伽》第五「自害非他而能死」句,即唯欲界上四空天[10],下之二天他所害故。
此之四見,八十七說,皆依靜慮,知過去故,名為前際。
《婆沙》四種,雖與此同,後二天別。
彼有二說:
一云、即住妙高層級;
一云、即是三十三天。
此四由執大梵[11]、大種,或心戲忘、憤恚而起。
《阿含經》說,無此第二,餘三同此,更加捷疾世智。
餘三所計,半常無常,此雖有言,相仍難見,不但宗殊義別,亦乃甚難得意。
二無因論者:
一、從無想天沒,來生此間,得宿住通,不能憶彼出心已前所有諸位,便執諸法本無而起,諸法如我,亦應一切本無而生,便執我及世間無因而起;
二、由尋思不憶前身,作如是執,無因而起,乃至廣說。
故《瑜伽》第七:「無因論言,謂依靜慮及依尋思二種差別。
見諸因緣空無果報,大風卒起,忽然還靜,暴河彌漫,欻[12]成空竭[13],故作是執。」
《阿含》等同。
四有邊無邊論者,第七卷《瑜伽》、《顯揚》第九云:
一者、若依斷邊際求世邊時,若憶念壞劫,於世間起有邊想,以世界壞,後臨空劫,有邊限故;
二、若憶念成劫,則於世間起無邊想,去壞劫遠,不見邊故;
三、若依方域[14]周廣求世邊時,若下過無間,更無所得,上過第四靜慮,亦無所得,傍一切處不得邊際,則於上下起有邊想,於傍處所起無邊想;
四、若為治此執,但依異文,義無差別,則於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想。
初之二見,緣過去起,後之二種,緣現在起,待未來故,名為前際邊無邊論,說四皆依靜慮而起。
八十七又說:「宿住隨念俱行者,謂於四種邊無邊論,由彼憶念諸器世間成壞兩劫出現方便。
若時憶念成劫分位,爾時便生四種妄想:
一者、若有一向憶念上下,下至無間捺落迦[15]下,上至第四靜慮之上,憶念如是分量邊際,便於世間住有邊想;
二者、若有一向傍憶無際,便於世間住無邊想;
三者、若有憶念二種俱行,便於世間住二俱想;
四者、若時憶念壞劫分位,爾時便生非有邊非無邊想,諸器世間無所得故。」
雖二文說,兩種此見,由有是行相故,總名邊無邊論[16]。
《阿含經》說,此第四見,依捷疾[17]智。
《瑜伽》四種,皆依靜慮宿住智起。
然《毗婆沙》:
「一、以天眼見,下至地獄,上至初定,執我於中,悉皆遍滿,便作是念「過此有我,我應可見」,故知有邊;
二、傍見無邊為執,同前起無邊想;
三、依天眼[18]及神境通[19],見下見上,如初近遠,運身傍去,不得邊際,於上下起有邊想,於傍起無邊想;
四者、返此。
四皆緣現在,待未來故,名為前際。
唯第四見與八十七別,餘三見同,然見於上,亦有近遠。
然《阿含經》總相而說,得定起執有邊無邊,不說緣何分齊起執。
彼第三見與《婆沙》同,彼第四見依捷疾智而起此執,亦不說彼緣何境起,故不可依。
四不死矯亂[20]者,八十七云:
「淨天有二:
一、不善清淨;
二、善清淨。
唯入俗定,名不善清淨,未了達諦故,心未解脫故。
若證內法定,名善清淨,已了達諦故,心善解脫故。
無亂亦二:
一、無相無分別;
二、有相有分別。
初是善清淨天,後是不善清淨天。
前清淨天,於自不死無亂而轉,故名不死無亂。
後不清淨天,若有依於不死無亂有所詰問[21],便託餘事矯亂避之。
於諦無相心定不善巧故,先興心慮,作是思惟:『我等既稱不死無亂,復有所餘不死無亂,於諸聖諦無想定已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為勝。
彼若於中詰問於我,我若記別,或為異記,或撥實有,或許非有。』
彼於記別見如是等諸過失已,作是思惟:『我於一切所詰問中皆不應記。』」
觀此文意,即所事天,名為不死,亦名無亂,應言不死無亂。
言不死矯亂者,即一「不」字貫通二處,謂不死、不矯亂。
或彼自稱作此無亂答者,生不死天,今毀責之,名為矯亂。
又以聖者真是不死淨無亂天,此為能問,今答此天諸所詰問,名不死不矯亂天。
八十七意:「勿他由此鑒[22]我無知,因則輕笑以為是答。
又行諂[23]者作是思惟:『非我淨天一切隱密皆許記別,謂自所證及清淨道[24]。』
故設矯言。
又懷恐怖而無記別,勿我劣昧為他所知。
由是因緣,不能解脫,以此為室,而自安處。」
即將恐怖及不解脫而為室故,以自安處。
「又有愚戇[25]專修止行,不能矯言,但作是思:『諸有來問,我當返詰,隨彼所答,我當一切隨其無減而印順之。』」
此言四者:
一、怖無知;
二、行諂曲;
三、懷恐怖,不得解脫;
四、為愚戇。
十六異論中,言彼諸外道,若有人來,依最勝生道[26],問善不善,依決定勝道,問四聖諦,便自稱言,不死無亂[27]者,隨於處所,依不死淨天,不亂詰問。
即於彼所問,以言矯亂,或託餘事,方便避之,或但隨問者言辭而轉。
是中,第一、覺未開悟。
彼第二復次云怖畏妄語,及怖他人知其無智,故不分明答「我無知」。
此意即說,性雖有識,覺未開悟。
若言我解,即為妄語,若言不解,即他知我都無所知,故矯亂答。
是中,第二、於所證法起增上慢[28]。
第二復次云於自所證未得無畏,懼他詰問,怖畏妄語及畏邪見,故不分明說「我有證」。
恐他問其所證,未無畏故,不能實答,答成邪見,不答成妄語。
是中,第三、覺已開悟,而未決定。
第二復次云怖畏邪見及妄語故,懼他詰問,故不分明說「我不決定」。
此意即顯雖有少得,心未決定,答是邪見,不答妄語,已有知故,便矯亂答。
如是三種,假託餘事,以言矯亂。
是中,第四、羸劣愚鈍。
第二復次云唯懼他詰,於勝生道及定勝道[29]皆不了達,於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說「我愚鈍」,但隨彼問,隨言而轉。
此意由愚都無所了,故隨返問而答於前。
此與《阿含》全有差別,彼依四問,即為四別:
一、問世間有報無報耶;
二、問有無他世;
三、問善非善;
四、自愚鈍,他問不知。
《毗婆沙》言,
一、怖妄語,
二、怖邪見,
三、怖無知,
四、怖愚癡,故矯亂答,成四別也。
上來五類是前際見。
後際五類見者,有想論有十六。
《瑜伽》第六、《顯揚》第九云,初四見依三見立。
「若計命即是身者,彼計我是色。
若計命異於身者,彼計我非色。
若計我俱遍,無二無缺者,彼計我亦是色亦非色。
若為治此,於是義中,由異文句而起執者,彼計我非色非非色。」
此意即說,無想天處,名為無想;有頂,名非有想非無想;下三無色,色界中除無想,餘欲界等,並名有想。
八十七云:「由依命者即是身見故,計我有色,死後或有色有想,或無有想,或非有想非無想。
由依命者異於身見故,計我無色,死後有想,或無有想,或非有想非無想。
