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義差甚遠

日本《國譯一切經》由福原亮嚴主編的《大毘婆沙論》 卷九十三有缺字,比對大正藏第二十七冊與乾隆大藏經第九十冊後,確實有缺字。


如下:
「有作是說:無有中根。所以者何?

見道有二:一、(隨:缺)信行道。二、(隨:缺)法行道。
(當為:見道有二:一、隨信行道。二、隨法行道。)

修道亦有二:一信勝解道。二、見至道。

無學道亦有二:一、時解脫道。 二、不時解脫道。無第三道,故無中根。

問:若爾,契經當云何通? 答:受佛化者,有先見諦,有中見諦,有後見諦。先見諦者說名利根,中見諦者說名中根,後見諦者說名鈍根。 復次,佛化者有近見諦,有遠見諦,有不近不遠見諦。近見諦者說名利 根,如阿若多憍陳那等。遠見諦者說名鈍根,如善賢等。不近不遠見諦者,說名中根,如護國等。」

「隨信行道」與「隨法行道」在雜阿毘曇心論、阿毘達磨順正理論、俱舍論疏、俱舍論頌疏論本等皆有提及,閱讀經典最好能夠同時閱讀該系之相關經論,方可通達文義外,亦能知顯文義下之真實義,一字之差,如證、不證、住、地之別,差之千里。

其實在《佛教大系。成唯識論》中也發現到日本人將成唯識論卷數有顛倒、或者舉類未標明之處,雖然編輯時間花了二十多年,還是有錯誤之處。

閱讀經藏,對於有疑義之處,最好能夠比對多處之文,避免誤解法義,特別是閱讀現代人所解釋的經論,有的在解釋瑜伽師地論時,將「界」處觀的地、水、火、風、空、識六界觀,錯認為是觀察三界之「界」而成為了欲、色、無色界的觀察,同樣是「界」字,然其法義卻是差遠甚矣。

如果能力、時間許可,還是以閱讀大正藏、卍續藏經、以及龍藏為主本。至於最精確的高麗藏,所藏經論不若大正藏來的豐富,不如以龍藏取之。

楞嚴經著名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依據諸家多言,如:

.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初釋何故結解惟根疑。文中縛脫即結解也。佛意所以不取塵者以根塵雖內外有殊。而攝末歸本同出一源。所謂相見皆依自證起故。於是根縛則塵亦成縛。根脫則塵亦隨脫。初無有二。故惟取有情之根不取無情之塵。以有情有知與性為近故。若爾則識亦有情。何不并取。以識乃前塵虗妄相想。猶如空華起滅無從。無可縛亦無可脫。此所以結解唯根也。---楞嚴經指掌疏

. 知見立知等者:無明根塵一一本空。空則一法不有。唯一真獨存。但汝於所知所見性自天然不必更立知見。若強立一知見則是無明之本矣。是故即今返妄歸真不必別修。但於知見不起妄見即是涅槃無漏真淨矣。此示迷悟同源也。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耶。此結指真際。而修行之要莫切於此矣。有未盡之義故重說偈言。---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

. 文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可見佛於斯經前後。發揮眾生根性。即是開示佛之知見。不爾但取佛所證得與眾生何關。而必欲開示之乎。---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脉疏

. 如首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如上所說。世間生死。出世涅槃等。無量差別之名。皆從知見文字所立。若無知見文字。名體本空。於妙明心中。更有何物。---宗鏡錄

上述四家所各有其說:如:
. 宗鏡錄之永明禪師立「知見文字所立」。
. 正脉疏之交光立知見為發揮眾生根性即為佛之知見(以無漏為主)。
. 楞嚴經通議之憨山立知見立知為無明根塵一一本空,空則一法不有,唯一真獨存。
. 指掌疏之達天通理立相見皆依自證起故,於是根縛則塵亦成縛,根脫則塵亦隨脫。

以指掌疏、通議所言為勝。是故薰習佛典,一字之差,義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