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證義者,除因明論議外,主要以譯場上擔任證明梵文文義之職稱,所謂的證義,即是擔任譯場譯主口宣梵文前,與譯主共同評斷梵文文句法義,而於翻譯完成為中文漢譯後,再次比對是否與原本梵文是否有出入正訛、使用得當的職稱工作。如唯識宗 慧沼法師(西元651-714年),曾參與菩提流志三藏於崇福寺翻譯《大寶積經》擔任證義,後又參與義淨三藏譯場證義,於其所翻譯經論文義,多所刊定判正,訛言舛義,悉從指定,諸人皆無敢踰制,大薦福寺譯《浴象功德》、《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等經,《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等律,《唯識寶生》、《能斷般若論頌》等論。其著作《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即是於此新譯《金光明經》完成後所撰寫的疏。
三、漢語中觀宗,如吉藏大師,《大乘玄論》說:「今依梵本,則云波若體深重,波若名輕薄。但用此意,則應云智慧體深重,智慧名輕薄。恐此義難顯,故譯經之人借此方智慧,不能稱梵文波若也。」又於《百論疏》 說:「據彼梵文,提婆本論則品各四偈,字無少多。」而集《中論》精華為一家傑作之《中觀論疏》提到當時註解《中論》:「『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者,此出注論者非復一師。影公云凡數十家,河西云凡七十家。翰者,古人以雞勒毛為筆,故秤為翰。」河西即為道朗法師,其所言至少七十家,難不成此七十家皆不懂梵語?雖今缺此七十家諸本,然僅能從吉藏等師註疏得知彼等意,若說缺本而言未明中觀,如同戲論,豈七十家皆同一義?
另外,吉藏大師於《中觀論疏》卷第十九解釋空義,並提到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為并皆是假,所以後說空有假名以表中道:
四、玄奘三藏弟子大乘基師,十七歲時,從玄奘大師出家,遍學五印度語及佛教經論,二十五歲便開始參與譯經,如《金剛般若經贊述》云:「當爾積代梵本文並付三藏,藏討諸本,龜資梵文,即羅什譯同崑崙之本與真諦翻等。」此中所言即《金剛般若經》梵文諸本,若不解梵文,如核對讀梵文?而龜資,即龜茲,此國多曉龜茲語、梵語。
五、關於唐密,諸多印契皆為梵語種子字所成,日本學者栂尾祥雲《密教史》提及不空三藏:「不空隨其親教本師金剛智,學聲明論(Vyākaraṇa即是研習梵語文法,通常需要十二年方能學完的,他則僅以六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聰明博達,通曉諸國語文,善讀異國之書,所以常隨侍金剛智翻譯經典,擔任譯語工作。」
「在此,不空遇到了龍智阿闍梨,以金寶及錦繡等供養之,稟明求法的志抱。龍智阿闍梨卻說:「吾所寶者心也,非此寶也。」尋即授以十八會《金剛頂經》,並毘盧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真言密典經論之梵本,計五百餘部。不空留此三年,所願已遂,即向國王尸羅迷伽等辭別,帶著師子國國王的表文,及黃金、瓔珞、《般若經》的梵本、諸寶白氈等之貢物,和梵本經典一千二百卷,於天寶五年回到大唐國來,向玄宗皇帝報告。」不空三藏除年少即學聲明論外,另外於師子國所攜回大唐如《般若經》、《金剛頂經》等五百餘部皆為梵文,若不知彼等義,如何翻譯與傳授弟子?