由依此總是我遍滿,無二無缺見故,說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其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亦爾。」
此上意說,執有色等,死後初有想四句,與死後無想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初四句同,但生處有異,現在皆同。
依於命者即異於身、無二無缺三見之上,立此三種四句義故。
執色為我,名命即身;執非色為我,名命異於身;雙執色非色以為其我,名無二無缺。
我有色等句,無色界下三地,若說有色亦遍於彼,若說無色即不及彼。
死後有想四句者:
一、執我有色,死後有想;
二、執我無色,死後有想;
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
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
次有邊等四句者,八十七云:「計我是色者,或言狹小,或言無量。
計我無色,當知亦爾。」
亦有狹少及與無量,所依、所緣作用等法有小大故。
「此二我論,依第三見,此總遍滿,無二無缺,立為二論:一、計我狹少;二、計我無量。
由此四種我論差別,說我有邊等四句,如次配之。」
故《瑜伽》第六云:「若見少色少非色,彼計有邊。
若見彼二無量,彼計無邊。
若復遍見,而色分少,非色分無量,或色分無量,非色分少者,彼計亦有邊亦無邊。
為治此故,但由文異,不由義異而起執者,彼計非有邊非無邊。」
觀此文意,第六太正,八十七中,如次配者,義次非文。
謂執色非色狹小者名有邊,執色非色無量者名無邊,互執多少者為俱句,遮此為第四,與前文同。
以此四種死後生有想地,是名第二有邊等四句。
次四句者,第六有名,不辨處所。
八十七說,
一、執我一想,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不說無所有處,略文故也。
亦一想故,同《婆沙》故,以《瑜伽》說無量想配前一想故,略不論於無所有處,彼非無量想故,然是一想。
二、執我種種想,謂在下地。
三、執我有狹少思,謂即下地。
四、執我無量想,謂空、識處。
八十七云:「即如所說二想,隨其次第,應知說我有狹少想,有無量想。」
此以義理,逆次第配。
然《毗婆沙》云:「執少色為我,想為我所,我與彼合,名為少想,在欲色界,除無想天[30]。
無量想者,執無量色為我,想為我所」等,如前廣說。
《瑜伽》意說,即前所說一想之處有無量想,種種想處有此少想,亦不相違。
次四句者:
一、我純有樂,死後有想,第六有名而無處所,八十七說,謂下三靜慮;
二、我純有苦,死後有想,謂在捺落迦;
三、我有樂有苦,死後有想,在鬼、傍生、人、欲界天;
四、我無樂無苦,死後有想,在第四靜慮以上,乃至有頂。
上明有想十六論訖。
其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即有想中初二「四句」,有色、有邊等是,如前引教,已略說訖,唯當生處有異,餘義皆同。
然《瑜伽》等,但言有色,不明何處。
《毗婆沙》云,前三無色,有說有色,即亦該彼,若說無色,即不至彼。
七斷滅論者,《瑜伽》第七、《顯揚》第十云:
「一、我有麤色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壞,爾時有病,有癰,有箭,若我死後,斷壞無有,爾時我是斷滅;
二、欲界諸天,
三、色界諸天,
四、空無邊處所攝諸天,
五、識無邊處,
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非非想處所攝諸天,死後斷滅。」
此中七滅,不定自他,今身、後身,一切皆得。
五現法涅槃論[31]者,《瑜伽》第七、《顯揚》第十云:
「一者、若我解脫,心得自在,觀得自在。
謂於諸天微妙五欲堅著攝受,嬉戲婬樂,隨意受用,是則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
此說勝妙,略無人中。
《婆沙》[32]說有。
「二者、若有離欲惡不善法,於初靜慮得具足住,
三者、離尋伺,得第二靜慮具足住,
四者、離尋伺喜故,得第三定具足住,
五者、離喜樂等故,得第四靜慮具足住,現法涅槃第一清淨。」
是名後際分別諸見。
第三、出體性者,此以五見中二見為體:
一、邊見[33];
二、邪見[34]。
《對法》第一說:「問:六十二見何見所攝?答:或二,或一切。」
覺師子[35]釋言:「二者,自性故。
一切者,眷屬故。」
《瑜伽》五十八、《成唯識》第六云:「邊見差別,謂執前際四遍常論、四一分常論,及計後際有想十六,無想、俱非各有八論,七斷論等,邊執見攝。」
《瑜伽論》第五十八說:「常見所攝六十二見,謂計前際諸遍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諸有想論、無想論、非想非非想論。
斷見攝者,謂七事斷論。」
常見攝四十,斷見攝七,總合邊見攝四十七。
《成唯識》及五十八云:「邪見差別,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論、四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五現涅槃論。」
如是邪見,攝十五見。
故說自性,二見所攝。
若并眷屬,五見所攝,同類等流相引生故,如是即顯通不善、有覆,別境慧攝。
第四、迷諦通別者,
五十八說:「愚夫於苦起二十句薩迦耶見,是名迷苦薩迦耶見。
此見為依,於五取蘊見我斷常,故邊執見亦迷於苦。」
准此,即顯邊見所攝四十七見皆迷苦諦,於餘三諦,我見等微,邊見行狹,不能有此廣分別故。
其邪見中,二無因論[36]迷集諦起。
五十八云:「云何迷集有八隨眠[37]?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謗因邪見。」
故二無因迷集諦起。
四有邊等論通迷苦、滅二諦所起。
五十八云:「又有諸見,計邊無邊等,如是亦名迷苦邪見。」
亦名迷滅邪見,迷於有漏、無漏果故。
有計不死矯亂通迷四諦,以決定道而為問故,迷於四諦而興答故。
五現涅槃論,五十八說迷滅諦起,正迷滅故。
此中所說皆以行相所迷深遠以為迷諦,但舉行別,不舉行總,行總之見,隨應思說。
是名第四、迷諦之相。
第五、問答分別者,
如是諸見,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應從上至下,一一推尋,勘當釋之。
二、又問何故遍常論中,唯有二十乃至八十,無有過此及減此耶?亦無計生耶?亦無捷智耶?
