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頁,共 14 頁
另外關於明惠上人《千手經述秘鈔》,尚有問題請益,懇請您撥冗過目,請見附件。
答:
一、灌頂有二,一說因分法雲地、一說果分金剛心後妙覺位,最末言「取捨任情」即十地等亦可說。然保守者,應當妙覺。此灌頂又與事業、秘密灌頂義不同,《大日經疏演奧鈔》說事業心外、秘密心內故有不同。
二、再者,後說四十一位、阿羅漢十地等事,語出《仁王經》。吉藏、圓測二師皆有對該句做註解,可能《千手經述秘鈔》由此而有此說,不過,二師對此註解不同,測師做「皆行阿羅漢十地」,故後解「已作地者,聲聞人得盡智、無生智,無著阿羅漢;於菩薩成就佛地。」然吉藏師本 作「皆行阿羅漢,十地迴向」,故解「阿羅漢者,此通名,以分有無生不著義,又復修羅漢向名行阿羅漢。十地,謂歡喜、離垢、明炎、燒然、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
三、後者,應該語出天台然師《法華文句記》,不過文字有誤,整句應當為「先釋序中,先對辨通別,次正釋通序。初文又二:先分二文,次正辨異。中云『通序通諸教』者,亦可云通序通諸部,別序別一部;亦可云通序通諸經,別序別一教。今經部教唯在一教,故且以教對經言之。又通序名通而體別,別序事別而義通,義通故通有別序,體別故別在今經,故知今經通別俱別別在佛乘,以如是等不關諸經,方可得名正家之序。正名序家之正,故一家相承三段可識。故釋如是竟一部炳然,不然豈有送客之序而敘遊山,禪祖碑文而譚律頌,故須摩頂至足皆是一身,豈以通途之言能消通別二序?若不異者,發起徒施。於中先標離合。云『或五六七』者,五者如文,合佛及處;六則離佛及處;七則離我與聞。」「禪祖碑文」應當不是一本書,而是歷代祖師入涅之後所做之碑文。
該記內文為「禪祖碑文而譚律頌」,而非上人所說「禪祖碑文,證談律頌」,上人引起做說文解。
四、「真珠」語應當為引《法華》,然師又解「『真珠』至『法身』者,並究竟戒、楞嚴定、一切種慧、法音陀羅尼,莊嚴圓因四十一地。」若按此解,又通上說,然上《仁王》經之義似乎並非上人義。
五、應當為「那達居士」,而非「須達居士」,「那」與「須」字可能是當時刻經時,刻錯字故。如天台 智者師《法華文句》云:「眾經開遮不同,或專用治病,如那達居士;或專護法,如此文;或專用滅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滅罪護經,如《請觀音》,或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則非治病、非滅罪、非護經,若通方者亦應兼,若論別者幸須依經勿乖教(云云)。」
《文句》云:那達居士等。
根據從義師《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十云:「那達居士,尋文未見。譬如微賤等者,《僧祇律》云:過去有婆羅門為國王師,訓諸弟子有五百人。此婆羅門家生一奴,名迦羅訶,常使供給諸童子等。曾於一時共諸童子小有嫌恨,便逃他國,詐稱自己即是王師婆羅門子,故來至此,欲從師學婆羅門法。時彼國師遂留教之。此奴聰利,所聞皆達,國師愛之,以女妻之。此奴為人難可承事,婦為造食,恒時生熟不能適口。婦常念云:彼國中人若到此者,我當問彼造食之法。時國師聞奴在他國欺詐之甚,乃詣他國,教彼婦人說偈示之。婦如其教,奴嗔遂息。先陀婆者,大經云:鹽、水、器、馬,一名四實。智臣善知,洗時奉水,食時奉鹽,飲時奉器,游時奉馬。王皆先云先陀婆來,皆存本音。譯人不翻者,學者須知五不翻義、四例之說。五不翻者:一、秘密故不翻,即陀羅尼也;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名含六義也;三、此方無故不翻,如贍部樹也;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來存梵音故,後代皆放之耳;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令人生敬也。此五不翻,奘師所述,出唐僧傳。言四例者:一、翻字不翻音,如陀羅尼也;二、翻音不翻字,如佛胷前卍字及華嚴經中[歹*(凵@ㄎ)]字,以此方萬音翻之,而其字體乃是梵書耳;三、音字俱翻,即諸經中純華言是也;四、音字俱不翻,如諸經題上乞二字是也。此之四例,寧僧錄立,出宋僧傳正法華中。竺法護翻勇施呪云:晃耀大明,炎光演耀,順來富章,悅喜欣然,住此立制,永住無合。無集翻藥王等諸陀羅尼,具在彼經,今不備錄。舊板云二毗沙門者,二應作三十羅剎女。正法華翻:一名結縛,二名離結,三名施積,四名施華,五名施黑,六名被髮,七名無著,八名持華,九名何所,十名取一切精。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氣,鬼噉一渧令人頭痛,三渧悶絕,七渧便死。阿梨樹枝已如前辨。」
