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唐 窺基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勘註

三輪義林

三輪義以七門分別:

一、出體;

二、辨名;

三、廢立;

四、顯相;

五、三乘能起;

六、三身所作;

七、有情化別。

 

第一、出體者,

《瑜伽》六十九說:「前五神通,異生、有學起者,皆是有漏;無學起者,皆是無漏。」[1]

 

異生、有學,道勢劣故;無學所起,道勢強故。

若佛所起,唯是無漏。

漏盡智通,彼論說以盡及無生二智為性,緣漏盡故,唯是無漏,漏盡身起。

阿羅漢等漏盡智通,十智為性。

此中有義:漏盡身成,名為無漏,非斷漏義,即顯三輪亦通有漏。

有義:五通無學身成,皆離漏故,並名無漏,即顯三輪無學所成,非通有漏。

三皆世間,由漏盡通,教誡他故。

此三唯依諸靜慮地,意識相應有漏、無漏後得智性即別境慧,容豫化他,非加行智,或亦通彼。

六十九說:「諸神通等,一切靜慮以為依止,皆能引故。」[2]

 

無色雖亦有漏盡智,諸菩薩等,隨以彼心了一切法,亦能依彼變諸境等,如佛邊側立及宮殿等香,作用狹故,而不名通。

色界心廣,除未至地,可有諸通,定慧均故。

《瑜伽》三十七說三輪即通[3],故同於通,非在餘地。

第二、辨名者,

《瑜伽》七十九[4]

「問:如說三世三輪清淨,云何應知?

 

答:由遍計所執自性故,於去來現世法,平等平等以如實慧正觀察時,於去來現在法,無有顧戀希望染著,是名三世三輪清淨。」

 

《顯揚論》十七[5]說:

「一切者,謂三輪:

 

一、所知境;

 

二、能知智;

 

三、能知者。」

 

彼說諸行通有此三,為除法執,觀三體空,摧彼執故。

此上皆非此所明義。

今說三種摧,未信者令生淨信,已信者令修行,已修行者令得果故,名為三輪。

《十輪經》第六[6]說:「如是如來及諸菩薩所有神通、記說、教誡三種勝輪,作用無礙。」

 

三者是數,即彼經說:「如轉輪王所乘車輪,或首行輪。」[7]

 

彼初意說,依止運轉,名之為輪,三乘聖者之所依止,自運運他,轉有彼往,立以輪稱。

彼後意說,如轉輪王所有輪寶,王將遊戲,前首而行,能摧不賓,鎮已伏故。

三輪亦爾,未信等者,令生信等,先已信等,令決定等,帶數釋也。

《瑜伽》二十五[8]亦名三神變教授教誡,三神變者:

一、神力神變;

二、記說神變;

三、教導神變。

《瑜伽》二十七[9]亦名三種神變教授:

一、神境神變;

二、記說神變;

三、教誡神變。

修所成果,智具威德,作用難測,名之為神;轉易不定,稱之為變。

變者是境,神者是智,變之神,能變也,神之變,所變也,皆依主釋。

神即變,變屬能變,持業釋也。

此中,但取初後兩釋。

教授勸其善生,教誡懲其惡滅,亦教亦誡,教與誡異,二釋皆得。

神境一種,作用勝顯,能變能化,正名神變,故六通中,獨名神通。

他心、漏盡,用相非增,不及神境,於六通中,不與神稱;於三輪內,亦與神名,能轉他心,能善漏盡,用勝餘故。

餘三比劣,亦不名輪。

《瑜伽》二十五說三種皆名教授教誡[10],三種皆令善生惡滅,二種異故。

二十七說三種皆名神變教授,唯令善生,非說惡滅,或令善生,即是惡滅,故三神變亦持業釋。

摧伏、鎮[11][12],二利之用,名之為輪。

妙體無方,彰用之德,名為神變。

三乘通號,立神變名;菩薩、如來,獨得輪稱,依止摧伏,運轉勝故。

《十輪》又說:「輪者,謂於諸法無所罣礙,猶如日光普照一切。

 

三乘根器,隨其所宜,宣說正法,無所執者。」[13]

 

此說圓滿普照無礙,猶如日輪,故二乘者所起非輪。

又佛菩薩神變者,為勝二乘,加名威力,故《瑜伽》三十七[14]說:「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

 

《俱舍論》二十七說名三示導[15],能示能導,得示導名。

今者大乘,示導之言,唯教誡攝。

示現、教導、讚勵、慶喜,即舊經說示、教、利、喜;若初二種,亦名示導。

示教利喜,三輪共有,便乖宗義,故彼立名,非此所說。

三輪別名者,

《雜集》第一說:「一、神變輪;二、記心輪;三、教誡輪。」[16]

 

神變義,如前釋。

神變即輪,是持業釋。

雖知此神能變能化,化略變廣,從廣為名。

又變為先,方能起化,從初名神變,以後從初說。

心謂他心種類差別,記謂別識,識別彼心,名曰記心。

雖亦能記他心所等,心是主故,但說記心。

心之記,依主釋;記心即輪,亦持業釋。

教謂教示,令彼善生;誡謂誡勗,令其惡滅。

教與誡異,相違釋;亦教亦誡,持業釋。

教誡即輪,釋義如前。

《瑜伽》初名神力神變、記說神變、教導神變。

神境智作證通名神,有威勢名力,亦神亦力,即名神變。

記義如前,說謂言說,依他心智,記別他心,而記言說,記之說,說之記。

今取後釋,記是通故,記說即神變。

教義如前,導謂導引,導體即示,或體即誡,教導即神變。

《瑜伽》後名神境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

神者謂通,境謂通之所變所化,境之神,神之境。

若取初釋,神是通故,神境即神變,餘二亦爾,皆持業釋。

若取後釋,境之神變,境是所變故,得依主釋。

第三、廢立者,合有七義:

一、《瑜伽》二十七[17]說:「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

 

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

 

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

 

二、或未發心,為作神變;不修正行,記別其心;未有證獲,而為教誡。

三、又《十地論》第五[18]說:「初一神通,身業清淨;天耳、他心智二通,口業清淨;宿命、生死智二通,意業清淨。

 

一神通能到眾生所。

 

天耳、他心二通能知說法音聲義故,以知他心故,隨種種言音,皆能盡知。

 

依於此義,種種異名說,隨眾生用故。

 

去來二通盡知眾生過去、未來所應受化故。」

 

彼論意說,神境用增,獨淨身業;

天耳聞彼聲,或說法音聲,他心智知彼意,方說妙法,令自語業淨;

去來二通知境界無礙,令意業淨。

雖天眼通亦見彼心白黑等色,為說妙法,自語業淨,由說生死智知未來法意業淨故,略而不說。

雖漏盡通知世非世亦意業淨,以說菩薩第三地中得五通故,淨自三業,故亦不說。

故此三輪為淨三業,不減不增。

四、又為示現身、意、語三,如其次第,三業化故,不減不增。

五、《俱舍論》說,唯此三種引所化生,令初發心最為勝故。

六、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處中者,令發心故。

七、又唯此三,令於佛法如次歸伏、信受、修行,得示導名。

餘三不爾。

第四、辨相者,

初神變相略有二種:

一、能變;

二、能化。

能轉所餘有自性物,令成餘物,名為能變。

隨欲為作諸未有事,故名能化。

能變者,謂十八變:

一、振動;

二、熾然;

三、流布;

四、示現;

五、轉變;

六、往來;

七、卷;

八、舒;

九、眾像入身;

十、同類往趣;

十一、顯;

十二、隱;

十三、所作自在;

十四、制他神通;