三、一分常中,何故無計色界二定已上沒來耶?欲界中,何故無有二天及餘趣耶?
四、何故遍一分是常見,標常見名,有想等亦是,不標常見名,標有想等耶?
五、何故斷滅不計餘地及三惡趣後斷滅耶?
六、何故無因,餘地身等後不有無因耶?
七、何故無色等及四根本之方便不計為涅槃耶?何故人天合為一涅槃,斷滅中開也?
八、此等諸見,幾於即蘊我後起?幾離蘊我後起耶?
九、問何故不說見戒及以我見并餘邪見為六十二等見數耶?
十、問何故但立二際,不立現在為中際耶?
(後答文疑似缺文。)
八解脫章
八解脫以十門分別:
一、列名字;
二、顯行相;
三、出體;
四、釋名;
五、所緣境;
六、凡聖得;
七、離障別;
八、依身起;
九、二得異;
十、有無漏。
列名者,依《瑜伽論》第十一、十二、十五、七十三、〈攝事分〉第九十六、《對法》十三、《顯揚》第四、第二及第二十、《菩薩藏經》第四等說:
一、有色觀諸色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顯行相者,
《俱舍》第二十九說,內有色想,觀外色,名初解脫。
內未伏除見者色想,觀外諸色以為不淨,名觀外色。
今則不然,准《對法》文,初修業者,身在欲界,已離欲界欲,未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未離色界欲故。
若久習業,已離色欲,見者色想安立現前,而觀欲界一切所有內外諸色,作光明想[38]。
由前三解脫,引發勝處、遍處等故,即觀勝處所攝少多等色,作光明想,由除變化障故,作光明想,不除貪欲故,不作不淨想。
《瑜伽》唯云「未得無色定,未離色界染,觀外諸色,是初解脫」者,唯依初業說故。
第二解脫,
《俱舍論》說,內已伏除見者色想,唯觀外境而為不淨,名內無色想觀外諸色。
大乘不然,准《對法》云,初習業者,已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久習業者,或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而觀外色作少多等相,不同於初觀內外色皆作光明,未自在故。
此唯觀彼已離欲色作少多等,名觀外色。
已離染故,立以外名。
觀心漸勝故,稍略觀故。
《瑜伽》云:「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即觀少多等,不作光明等;「若於是處已得離欲,說彼為外」,故唯觀彼已離染色,名之為外。
又由初解脫觀色不言外,其內有色亦不言內,通緣內外根塵等色,作光明想故。
今此第二,內有色,有根等色故,其觀外色,唯觀外塵作少多等,不緣根等作少多等故。
《瑜伽》又云:「無色界定不現在前」者,此說觀外色不依無色定[39],無色定不能緣外色故。
上二解脫,初作光明想,後作少多等想,初寬後狹,兩觀有殊。
《顯揚》二十說此二解脫除變化障,為於變化得自在故。
變化既通四靜慮有,故初二解脫通依四靜慮,但在根本,非近分地[40]。
彼欣趣修,都無通果,此容預修,有通果故,不同《俱舍》「初二靜慮能除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故」,作不淨觀。
第三解脫,《俱舍論》說:「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
唯第四靜慮離八災患,心澄淨故。
餘地雖有相似解脫,而不建立,非增上故。」
今者大乘,謂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淨聖行圓滿,於內淨不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是第三解脫行相。
謂待諸淨色於餘色中,謂為不淨,非不相待。
若唯見一類淨與不淨,二覺無故,是名初想。
又於淨中不淨性所隨入,於不淨中淨性所隨入,由於薄皮所覆,共謂為淨之中現有三十六種不淨物[41]故,是第二想。
如是展轉,總一切色,合為一味[42]清淨想解,是第三想,乃名成就。
唯在第四靜慮地有捨念淨故,論說:「超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鎣[43]故。」
餘地不然,故唯第四。
此亦內無色想,而觀外色。
由前已說,故略不論,而立異稱。
次四無色解脫,《俱舍論》說:「以四無色定善為性,非無記染,非解脫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
近分解脫道[44]亦得解脫名,無間不然,所緣下故。
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脫故。
多說根本者,近分非全故。」
今者大乘皆已離自地欲,依自根本地重觀自境,思惟勝解,令障更遠,引生勝德。
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惟勝解,是名空處解脫行相。
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是名識處解脫行相。
於無所有處已得離欲,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是名無所有處解脫行相。
空、識二名,自地所緣行相為稱。
無所有處以識無有為自地名,故於識處思惟勝解。
於有頂地已得離染,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
無所有處名想生處,今緣此無所有心、心所,名非想非非想故。
[1] 梵網六十二見經 (經名)一卷,吳支謙譯。與長阿含經中梵動經同本。六十二之邪見,參差交叉,如梵天羅網,故名梵網。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 舍利弗阿毗曇論(二十二卷或作三十卷 有道標序) 姚秦天竺三藏曇摩崛多共曇摩耶舍譯
問分入品第一。界品第二。陰品第三。四聖諦品第四。根品第五。七覺品第六。不善根品第七。善根品第八。大品第九。優婆塞品第十。
非問分界品第一。業品第二。人品第三。智品第四。緣品第五。念處品第六。正勤品第七。神足品第八。禪定品第九。道品第十。煩惱品第十一。
攝相應分攝品第一上。相應品下。
緒分遍品第一。因品第二。名色品第三。假結品第四。行品第五。觸品第六。假心品第七。十不善業道品第八。十善業道品第九。定品第十。 FROM:【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3] 薩迦耶見 p1419瑜伽八卷二頁云;薩迦耶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等隨觀執五種取蘊,若分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
二解 瑜伽五十八卷二頁云:薩迦耶見者:於五取蘊,心執增益,見我我所;名薩迦耶見。此復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起。俱生者:一切愚夫異生、乃至禽獸,幷皆現行。分別起者:諸外道等、計度而起。
三解 顯揚一卷六頁云:一、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計我我所,染污慧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我無顛倒解為業。如前乃至增長薩迦耶見為業。如經說:如是知見,永斷三結。謂身見,戒禁取,疑。
四解 集論一卷七頁云:何等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及我所,諸忍欲覺觀見為體;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五解 五蘊論四頁云:云何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染污慧為性。
六解 成唯識論六卷九頁云:一、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此見差別,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攝。
