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障見道略論

何謂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亦為一切聲聞、獨覺如無漏智、能引無漏智、無漏後得世間所行之境界,即稱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於此之理復又如何?意謂四 聖諦: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

 

即於如是四聖諦義理極善思維檢擇而能親證入現觀,入現觀後如實智當生起,此四聖諦現觀於聲聞、獨 覺種性行者,能夠觀察一切世俗諦唯有諸五蘊可得,離諸五蘊外,眾生執我實不可得,此於能數數修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數數修習現觀實無異蘊之補特伽羅無有 自性見故,而能發起如是所證之四聖諦現觀。『大論略篡』:「入見道後,初證無我,後於三界,方不願求,無常苦觀,方得清淨,故此等持先說於空,次明無願。」

何謂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意指於其所知境界能阻礙菩薩發起無分別智、一 切種智的緣故,名為所知障。而從所知障證得解脫智之所行境界,就稱為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此理又當如何契證?意謂諸佛菩薩等證入法無我,證入之後能夠善淨 所知障,而於一切法之離言自性、假說自性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所行之境界,能於如是境界為最第一、真如無上所知邊際,齊此一切正法思維抉擇皆悉不能退還而越 度。《唯識二十論》云:「若知諸法,一切種無,入法無我;是則唯識亦畢竟無。何所安立?非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為入法無我。然達愚夫遍計所執自性差別諸 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餘識所執此唯識性,其體亦無。名法無我。不爾;餘識所執境有,則唯識理,應不得成。許 諸餘識有實境故。由此道理,說立唯識教,普令悟入一切法無我。非一切種。撥有性故。」

又於此所安立之真實義相應當知曉即是無二所顯,所言 無二意指有與非有,此中有者,意謂所安立之假說自性就是指世間長時所執著之理,亦是指世間一切分別戲論之根本,或稱為色、受、想、行、識五蘊,或者稱為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者稱為地、水、火、風四大種,或者稱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或者稱為善、不善、無記三業,或稱為生滅法,或稱為緣 生法,或稱為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法,或說有為法,或稱為無為法,又或說有此世,或說有他世,或說日、月,又或說所能見、聞、覺、知以及所欲追求、所作意 尋伺,最後乃至或說涅槃法,如是等諸多法類,乃諸世間共知之諸法假說自性,於此是名為有。

而言及非有者,即指諸色等法假說自性,乃至於涅 槃之假說自性無事無相,假說所依之一切都無有,假立言說而依彼轉者皆無所有,即稱為非有。於前所說之有以及現所指非有,有與非有二者俱能遠離,於法相所攝 之真實性事,即稱為無二,由無二故說名為中道,遠離二邊亦名無上,諸佛世尊之智慧於此真實已善清淨,而諸菩薩慧能於此真實道所顯。故『成唯識論』云:「所 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所斷者,修所斷者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盡,通緣內外麁細境生品類差別有眾多故。」述記又 云:「所以六識俱所知障,諸地漸斷不同者,以通緣內外境.內身.外身皆能起故。又彼境中各通粗細,非如第七識唯緣內故,前之六識通粗細境,第七唯細境,三 界行相唯一類等,所以金剛心斷,六識中者行相有九品故,品類差別有眾多故,所以諸地分分別斷,五識由六引。所以通二障。如前二障中說。」

然阿賴耶識與生起識即是自、他受用身,此二識轉依真如名法身,若自性身即是自、他受用身,設問轉賴耶、末那二識依後得何身?由此可知非正理故。即知自、他受 用身不成自性身,若自、他受用身即是自性身者,則無大智等眾德,由不無眾德故,自性身不成受用身。然大莊嚴論第三云:「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名法身者,以第八 識持二障種,得鏡智時,捨二障種,第七恒執障平等理,離執證如,因此二智得法身故,故說二智為法身。」又真如理功德所依本,二智功德所生本,故名法身。若 依正理分自性身、自受用身者,四智菩提俱是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因二智起,即說二智為彼二身故。

然見道依成唯識論有二:
一、 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述記云:「釋其真義刹那多少,經位雖多刹那,以相相 似等故總說一心,即三心見道依此為證,即是會五十八(瑜伽大論)等一心見道之文。若一心見道,以無間.解脫.並一勝進,名多刹那總名一心,非無間中複有多 念。」

二、相見道,此復有二:
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

成唯識論又云:「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於苦諦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 十八種分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 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二者依觀下上 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

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然以真見道總緣諦故,總緣四諦之真如,真如雖自相觀望諦而說,並皆緣之, 名總緣諦。『成唯識論述記』云:「問:此相見道在真見道後,真見道中已有無間,及解脫道。解脫道中已得初果,何故相見至十五心猶此根攝,豈預流果亦此根 耶? 答:此不然。其預流果至相見道第十六心,見相諦圓方始建立,非真解脫可名初果。故十五心猶此根攝,而非初果得有初根,義唯菩薩從真見後亦不出觀即入 相見,至第二心猶此根攝,至第三心相.見既圓,方極見滿,乃非此根,第二根攝。」

然真如非賴耶根本識,若真如即是賴耶藏識者,即為自性受用身錯亂,即為無漏無為法錯類無漏有為法之自受用佛土,若以賴耶藏識許為真如者,即是有漏親因轉無漏,此不異於數論見。試問二乘見道聖者所證為何?證賴耶 藏識乎?然賴耶藏識為大乘與二乘不共,若二乘聖者證賴耶藏識者何異於大乘不共?以是故,二乘亦於人無我門,觀見真如唯識性故,以真如斷障分淨所攝。真如為 迷悟依也,論說:「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究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 如涅槃,此即真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為轉依,修習位中斷障證得。」悟此真如證涅槃者,以涅槃者即是真如離雜染法, 非賴耶藏識為涅槃故,大論說:「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然賴耶根本識為異生有情之四智菩提 心根本,是故佛所呵止不令大乘菩薩行者證無餘依涅槃,若入無餘依涅槃界,即難廣行菩薩行,無大悲空智,非涅槃即是藏識獨存也,何以故?藏識亦是心故。述記 云:「唯識所成之名,以簡了為義,唯有識大覺之旨隆。本頌成中道之義著,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識體即唯持業釋也,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 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是故華嚴楞伽說心 染淨能生一切者,攝用歸體,攝餘從識,故不相違。世尊說法空為如來藏,假名如來,不同外道,汝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若執性體空能生 一切,即同無因論,亦同老、莊以自然因從無生有,若執常法為緣生起,壞毀緣起正理,此生故彼生者,顯無常緣生義,非無生法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因剎 那滅果剎那生,時分等故,是因果相續不斷義。所言三界唯心義,非空非有,方契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