十五、能施辨才;

十六、能施憶念;

十七、能施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

能化有三:

一、化為身;

二、化為境;

三、化為語。

化為身者,化自他身,為他自身,或一或多,如是等類。

化為境者,化似眾寶、飲食、資具,諸如是等。

化為語者,妙音、麤音,繫屬自他,如是一切。

次記心相,差別有六:

一、記有纏有隨眠、離纏離隨眠心;

二、記有染邪願、無染正願心;

三、記劣中勝三界五趣心;

四、知三受相應心;

五、以一記一,以一記多心;

六、諸佛菩薩記諸有情諸根勝劣,種種勝解,種種界行,隨應安處涅槃行中。

後教誡相者,謂能實知煩惱盡得,若自若他,於諸漏盡已得、未得,乃至廣說,知彼所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

或說有五,所謂遮止[19]、開許、諫[20][21]、訶[22][23]、慶慰。

或即令離欲、示現、教導、讚勵、慶喜。

此如《顯揚》第十二說。

或教授有四:

一、無倒;

二、漸次;

三、教;

四、證。

〈聲聞地〉二十七說。

前三輪相,如〈菩薩地〉第三十七說。

第五、三乘能起者,

三乘皆起三神變。

〈聲聞地〉二十五說:「謂阿羅漢,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24],故知獨覺亦能現之。

要俱解脫,方起三種,故有部行,而不能起。

又三神變即是三通。

〈菩薩地〉說:

「諸佛菩薩與二乘者神通威力有共不共,略由三相:

 

一、微細故,諸佛菩薩於無數量諸有情類及彼方便、諸利益事皆如實知,無不能作;

 

二者、品類,一切神通威力品類悉皆成就;

 

三者、世界,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為神通境。

 

聲聞但以二千世界諸有情界為神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

 

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25]

 

諸教多說獨覺多以神通化物,聲聞多以記心說法,諸佛多以漏盡教誡。

第六、三身所作者,

其自性身真理常寂,無有作用,不外利生,不起三輪。

《般若論》推功歸本,故作是言:「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26]

 

實無作用,不起此三,要由證彼,三輪方勝。

自受用身實神通性,具實智故,相續湛然,無利生用,亦不起三,體即是彼所有俗智。

其變化身起此三種,化邪見等,入法等故。

他受用身所化生類雖無惡見等,隨其所化,令入上位,亦現三輪。

故阿彌陀亦現神通、記心、教誡。

《楞伽經》說佛法身說法差別,推功歸本,同《般若論》實無作用,起說法事。

第七、有情化別者,

世尊三輪能化三界諸有情類,〈菩薩地〉說:「諸佛神通以一切界、一切有情為境界」故,記心、教誡其義定爾。

二乘三種化欲色界,〈菩薩地〉說:「聲聞神通以二千界,獨覺神通以三千界為境界」故,記心、教誡隨彼亦爾。

傍化既爾,上下應思。

世尊三輪能化五趣,如放豪光照無間獄,說陀羅尼地獄來聽,然彼苦迫無容豫修。

其二乘者不能化彼,可通四趣,威勢劣故。

通化四生,小山等類皆受化故,然除北洲,世尊雖往,不受化故。

世尊三輪能化三乘,二乘三種化等及下,非上乘故。

若異生者,可能化之。

有性有情皆三輪化[27],無性有情可以三輪,而無得果,是故經說雖復發心懃行精進,終不能證無上菩提。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七

三身義林

三身義略以五門分別:

一、辨名;

二、出體;

三、開合廢立;

四、因起果相;

五、諸門分別。

       

第一、辨名者,

《佛地經》說:「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28]

 

《金光明經》第二卷〈三身品〉說:「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

 

如是三身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9]
       

《佛地論》說:「自性,即是初自性身,體常不變,名自性身。」[30]

 

《成唯識》言:「是一切法平等實性。」[31]

 

無性《攝論》第九卷[32]言:「非假所立,故名自性」,非如餘身,合集成故;「是所依止,故名為身」,自性即身,是持業釋。

法謂差別諸功德義,性謂本體,義之體故,名為法性。

無性釋言:「法性即身,故名法身。」

 

或法即是諸有為德,此是彼體,法之性故,名為法性。

無性釋言:「或是諸法所依止處。」

 

《成唯識》言:「大功德法所依止故。」[33]

 

《佛地論》言:「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34]

 

名為法性,是依主釋。

身有三義,《成唯識》言:「體、依、聚義,總說名身。」[35]

 

法性即身,是持業釋。  

《佛地論》說:「受用,即是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36]

 

此義總顯自他受用身,並名受用身。

自受用身,自受法樂;他受用身,令他受用。

《成唯識》說:「自受用身,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他受用身,為十地眾現通說法,決眾疑網,令他受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37]

 

自受用身,是持業釋,受用即身故;他受用身,是依主釋,受用之身故。

《金光明經》亦名應身。

但說他受用,不說自受用,名為應身,應宜現身,名應身故。

如彼經說:「善男子!是諸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

 

乃至廣說是身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38]

 

自受用身,定慧功德,彼經說是法身攝故。    

《佛地論》說:「變化,即是後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39]

 

轉換舊形名變,無而忽有名化。

變與化異,是相違釋;變化即身,是持業釋。

此舉神境勝作用,名變化身,多為變化事故。

《金光明經》單名化身,能導引故,受樂劣故,勝獨得名。

或脫略名化。

變化即身,是持業釋。

總名三身,是帶數釋。

第二、出體者,略有六文:

一者、有義:《唯識》[40]《佛地》皆說:「如來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離諸分別,絕諸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

 

故勝義諦[41]非身非不身,詎[42]有三種?

依世俗諦[43],隨機所現,說有三身:

法身空理,報身空智,利物所現,名變化身。

清辨等師,皆有此義。     

二者、有義:法身但以真如為性,十八界中,唯有後三通無漏攝,由此佛身大定、智、悲三法增上,六、七、八識及相應品為自受用身[44]

平等性智[45]隨十地宜,現他受用身淨土相[46];成所作智[47]隨三乘宜,能起變化身淨土相。

此二身土,妙定生故,法界色攝,非佛五識,雖依此變,然麤細異,非五境攝。

成所作智或是第六、第七相應。

六相應者,觀自共相等,名妙觀察智[48];起化用者,名成事智[49]

前後別起,於理無違,同體用分,俱亦無失。

第七俱者,變他受用,名平等智;起變化者,名成事智。

佛恒在定,五識性散,前十五界在佛非有,雖轉五識得成事智,然成事智體非五識,如轉生死言得涅槃,然彼涅槃非五蘊攝。

      

三者、有義:如來功德身土,如應攝在蘊、處、界中,彼三皆通有漏、無漏,乃至廣說。

於此說中,略有四義:

一者、有義:《唯識》《佛地》皆作是說,清淨法界[50]是自性身[51]

《佛地經》說,清淨真如是自性身;

《攝大乘論》智殊勝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

《莊嚴論》說,轉第八識,得圓鏡智。

故合二法為自性身。

平等性智、妙觀察智為受用身。

《莊嚴》等,說平等性智於純淨土為諸菩薩現佛身故,說觀察智大集會中說法斷疑,現自在故,此顯二智為他受用。

《莊嚴》又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此顯二智為自受用。

成所作智為變化身[52]

《佛地經》說,成所作智於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

又智殊勝具攝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實智。     

此義不然。

《佛地經》說清淨法界為自性身,諸佛共有,是自性常,於十地中,分皆證得,若圓鏡智是自性身,便無是義。

《金光明》說:「如如、如如智皆名法身。」[53]

 

若有為德本,說圓鏡智是法身者,應同彼經四實智品皆是法身。

又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若成事智非受用者,應非轉識。

若成事智為變化者,《解深密經》問變化身為有心為無心,經應定答言化身有心,說佛五識為此身故。

如何經說:「不得言有心,無自依心故,不得言無心,有依他心故」[54]

由此化身,體非實智。

然觀佛身,理事有殊,麤細德別,體一用異,別說為三,寧分四智,各別成身?      