七解 廣五蘊論八頁云:云何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隨執為我,或為我所;染慧為性。薩謂敗壞義。迦耶、謂和合積聚義。卽於此中,見一見常,異蘊有我,蘊為我所等。何故復如是說?謂薩者、破常想;迦耶、破一想。無常積集,是中無我及我所故。染慧者:謂煩惱俱。一切見品所依為業。
八解 俱舍論十九卷六頁云:論曰:執我及我所是薩迦耶見。壞故名薩。聚謂迦耶。卽是無常和合蘊義。迦耶卽薩,名薩迦耶。此薩迦耶,卽五取蘊。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為先,方執我故。毘婆沙者,作如是釋:有故名薩。身義如前。勿無所緣,計我我所,故說此見,緣於有身。緣薩迦耶而起此見故,標此見名薩迦耶。諸見但緣有漏法者,皆應標以薩迦耶名;然佛但於我我所執,摽此名者;令知此見緣薩迦耶,非我我所。以我我所、畢竟無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諸有執我等隨觀見,一切唯於五取蘊起。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 如 宿住隨念通 p1022雑集論十四卷二頁云:宿住隨念通者:謂依止靜慮,於隨念前際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隨念前際所行者:謂隨念過去生名字種族等,展轉差別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5] 伊師迦 (植物)Īṣīka用以作矢之堅蘆也。又為王舍城之高山名。以譬我見我慢之高者。瑜伽略纂三曰:「伊師迦者,西方二釋:一近王舍城,有高大山,堅硬常住,我等亦爾。或復有草,名伊師迦,體性堅實,故喻我等。」玄應音義二十三曰:「伊師迦山名也,言此山高聳,喻我慢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6] 尋伺 p1178瑜伽五十八卷八頁云:當知尋伺、慧思為性;猶如諸見。若慧、依止意言而生;於所緣境,慞惶推究;雖慧為性,而名尋伺。於諸境界,遽務推求,依止意言、麁慧,名尋。卽於此境,不甚遽務、而隨究察,依止意言、細慧,名伺。
二解 集論一卷十頁云:何等為尋?謂或依思,或依慧,尋求意言,令心麁轉為體。何等為伺?謂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細轉為體。如是二種、安不安住所依為業。
三解 成唯識論七卷二頁云:尋、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言境,麁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幷用思慧一分為體。於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義類別故。若離思慧:尋伺二種體類差別、不可得故。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7] 梵天
1、色界之初禪天名。因此天無欲界的婬欲,寂靜清淨,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通常所說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棄,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來請轉法輪,此梵天與外道所說的梵天不同。
2、總稱色界之諸天。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8] 戲忘天(界名)又曰戲忘念天。在欲界六天之中間。此天眾以戲笑而忘失正念退沒彼之天處,故名戲忘念天。唯識演秘四末曰:「按瑜伽云:謂有欲界諸天,名遊戲忘念。彼諸天眾,或時耽著種種戲樂,久相續住。由久位故,忘失正念。由失念故,從彼天沒。」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9] 「意憤恚天,角眼相視,專心致死。又或起貪,或瞋他等,唯有專注,而無簡擇,亦癡多故,其類非一。」---《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六本
[10] 四空天 又名空處天,即: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無業果色,故無身質,又正報無有色蘊,依報亦無國土宮殿,故曰無色界。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11] 大梵 (天名)天神名,又觀音名,大梵深遠觀音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2] 欻ㄏㄨhū,忽然、突然。文選·張衡·西京賦:「神山崔巍,欻從背見。」隋書·卷二十二·五行志上:「未至數里,野火欻起。」
[13] 竭ㄐㄧㄝˊjié,枯竭、乾涸。詩經·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國語·周語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14] 域ㄩˋyù,在一定範圍內的地區。如:「區域」、「海域」、「疆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地域廣輪之數。」
[15] 捺落迦 (界名)Naraka,又作Nāraka,即地獄與地獄罪人之梵名也。但諸師多以捺落迦,那落迦混而為一,慈恩分別之而以捺落迦為受苦之處,那羅迦為受苦之人,玄應音義七曰:「梵言泥黎耶,或言泥囉夜,或言那落迦。此云不可樂,亦云非行。謂非法行處也。或在山間,或大海邊,非止地下,言地獄者,一義翻也。」同十曰:「泥犁,或言泥犁耶,亦言泥犁迦,此云無可樂。」同二十三曰:「那羅訶,亦云泥囉夜。此譯有四義:一不可樂,二不可救濟,三闇冥,四地獄。經中言地獄者一義也。」婆沙論一百七十二曰:「有說:捺落,名人。迦,名為惡。惡人生彼處,故名捺落迦。有說:落迦,名可樂。捺,是不義。彼處不可樂,故名捺落迦。」唯識述記五末曰:「捺落迦者,此云苦器,受罪處也。那落迦者,受彼苦者,故二別也。」(地獄)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6] 邊無邊論 p1443瑜伽七卷六頁云:邊無邊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依止世間諸靜慮故;於彼世間,住有邊想,無邊想,俱想,不俱想。廣說如經。由此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當知此中已說因緣、及能計者。是中若依斷邊際,求世邊時;若憶念壞劫,於世間起有邊想。若憶念成劫,則於世間起無邊想。若依方域周廣求世邊時;若下過無間,更無所得;上過第四靜慮,亦無所得;傍一切處、不得邊際。爾時則於上下,起有邊想;於傍處所,起無邊想。若為治此執,但依異文,義無差別;則於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想。今應問彼:汝何所欲?從前壞劫以來,為更有世間生起?為無起耶?若言有者:世間有邊,不應道理。若言無者:非世間住,念世間邊,不應道理。如是彼來有故,彼來無故,皆不應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七卷三頁云:由彼憶念諸器世間成壞兩劫出現方便,若時憶念成劫分位;爾時便生三種妄想。若有一向憶念上下,下至無間捺落迦下,上至第四靜慮之上;憶念如是分量邊際,便於世間,住有邊想。若有一向傍憶無際;便於世間,住無邊想。若有憶念二種俱行;便於世間,住二俱想。若時憶念壞劫分位;爾時便住非有邊想非無邊想。諸器世間、無所得故。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7] 疾ㄐㄧˊjí,急速、猛烈。如:「疾馳」、「大聲疾呼」。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18] 天眼(術語)五眼之一。