以上列舉五事,除諸三藏譯師外,切莫如今缺失梵文諸本,而言古德不曉梵文,有失公允。
編號 | 中名 | 法號 | 梵名 | 國籍 | 年代 | 備考 |
1 | 伽攝摩騰 | 摩騰 | Kaśyapa Mātaṅga | 中印 | 67-永平十年 | 譯經年間 |
2 | 竺法蘭 | 法蘭 | Dharmarakṣa | 中印 | 67-永平十年 | 譯經年間 享年六十餘歲 |
3 | 竺佛朔 | 印度 | 光和三年-光和六年 179-183 | 譯經年間 | ||
4 | 竺大力 | 大力 | Mahābala | 印度 | 197 | 獻帝年間 |
5 | 安(清)世高 | 安世高 | Parthamasiris | 安息 | 148-170 | 在華年間 |
6 | 安玄 | 安息 | 190 | 來華年 | ||
7 | 支婁迦讖 | 支讖 | Lokākṣin | 月支 | 178-189 | 譯經年間 |
8 | 支矅 | 月支 | 168-220 | 譯經年間 靈帝中平二年始 | ||
9 | 康巨 | Sogdiane | 康居 | 168-220 | 譯經年間 與支矅、康孟詳同譯 | |
10 | 康孟詳 | 康居(或西域) | 168-220 | 譯經年間 靈、獻之間 | ||
11 | 曇摩迦羅 | 法時 | Dharmakāla | 中印 | 220 | 來華年至許昌 |
12 | 康僧鎧 | 僧鎧 | Saṃghavarman | 康居 | 252(嘉平四年) | 來華年至洛陽白馬寺 |
13 | 曇諦 | 法喜 | Dharmasatya | 安息 | 254 | 來華年至洛陽 |
14 | 白延 | 或龜茲 | 甘露三年 | 開始譯經年 | ||
15 | 安法賢 | 法賢 | Dharmabhadra | 安息或西域 | 265 | 開始譯經年 |
16 | 支謙 | 恭明 | 月支 | 220-253 | 來華譯經年 | |
17 | 維祇難 | 障礙 | Vighna | 印度 | 224 | 來華年至武昌 |
18 | 竺律炎 | 印度 | 224-武烈黃龍二年 | 譯經年間 | ||
19 | 康僧會 | 康居 | 247-280 | 在華年間 | ||
20 | 支疆梁接 | 正無畏 | Kālaśivi | 月支或西域 | 256 | 譯經年 |
21 | 朱士行(衡) | 中國穎川 | 260 | 往西求經年壽八十歲 | ||
22 | 無羅義 | Morāka | 西域 | 291(晉惠帝元康元年) | 開始譯經年 | |
23 | 竺叔蘭 | 印度或西域 | 291 | 與無羅義同時譯經 | ||
24 | 曇摩羅剎 | 法護 | Dharmarakṣa | 月支居燉煌 | 265-289 | 往西求經年壽七十八歲 |
25 | 疆梁婁至 | 真喜 | Kālaruci | 印度 | 281(晉武太康二年) | 譯經年 |
26 | 安法欽 | 安息 | 281-306 | 譯經年間 | ||
27 | 支法度 | 月支 | 310 | 開始譯經年 | ||
28 | 若羅嚴 | 智乘 | Jñānayāna | 西域受印度文化 | 316 | 譯經年 |
29 | 白法祖 | 河內 | 晉惠帝世 290-306 | 譯經年 | ||
30 | 法立 | 中國 | 晉惠帝世 290-306 | 譯經年 | ||
31 | 法炬 | 中國 | 晉惠帝世 290-306 | 譯經年 | ||
32 | 聶道真 | 中國 | 晉武帝太康年至懷帝永嘉年 | 譯經年間 | ||
33 | 帛尸梨密多羅 | 吉友 | Śrimitra | 龜茲 | 317-340 | 譯經年間卒于晉咸康中 |
34 | 支道根 | 月支 | 335(咸康元年) | 譯經年 | ||
35 | 竺曇無蘭 | 法正 | Dharmāraṇya | 印度 | 381-395(孝惠太元年間) | 譯經年間 |