二者、有義:《成唯識》說,清淨法界為自性身;

《莊嚴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

《讚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

無著《金剛般若論》說,受持演說彼經功德,於佛法身為證得因,於餘二身為生起因。[55]

故彼經云:「一切諸佛法皆從此經出,一切如來從此經生。」[56]

 

諸經論說,究竟轉依,以為法身。

轉依即是清淨真如,故知法身,法界為性。

然說轉去藏識得者,謂由轉滅第八識中二障麤重,證得真如,顯法身故。

智殊勝中說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實性故,實非智攝。

受用身有二:

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

四智品中真實功德,鏡智所起,常遍色身,為自受用。

《莊嚴論》中,說大圓鏡智是受用佛;

《攝大乘》說,轉諸轉識得受用故。

雖轉藏識實得受用,《攝大乘》中,由說轉彼顯法身故,於得受用略不說之。

既說法身無生無滅,唯證因得,非色、心等,圓鏡智品與此相違。

若非受用,屬何身攝?

此受用身攝佛不共有為實德,故四智品實有色、心,皆自受用。 

平等智品所現佛身是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現隨類種種身相為變化身。

雖說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或智所起,彼說智名,體實非智。

但說平等智能現受用,成所作智現三業化身,不說二身即是二智,故二實智自受用攝,二所現相說為二身。

雖此二身皆四智相,四智所現,為十地聖、地前三乘所現身相,麤細有殊,別為二身。

然平等智現身相似,無我平等,顯法樂增,令他受用,但說平等所現佛身為他受用,成所作智現三業化增,但說成事智所現身相為變化身,故不違理。

三者、有義:《金光明經》第一卷[57]說:「云何菩薩了別化身?善男子!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為諸眾生修種種法,至修行滿,乃至廣說隨眾生意及隨行、界,不待、過時,乃至能現種種身相,是名化身。

 

善男子!是諸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乃至廣說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來相應如如、如如智願力故,是身得現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

 

善男子!為欲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為欲具足一切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前二種身是假名有,是第三身名為真有,為前二身作於本故。

 

由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

 

何以故?

 

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故,得清淨佛地故。

 

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

彼經意說,清淨法界及四智品常遍色身真實有為、無為功德,名為法身,有為、無為功德本故。

如來相應如如、如如智願力故,所現相好、項背[58]圓光,為地前三乘及十地菩薩所現之身,名為應身,為化三乘所現佛身及化十地他受用身,並名應身,應他機宜現佛身故。

修願行滿,不待時處,隨眾生類,現五趣身,是名化身,不現佛形而顯化故。

《佛地經》中,五趣化身亦化身攝,多現神通變化事故。

他受用身亦名應身。

自受用身自受法樂,非應機宜而顯現故,他受用身能令菩薩受法樂故,自他雖殊,受樂無別,合名受用。

自受用身雖是有為功德法本,非佛共有,是各別體,非法真性,非自性身,非是無為界功德本,不名法身。

《金光明》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四者、有義:《佛地論》說,清淨法界為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常遍色身真實功德為自受用身,三無數劫所修成故。

天親《般若》上卷論說,亦名報佛。

此為十地菩薩所現一分細相,為他受用,為諸菩薩受法樂故。

若為三乘有情所現一分麤相,為變化身,地前三乘所應見麤,非是修成真實功德,但化用故。

然此二身皆四智相,所化有情宜見麤細分成二類,地前三乘但依化用發心修行,而未能證廣大法樂,故此化身不名受用。

此六義中,其初三說,義理相違,如論自顯。

其第四義與第六說,文雖小異,兩理無違。

第四說中,隨二智增,說二身攝,非說二身唯二智現,乍[59]觀文別,義實無異。

第五經文,義理無爽。

由是褒貶,雖成六說,三理無謬。

    

第三、開合廢立者,

諸經論中,或總名一佛寶。

覺性[60]、覺相[61]、覺用[62]三種同覺滿故,合名為佛。

《涅槃經》等,唯說三寶真體同故,說一法身。

或說為二。

《寶性論》第三說:

「有二種法身:

 

一、寂靜法界身;

 

二、得彼因身。

 

所謂說法,彼習氣故,一、麤,二、細。

 

由依法界,為諸菩薩說深密法,依真諦說,名之為細;若說契經及應頌等種種差別,依世諦說,名之為麤。」

 

皆依法身,及由此說,當得法身。

法身因故,亦名法身。

即餘二身所起作用,同《唯識》說:「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佛地論》又說:

「一、生身;

 

二、法身。

 

自性、實報皆名法身,實功德故,諸功德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

 

他受、化身俱名生身,隨有情宜,現受生故。」

 

彼論又說:

「一、世俗佛,即變化身;

 

二、勝義佛,即法、報身。」

前隨劣意,現麤相故;後隨勝心,或現細相,或實體故。

天親《般若論》說:

一、真佛;

二、非真佛。

初是法身,後餘二身,本末異故。

《解深密經》《瑜伽》七十八[63]等,亦說有二:

一、法身;

二、解脫身。

「曼殊室利白言:『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

 

『善男子!不名法身,名解脫身。

 

解脫身故,說彼二乘與佛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

 

此說二乘二轉依果,菩提、涅槃,皆名解脫身,離煩惱障縛故;如來所得二轉依果,菩提、涅槃,合名法身,無量功德勝所依故。

《成唯識》云:「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64]
       

或說為三。

《金光明》說:

一、化身;

二、應身;

三、法身。

即彼經中,有七復次,說三所由:

一者、依應化身,說有餘涅槃。

所現之身,相似苦諦,有餘依故;依後法身,說無餘涅槃,一切餘依究竟盡故。

       

二者、依三身,說無住涅槃。

二身不實,念念不住,數數出現,以不定故,不住涅槃;法身真實,離相寂然,曾不出現,以常定故,不住生死。

前二義中,說有餘依不住涅槃,分應化身;由住無餘依及不住生死中,有法如如、如如智二,故亦分二。

然彼但是功德法本,合名法身;此為生類現佛、非佛,二相有殊,分為應化。

 

[1]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九:「復次,諸神境智或加行得,或生得。加行得者,如生此間異生、有學及與無學、諸菩薩等所有修果。生得者,謂生色界,由先修習為因緣故,後於此中生便即得。又有欲界諸天及人一分,福果所致,如曼馱多王等。又傍生趣如飛禽等,攝受如是眾同分故,如得神通。鬼趣一分亦復如是。又有咒術藥草威德亦如神通,如作幻惑厭禱起屍、半起屍等。即由如是差別道理,餘四神通所有差別,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2]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九:「復次,如熏修邊際第四靜慮以為依止,引發無諍及與願智,當知如來所有一切不共佛法妙智亦爾。餘神通等,一切靜慮以為依止,皆能引發。」

[3]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攝。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

[4]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問:如說三世三輪清淨,云何三世三輪清淨?答:由遍計所執自性故,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平等平等以如實慧正觀察時,於過去、未來、現在法中,無有顧戀希望染著,是名三世三輪清淨。」

[5]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云何一切及一切種?頌曰:

        一切一切種,三相與三輪,

        謂名相染淨,及俱非二種。

    論曰:一切者,謂三輪:一、所知境;二、能知智;三、能知者。一切種者,謂三相:一、名相;二、染淨;三、俱非。名者,謂假立等十二種名。相者,謂自相及共相。染者,謂染汙法。淨者,謂諸善法。俱非者,謂無覆無記法。」

[6] 勘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6:「如是,如來及諸菩薩,所有神通、記說、教誡三種勝輪,作用無礙遍諸世界,利樂一切所化眾生。令諸眾生不異歸趣,不共一切世間眾生,不共一切聲聞、獨覺,能令眾生斷滅生死諸苦惱法,證得安樂菩提涅槃,是名為輪。如是名為諸佛、菩薩無塵垢行輪。」(CBETA 2019.Q4, T13, no. 411, p. 755b23-29)

[7] 勘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6:「善男子!有依行輪,是何句義?言有依者,名有執取、有我所依、有所攝受、有所繫屬。行謂:蘊行、界行、處行、有繫屬行。輪謂:教授、教誡之輪;如轉輪王所乘車輪、或首行輪。如是一切聲聞、獨覺,依止此輪求涅槃道,故此二種非大乘器。所以者何?由彼依止下劣行故,非大乘器。由彼執取自諸蘊行,驚怖、厭患、自求解脫一切憂苦,不求解脫一切有情而修行,故非大乘器。由彼依止自諸界行,驚怖、厭患、自求解脫一切憂苦,不求解脫一切有情而修行,故非大乘器。由彼攝受自諸處行,驚怖、厭患、自求解脫一切憂苦,不求解脫一切有情而修行,故非大乘器。由彼繫屬有繫屬行,於諸有情不樂攝受,無有慈悲有繫屬,故非大乘器。由彼觀他具受眾苦捨而不救,但為自身求解脫,故非大乘器。由彼自斷諸煩惱首,不樂斷除一切有情諸煩惱首,非大乘器。由彼不能馭大乘輪趣菩提,故非大乘器。由彼不能隨大光輪趣菩提,故非大乘器。由彼憙樂獨一無侶入涅槃城而修行,故非大乘器。」(CBETA 2019.Q4, T13, no. 411, p. 754a7-28)

[8]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名為能有所證?謂能證得勝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斷想、離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膖脹想、噉食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鎖想、觀察空想。復能證得最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後非想非非想處。又能證得慈悲喜捨,或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漢,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三神變者:一、神力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導神變。如是名為能有所證。」

[9]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復有諸相圓滿教授。其事云何?謂由三種神變教授。三神變者: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10]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名為能有所證?謂能證得勝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斷想、離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膖脹想、噉食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鎖想、觀察空想。復能證得最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後非想非非想處。又能證得慈悲喜捨,或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漢,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三神變者:一、神力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導神變。如是名為能有所證。」

[11] 鎮ㄓㄣˋzhèn,壓制、壓服。如:「鎮邪」。漢·王符·潛夫論·愛日:「治訟若此為務,助豪猾而鎮貧弱也。」

[12] 遏ㄜˋè,阻止、禁絕。詩經·大雅·民勞:「式遏寇虐,憯不畏明。」元史·卷一七四·夾谷之奇傳:「歲大旱,有司議平穀價,以遏騰涌之患。」

[13] 勘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6:「「云何名為無取行輪?謂於諸法無所罣礙,猶如日光普照一切,三乘根器隨其所宜,宣說正法無所執著。謂諸如來,為諸眾生說如是法,猶如虛空無差別相,以無量定遊戲自在莊嚴住持,為諸眾生說微妙法無所執著。具大甲冑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為他說法亦復如是。謂說諸法非有、非空;非即色空、非離色空,乃至非即識空、非離識空;非即眼空、非離眼空,乃至非即意空、非離意空;非即色空、非離色空,乃至非即法空,非離法空;非即眼識空、非離眼識空,乃至非即意識空、非離意識空。非即欲界空、非離欲界空,乃至非即虛空無邊處空、非離虛空無邊處空,非即識無邊處空、非離識無邊處空,非即無所有處空、非離無所有處空,非即非想非非想處空、非離非想非非想處空。非即四念住空、非離四念住空,乃至非即八支聖道空、非離八支聖道空,非即緣起法空、非離緣起法空,非即三不護空、非離三不護空,非即四無所畏空、非離四無所畏空,非即十力空、非離十力空,非即十八不共法空、非離十八不共法空,非即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空、非離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空,非即涅槃空、非離涅槃空。是名,如來及諸菩薩,為諸眾生宣說處中微妙正法。」(CBETA 2019.Q4, T13, no. 411, p. 755b29-c25)

[14]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攝。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

[15] 勘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7:「契經說有三種示導,彼於六通以何為體?頌曰:

 第一四六導,  教誡導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樂果故。

論曰:三示導者,一神變示導、二記心示導、三教誡示導。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為其自性,唯此三種引所化生令初發心最為勝故,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處中者令發心故。能示能導得示導名。又唯此三令於佛法如次歸伏、信受、修行,得示導名,餘三不爾。於二示導,教誡最尊,唯此定由通所成故,定能引他利樂果故。謂前二導呪術亦能,不但由通故非決定。如有呪術名健馱梨,持此便能騰空自在。復有呪術名伊剎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教誡示導除漏盡通,餘不能為,故是決定。又前二導有但令他暫時迴心,非引勝果。教誡示導亦定令他引當利益及安樂果,以能如實方便說故。由是教誡最勝非餘。」(CBETA 2019.Q4, T29, no. 1558, p. 143c3-21)

[16] 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一:「善權化導不思議者,顯業義,謂以超非一切智境神通、記說、教誡變現等無量調伏方便,導引可化有情,令心界清淨故。」

[17]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復有諸相圓滿教授。其事云何?謂由三種神變教授。三神變者: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18] 勘 《十地經論》卷5:「諸神通者,四通明智,第五明見。初一神通,身業清淨。天耳、他心智二通,口業清淨。宿命、生死智二通,意業清淨。一身通,能到眾生所。天耳、他心二通,能知說法音聲義故,以知他心故,隨種種言音皆能盡知。依於此義,種種異名說,隨眾生用故。去來二通,盡知眾生過去未來所應受化故。」(CBETA 2019.Q4, T26, no. 1522, p. 157a11-18)

[19] 遮ㄓㄜzhē止ㄓˇzhǐ,攔阻、阻止。如:「他們正要打架,我連忙上前遮止。」

[20] 諫ㄐㄧㄢˋjiàn,用言語或行動勸告別人改正錯誤。如:「勸諫」、「規諫」。孟子·萬章下:「君有大過則諫。」新唐書·卷九十七·魏徵傳:「臣以事有不可,故諫。」

[21] 誨ㄏㄨㄟˋhuì,教導、勸導。如:「教誨」、「誨人不倦」。左傳·襄公三十年:「我有子弟,子產誨之。」

[22] 訶ㄏㄜhē,大聲斥責、怒罵。後漢書·卷八十·文苑傳下·禰衡傳:「而衡言不遜順,祖慚,乃訶之。」晉書·卷五十三·愍懷太子傳:「成都王穎見而訶謐,謐意愈不平。」通「呵」。

[23] 擯ㄅㄧㄣˋbìn,遺棄、排斥。如:「擯於門外」、「擯而不用」。後漢書·卷八十·文苑傳下·趙壹傳:「而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乃作解擯。」章懷太子·注:「擯,斥也。」