根據《摩訶僧祇律》,迦羅訶,當為迦羅呵,如卷七卷〈比丘僧戒法.2 明僧殘戒(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佛告諸比丘:「時波羅奈國弗盧醯婆羅門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時奴迦羅呵者,今闡陀比丘是。彼於爾時已曾恃我ࣣ릘㤻椺줻饦⦘女㦈᥋⥊밣㋦蓤떤꺣£ͣͦamp;nbsp;
然又與此段所說有不同。
六、若做「行風俗沿川不量度眾生故」解,亦有些不順,風俗與沿川似乎無有關係。若做「行風沿川」者,行風為教化、感化之意,而沿川為日本漢字,意味「沿著河」,是否為沿著生死之河感化有情之意義?
後又說「不量度眾生」,是否整句可以為「沿著生死之河感化有情,然而卻不思量、度化眾生」之意義?所謂無執取有情相故。
常讀日本法師著作,多半會發現有漢語之贅語,有時多一字、兩字,此中,是否亦是如此?
七、對的,如法師所說「三十四結是三十四心之義」,此為表法義。
八、一轉弓可參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圖,如:
若按此圖,應當是左手由外而向內轉。
故後計俱等語即知與前說同,四肘弓者,四肘乃為一弓。《西域記》云「分一弓為四肘」,如說:「夫數量之稱,謂踰繕那(舊曰由旬。又曰踰闍那,又曰由延,皆訛略也)。踰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軍行也。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矣;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載唯十六里。窮微之數,分一踰繕那為八拘盧舍。拘盧舍者,謂大牛鳴聲所極聞,稱拘盧舍。分一拘盧舍為五百弓,分一弓為四肘,分一肘為二十四指,分一指節為七宿麥,乃至蝨、蟣、隙塵、牛毛、羊毛兔毫、金、水,次第七分,以至細塵,細塵七分,為極細塵。極細塵者,不可復析,析即歸空,故曰極微也。」
九、「歷次第至高」若做前文官職解,則「歷」當作經歷解。然若做表法,則是否為一轉弓之後逐漸向高處置放呢?
十、香積世界典故語出《維摩》(《無垢稱》)。一本做「香一切薰維耶離」、另外一本做「時毘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毗舍利心」應當做「毘耶離城」、「毗舍利」通「毘耶離」。
十一、「大經野女」應當為《法華》龍女大經,野女此類也。
野女者,天女也,若按《孔雀經義》,則為金翅鳥女,如說:「曩誐紇哩乃夜野曩誐云龍,紇哩乃夜野女人愛行。誐噜拏紇哩乃夜野。誐噜拏者,妙翅鳥。紇哩乃夜野者,女人愛行,謂金翅鳥女愛行云也。」
若按《秘抄問答》,則為「天女」,如說:「成就院僧正申云:颯多而曩野伴惹密惹野女(云云),女天也(云云)。」
以上二說,未見前頁經論文,故僅能於此臆測。
最後分享淨土曼荼羅,有英文日文對照:http://www.fjdh.cn/zhuanti/newjtmtl/index.html
已經有好幾套出版品,
今後有機緣也願請購幾套用於供養。或如您分享之開放博物館圖片,直解列印,質量也可。
答:網路上盡量不要請購來自日本的古物,很有可能是膺品,如果是博物館本身出版的複製品,那可以請購,其他的,建議不要請購。
願一切苦難眾生都能淨土化生,花開見佛!
吉祥法喜
後學○○合十敬
願見我等交流文者,能發菩提心、厭離穢土、欣求淨土。
王穆提
合十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