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將一本大正藏頁數1004頁,200卷本《大毘婆沙論》閱讀完畢。有些重要的法義也標註了重點。
《大毘婆沙論》並不容易閱讀、修學,裡面有些法義過於細密,修學過《俱舍論》後再來閱讀《大毘婆沙論》也不見得更為容易,畢竟《俱舍論》僅只為濃縮、或者評判《大毘婆沙論》的略義,有人說學習《俱舍論》需要八年,這也不見得,每個人過往的因緣不同,只要肯發心修學,縱使年紀老邁亦能有所成就,脅尊者即是一例。
《大毘婆沙論》在今喀什米爾(古迦濕彌羅)集結,從「雜、結、智、業、大種、根、定、見蘊」逐漸演開一切法,足見五百大阿羅漢於定、慧二力甚深,並不是一般所謂大乘學者所言:「開悟後,阿羅漢在你面前沒有說話的份。或者說,大乘優於二乘。」像是這類的學者,即是我慢甚重者,或許也未讀過二乘的阿毗達摩,我以為,依其所見,開悟後,《大毘婆沙論》與其他二乘阿毗達摩,你也未必讀得懂,經典中所宣說的五種性、或者法華經所言一佛乘者,並非以誹謗、貢高我慢之心來說明其中的差異,而是以發大菩提心果來做一種界定,如果說,僅只是初發心而以為已經超越了阿羅漢的境界,那就是一種愚癡見了。
如卷176:「復次,為斷實非菩薩起菩薩增上慢故而作斯論。所以者何?有諸有情以一食施, 或以一衣,或一住處,乃至或以一楊枝施,或受持一戒,或誦一伽他,或一攝心 觀不淨等,便師子吼,作如是言:「我因此故定當作佛。」為斷如是增上慢故, 顯雖經於三無數劫具修種種難行苦行,若未修習妙相業者,猶未應言:「我是菩薩」,況彼極劣增上慢者! 是故菩薩乃至初無數劫滿時,雖具修種種難行苦行,而未能決定自知作佛。 第二無數劫滿時,雖能決定自知作佛,而猶未敢發無畏言:「我當作佛!」 第三無數劫滿已,修妙相業時,亦決定知:「我當作佛!」亦發無畏師子吼言:「我當作佛!」…「若於菩提決定及趣決定乃名真實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修妙相業來,雖於菩提決定,而趣未決定,未得名為真實菩薩;要至修習妙相業時,乃於菩提決定, 趣亦決定。是故齊此方名菩薩。」亦即是說唯有十地等覺菩薩,方名為真實菩薩,非為增上慢見,即能了知五百大阿羅漢對於菩薩的定義著實較為嚴格、謹守方寸而不隨意妄語。
如卷 171解釋定蘊其中的內涵:「頗有淨四無色頓得耶? 答:無。 以無先不成就淨四無色,今俱時得故。問:得果、練根時,於淨四靜慮、淨四無色皆有頓修。何故前靜慮中及此無色皆答無耶?答:彼皆先有不捨,今但更得少分故,非此中所說得義。」這邊從得果、練根中說明無漏四禪的境界、也從無漏四無色定為何無頓得,而略釋其由,一般修學大乘者,實在難以了知其中的奧祕。
十多年前,我曾經深入禪宗諸多典籍,諸如:指月錄、續指月錄、景德傳燈錄、祖堂集、碧嚴集以及大正藏諸宗部等語錄(以大正48為主),也未像現在修學200卷本《大毘婆沙論》這樣的甚深,不論從結構學上、或者於增上定、慧二學上,大阿羅漢的智慧實在不是一般大乘學者足以比擬。
「然諸愚夫,於色心等剎那相續不善了知,說:「有命者即異身」 等。
若說即身及非異身,入斷見品;
若說異身及非即身,入常見品。
…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對治彼故,宣說中道,謂色、心等非斷、非常。
…
大德說曰:「非離餘心有餘心轉,亦見有色隨心而生,復見有心依色而起,由煩惱故有色心生,由是應知,死後非斷。
復次,現見前念有煩惱身必能引生後念心色,知命終位有煩惱者定能引後心
色令生,由是應知,死後非斷。」---《大毘婆沙論》 卷 200
三藏法師玄奘譯斯論訖,說二頌言:
佛涅槃後四百年 迦膩色加王贍部
召集五百應真士 迦濕彌羅釋三藏
其中對法毘婆沙 具獲本文今譯訖
願此等潤諸含識 速證圓寂妙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