[24]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名為能有所證?謂能證得勝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斷想、離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膖脹想、噉食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鎖想、觀察空想。復能證得最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後非想非非想處。又能證得慈悲喜捨,或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漢,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三神變者:一、神力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導神變。如是名為能有所證。」

[25]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云何諸佛菩薩威力與聲聞、獨覺有共不共?略由三相應知不共:一者、微細故;二者、品類故;三者、界故。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諸有情類,及無量無數威力方便,如所應作諸利益事,皆如實知,無不能作,是名微細。一切品類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類。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為威力境,是名為界。聲聞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為神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除上所說,所餘諸佛菩薩威力,當知麤相與諸聲聞、獨覺等共。如是諸佛菩薩威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何況所餘一切天人、異生、外道。」

[26] 勘 《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述曰:此釋也。於中兩重展轉釋前。此初也。謂何以故無定法可說,內既不可說,於外亦不可取,故於外若有可取,是應於內亦有可說,既無可取,明無可說也。「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者,謂愚夫執人法為有,名之為法,撥圓成是無,名非法;聖者達人法為無,名為非法,了圓成為有,名非非法,法身寂淨不可說非法,亦不可說非非法也。故論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應化既非真佛真說,即明亦是假佛假說也。於內既無二說,於聖者亦不二取,謂取法及非法也。真理離言,無其說相故,何故釋中但言說不言證?論云:「若不證者,即不能說。」故謂要先證方能說也。」

[27] 勘 如《攝大乘論釋》卷第十三:「論曰:於世間富樂及於三乘,由種種教化方便勝能,能安立彼於正教,是廣大轉功德。

    釋曰:富樂,是三界善道。先令得世間善道,後令得三乘聖道,以三輪化度,令住正法。

    何法為大菩提自性轉依?異二乘是大菩提自性。此轉依應知有四相:一、生起依止為相;二、永不生依止為相;三、成熟思量所知果為相;四、法界清淨為相。生起依止為相者,是佛相續所攝,出世道依止。若不爾,未至此轉依,佛聖道不成,不應道理。若佛道離此轉依成,依未轉道應先成。永不生依止為相者,一切惑及習氣永不生依止。若不爾,因緣已聚集,未至此轉依,諸惑及習氣永不生不成,不應道理。成熟思量所知果依止為相者,成熟尋思及善通達所知真如,所知實際果。若不爾,諸佛自性應更尋思,應更滅障。法界清淨為相者,伏滅一切相,最清淨法界所顯。若不爾,諸佛自性應無常,應可思;佛自性常住,不可思為相,亦不可說。」

[28] 勘 《佛地經論》卷第七:「經曰: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

    論曰:有義:此顯五法所成三身差別。有義:此顯六種相中差別之相。雖諸如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自性法者,即是如來初自性身,體常不變,故名自性。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即是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變化,即是後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體義、依義、眾德聚義,總名為身。如是略釋三身名義。

    又法身者,究竟轉依真如為相,一切佛法平等所依,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顯,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微妙難測,滅諸分別,絕諸戲論。故契經言,諸佛法身,不應尋思,非尋思境,超過一切尋思戲論。受用身者,一切功德圓滿為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一切如來各別自體微妙難測,居純淨土,任運湛然,盡未來際,自受法樂,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令大菩薩亦受法樂。變化身者,一切神變圓滿為相,一切化用共所集成,示現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引,一切如來各別化用微妙難測,居淨穢土,現種種形,說種種法,成熟下位菩薩、二乘及異生眾,令入大地,出離三界,脫諸惡趣。如是略釋三身相用。」

[29] 勘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二:「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云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30] 勘 《佛地經論》卷第七:「自性法者,即是如來初自性身,體常不變,故名自性。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即是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變化,即是後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體義、依義、眾德聚義,總名為身。如是略釋三身名義。」

[31] 勘 《成唯識論》卷第十:「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32] 勘 《攝大乘論釋》卷第九:「論曰: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云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眾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睹史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證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

    釋曰:由斷所斷,獲得無垢無罣礙智,故斷殊勝無間,次說果智殊勝。自性身中,非假所立,故名自性;是所依止,故名為身。法性即身,故名法身;或是諸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言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者,謂於一切法得自在轉,亦所依止,故名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或依持業釋。

    受用身中,依法身者,由有彼故,而得有此。種種諸佛眾會所顯者,謂有佛土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由此了知,故名所顯,即是西方極樂土等。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者,謂於清淨佛國土中,受用種種大乘法樂,領解義故。或於清淨佛國土中,受用種種金銀等寶,諸佛菩薩展轉受用妙色身等,及受經等種種法義,安立自相及共相故。何者所依?復是誰依?謂前無垢無罣礙智,由此妙智增上力故,能令安住不可思議解脫,已入大地諸大菩薩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相現智生。

    變化身中,依法身者,如前已說,謂由果智殊勝力故,從睹史多天宮現沒,乃至涅槃,此即能令餘相續中與人同分識相生起。」

[33] 勘 《成唯識論》卷第十:「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34] 勘 《佛地經論》卷第七:「經曰: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

    論曰:有義:此顯五法所成三身差別。有義:此顯六種相中差別之相。雖諸如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自性法者,即是如來初自性身,體常不變,故名自性。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即是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變化,即是後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體義、依義、眾德聚義,總名為身。如是略釋三身名義。

    又法身者,究竟轉依真如為相,一切佛法平等所依,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顯,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微妙難測,滅諸分別,絕諸戲論。故契經言,諸佛法身,不應尋思,非尋思境,超過一切尋思戲論。受用身者,一切功德圓滿為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一切如來各別自體微妙難測,居純淨土,任運湛然,盡未來際,自受法樂,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令大菩薩亦受法樂。變化身者,一切神變圓滿為相,一切化用共所集成,示現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引,一切如來各別化用微妙難測,居淨穢土,現種種形,說種種法,成熟下位菩薩、二乘及異生眾,令入大地,出離三界,脫諸惡趣。如是略釋三身相用。」

[35] 勘 《成唯識論》卷第十:「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

[36] 勘 《佛地經論》卷第七:「經曰: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論曰:有義:此顯五法所成三身差別。有義:此顯六種相中差別之相。雖諸如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自性法者,即是如來初自性身,體常不變,故名自性。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即是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變化,即是後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體義、依義、眾德聚義,總名為身。如是略釋三身名義。」

[37] 勘 《成唯識論》卷第十:「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38] 勘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二:「善男子!云何菩薩了知應身?謂諸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為除身見眾生怖畏、歡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是身得現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

[39] 勘 《佛地經論》卷第七:「變化,即是後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

[40] 勘 《成唯識論》卷第十:「《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來豈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

    有義:如來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離諸分別,絕諸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故與彼說,理不相違。

    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攝。非佛五識,雖依此變,然麤細異,非五境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說佛心恒在定故,論說五識性散亂故。成所作智何識相應?第六相應,起化用故。與觀察智性有何別?彼觀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別。此二智品應不並生,一類二識不俱起故。許不並起,於理無違,同體用分,俱亦非失。或與第七淨識相應,依眼等根,緣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別。謂淨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攝;起變化者,成事品攝。豈不此品轉五識得?非轉彼得,體即是彼。如轉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死攝。是故於此,不應為難。

    有義:如來功德身土,如應攝在蘊、處、界中,彼三皆通有漏、無漏。《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麤淺境說,非說一切。謂餘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後三通無漏攝。佛成就者,雖皆無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攝。然餘處說,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應爾。所以者何?說有為法,皆蘊攝故;說一切法,界、處攝故;十九界等,聖所遮故。若絕戲論,便非界等,亦不應說即無漏界、善、常、安樂、解脫身等。又處處說轉無常蘊,獲得常蘊,界、處亦然。寧說如來非蘊、處、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說。又說五識性散亂者,說餘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純無漏。

