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悟入唯識五位?
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
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
在通達位,如實通達;
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
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
而道次第者,菩薩五位攝為:
一者、資糧位。亦云順解脫分,此位攝地前四十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
二者、加行位。此位為見道加行,舊云方便位,非順故。此位攝煖、頂、忍、世第一法。為順抉擇分,以見道無漏智,真實抉擇分也。
三者、見道位。此中有二:真、相見道位。真見道位斷二障、證二空,相見道以後得智為體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
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
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
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
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摠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摠建立,名相見道。
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於苦諦,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
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
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
一、現觀忍;
二、現觀智。
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說相見道有九種心,此即依前,緣安立諦二十六種止觀別立。謂法類品忍智合說,各有四觀,即為八心,八相應止,摠說為一。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於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四者、修習位。此位更進修無分別智、斷所餘障。以初地住出後至第十地金剛無間道,名為修道也。
言十地者:
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二、離垢地,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三、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摠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
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閡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
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如是十地,摠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以十地成滿十勝行,十勝行者,即是十種波羅蜜多。
施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
戒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
靜慮有三種,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
般若有三種,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
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
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
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
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五者、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此位果圓滿轉,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麤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
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
--- 台灣 王穆提 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