36 | 僧伽提婆 | 眾天 | Saṁghadeva | 罽賓 | 397-398(晉太元中) | 至建康年 |
37 | 僧伽羅義 | 眾護 | Saṁgharakṣa | 罽賓 | 397-398 | 譯經年間 |
38 | 迦留陀伽 | 時水 | Kālodaka | 印度或西域 | 392(晉壽武帝泰元十七年) | 譯經年間 |
39 | 康道和 | 康居 | 396 | 譯經年間 | ||
40 | 佛駄跋陀羅 | 覺賢 | Budhabhadra | 迦維羅衛國 | 359-429 | 生滅年壽七十一歲 四一八年開始譯經 |
41 | 曇摩卑 | 法善 | Dharmapriya | 印度 | 400(晉安帝隆安四年) | 開始譯經年 |
42 | 卑摩羅義 | 無垢眼 | Vimalākṣas | 罽賓 | 406-413 | 來華年間 壽七十七歲 |
43 | 祇多蜜 | 謌友 | Gitamitra | 西域 | 420(晉世) | 譯經年 |
44 | 竺難提 | 喜 | Nandi | 印度 | 419(晉恭帝元熙元年) | 譯經年 |
45 | 曇摩特 | 法慧 法海 | 印度或西域 | 367(苻秦建元年)-371 | 譯經年 | |
46 | 鳩摩羅佛提 | 童覺 | Kumārabodhi | 印度 | 369-371(苻秦建元五年至七年) | 譯經年間 |
47 | 僧伽跋蹬 | 眾現 | Saṁghabhata | 罽賓 | 381(苻秦建元十七年) | 來華年 |
48 | 曇摩蟬 | 法愛 | Dharmapriyi | 印度 | 382(苻秦建元十八年) | 譯經年 |
49 | 佛圖羅剎 | 覺護 | Buddarakṣa | 357-394 | 譯經年間 | |
50 | 曇摩難提 | 法喜 | Dharmanandi | 兜佉勒國 | 365-384 | 在華年間 |
51 | 鳩摩羅什 | 童壽 | Kumārajīva | 印度 生于龜茲 | 344-413 | 生年壽七十歲 402年來華 |
52 | 弗若多羅 | 功德華 | Puṇyatara | 罽賓 | 399-404 | 在華譯經年 |
53 | 曇摩流支 | 法樂 | Dharmaruci | 西域 | 405-413 | 與什譯經年間 |
54 | 佛陀耶舍 | 覺明 | Buddhayaśas | 罽賓 | 410-413 | 譯經年間 |
55 | 曇摩耶舍 | 法稱 | Dharmayaśas | 罽賓 | 397-453 | 在華譯經年間 |
56 | 曇摩掘多 | 法密 | Dharmagupta | 印度 | 407-414 | 譯經年間 |
57 | 支施侖 | 月支 | 373 | 譯經年 | ||
58 | 僧伽陀 | 饒善 | Saṁghāta | 西域 | 402-412 | 譯經年間 |
59 | 曇無懺 | 法豐 | Dharmarakṣa | 中印度 | 385-433 | 生年壽四九歲 |
414-433 | 譯經年間 | |||||
60 | 浮陀跋摩 | 覺鎧 | Buddhavarman | 西域 | 437-439 | 在華年間 |
61 | 法領 法淨 | 中國 | 391-418 | 往西求經返國 譯經年間 | ||
62 | 法顯 | 中國武陽 | 337-423 | 生年壽八〇歲 | ||
399-423 | 往西求經返國譯經年 | |||||
63 | 道泰 | 西涼 | 437 | 譯經年 | ||
64 | 法盛 | 高昌 | 約東晉期間 | |||
65 | 智猛 | 中國雍州 | 404-453 | 往西求經返國譯經年 | ||
66 | 慧叡 | 中國冀州 | 宋元嘉中卒 | 壽八五歲 受業什師 | ||
67 | 釋惠常 | 苻秦 | 苻秦建元四年 | 譯經年 | ||
68 | 竺佛念 | 涼州 | 苻秦元年~建元十年 | 譯經年間 | ||
69 | 法堅、聖堅 | 西秦 | 西秦太初年間 | 譯經年 | ||