    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內證故;非諸世間喻所喻故。

    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隱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二種皆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俱說為善。論說處等,八唯無記,如來豈無五根、三境?此中三釋,廣說如前。一切如來身土等法,皆滅、道攝,故唯是善。聖說滅、道唯善性故,說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識所變有漏不善、無記相等,皆從無漏善種所生,無漏善攝。

    此又是常,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說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故,亦說為常。非自性常,從因生故;生者歸滅,一向記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然四智品由本願力,所化有情無盡期故,窮未來際無斷無盡。

    此又安樂,無逼惱故。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逼惱,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俱名安樂。

    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

    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

    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以五法性攝三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故;中二智品攝受用身,說平等智於純淨土為諸菩薩現佛身故,說觀察智大集會中說法斷疑,現自在故,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後一智品攝變化身,說成事智於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又智殊勝,具攝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實智。

    有義:初一攝自性身,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說佛法身無生滅故;說證因得,非生因故;又說法身諸佛共有,遍一切法,猶若虛空,無相無為,非色、心故。然說轉去藏識得者,謂由轉滅第八識中二障麤重,顯法身故。智殊勝中說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實性故。自性法身雖有真實無邊功德,而無為故,不可說為色、心等物。

    四智品中真實功德,鏡智所起,常遍色身,攝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現佛身,攝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現隨類種種身相,攝變化身。說圓鏡智是受用佛,轉諸轉識得受用故。雖轉藏識亦得受用,然說轉彼顯法身故,於得受用略不說之。又說法身無生無滅,唯證因得,非色、心等,圓鏡智品與此相違。若非受用,屬何身攝?又受用身攝佛不共有為實德,故四智品實有色、心,皆受用攝。又他受用及變化身皆為化他方便示現,故不可說實智為體。雖說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或智所起,假說智名,體實非智。但說平等、成所作智,能現受用、三業化身,不說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攝。

    然變化身及他受用雖無真實心及心所,而有化現心、心所法,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若不爾者,云何如來現貪、瞋等?久已斷故。云何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故。由此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說如來成所作智化作三業;又說變化有依他心,依他實心,相分現故。雖說變化無根、心等,而依餘說,不依如來。又化色根、心、心所法,無根等用,故不說有。

    如是三身,雖皆具足無邊功德,而各有異。謂自性身唯有真實常樂我淨,離諸雜染,眾善所依,無為功德,無色、心等差別相用;自受用身具無量種妙色、心等真實功德;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具無邊似色、心等利樂他用化相功德。

    又自性身正自利攝,寂靜安樂,無動作故;亦兼利他,為增上緣,令諸有情得利樂故;又與受用及變化身為所依止,故俱利攝。自受用身唯屬自利,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屬利他,為他現故。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攝,雖不可說形量小大,然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

    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量,身量亦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雖不可說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說言遍一切處。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自性身土,一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身及所依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閡。餘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為身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閡,展轉相雜,為增上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為現神通說法饒益。於不共者,唯一佛變。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性法爾更相繫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爾,多佛久住世間,各事劬勞,實為無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此諸身土,若淨若穢,無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俱善無漏。純善無漏因緣所生,是道諦攝,非苦、集故。蘊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緣雜引生故。有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皆是有漏,純從有漏因緣所生,是苦、集攝,非滅、道故。善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緣雜引生故。蘊等同異,類此應知。不爾,應無五、十二等。

     然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不爾,唯識理應不成,許識內境俱實有故。或識、相、見等從緣生,俱依他起,虛實如識。唯言遣外,不遮內境,不爾,真如亦應非實。內境與識既並非虛,如何但言唯識非境?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或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沉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令自觀心,解脫生死,非謂內境如外都無。

    或相分等,皆識為性,由熏習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此中識言,亦說心所,心與心所定相應故。」

[41] 勝義諦 p1102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三頁云: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諦。

二解 瑜伽九十二卷十三頁云:云何勝義諦?謂卽於彼諦所依處,有無常性;廣說乃至有緣生性。如前廣說。如無常性,有苦性等、當知亦爾。

三解 顯揚二卷一頁云:勝義諦者: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心心法等。

四解 顯揚十九卷七頁云:若清淨所緣,若清淨性,若彼方便,皆名勝義諦。

五解 俱舍論二十二卷十頁云:若物異世俗諦名勝義諦。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餘,彼覺仍有。應知彼物名勝義諦。如色等物,碎至極微,或以勝慧析除味等;彼覺恒有。愛等亦然。此真實有,故名勝義。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實非虛;名勝義諦。先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出世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如此餘智所取諸法、名世俗諦。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2] 詎ㄐㄩˋjù,豈、何,表示反問的語氣。如:「詎料」、「詎知」。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十三首之十:「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南朝陳·陰鏗·渡青草湖詩:「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

[43] 世俗諦 p0508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三頁云:卽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諦。

二解 瑜伽九十二卷十三頁云:云何世俗諦?謂卽於彼諦所依處,假想安立我,或有情,乃至命者,及生者等。又自稱言:我眼見色,乃至我意知法。又起言說,謂如是名,乃至如是壽量邊際。廣說如前。當知此中唯有假想,唯假自稱,唯假言說,所有性相作用差別;名世俗諦。

三解 顯揚二卷一頁云:世俗諦者;謂名句文身,及依彼義一切言說,及依言說所解了義。又曾得世間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義。

四解 顯揚五卷五頁云:論曰:初世俗諦、說我,說法,及說作用。說我者:謂說有情、命者、生者、補特伽羅、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說法者:謂說色、受、如是等。說作用者:謂說能見、能聞、能生、能滅、如是等。是謂世俗諦,應知。此雖非實有;然依世俗故說有。問:若世俗諦非勝義故有;為何義故說?答:為隨餘故說。謂為欲隨順勝義諦故,說世俗諦。

五解 顯揚十九卷六頁云:一切言說,及因彼意解所得義,皆名世俗諦。

六解 俱舍論二十二卷十頁云:論曰:若彼物覺,彼破便無;彼物應知名世俗諦。如瓶被破為碎瓦時,瓶覺則無。衣等亦爾。又若有物,以慧析餘,彼覺便無;亦是世俗。如水被慧析色等時,水覺則無。火等亦爾。卽於彼物未破析時,以世想名,施設為彼。施設有故;名為世俗。依世俗理,說有瓶等是實非虛;名世俗諦。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4] 自受用身 p0600成唯識論十卷十五頁云:一、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廣大法樂。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5] 平等性智 p0533成唯識論十卷八頁云: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又云: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又云: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來第七,緣藏識故。有義,但緣真如為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緣真俗為境。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

二解 世親釋九卷二十頁云:平等性智者:謂先通達真法界時,得諸有情平等心等;應知此中究竟清淨。

三解 佛地經論三卷四頁云:平等性智者: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妙觀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四解 佛地經論五卷七頁云:平等性智者:由十種相圓滿成就,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圓滿成故;弘濟大慈平等法性圓滿成故;無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一切眾生敬受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修殖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圓滿成故。如彼論五卷七頁至十四頁廣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6] 他受用身土 p0488佛地經論一卷九頁云: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為令地上諸菩薩眾,受大法樂,進修勝行,隨宜而現。或勝或劣,或大或小,改轉不定。如變化土。如是淨土,以有邊故;地上菩薩、及諸如來,皆測其量。但就地前,言不能測。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7] 成所作智 p0665佛地經論三卷四頁云:成所作智者:謂能徧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為成所作智。