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淨之眼根前知麤細遠近一切之諸色,及眾生未來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種,在人中依禪定於肉眼上彼修得淨眼者,謂為修得之天眼,生於色界諸天自得此淨眼者,謂為生得或報得之天眼。智度論五曰:「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麤若細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大乘義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觀無量壽經曰:「未得天眼,不能遠觀。」無量壽經下曰:「天眼通達,無量無限。」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9] 神境通 p0934雜集論十四卷二頁云:神境通者:謂依止靜慮,於種種神變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種種神變威德具足者:謂變一為多等、種種神變、自在具足。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20] 不死矯亂論 p0334瑜伽七卷六頁云:不死矯亂論者:謂四種不死矯亂外道。如經廣說應知。彼諸外道,若有人來,依最勝生道,問善不善;依決定勝道。問苦集滅道;便自稱言:不死亂者。隨於處所,依不死淨天,不亂詰問;卽於彼所問,以言矯亂。或託餘事,方便避之。或但隨問者言辭而轉。是中第一不死亂者,覺未開悟。第二、於所證法,起增上慢。第三、覺已開悟,而未決定。第四、羸劣愚鈍。又復第一、怖畏妄語,及怖畏他人知其無智;故不分明答言:我無所知。第二、於自所證,未得無畏,懼他詰問,怖畏妄語,怖畏邪見;故不分明說我有所證。第三、怖畏邪見,怖畏妄語,懼他詰問;故不分明說我不決定。如是三種,假託餘事,以言矯亂。第四、唯懼他詰;於最勝生道及決定勝道,皆不了達。於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說言我是愚鈍,都無所了。但反問彼,隨彼言辭而轉,以矯亂彼。此四論發起因緣及能計者,幷破彼執,皆如經說。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見住。若有人來,有所詰問;卽以諂曲而行矯亂。當知此見,是惡見攝。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七卷三頁云:或說不死矯亂論。應知此中,有二淨天。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若唯能入世俗定者;當知是天、不善清淨。於諸諦中,不了達故。其心未得善解脫故。若能證入內法定者;當知是天、名善清淨。於諸諦中,已了達故。其心已得善解脫故。當知無亂,亦有二種。一、無相無分別。二、有相有分別。此中第一、是善清淨天。第二、是不善清淨天。前清淨天,於自不死,無亂而轉。是故說名不死無亂。後不清淨,若有依於不死無亂,有所詰問;便託餘事,矯亂避之。以於諸諦無相心定,不善巧故。先興心慮,作是思惟:我等既稱不死無亂;復有所餘不死無亂,於諸聖諦無相心定,已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為勝。彼若於中,詰問於我;我若記別,或為異記,或撥實有,或許非有。彼於記別,見如是等諸過失已;作是思惟:我於一切所詰問中,皆不應記。又於是中,見有餘過。謂他由此,鑒我無知;因則輕笑不死無亂。有行諂者,作是思惟:我於此中,應如是記:非我淨天一切隱密皆許記別。謂自所證及清淨道。如是思已;故設詭言而相矯亂。彼既如是住邪思惟,徧佈其心;於彼最上清淨天所,故稱我是不死無亂。由懷恐怖而無記別。勿我劣昧,為他所知。由是因緣,不能解脫。以此為室,而自安處。又有愚戇,專修止行;不能以其諂詐方便矯設亂言,但作是思:諸有來問,我當反詰。隨彼所答,我當一切如言無減而印順之。由是計度有差別故,建立四種。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21] 詰ㄐㄧㄝˊjié問ㄨㄣˋwèn,盤問、質問。漢書·卷八十六·王嘉傳:「吏詰問嘉,嘉對曰:『案事者思得實。』」似 詰責、質問、責問
[22] 鑒ㄐㄧㄢˋjiàn,審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季札鑒微於興廢。」
[23] 諂ㄔㄢˇchǎn,奉承、巴結。如:「逢迎諂媚」。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24] 即 道諦 p1237瑜伽六十四卷十頁云:云何道諦?謂資糧道、若方便道、若清淨道、如是一切、總略為一,說名道諦。世尊就勝,依能攝受沙門果證,但略顯示八聖支道、名為道諦。資糧道者:有十三種。如聲聞地已說應知。方便道者:若就最勝;謂於煖頂忍世第一法位中所有一切諸念住等菩提分法。清淨道者:謂於見道修道究竟道中,卽彼所攝所有一切菩提分法。究竟道中所有能引諸功德道、彼亦皆入道諦數中。又諸菩薩方便道者:謂六波羅蜜多所攝。清淨道者:謂般若波羅蜜多所攝。此約最勝說。非不一切菩提分法,皆遍修習。
二解 瑜伽六十六卷三頁云:復次若能證解第一義諦所有正見,及正見為先、一切聖道;是名道諦。復次欲令於苦,徧知;於集,永斷;於滅,作證;於道,修習;故略建立諸聖諦相。若廣建立;當知其相、無量無邊。又六十八卷二頁至五頁廣釋。
三解 雜集論八卷十七頁云:云何道諦?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諦相。今於此中、依四聖諦,以其作用,顯道體相。如彼卷十七頁至十卷十六頁廣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25] 戇ㄓㄨㄤˋzhuàng,痴愚、急躁、剛直。荀子·大略:「悍戇好鬥,似勇而非。」
[26] 「「最勝生道」者,人天勝因。「決定勝道」,涅槃勝因,四諦是此勝因之境。有依之問,自稱言不死亂者,我之所事不死淨天教命於我,若有來問,不應正答,答則生過,但應隨問而生異答。
若依《長阿含》:一、不知善惡有報無報,故隨問矯亂而答,謂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二、不知他世有無;三、不知何者是善,何者不善;四、愚冥闇鈍。此云「依最勝生道,問善不善」者,則當《阿含》第一他問善惡為有報為無報,亦當第三何者是善,何者不善。言「依決定勝道,問苦集滅道」者,當彼第二問云為有後世,為無後世。若未見諦理,乃有後世;若見諦理,則無後世,斷生死故。又苦集牽後,名有後世;滅道斷生死,名無後世。」---《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七
[27] 「不死矯亂中有三:一、敘執;二、指經;三、結過。敘執中有三:初標,次釋不死矯亂義,後敘四計。
八十七云,有二淨天:一、不善清淨,唯得淨定;二、善清淨,得聖淨定。無亂亦二:一、無相無分別,即善清淨天;二、有相有分別,即不善清淨天。善清淨天於自不死中,無亂而轉,是故說名不死無亂;識達事義,不矯稱不死,亦實不死故。不善淨天有依前不死無亂詰問,便託餘事,矯亂避之,自亦稱為不死天無亂故。
今「矯」上應加「不」字,云「不死不矯亂」。今就略言,但云「不死矯亂」,皆廣如彼。非但自稱我所事天名為不死,順天答問,名為無亂答;佛法中見聖諦者,不死不矯亂門故,亦名不死不矯亂。」---《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三
[28] 增上慢 p1312瑜伽八十九卷八頁云:於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29] 「「最勝生道」者,人天勝因。「決定勝道」,涅槃勝因,四諦是此勝因之境。有依之問,自稱言不死亂者,我之所事不死淨天教命於我,若有來問,不應正答,答則生過,但應隨問而生異答。」---《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七
[30] 無想天 p1048瑜伽五十六卷一頁云:依何分位,建立無想天?答:依已生無想有情天中,名滅分位;建立無想。此亦三門。自性者,無覆無記。補特伽羅者,唯異生性;彼非諸聖者。起者,謂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異熟果。後想生已;是諸有情,便從彼沒。
