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佛法,倘若像鸚鵡學語,人家說空、你也說空,到頭來真的是一場空。會說不會行,不是真智慧。
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從解釋禪那的名相開始、到明、辨、簡、分別禪那的種種作用、相、境界、以及具備幾種緣能夠方便修學禪那,以及從欲界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十六特勝、通明禪、以及初世間禪觀鍊薰修的九想、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到最末的緣理無漏,若無深入禪定的種種境界、作用,恐怕也很難寫出這樣的一部著作。
除了該書外,智者大師也寫了天台小止觀(六妙法門、觀呼吸、阿那波那)、觀心論、以及摩訶止觀等以禪定為主、明辨性相為輔的論疏。摩訶止觀的部份多半以解釋、明辨種種性、相、正見、邪見作為基礎,許多學人雖然修學止觀,然而卻容易執著種種相好、種種境界,須知,禪定的提起與轉入都有其觀、緣、捨、入的次第,光是用想像的、或者以名言作為表象,都無法直接了當的趣入。
現代有些人寫書,動不動就用大止觀、或者大XX,其實觀其境界,多半還是落入在初禪以前的欲界未到地定上,以心識空明的狀態當成是證悟、或者所謂的涅槃,其實多半是邪見,何謂邪見?錯誤的見解即是,這種將粗淺的定境作為證悟的知見,其實許多經論中都有提到,只是現代人忙於沒時間而未深入罷了。
那麼,像是念佛三昧,除了一般念頌佛號外、也有觀佛三昧這樣的方式修學,但是觀佛三昧是從緣於所緣淨相上去恆緣一境、再逐次的作意觀察種種相、乃至修學成就時,一念即能升起一切淨相,不過,這也僅是前行方便而已。末後還是要捨棄一切淨相、逐漸的轉為相續不斷的淨念,世親菩薩的六門教授習定論雖然短短幾頁內容,實際上,有經歷過相關經驗的人,閱讀起來,一定了解世親菩薩的定力如何?禪定的功夫培養,不是花拳繡腿、也不是空花水月、更不是紙上談兵,當境界來臨時,如死亡、重病、求不得苦、愛別離苦現前時,是否能夠依然如在禪那中的功夫?這個是比較實際的,光說空、而不證空,鸚鵡學語究竟沒什麼用處。
你能夠在定境中忘記時間、甚至色身轉化為大身、或者色身消失不見,時間、空間、色身的消失其實都僅只是一種小小的境界,有能了知此境界的意識心,這意識空不空?若意識空者,又有誰能了知所緣的種種相呢?所以了,修學禪定的種種,皆是以第六識作為基礎,目的是讓意識心逐漸去執、捨染、轉淨,太多的幻境,皆由於自身的貪愛所生、由貪愛所生的法,當然也是貪愛,此即是過去有漏染愛的種子現行成為種種境界,自心取自心,幻化而執真。
捨不掉,說什麼空都無用處,捨,不是放棄現前所趣入的淨相、而是逐漸的轉往更深細的淨相,進而捨粗轉細、趣入更為甚深的定力。禪定,基本上就是有種種相、種種趣入、種種所緣,功夫成熟了,要靜坐一整天也很容易,不是要去勉強的,你說去相證性即可,那麼,既然有所去、必定也有能去,所以,真如法性為何說為二取空所顯性?原因就在此,眾生心識本然就會執取種種境界,沒有禪定的人,會執取現前的種種境界,如世間的事業、成就、頭銜、相好,有基本禪定的人,通成執取的境界,泰半會誤認定境多深、反而更執著而生起了我相,以意識心能擴散種種境界而執為我故。
趁著假日靜坐一日、兩日,真的是,修行不練功,到頭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