  二解 佛地經論六卷七頁云:論曰:成所作智,應知成立如來化身。此復三種。一者、身化,二者、語化,三者、意化,第一身化,復有三種。一、現神通化,二、現受生化,三、現業果化。第二語化,亦有三種。一、慶慰語化,二、方便語化,三、辯揚語化。第三意化,復有四種。一、決擇意化,二、造作意化,三、發起意化,四、受領意化。成所作智,能起如是三業化用。此化三業;卽是化身。應知此中以用顯體。非此三業卽是智體。但是智上所現相分。成所作智增上緣力,擊發鏡智相應淨識,令現如是三業化用;自亦能現。如彼卷七頁至十六頁廣說。

  三解 世親釋九卷二十頁云:成所作智者:謂能示現從覩史多天宮而沒,乃至涅槃、種種佛事,皆得自在。

  四解 成唯識論十卷九頁云: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又云: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又云: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徧緣三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徧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於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8] 妙觀察智 p0701佛地經論三卷四頁云:妙觀察智者:謂於一切境界差別,常觀無礙。攝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諸妙定等。於大眾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斷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為妙觀察智。

  二解 世親釋九卷二十頁云:妙觀察智者:謂如藏主、如其所欲,隨於何等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作意思惟;卽能自在無礙智轉。

  三解 成唯識論十卷九頁云: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又云: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又云: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9] 成事智 (術語)四智又五智之隨一,成所作智之略稱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0] 清淨法界 p0961佛地經論三巻三頁云:清淨法界者:謂離一切煩惱所知客塵障垢;一切有為無為等法無倒實性;一切聖法生長依因;一切如來真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無生無滅。猶如虛空,徧一切法。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證二空無我所顯真如為其自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如是名為清淨法界。

二解 佛地經論三巻十三頁云: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捨離;而不為色過所染汙。如是如來清淨法、。雖遍一切眾生心性;由真實故,不相捨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又如虛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而此虛空、無有起作。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清淨法界、無有起作。又如虛空、種種色相、現生現滅;而此虛空、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眾生事,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又如虛空、種種色相、現增現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顯示如來甘露聖教、有增有減;而淨法界、無增無減。又如虛空、十方色相、無邊無盡。是虛空界,無邊盡故。而此虛空、無去無來,無動無轉。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眾生利益安樂種種作用無邊無盡。清淨法界、無邊盡故;而淨法界、無去無來無動無轉。又如虛空、三千世界現壞現成,而虛空界、無壞無成。如是如來淨法界中,現無量相,成等正覺;或復示現入大涅槃;而淨法界、非成等覺,非入寂滅。又如依空、種種色相、壞爛燒燥變異可得;而虛空界、非彼所變,亦無勞弊。如是依止如來淨界、眾生界內種種學處身語意業毀犯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變異,亦無勞弊。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帝釋眷屬、乃至日月種種可得;而虛空界、非彼諸相。如是依止如來淨界,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解脫智見諸蘊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諸相。又如空中,種種因緣、展轉生起三千大千無量世界周輪可得;而虛空界、無所起作。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具無量相諸佛眾會周輪可得;而淨法界、無所起作。如彼論三巻十三頁至四巻十頁廣釋。

三解 佛地經論七巻一頁云:謂一切法空無我性所顯真如永離二障,本性清淨;今復離染,能為一切善法所依;是故說名清淨法界。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51] 自性身 p0597攝論三卷十四頁云: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

  二解 成唯識論十卷十五頁云: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卽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三解 佛地經論七卷十二頁云:自性法者:卽是如來初自性身。體常不變,故名自性。

  四解 無性釋一卷六頁云:一、自性身。卽是無垢無罣礙智,是法身義。今此與彼無分別智,有何差別?如是二種所有分別,俱不行故。彼有對治,當有所作。此是彼果,所作已辦。如是差別。

  五解 無性釋九卷五頁云:自性身中,非假所立,故名自性。是所依止,故名為身。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52] 變化身 p1464攝論三卷十四頁云: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覩史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證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

二解 無性釋一卷七頁云:三、變化身。卽是後得智之差別。卽能變化、名變化身。此增上力之所顯現;卽智差別。謂由此故,摧伏他論;與諸菩薩、共受法樂,無有斷絕;成辦初業諸煩惱眾、諸聲聞等、所應作事。譬如眼識,了受諸色。彼若無者;此亦應無。

三解 佛地經論七卷十二頁云:變化卽是後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體義、依義、眾德聚義、總名為身。又云:變化身者:一切神變圓滿為相。一切化用共所集成。示現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引一切如來各別化用。微妙難測,居淨穢土,現種種形,說種種法,成熟下位菩薩二乘及異生眾,令入大地,出離三界,脫諸惡趣。又云:經論皆說化身,為化地前眾生,現種種相。既是地前眾生境界;故知非是真實功德。但是化用。經論唯說成所作智,能起化業,非卽化身。雖三種身、智殊勝攝;法身是智所依證故,化身是智所起用故;似智現故,假說為智。亦無有過。又云:變化身者:亦非願力,為化地前諸有情故;現變化身。通色非色。非色卽是變化意業。力無畏等諸功德相,無形質故,無有形量。色者、變化身語業等。隨時隨處,隨眾所宜,所現身形,其量不定。如經廣說。

四解 成唯識論八卷十四頁云:不思議變易生死,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化故。

五解 成唯識論十卷十五頁云: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53] 勘 《合部金光明經》卷1:「「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了別法身?為欲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為欲具足一切諸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CBETA 2019.Q4, T16, no. 664, p. 363a4-6)

[54]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八:「「世尊!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為無心耶?」

   「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55] 勘 此處引《佛地經論》卷第七:「有義:初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及為地上菩薩所現一分細相,攝受用身;若為地前諸菩薩等所現一分麤相化用,攝變化身。諸經皆說,清淨真如為法身故。《讚佛論》說,如來法身無生滅故;《莊嚴論》說,佛自性身本性常故;《能斷金剛般若論》說,受持演說彼經功德,於佛法身為證得因,於餘二身為生因故。諸經論說,究竟轉依,以為法身。轉依即是清淨真如,非對治道,故知法身唯淨法界真如為性。

    《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是受用佛;《攝大乘》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然說轉去阿賴耶識,得法身者,此說轉去第八識中二障種子,顯得清淨轉依法身,非說鏡智,以說鏡智是受用故。又受用身略有二種:一、自受用,三無數劫修所成故;二、他受用,為諸菩薩受法樂故。是故四智相應共有及一分化為受用身。

    經論皆說,化身為化地前眾生,現種種相。既是地前眾生境界,故知非是真實功德,但是化用。經論唯說,成所作智能起化業,非即化身。雖三種身,智殊勝攝,法身是智所依證故,化身是智所起用故,似智現故,假說為智,亦無有過。」

[56] 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2:「金剛分言。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一切如來從此經生。是故三佛俱是菩提。理趣分說。信學此經速能滿足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故三菩提皆由此得。」(CBETA 2019.Q4, T33, no. 1710, p. 542a9-12)

[57] 勘 《合部金光明經》卷1:「「云何菩薩了別化身?善男子!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是諸修法至修行滿,修行力故而得自在。自在力故,隨眾生心、隨眾生行、隨眾生界多種了別,不待時、不過時,處所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現種種身,是名化身。

「善男子!是諸佛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為通達生死涅槃一味故、身見眾生怖畏歡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來相應如如。如如智願力故,是身得現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了別法身?為欲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為欲具足一切諸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前二種身是假名有,是第三身名為真有,為前二身而作本故。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何以故?一切諸佛智慧具足故、一切煩惱究竟滅盡故、得清淨佛地故,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故。」(CBETA 2019.Q4, T16, no. 664, pp. 362c22-363a11)

