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的聖典《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出版隨談

前言:
法相唯識學向來為學習佛法者認為艱深之學,特別是玄奘三藏所翻譯之各種經論,而其直傳弟子窺基大師,著述因為龐大而有百部疏主之稱,現今遺留下來的著作也尚存無幾,我們如何深入法相唯識學?應當以玄奘三藏所傳之教法為主。

 

問:《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的出版目的是什麼?
答:最近花費一些時間將大唐玄奘三藏直傳弟子 窺基大師,也就是法相唯識宗實際創始人的著作《大乘法苑義林章》一一的標註與校勘,總共有兩千四百多條。原文原本僅有二十多萬餘字,經由標註與校勘基師引用的經論原文,內容增加至九十餘萬字。

 

本論實際上為窺基大師融合其多本著述之心血,如基師之《辯中邊論述記》、《雜集論述記》、《成唯識論述記》、《法華玄贊》、《說無垢稱經疏》等,內容時常原文引用至本論。作為佛教三轉法輪之三時教,本論為窺基大師總集合其著述各種論疏,非常適合入門與久學佛法者作為揀擇諸法教理之大綱論疏。本論基師提到了許多佛法的重點,諸如唯識義、二諦義、極微義,並且破諸部見解,以詮表唯識正義,像是經量部認為細意識為無漏識,然唯識宗並不這樣認同,其以第八識有漏無漏的部分作為深入的解說,而經量部的見解也影響到了藏語中觀學說,所以藏語中觀者多以細意識無漏說為了義,而八識說為不了義,實際上是誤解了漢語唯識學,畢竟玄奘三藏所傳唯識宗並沒有傳入到西藏,這也是現代許多人雖然學習唯識,然還是充斥諸多謬見與所當思考的問題,兩者根本不是在同一個層次談論問題,彼此爭執著實無意義。

 

問:您說經量部持細意識說,有什麼根據?
答:如《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今依新翻《宗輪論》說總束二十,為十一類:
一者、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四部宗說一切如來無有漏法,佛身、壽量悉無邊際,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色無色界具六識身,五種色根,肉團為體,無為有九,去來世無,一剎那心了一切法,道與煩惱容俱現前。大義如是。
二、多聞部宗,說佛五音是出世教,餘即世間。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餘義多同說一切有部。
三、說假部宗,說苦非蘊,十二處非真實,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餘義多同大眾部計。
四、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三部宗說一切菩薩不脫惡趣,供養塔廟不得大果。餘義多同大眾部說。
五、說一切有部宗,謂一切有二:一、法有;二、時有。謂心、心所、色、不相應及三無為是法一切,去、來、今三是時一切。諸是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
六、雪山部宗說,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菩薩入胎不起貪愛,無外道得五通,無天中住梵行。
七、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部宗說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五識無染亦非離染,入正性離生十二心頃說名行向,第十三心名為住果。
八、化地部宗,說去來世無,現在、無為有,四聖諦一時觀,定無中有,亦有齊首補特伽羅,有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無出世靜慮,無無漏尋,善非有因,預流有退,無為有九。
九、法藏部宗,說佛在僧攝,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無外道得五通,阿羅漢身皆是無漏。餘義多同大眾部計。
十、飲光部宗,說若法已斷已遍知即無,未斷未遍知即有,業果已熟即無,未熟即有,諸有學法有異熟果。餘義多同法藏部說。
十一、經量部宗,說有勝義補特伽羅,異生位中亦有聖法,有根邊蘊,有一味蘊。一味蘊者,即細意識等。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此中所陳,略標宗要,廣陳宗者,如《宗輪論》。」

此中「經量部宗,說有勝義補特伽羅,異生位中亦有聖法,有根邊蘊,有一味蘊。一味蘊者,即細意識等。」這裡所說的一味蘊也就是細意識之說。

 

問:唯識學可以當成心理學說嗎?或者融入孔孟之學嗎?
答:一般在台灣與中國的現代人解說的唯識,莫不以孔孟之學的仁心或者本心當成真心說,日本學者也是如此,以心理學之意識說解釋唯識學,此以外道經義用於佛經解義,不若用伊斯蘭教等教義說明佛典即可,不亦更通融乎?若如是,則佛即不需說法,一切外道說與佛說無二故。佛也不必稱覺者,亦不必出現於世,外道經論即是佛義故。四不壞信尚且未入。此所謂本心義如離蝌蚪有青蛙,離青蛙有蝌蚪,是正乎?此心為有覺、不覺?為有生滅或無生滅?為有觀不觀?為有取不取?

 

問:〈總料簡章〉應當算是本論的開軸之說?
答:是的。如該章說:「建立三時教:以弘揚四阿笈摩等,是初時教;諸說般若空經,以隱密言義總說諸法無自性的緣故,為第二時教;以《華嚴》、《深密》、唯識經論教等顯了言說三無性,非空非有中道教故,立第三時教。」此中,關於三時教的討論在玄奘三藏同時期印度的智光論師就與奘師不同。

再者,該章並以《雜心》、《成實》、《中》、《百》、《涅槃》古大德義,總立四宗:
一、立性宗,《雜心》等是;
二、破性宗,《成實》等是;
三、破相宗,《中》、《百》等是;
四、顯實宗,《涅槃》等是。

再以護法、勝子、親光等建立唯識宗之「四重出體義」:
一、攝相歸性體,即一切法皆性真如:
《大波若經‧理趣分》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

《勝鬘經》說:「夫生死者是如來藏。」、《無垢稱》言:「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諸經論所說義,有情、生死、眾生、一切法、眾賢聖如是非一,皆性真如。一切有為法,諸無為法等,有別體法,是真如之相。「譬如海水,隨風等緣,擊成波相,此波之體,豈異水乎?一切諸法,隨四緣會,成其體相,然不離如。有漏種子,性皆本識,亦復如是,故皆無記。」

二、攝境從識體,即一切法皆是唯識:
《華嚴》等說,三界唯心,心所從王,名唯識等。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三、攝假隨實體,即諸假法,隨何所依實法為體:
譬如說瓶等物,色香味觸四塵為體;諸不相應色、心分位,即以所依分位為體。

四、性用別論體,色、心、假、實各別處故:
舉《瑜伽》等說色蘊攝彼十處、界等,此類眾多。

 

關於本論: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國際標準書號 (ISBN):1230003836132

 

線上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