70 | 釋道龔 | 北涼 | 河西王神璽永初年間 | 譯經年間 | ||
71 | 法眾 | 高昌 | 北涼沮渠氏永初年中 | 譯經年間 | ||
72 | 佛陀什 | 覺壽 | Buddhajīva | 罽賓 | 423(宋廢帝景平元年) | 譯經年 |
73 | 伊葉波羅 | 自在 | Iśvara | 西域 | 426(宋文帝元嘉年中) | 譯經年 |
74 | 求那跋摩 | 功德鎧 | Guṇavarman | 罽賓 | 367-431 | 生年壽六五歲 |
75 | 畺良耶舍 | 時稱 | Kālayaśas | 西域 | 424-442 | 譯經年間 |
76 | 曇摩蜜多 | 法秀 | Dharmamitra | 罽賓 | 365-442 | 生年壽七七歲 |
77 | 僧伽跋摩 | 眾鎧 | Saṁghavarman | 印度 | 433-442 | 在華年間 |
78 | 求那跋陀羅 | 功德賢 | Guṇabhadra | 中印度 | 394-468 | 生年壽七五歲 435年來華 |
79 | 功德直 | Guṇaśīla | 西域 | 462(宋大明六年) | 譯經年 | |
80 | 僧伽跋彌 | Saṁghavarman | 師子國 | 478 | 譯經年 | |
81 | 竺法卷 | 印度 | 宋明帝太始年中 | |||
82 | 沮渠京聲 | 北涼 | 411-455 | 來華及譯經年間 | ||
83 | 寶雲 | 西涼 | 375-449 | 生年七四歲399年與法顯往西求經 | ||
84 | 智嚴 | 西涼 | 399-427 | 往西求經返國譯經年壽七八歲 | ||
85 | 曇無謁 | 法勇 | Dharmavikrama | 幽州 | 420 | 往西求經年 |
86 | 慧覽 | 中國酒泉 | 457-464(宋大明中) | 卒年壽六十餘歲 | ||
87 | 釋慧簡 | 中國 |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 | 譯經年 | ||
88 | 釋法海 | 中國 | 宋世 | |||
89 | 釋先公 | 中國 | 宋世 | |||
90 | 吉迦夜 | 何事 | 印度 | 魏孝文帝延興二年 | 譯經年 | |
91 | 曇摩流支 | 法希 | Dharmaruci | 南印度 | 510-507(魏宣武帝景明二年至正始四年) | 譯經年間 |
92 | 勒拿摩提 | 寶意 | Ratnamati | 中印度 | 508(永平元年) | 譯經年 |
93 | 菩提流支 | 道希 | Budhiruci | 北印度 | 508-537 | 譯經年間 |
94 | 佛陀扇多 | 覺定 | Buddhaśānta | 北印度 | 520-539(魏孝明帝正光六年至元象元年) | 譯經年間 |
95 | 般若流支 | 智希 覺希 | Prajñaruci | 南印度 | 538-542(魏元象元年至興和三年) | 譯經年間 |
96 | 毘目智仙 | Vimokṣasena | 北印度 | 孝靖帝興和三年 | 譯經年 | |
97 | 達摩菩提 | 法覺 | Dharmabodhi | 印度 | 541 | 譯經年 |
98 | 攘那跋陀羅 | 智賢 | Jñānabhadra | 印度 | 558(周明帝戊寅年) | 譯經年 |
99 | 達摩流支 | 法希 | Dharmaruci | 印度 | 566-571 | 譯經年間 |
100 | 闍那耶舍 | 藏稱 | Jñānayaśas | 摩伽陀國 | 561-578(周武帝保定四年至建德元年) | 譯經年間 |
101 | 耶舍崛多 | 稱藏 | Yaśogupta | 印度 | 561-581(周武帝世) | 譯經年間 |
102 | 道榮(藥) | 中國 | 451(太武末年) | 往西求經年 | ||
