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台灣佛教發展脈絡與展望》

 序   台灣 惠空法師

人類文明自古即以亞洲與歐洲,東、西方文化雙軌並行,印度、中國、中亞、希臘、埃及,同為世界文明發源地。可是歐洲經過十四、五世紀的文藝復興、科學發達之後,五、六百年來,主宰整個世界文明和人類。隨著東方民族、國家受西方國家的壓迫殖民,東方文化也受到西方文明的侵凌破壞。如印度、巴基斯坦一帶為英國殖民地,中南半島被英法聯合殖民,中國被西方列強瓜分,淪為次殖民地。東方之印度、東南亞與中國,近兩、三百年都陷入衰敗黑暗期。

這一局面,終於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了轉機。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在印度、中南半島一帶打敗英國和法國,使英、法在中南半島的軍、政勢力遭到破壞瓦解。等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各殖民地受民主思潮影響,紛紛獨立,且在此二戰後六、七十年間,除少數國家局部戰爭外,世界基本沒有太大戰亂。所以中國、中南半島及印度,都在國家獨立、民主政治、經濟成長、科技普及、資訊發達下,社會穩定,國家民族也日漸發展。

佛教發源於印度,向北傳到中國,成為大乘佛教;向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傳到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成為上座部南傳佛教。印度本土佛教在十二世紀因回教入侵而滅亡,六十年前,由安貝卡博士重新與上座部佛教結合,在印度重生。中國佛教在國共戰爭的政治運動中挫傷,尤其文化大革命時被徹底根除,幸在改革開放思想下,二、三十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佛教也如春風飄拂在殘餘灰燼中的種子般,重新發芽茁壯。

 

印度、中國、東南亞三個地區的佛教,都可說是佛教母體,也都正在重新生長。中南半島有近四、五億人口,中國大陸有十三億人口,印度有十億人口,這佔世界二分之一龐大人口的佛教母體,其社會發展卻都落後於西方國家。值廿一世紀,歐洲發生經濟危機,美國世界大國地位,也因中東戰爭拖累經濟而動搖。反之,東方正在崛起!而此時,做為佛教母體,做為佛教發展最好沃土的中國、東南亞跟印度三個地區佛教,都面臨了:朝什麼方向發展?如何發展?將面對什麼挑戰?等嚴肅問題。

反觀台灣佛教,屬北傳佛教一系,六十多年來沒有社會動盪,在日據時代佛教旺盛基礎上,加上蔣介石帶來的大陸佛教菁英,得以在兩代長老領導下蓬勃發展。台灣的政治、經濟、教育、傳統優良文化等等,對台灣佛教的發展,提供最好的發展土壤,使台灣佛教成為二十世紀末,世界佛教的模範生。

台灣佛教最重要價值,在於能隨二十世紀人類文明劇變過程中,適應整個時代潮流之眾生業感,在超過一甲子的漫長時間中,亦步亦趨的跟著世界主要潮流的趨勢、形態而生存發展。所有佛教在時代潮流下所面對的業感、所面對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可能呈現的成果,都可在台灣佛教看到一些端倪、徵兆、成果或啓示。台灣雖然小,卻可做為未來廿一世紀,這三大佛教區塊發展的典範、模型。雖然台灣佛教的經濟不一定能支持三大區塊佛教的發展;台灣佛教的人力也未必能分身到三大區塊去弘法播種,可是它的理念、形式,卻是三大區塊佛教的教材、典範。

筆者不揣淺陋,將二十年來隨不同時節因緣,所撰寫台灣佛教相關各問題的不成熟文章,部分修訂後結集出版,或可藉此與關心佛教發展之同道,一方面檢視台灣佛教的過去,瞻視未來;一方面為三大佛教區塊提供端倪、徵兆,做為不同角度的省思。是為本書因緣、動機。

 

 

下載電子書:

《台灣佛教發展脈絡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