[58] 項ㄒㄧㄤˋxiàng背ㄅㄟˋ,項,頸項。背,背脊。

[59] 乍ㄓㄚˋzhà,初、剛剛。如:「乍暖還寒」、「新來乍到」、「霪雨乍晴」。

[60] 勘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取共許者將以為喻,於其相應時、處住者,咸共生其無異相故。緣色等心以外一事而為其因,如同學類依教者心,依增上識,此得生起,隨其自相,作用生故。故知離識別有色等,此不應有,更應成立無髮等用。彼相之覺,猶如夢覺,是覺性故。」

[61] 勘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由相故差別者,自證覺相是佛寶,證覺果相是法寶,由隨他教,正修行相是僧寶。」

[62] 勘 《說無垢稱經疏》卷四本:「空理義云,文段雖同,義意全別。菩提者,真諦空性。理空為斷菩提,心空為智菩提。應理義云,真如為斷菩提,斷之性故;無分別慧為智菩提,有智用故。菩提覺義,覺性覺用,俱名覺故,引教如前。八句明斷菩提中,分三:初一句,總談離相;次六句,別談離相;後一句,總成離相。此初也。」

[63]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八:「「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

    「善男子!不名法身。」

    「世尊!當名何身?」

    「善男子!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如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我當云何應知如來生起之相?」

    「善男子!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64] 勘 《成唯識論》卷第十:「後究竟位,其相云何?頌曰: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線上請書:

樂天Kobo

Readmoo讀墨

 

相關內容: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8.《法華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9.《法華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0.《法華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1.《金剛般若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2.《淨名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3.《維摩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4.《金光明經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5.《涅槃經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6.《觀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7. 《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A064. 《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新編

A065. 《中論》新編

【出版】《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

A067.《百論》新編

A069.《廣百論本》新編

A070.《大乘廣百論釋論》新編

 

 

推薦閱讀:

A074.《大乘中觀釋論》新編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關於玄奘三藏於印度會破中觀宗的論據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中論研習》中觀根本論〈青目釋直譯〉試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1《摩訶止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2《法華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3《妙法蓮華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4《觀音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5《觀音義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6《金光明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7《金光明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8《四念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9《法界次第初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0《方等三昧行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1《法華三昧懺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2《六妙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3《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4《禪門章》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5《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6《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7《普賢菩薩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8《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9《四教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0《觀心論》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2 《三觀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3《觀心食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5《維摩羅詰經文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6《維摩經玄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7 《五方便念佛門》新編

200 天台八教大意 疏文斷句

209 天台四教集解 疏文斷句

210 天台四教儀備釋 疏文斷句

197 大乘止觀法門 疏文斷句

202 摩訶止觀義例 疏文斷句

203 摩訶止觀義例纂要 疏文斷句

204 摩訶止觀義例隨釋 疏文斷句

205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疏文斷句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一)前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二)〈總料簡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三) 〈五心章〉、〈唯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四)〈諸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五)〈諸藏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六)〈十二分章〉、〈斷障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七)〈二諦義〉

 

 

唯識宗:

A001.《瑜伽師地論》新編 彌勒菩薩等造

A006.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解譯

A045.《瑜伽師地論釋》新編

A125.《瑜伽師地論記》新編

170 瑜伽師地論略纂 疏文斷句

A021.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新編

A022.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新編

A023.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新編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

A005.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A004. 《成唯識論》新編

A024. 《大乘唯識論》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7. 《唯識二十論》新編

A038. 《唯識二十論述記》新編

A039. 《唯識三十論頌》新編

A040.《唯識論》新編

A128.《唯識義林》略解

A130.《成唯識論述記序釋》新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十)

唯識對法(一)

唯識對法(二)

唯識對法(三)

唯識對法(四)

唯識對法(五)

唯識對法(六)

唯識對法(七)

唯識對法(八)

唯識對法(九)

唯識隨筆 三十七篇

A129.《略述法相義》新編

A015. 《三自性論》新編

A016. 《三無性論》新編

A017. 《大乘五蘊論》新編

A018. 《大乘成業論》新編

A019. 《大乘百法明門論》新編

A020.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新編

A025. 《大乘莊嚴經論》新編

A026. 《大乘廣五蘊論》新編

A027. 《中邊分別論》新編

A028. 《六門教授習定論》新編

A029. 《方便心論》新編

A030. 《因明入正理論》新編

A031. 《因明入正理論疏》新編

A032. 《因明正理門論本》新編

A033. 《如實論反質難品》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5. 《佛地經論》新編

A036. 《取因假設論》新編

A042. 《無相思塵論》新編

A043.《集量論略解》新編

A044.《業成就論》新編

A046. 《解捲論》新編

A047.《轉識論》新編

A048. 《攝大乘論》(佛陀扇多)新編

A049. 《攝大乘論》(真諦) 新編

A050.《攝大乘論本》新編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4. 《辯中邊論》新編

A055.《辯中邊論述記》新編

A056. 《顯揚聖教論》新編

A057.《顯識論》新編

A058. 《觀所緣緣論》新編

A059. 《觀所緣論釋》新編

A060. 《觀總相論頌》新編

A062.《金剛般若經贊述》新編

A090.《大寶積經論》新編

A09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新編

A092.《彌勒菩薩所問經論》新編

A093.《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新編

A094.《涅槃論》新編

A095.《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新編

A096.《遺教經論》新編

A097.《⽂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新編

A098.《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新編

A099.《轉法輪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0.《三具足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1.《⼤乘四法經釋》新編

A126.《解深密經疏》疏文斷句

168 妙法蓮華經玄贊 疏文斷句

22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疏文斷句

22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疏文斷句

230 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1 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2 解深密經 疏文斷句

233 深密解脫經 疏文斷句

234 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本) 疏文斷句

235 大乘密嚴經(不空本) 疏文斷句

236 注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唯識文章: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簡表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序文

關於大乘是佛說、南傳菩薩道以及唯識法義與淨土的關係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唯識宗談如來藏義》

唯識宗的聖典《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出版隨談

《成唯識論述記》因明立量整理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日本唯識宗第一人 道昭法師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出版】《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若謂唯識宗不許有色者

《成唯識論》編後感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為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心義

《成佛正因》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

《成佛正因》第八藏識非佛正因,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

《成佛正因》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

《成佛正因》受用身非自性身義

《成佛正因》捨離煩惱、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

《成佛正因》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

《成佛正因》約所依真如性,故說為常義

《成佛正因》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無漏種子殊勝義

《成佛正因》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

《成佛正因》真如界非為性種性,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

《成佛正因》真如若能生,即是無常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無種而能生,違多聖教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執體空能生一切法,則同於無因論義

《成佛正因》真如能生無漏法,既違緣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生因,生因是無常法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種子能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作種子,有四過失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三種如來藏義

《成佛正因》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

《成佛正因》了因、正因、生因辨義

《成佛正因》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

《成佛正因》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

《成佛正因》事佛性,有即本有義

《成佛正因》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

《成佛正因》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

《成佛正因》有漏熏習位,已有無漏心種子義

《成佛正因》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成佛正因》不定性二乘成佛義

《成佛正因》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

 

 

(圖片說明:日本神奈川縣鎌倉長谷觀音寺內之佛菩薩像一景。由日本 行基菩薩所設。)

 

 

learning

搜尋本站

請書

 

googleplay

前往:Google Play圖書

kobo 線上請書

k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