103 | 慧道生 惠道生 | 中國 | 518-521 | 往西求經年間 | ||
104 | 寶暹 道邃 僧曇 智周 僧威 法寶 智招 僧律 | 中國北齊 | 575-581 | 往西求經年間 | ||
105 | 釋曇覺 釋慧覺 | 涼州 | 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 | 譯經年 | ||
106 | 釋曇矅 | 中國 | 452(魏文帝興安元年) | 譯經年 | ||
107 | 釋法楊 | 中國 | 魏宣武帝世 | 譯經年 | ||
108 | 萬天懿 | 鮮卑 | 高齊世 | |||
109 | 曇摩伽陀耶舍 | 法生稱 | Dharmajātayaśas | 印度 | 481(齊高帝建元三年) | 譯經年 |
110 | 摩訶乘 | Mahāyāna | 西域 | 483-493(齊武帝永明年中) | 譯經年間 | |
111 | 僧伽跋陀羅 | 眾賢 | Saṁghabhadra | 西域 | 489(齊武帝永明七年) | 譯經年 |
112 | 達摩摩提 | 法意 | Dharmamati | 西域 | 490(齊武帝永明八年) | 譯經年 |
113 | 求那毘地 | 安進 | Guṇavṛddhi | 中印度 | 479-502 | 在華年間 |
492-493 | 譯經年間 | |||||
114 | 曼陀羅 | 弘弱 | Mondra | 扶南國 | 502(梁初) | 來華年 |
115 | 僧伽婆羅 | 眾養 僧鎧 | Saṁghapāla | 扶南國 | 460-524 | 生年壽六五歲 |
506(梁天鑒元年) | 奉召譯經年 | |||||
116 | 波羅末陀 | 真諦 | Paramārtha | 西印度 | 499-569 | 生年壽七一歲 |
546-568 | 譯經年間 | |||||
117 | 月婆首那 | 高空 | Upaśūnya | 中印度 | 538-565(東魏帝善建元象元年陳天嘉六年) | 譯經年 |
118 | 須菩提 | 善吉 | Subūti | 扶南國 | 588 | 譯經年 |
119 | 曇京 | 中國 | 蕭齊世 | 譯經年 | ||
120 | 釋法度 | 南齊 | 齊武帝世 | 譯經年 | ||
121 | 闍那崛多 | 志德 | Jñānagupta | 北印度 | 523-600 | 生年壽七八歲 |
581-592 | 譯經年間 | |||||
122 | 達摩般若 | 法智 | Dharmaprajña | 中印度 | 581-隋文帝開皇元年 | 譯經年間 |
123 | 那連提耶舍 | 等稱 | Narendrayaśa | 北印度 | 517-589 | 生年壽七三歲 |
556-589 | 譯經年間 | |||||
124 | 毗尼多流支 | 滅喜 | Vinītaruci | 北印度 | 582-隋文帝開皇二年 | 譯經年 |
125 | 菩提燈 | Bodhidīpa | 593 | 譯經年 | ||
126 | 若那竭多 | Jñānagupta | 西域 | 592 | 譯經年 | |
127 | 達摩笈多 | 法密 | Dharmagupta | 南印度 | 590-617 | 譯經年間 |
128 | 波羅頗伽羅密多羅 | 明知識 | Prabhākaramitra | 中印度 | 565-633 | 生年壽六九歲 |
626-633 | 譯經年間 | |||||
129 | 伽梵達摩 | 尊法 | Bhagavaddharma | 西印度 | 650-655 | 譯經年間 |
130 | 阿地瞿多 | 無極高 | Atikūṭa | 中印度 | 653-654 | 譯經年間 |
131 | 布如烏伐耶 | 幅生 | Puṇyopāya | 中印度 | 655-663(天皇永徽六年~龍朔三年) | 譯經年間 |
132 | 若那跋陀羅 | 智賢 | Jñānabhadra | 南海訶凌國 | 664-665 | 譯經年間 |
