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門明義:序王第一、簡名第二、辨宗體第三、論因果第四、明淨土第五、論緣起第六。 第一、序王,如前。 第二、簡名義。此經題目,凡有四階:第一、佛說;第二、觀;第三、無量壽佛;第四、經。約此四階,以三雙明義:能說所說為第一雙,「佛說」是能說,「觀」下是所說;所說中,能觀所觀為第二雙,觀是能觀,「無量」下,是所觀理境;所觀理境中,能詮所詮為第三雙,無量壽佛是所詮理境,經是能詮教。此四階三雙,無為法中明差別,如虛空丈尺,諸餘放此。
《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婆藪槃豆此云天親菩薩造。三藏法師菩提流支奉詔譯。 《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婆藪槃逗造,菩提留支譯。婆藪云天,槃逗云親,其人本是天帝釋之弟,釋遣其下閻浮提伏修羅,故云天親。菩提云道,留支曰希,謂道希也。並有別傳,今不具敘。 斯論譯之甚久,而不盛傳於世者,良有二焉:一、文旨簡略,前後似亂,麤尋之,不見首尾故也;二、昔北土江南多以五時四宗以通斯教,並與論違,講匠守於舊執,背聖信凡,故不傳於世也。
初釋法師義。 論曰:〈法師品〉云:「於我滅後,欲說此經,當安住三事,所謂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諸法空是。」慈悲有蔭覆之功,喻之如來室;和忍有障蔽之用,譬之如來衣;空理可以安心,目之為座。然此三門,則為次第。大悲拔苦,大慈與樂,蓋是種覺之洪基,弘道之本意。欲說妙法,宜先建此心,是故第一、明入如來室;既於惡世欲弘善道,要多留難,宜應忍之,是故第二、明著如來衣;雖慈悲外覆,和忍內安,若無空觀,虛明二行不成,何由悟物?是故第三、明坐如來座。內具斯行,外懃說法,則道無不隆,人無不利,故令住三事,弘《法華經》。
叡師〈中論序〉云:「《百論》治外以閑邪,斯文祛內以流滯,《大智論釋》之淵博,《十二門觀》之精詣,尋斯四論者,真若日月在懷,無不朗然鑒徹矣。」若通此四論,則佛法可明也。 師云:此四論雖復名部不同,統其大歸,並為申乎二諦,顯不二之道。若了於二諦,四論則煥然可領;若於二諦不了,四論則便不明。為是因緣,須識二諦也。若解二諦,非但四論可明,亦眾經皆了。何以知然?故論云:「諸佛常依二諦說法。」既十方諸佛常依二諦說法,故眾經莫出二諦;眾經既不出二諦,二諦若明,故眾經皆了也。 然四論皆有二諦之言,今且依《中論》文以辨之。論文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也。」然師臨去世之時,登高座付屬門人:我出山以來,以二諦為正道,說二諦凡二十餘種勢,或散或束,或分章段,或不分分時,或開為三段,乍作十重。所以為十重者,正為對開善法師二諦義。彼明二諦義有十重,對彼十重故明十重,一一重以辨正之。師唯道此義有重數,所餘諸義,普皆不開。若有重數者,非興皇者說也。
二諦義有十重 第一、標大意;第二、釋名;第三、立名;第四、有無;第五、二諦體;第六、中道;第七、相即;第八、攝法;第九、辨教;第十、同異。 二諦者,蓋是言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虛寂之妙實,窮中道之極號。明如來常依二諦說法: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故二諦唯是教門,不關境理,而學者有其巧拙,遂有得失之異。所以若有巧方便慧學此二諦,成無所得;無巧方便慧學教,即成有所得。故常途三師置辭各異:開善云:二諦者,法性之旨歸,一真不二之極理。莊嚴云:二諦者,蓋是袪惑之勝境,入道之實津。光宅云:二諦者,蓋是聖教之遙泉,靈智之淵府。三說雖復不同,或言含智解,或辭兼聖教,同以境理為諦。若依廣州大亮法師,定以言教為諦,今不同此等諸師。 問:攝嶺、興皇何以言教為諦耶? 答:其有深意,為對由來以理為諦故,對緣假說。 問:《中論》云:「諸佛依二諦說法。」《涅槃經》云:「隨順眾生,故說二諦。」是何諦耶? 答:能依是教諦,所依是於諦。
總序宗要,開為二門:一、通序大歸;二、別釋眾品。初門有二:一、破邪;二、顯正。 夫適化無方,陶誘非一,考聖心,以息患為主;統教意,以通理為宗。但九十六術,栖火宅為淨道;五百異部,縈見網為泥洹,遂使鹿苑坵墟,鷲山荊蕀。善逝以之流慟,薩埵所以大悲,四依為此而興,三論由斯而作。但論雖有三,義唯二轍:一曰顯正,二曰破邪。破邪則下拯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故振領提綱,理唯斯二也。但邪謬紛綸,難可備序,三論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毘曇;三、排成實;四、呵大執。 問:以何義故,遍斥眾師? 答:論主究其原,盡其理也。一源不究,則戲論不滅;毫理不盡,則至道不彰。以無源不究,群異乃息;無理不盡,玄道始通。是以斯文遍排眾計。
《中論》五百偈,標所造法也。龍樹菩薩,序能造之人也。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故前明所弘之道,後序弘道之人。又題《中論》五百偈者,重其法也;龍樹菩薩者,尊其人也。又初句簡二邊之法也,後句別小乘之人也。 所言中論者,玄義具述,今既釋序,略明五意: 一者、斯論定佛法之偏正,判得失之根原,是以龍樹標中論名也。 二者、斯文論中實之理,從所詮理實得名,故云中論。〈業品〉云:「此論所明義,離於斷常見。」故云中論。 三者、龍樹所作,凡有三論: 一、無畏之廣; 次、十二之略;今是折中之說,故秤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