二解 顯揚一卷十四頁云:無想天者:謂先於此間,得無想定;由此後生無想有情天處,不恒現行諸心心法滅性。
三解 成唯識論七卷七頁云:無想天者:謂修彼定,厭麁想力,生彼天中;違不恒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故六轉識,於彼皆斷。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故。說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說彼為無心地故。有義,彼天將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生愛故。瑜伽論說:後想生已;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謂全無。有義,生時亦有轉識。彼中有必起潤生煩惱故。如餘本有初,必有轉識故。瑜伽論說:若生於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從彼沒故。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決擇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滅,名無想故。此言意顯彼本有初,有異熟生轉識暫起。宿因緣力,後不復生。由斯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如善引生二定名善。不爾;轉識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滅。故彼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下想麁動,難可斷故。上無無想異熟處故。卽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
四解 廣五蘊論十三頁云:云何無想天?謂無想定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法滅為性。
五解 俱舍論五卷二頁云:已辯同分;無想者何?頌曰:無想無想中,心心所法滅。異熟居廣果。論曰: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熟果。誰之異熟?謂無想定。無想有情,居在何處?居在廣果。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彼為恒無想?為亦有想耶?生死位中,多時有想。言無想者,由彼有情,中間長時,想不起故。如契經說:彼諸有情,由想起故;從彼處沒。然彼有情,如久睡覺,還起於想。從彼沒已,必生欲界;非餘處所。先修定行,勢力盡故。於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盡便墮。若諸有情,應生彼處;必有欲界順後受業。如應生彼北俱盧洲,必定應有生天之業。
六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十四卷八頁云:問:無想天在何處攝?答:外國師說:第四靜慮,處別有九;此是一處。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卽廣果天攝。然以高勝寂靜,故別立名。猶如村邊阿練若處。問:彼天身量云何?答:五百踰繕那。問:彼壽量云何?答:五百劫。問:作何等威儀住?有說:結加趺坐,如沙門釋子。有說:卻踞而坐,如婆羅門。如是說者,如先入此定所住威儀,則以此威儀,於彼五百劫住。如彼廣說。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1] 如 五種現法涅槃 p0272瑜伽七卷十三頁云: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我解脫,心得自在,觀得自在;謂於諸天微妙五欲,堅著攝受,嬉戲娛樂,隨意受用;是則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離欲惡不善法;於初靜慮,得具足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是亦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2] 如 五種現法涅槃見 p0282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九卷六頁云:諸有此見,受妙五欲,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諸有此見,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能捨,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受妙五欲者:謂人及欲界天。有說:唯欲界天。以彼五欲,極勝妙故。現法涅槃者:謂於現身所得涅槃。問:此何故成見取?答:五妙欲,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彼執同於出離等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問:入四靜慮具足住,是勝功德;何故取為現法涅槃,亦名見取?答:世俗靜慮,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彼執同於離垢穢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問:亦有外道,執無色定為涅槃者;此中何故不說?答:彼諸外道,多執靜慮為涅槃,少執無色。此中依多分說,是以無過。復次彼執無色為究竟涅槃。此中說現法涅槃;故不說彼。復次四根本靜慮,是樂道所攝。故諸外道,計為現法涅槃。四無色是苦道所攝。故彼不執為現法涅槃。復次無色定微細,諸外道於彼,不了達故;謂為斷滅,深生怖畏。故不說為現法涅槃。以是故不說無色。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聞說涅槃是勝妙樂;便謂若得欲界色界五地樂者;卽名已得現法涅槃。故起此見。有說:外道得世俗定,見五地中諸有情類,受諸快樂;便謂獲得現法涅槃。故起此見。有說:外道由近惡友,故起此見。問:何故此見取,見苦所斷耶?答:此見依我見轉。執有我體,受涅槃樂故。復次此於果處轉。執有漏果,為涅槃故。復次此迷苦諦。以苦法為樂故。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3] 邊見 五見之一,十隨眠之一。五見之首為身見——即我見:有了我見,即計度我為死後常住不滅者,或計度我為死後斷滅者,此即佛教所破斥的常見或斷見。《成唯識論》曰:「二邊執見,謂即於彼隨執斷、常,障處中行,出離為業。」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34] 邪見 p0670瑜伽八卷三頁云:邪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分別染汙慧為體。
二解 瑜伽八卷十六頁云:云何邪見?謂起誹謗欲樂,起染汙心,若於起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樂。
三解 瑜伽五十八卷三頁云: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顛倒而轉;皆名邪見。當知此見、略有二種。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是名謗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是名謗用。無有妙行惡行諸業果及異熟,是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亦無世間真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名壞實事。又此邪見、卽計前際諸無因論、邊無邊論、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現法涅槃等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如是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六十二見、三見所攝。謂常見所攝諸邊執見、斷見所攝諸邊執見、及諸邪見。