133 | 地婆訶羅 | 日照 | Divākara | 中印度 | 679-688(天皇儀鳳四年~天后垂拱末) | 譯經年間 |
134 | 佛陀多羅 | 覺救 | Buddhatrāta | 罽賓 | 676 | 譯經年間 |
135 | 佛陀波利 | 覺護 | Buddhapāli | 罽賓 | 676(天皇儀鳳元年) | 在華年 |
136 | 提雲般若 | 天智 | Devaprajña | 于闐國 | 689-691(天后永昌元年~天授二年) | 譯經年間 |
137 | 釋慧智 | 印度 | 693(天后長壽二年) | 譯經年 | ||
138 | 寶叉難陀 | 學喜 | Śikśānanda | 于闐國 | 652-710 | 生年壽五九歲 |
695-704 | 譯經年間 | |||||
139 | 達摩多羅跋陀羅寶利 | 法藏 賢古 | Dharmatrāta Bhadraśrī | 康居 生中國 | 643-712 | 生年壽七十歲 曾于玄奘義淨譯場譯經 |
140 | 彌陀山 | 寂友 | Mitraśānta | 覩貨羅國 | 690-691 | 譯經年間 |
141 | 般利蜜帝 | 極量 | Pramiti | 中印度 | 705(神龍元年) | 譯經年 |
142 | 阿彌真那 | 寶思惟 | Ratnacinta | 北印度 | 706-721(神龍二年~開元九年) | 譯經年間 |
143 | 菩提流志 | 法希 覺愛 | Bodhiruci | 南印度 | 683-727 | 譯經年間 |
144 | 智嚴 | 于闐 | 開元九年 | 譯經年 | ||
145 | 跋日羅菩提 | 金剛智 | Vajrabodhi | 南印度 | 662-732 | 生年壽七一歲 |
723-732 | 譯經年間 | |||||
146 | 戍婆揭羅僧訶 | 淨師子 | Śubhakarasiṃha | 中印度 | 637-736 | 生年壽九九歲 |
637-736 | 譯經年間 | |||||
147 | 阿目佉跋折羅 | 不空金剛 | Amoghavajra | 南天竺師子國 | 705-774 | 生年壽七十歲 |
756-774 | 譯經年間 | |||||
148 | 般刺若 | 智慧 | Prajña | 北印度迦畢試國 | 780(德宗建中初) | 抵華年 |
792(貞元八年) | 開始譯經 | |||||
149 | 般若 | Prajña | 罽賓 | 795-810(貞元中~元和五年) | 譯經年間 | |
150 | 勿提提羼魚 | 蓮花精進 | 龜茲 | 787 | 譯經年 | |
151 | 尸羅達摩 | 戒法 | Śīladharma | 于闐 | 789 | 譯經年 |
152 | 蓮華 | 中印度 | 784(興元元年) | 向德宗乞鐘年 | ||
153 | 牟尼室利 | 寂然 | Muniśrī | 北印度 | 800-806 | 在華年間 |
154 | 滿月 | Pūrṇasoma | 西域 | 836-840 | 開成中來華進梵夾 | |
155 | 無能勝 | 印度 | 唐末 | |||
156 | 阿質達霰 | 印度 | 唐末 | |||
157 | 婆羅門李無諂 | 北印度 | 683-727(天后代聖曆三年) | 與菩提流志同譯經 | ||
158 | 般若斫迦 | 智慧輪 | Prajñayāna | 西域 | 大中中 | 譯經年 |
159 | 釋玄覺 | 高昌國 | 從玄奘三藏研經 | |||
160 | 般若力 | Prajñābala | 罽賓 | 乾元元年 | 奉昭譯經 | |
161 | 法月眾 | Dharmasomasaṁgha | 唐世 | |||
162 | 達摩栖那 | Dharmaruciyo | 唐世 | |||
163 | 解脫師子 | Mokṣasiṃha | 唐世 | |||
