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說明:
一、〈唯心念佛〉出自《日本大藏經》〈宗典部●法相宗章疏二〉(第十六至三十四頁)《解脫上人小章集》十帖〈唯心念佛〉。
二、針對古字,修正為現代正體中文,並且以註腳說明。
〈唯心念佛〉
三對事
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衆1生,是三无2差別。
一者能化所化對
佛爲3能化,大悲救我;我者所化,信心念佛。 譬如二鏡,相對互照,心影質三,展轉不離。
二者因位果位對
今此三界,漸修善根,當悟二心,則是大覺, 種子現行,猶如子果,今凡後佛,豈謂異人?
三者俗諦眞諦對
有爲事相,凡聖雖異。無我理性,迷悟不隔。 以妄想心,念眞如彿。還似氷4水,結解是一。
我宗義門,誠雖且千。粗尋大綱,不過三門。所謂體用門、因果門,相性門也。三門各有不一不異之二門。今三重者,則依其趣歟。又第一者,自他身對。第二者,自身之中前後對。第三者,一念之中論之,其理性還可通初二,抑經文擧心、彿、衆生三種。今三重各開二,爲能念所念。以心一字,可令通其二種之中也。
第一對 能化所化對所
佛有心,衆生亦爾。心言通佛與衆生,佛心上似衆生相分現,相分不離二彿5心,本質不離相分,如是衆生心上似彿相分現,其相不離本質彿。觀行者自發信心觀佛時,以彿隨我入自心中,此觀設雖弱,如來以大悲智照我時,我身心之影,佛鏡智上分明顯現,我定可住彿心之内。
若人疑云:本質離能縁6心,何衆生住彿心,彿亦住衆生心中哉者?
答:可云本質不離影像,影像既不離心,可謂本質皆住于能縁心也。爲言。
第二對 因位果位對
今凡位名衆生,當來我可證果名彿,彿德種子在我第八識之中,其種子因不離二當來果,當來果不離今因,可知衆生位、彿位不離一念之心,心通在因果二位,凡時不離佛,佛位不離凡夫,因果二位不即不離故。爲言。
第三對 俗諦真諦對
一念心中有眞7俗二諦,相衆生故雖妄,性彿故眞也。彿性名如來藏,萬德悉具,何遠求當果?今心之性,本是彿也。譬如氷與水,俗諦如氷,眞諦如水,氷水不二,妄與眞何隔?故今念彿觀佛,雖似仰能化佛,諸彿同體,彿釋尊三身,即不離二我彿性。爲言。
以上三門,皆心言通彿及衆生中,非以心、彿、衆生中三相,配三門上也。既以衆生及彿皆歸心,故唯心觀也。我宗義門,誠雖且千,粗尋大綱,不過三門,所謂體用門、因果門、相性門,各有不一不異之門,其理性還可通初二,今三重者,則依其趣歟。又第一於一念之中論之,抑經文擧8心、彿、衆生三種,今三重者,各開二爲能念所念,以心一字,可會通其二種之中也。
問:念佛功能,世擧所依,未知唯識觀,有何勝利乎?
答:《深密經》中,以不了義經,信解修行,對了義敎,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難可喩9知云云。何況無相觀門,爲眞念彿,諸經之中,其證幾許?凡云法云彿,其體是一,能念所念,何非唯識?所謂唯識之體者,諸彿菩薩眞實心也,大定大智,一念相應,大願大悲,萬德融通,無邊德海,名之唯識。彿有三身,法有五種,識實性眞如,是法身彿也;識自相等四種,是自受用身也;識所變、識分位,是他受用、變化二身也。念佛之時,佛哀衆生,心、彿、衆生,三無差別,來迎化彿,抑何所現哉?淨土莊嚴,抑何所變哉?滅罪生善,又何所作哉?因果之唯識,理智之唯心,不知之者,只呼爲諸佛,能悟之人,悉觀爲一法,可悲末代,見之如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