四解 顯揚一卷七頁云:三、邪見。謂謗因,謗果,或謗功用,或壞實事,染汙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正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邪見為業。如經說:有邪見者,所執皆倒。乃至廣說。
五解 成唯識論六卷九頁云: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徧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常恆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為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六解 雜集論一卷十四頁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事實,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為體;斷善根為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不善生起為業,善不生起為業。謗因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等。謗果者:謂無妙行及惡行業所招異熟等。謗作用者:謂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等。誹謗異世往來作用故。誹謗任持種子作用故。誹謗相續作用故。壞實事者:謂無世間阿羅漢等。邪分別者:謂餘一切分別倒見。斷善根者:謂由增上邪見,非一切種。
七解 五蘊論四頁云:云何邪見?謂或謗因,或復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汙慧為性。
八解 廣五蘊論八頁云:云何邪見?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為性。謗因者:因、謂業煩惱性。合有五支。煩惱有三種。謂無明、愛、取。業有二種。謂行,及有。有者:謂依阿賴耶識諸業種子。此亦名業。如世尊說:阿難?若業、能與未來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謗名為謗因。謗果者:果有七支。謂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此謗為謗果。或復謗無善行惡行,名為謗因。謗無善行惡行果報,名為謗果。謗無此世他世,無父無母,無化生眾生,此謗為謗作用。謂從此世往他世作用,種子任持作用,結生相續作用等。謗無世間阿羅漢等,為壞善事。斷善根為業。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又生不善、不生善為業。
九解 俱舍論十九卷六頁云: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一切妄見,皆顛倒轉,幷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故。如說臭蘇惡執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
十解 大毗婆沙論四十九卷十四頁云:問:何故名邪見?答:邪推度故,說名邪見。問:若爾;五見皆邪推度,何獨說此為邪見耶?答:依別行相,立此名故。別行相者,謂無行相。若不依此而立名者,則應五種皆名邪見。五見皆是邪推度故。然無行相,過患尤重;故唯依此、立邪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壞事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不壞事;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謗因果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不謗因果;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與施戒修極相違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謗過去未來現在正等菩提三寶歸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壞二恩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二恩者:謂法恩、生恩。壞法恩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壞生恩者:謂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世間無有真阿羅漢,正至,正行,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起二怨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起二怨者:一、起法怨,二、起生怨。起法怨者:謂言無施與、乃至廣說。起生怨者:謂言無父母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壞現量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如人陷墜熾火坑中,為誑世間,言我受樂。邪見有情,亦復如是。居種種苦蘊界處中,邪見纏心,言我無苦。如是說者,名壞現量。復次若邪推度、名暴惡者;說名邪見。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邪見者,隨彼見力所有身業、語業、思求願行、及彼種類、一切能招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意果。所以者何?彼邪見是暴惡見故。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非暴惡;故別立名。
十一解 大毗婆沙論九十七卷十六頁云: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卽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所緣邪推度故。若安立;卽惟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謂若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惟作無行相轉者、獨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說臭蘇及惡旃荼羅等。
十二解 品類足論一卷四頁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十三解 界身足論上四頁云:邪見云何?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邪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5] 《大唐西域傳》卷5:「無著弟子佛陀僧訶(唐言師子覺)者,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亦無報命。……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命,往睹史多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纔開,慈氏讚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纔周,即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無暇相顧,詎能來報?』」
