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二:
舉一心相續論者(分別論者):
謂或有執但有一心如說一心相續論者彼作是說: 「有隨眠心、無隨眠心,其性不異。 聖道現前,與煩惱相違,不違心性。為對治煩惱,非對治心。如浣衣、 磨鏡、 鍊金等物,與垢等相違,不違衣等;聖道亦爾。又此身中若聖道未現在前,煩惱未斷故,心有隨眠,聖道現前煩惱斷故,心無隨眠。此心雖有隨眠無隨眠時異,而性 是一。如:衣、鏡、金等未浣、磨、鍊等時,名有垢衣等。若浣磨鍊等已,名無垢衣等。有無垢等。時雖有異,而性無別,心亦如是。
如前卷十一所舉:「或復有執:覺性是一,如說前後。一覺論者:彼作是說,前作事覺,後憶念覺,相用雖異其性是一,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前後位覺體一故。前位所作後位能憶。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成唯識論』:
破一心相續論者(分別論者):
. 依真如非心因、無漏種破:
論: 分別論者雖作是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名為雜染,離煩惱時轉成無漏,故無漏法非無因生。而心性言彼說何義?若說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諸法種子, 以體前後無轉變故。以體前後無轉變故。若即說心,應同數論相雖轉變而體常一,惡、無記心又應是善,許則應與信等相應,不許便應非善心體尚不名善況是無漏。 有漏善心既稱雜染如惡心等性非無漏,故不應與無漏為因,勿善惡等互為因故。
若有漏心性是無漏,應無漏心性是有漏,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又異生心若是無漏,則異生位無漏現行應名聖者。若異生心性雖無漏而相有染不名無漏無斯過者,則心種子亦非無漏,何故汝論說有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種子現行性相同故。
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無漏故名本淨。由此應信:有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為因,無漏起時復熏成種。有漏法種類此應知。
《述 記》云:「即心空理真如是心,心性淨者真實性故。《勝鬘經》中具說此義。其《對法論第十卷》三轉依中解心轉依真如說為心本性淨,以起煩惱覆此淨心,今斷染 惑證淨心性故。或依他心體非煩惱名性本淨,以煩惱客相應惑心,擾令斷客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