164 | 安藏 | Guṇagupta | 唐世 | |||
165 | 菩提仙 | Bodhisena | 唐世 | |||
166 | 跋䭾木阿 | Bhadmoyo | 唐世 | |||
167 | 玄奘 | 中國河南 | 602-664 | 生年壽六三歲往西求經返國 | ||
628-664 | 譯經年間 | |||||
168 | 玄照 | 中國太州 | 627-669 | 往西求經年間未返國 | ||
169 | 道希 | 中國齊州 | 671 | 義淨在印未遇 往西求經未返國 | ||
170 | 阿難耶跋摩 | 聖鎧 | Āryavarman | 新羅 | 627-669 | 往西求經年間未返國那爛陀寺圓寂 |
171 | 慧業 | 新羅 | 貞觀中 | 往西求經未返國菩提寺圓寂 | ||
172 | 玄太 | 新羅 | 650-655 | 往西求經年曾返國不知所終 | ||
173 | 道生 | 中國并州 | 649(貞觀末年) | 往西求經年回國途中卒于泥波羅 | ||
174 | 常愍 | 中國 | 往西求經曾返國 | |||
175 | 玄會 | 中國京師 | 往西求經未返卒于泥波羅 | |||
176 | 隆法師 | 中國 | 貞觀中 | 往西求經未返卒于健陀羅國 | ||
177 | 會寧 | 中國成都 | 664 | 往西求經年未返不知所終 | ||
178 | 大乘燈 | 中國愛州 | 禮玄奘大師 | 往西求經十二載未返卒于俱尸城 | ||
179 | 彼岸 智岸 | 高昌國 | 往西求經未返遇疾俱卒 | |||
180 | 慧輪 | 新羅 | 627-669 | 與玄照同時往西求經未返國不知所終 | ||
181 | 道琳 | 中國荊洲 | 往西求經與智弘相隨 | |||
182 | 靈運 | 中國襄陽 | 往西求經與僧哲同遊、返國 | |||
183 | 智弘 | 中國洛陽 | 往西求經與道琳為伴 | |||
184 | 無行 | 中國荊洲 | 673 | 往西求經未返于是年卒于那爛陀寺 | ||
185 | 大津 | 中國豐州 | 683-691 | 往西求經返國年間 | ||
186 | 義淨 | 中國范陽 | 635-713 | 生年壽七九歲 | ||
671-695 | 往西求經返國年間 | |||||
700-711 | 譯經年間 | |||||
187 | 貞固 | 中國滎川 | 689-695 | 往西求經年間與義淨同返 | ||
188 | 道宏 | 中國卞州 | 671-695 | 與義淨同往同返 | ||
189 | 慧日 | 中國東萊 | 684 | 得度年、往西求經歷十八年返國 | ||
190 | 慧超 | 新羅 | 729 | 往西求經抵達龜茲年 | ||
191 | 含光 | 中國 | 742-746 | 往西求經年間 | ||
192 | 悟空 | 中國雲陽 | 750-790 | 往西求經年間 | ||
193 | 釋智通 | 中國陝州 | 貞觀中~天皇永徽四年 | 譯經年間 | ||
194 | 杜行顗 | 中國京兆 | 天皇年間 | 奉召譯經 | ||
195 | 釋懷迪 | 中國循州 | 683-727 | 曾與菩提流志譯寶積經 | ||
196 | 釋法成 | 中國 | 天后年間任監察御史後出家 | 譯經五部 | ||
197 | 釋飛錫 | 中國 | 代宗永泰元年 | 奉召譯經 | ||
198 | 釋道因 | 中國濮陽 | 顯慶三年 | 示寂年曾與玄奘大師譯經 | ||
199 | 釋法天 | 法質 | Dharmadeva | 中印度 | 宋初~咸平四年 | 在華年間 |
200 | 天息災 | Devahietsai | 中印度 | 宋太平興國五年~咸平三年 | 在華年間 | |
201 | 施護 | Dānapāla | 烏萇國 | 宋太平興國五年 | 奉召譯經 | |
202 | 釋不動 | 不動金剛 | 天竺國 | |||