[36] 二種無因論者 p0034瑜伽八十八卷十三頁云:復次由二種相,無因論者,於諸行中,執無因轉。謂於諸行生起因緣,滅盡因緣,不了知故。由此生故,彼諸行生。由此滅故,彼諸行滅。於此二事,不能證得。又不證得諸行性相。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者、定有;無者、定無。無不可生;有不可滅。卽此論者,於三位中。現可證得諸行生滅,一切世間共所了達,麁淺現量,毀謗違逆。何以故?現見彼彼若剎帝利,或婆羅門,吠舍等家,所有男女和合因緣。或過八月,或九月已,便生男女。如是生已;或有一類,當於爾時,壽盡中夭。復有一類,乃至住壽,存活支持。或苦,或樂,或非苦樂,受位差別,心諸心法,皆是新新而非古古。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7] 迷集有八隨眠 瑜伽五十八卷十二頁云:云何迷集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謗因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計自在等是一切物生者化者及與作者。此惡因論所有邪見。又有邪見、無施、無受、亦無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又有邪見、不死矯亂外道沙門若婆羅門所起一分。又有邪見、誹謗集諦。謂諸外道、作如是計:如彼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所說集諦,此定無有。如是等見、是迷集諦所起邪見。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迷集諦所起見取。若於隨順此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廣說如前。是迷集諦戒禁取。餘疑貪等、如前應知。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集諦,見集所斷。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8] 即 法光明 p0758瑜伽十一卷六頁云: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觀察諸法。或復修習隨念佛等。
二解 瑜伽二十卷九頁云: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暗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卽是光明。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9] 如 四無色定 又作四空定、四空處定。指超離色法繫縛的四種境界。即由思惟四無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於此四無色界,則必須修習四無色定;換言之,四無色定,乃對治色法之繫縛,滅除一切對外境之感受與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達到的清淨無染、虛空靜寂的精神境界。此四無色定各有兩類情形,即:一、生於四無色界的「生無色」,於此之時,定心現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係修證所得;蓋假令其身雖猶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證而現起無色界之定心,則亦得無色之果,稱為「定無色」。此四無色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分釋)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40] 如 近分定 (術語)伏壓下地修惑所得之上地禪定也。由色界初禪至無色界第四天,有八近分定。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1] 如 不淨觀
子題:種子不淨、依處不淨、當體不淨、外相不淨、究竟不淨、生處不淨、生熟二藏、生藏、熟藏、自性不淨、三十六物
戒本疏·四波羅夷法:「言不淨觀者,如來立藥,對治心病,多貪不淨;瞋以慈心;癡不覺了,陰界分別。初對貪者,故云不淨。如智論說,具有五種:一﹑種子不淨,攬父母形以為己有。故偈云:『是身種不淨,非餘妙寶物,不由白淨生,但從穢道出。』二﹑依處不淨,謂在生熟兩藏中間。故偈云:『是身為臭穢,不從華間生,亦不從薝蔔,又不出寶山。』三﹑當體不淨,謂三十六物,成身十二,內外兩相,各十二也。故偈云:『地水火風質,能變餘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 四﹑外相不淨者,九孔常流,俱不可用。故偈言:『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 五﹑究竟不淨,終歸死[月*逄],不可忍見。故偈言:『審諦觀此身,終歸必死處,難御無反覆,背恩如小兒。』」行宗記釋云:「第二﹑依處,亦名生處。人有生熟二藏,食在生藏,猶未變動,流入熟藏,即成糞穢,胎處于中,故云不淨。…… 三﹑當體者,亦云自性。三十六物,論中備列,總判為三,而少不次。今以義分,髮、毛、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血、心。此名成身十二。如論云,中有十二。通於內外。脾、腎、膽、肝、肺、小腸、大腸、胃、胞合作脬,水府也。肪音方,腸脂也。音珊,胃脂也。腦膜。此內十二。論云,內有十二,名性不淨。屎、尿、垢、汙、淚、涕、涎、唾、膿、黃白痰癊。此外十二。論云,外有十二,名相不淨。」(戒疏記卷七·二四·四)FROM:【南山律學辭典】
[42] 一味 (術語)如來之教法,譬如甘味。教法之理趣,唯一無二。故名一味。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涅槃經五曰:「又解脫者,名為一味。」深密經四曰:「徧一切一味相勝義諦。」三藏法數四曰:「一味者喻法華一乘三教也。」法華經義疏八曰:「一味謂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3] 通「瑩」。玉色。从玉,熒省聲。一曰石之次玉者。《逸論語》曰:“如玉之瑩。”
玉色也。謂玉光明之皃,引伸爲磨。瑩亦作鎣。從王,熒省聲。李善引說文烏明切。唐韻烏定切。十一部。一曰石之次玉者,此字義之別說也。《齊風》傳曰:瑩,石似玉也。《衞風》傳曰:瑩,美玉也。《逸論語》曰:如玉之瑩。此葢引證玉色之義。——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來源:https://zh.wiktionary.org/zh-hant/%E7%91%A9
[44] 解脫道 p1235瑜伽一百卷二十一頁云:解脫道者:謂斷無間,心得解脫。
二解 雜集論九卷十二頁云:解脫道者:謂由此道、證得煩惱所得解脫。所以者何?由此道能證煩惱永斷所得轉依故。
三解 俱舍論二十五卷十一頁云:解脫道者: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線上請書:
相關內容:
漢語中觀宗:
推薦閱讀: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相關閱讀:
唯識宗: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唯識文章: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圖片說明:中國洛陽之洛陽博物館收藏之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