203 | 釋法護 | Dharmarakṣa | 中印度 | 景德元年~嘉佑三年 | 在華年間 | |
204 | 釋吉祥 | Jñānaśri | 印度 | 天聖五年 | 來華年仁宗命譯經 | |
205 | 慈賢 | Maitreyabhadra | 中印度 | 1100 | 來華年 | |
206 | 金總持 | Suvarnadhāraṇī | 西夏 | 天聖五年~徽宗政和三年 | 譯經年間 | |
207 | 日稱 | Sūrayas | 西夏 | 天聖五年或開寶四年 | 譯經年 | |
208 | 道圓 | 中國滄州 | 宋乾德三年 | 往西求經返國年 | ||
209 | 行勤 光遠 | 中國 | 太平興國七年 | 光遠返國年 | ||
210 | 惟淨 | 中國江南 | 太平興國八年 | 與童子五十人學梵文 | ||
211 | 紹德 | 中國 | 太平興國八年 | 與童子五十人學梵文 | ||
212 | 慧詢 | 中國 | 太平興國八年 | 與紹德共譯經 | ||
213 | 翔公 | 中國 | ||||
214 | 釋智慧 | 中國甘泉 | ||||
215 | 釋沙羅巴 | 西域 | 至大中~延祐元年 | 譯經年間 | ||
216 | 釋識里 | 北庭盛木嚕國 | 大德六年~至順二年 | 譯經年間 | ||
217 | 廣福 | 中國 | ||||
218 | 安藏 | 中國 | 延祐七年 | 居士身奉詔譯經 | ||
219 | 逸林 | 中國 | 元世祖時 | 居士身奉詔譯經 | ||
220 | 釋弘濟 | 中國餘姚 | 至正十六年 | 示寂年壽八六歲 | ||
221 | 釋雄辯 | 中國善闡 | 大德五年 | 示寂年壽七三歲 | ||
222 | 班的那 | 天竺 | 元至元中 | 來華年太祖詔譯經 | ||
223 | 釋智光 | 中國慶雲 | 宣德初年~宣德十年 | 譯經年間 | ||
224 | 釋宗泐 | 中國 | 洪武初元 | 奉詔入都譯經 | ||
225 | 釋老藏 | 中國燕京 | 順治己亥~康熙辛亥 | 譯經年間 | ||
226 | 釋克圖 | 中國西藏 | 乾隆四一年 | 示寂年 | ||
227 | 達喇嘛薩穆丹達吉爾 | 中國西藏 | ||||
228 | 工布查布 | |||||
229 | 阿旺扎什 | |||||
230 | 法舫 | 中國 | 民國三十八年 1949 | 譯阿毘達摩攝義論 | ||
231 | 了參 | 中國 | 民國四十二年 1953 | 譯南傳法句 | ||
232 | 湯用彤 | 中國 | 民國十七年 1928 | 譯南傳念安般經 | ||
233 | 哌博 | 中國 | 民國二十六年 1937 | 譯南傳轉法輪經 | ||
234 | 岫廬 | 中國 | 民國二十六年 1937 | 譯轉法輪經漢巴對照 | ||
235 | 法尊 | 中國 | 民國二四~三一年 1935-1942 | 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等 | ||
236 | 大勇 | 中國 | 民國三十一年 1942 | 與法尊合譯菩提道次第略論 | ||
237 | 呂澂 | 中國 | 民國十四~十七年1925-1928 | 譯西藏傳本攝大乘論等 | ||
238 | 張澄基 | 中國 | 民國五四年 1965 | 譯密勒日巴尊者傳 | ||
239 | 賀昌羣 | 中國 | 民國二二年 1933 | 譯西域之佛教 | ||
240 | 高觀廬 | 中國 | 民國二四年 1935 | 譯印度哲學宗教史 | ||
241 | 慧圓 | 中國 | 約民國二十六年 1937 | 譯印度六派哲學等 | ||
242 | 歐陽翰存 | 中國 | 民國二二年 1933 | 譯原始佛教思想 | ||
243 | 釋演培 | 中國 | 民國四六年 1957 | 譯大、小乘佛教思想論等 | ||
244 | 王弘願 | 中國 | 民國八年 1919 | 譯密教綱要 | ||
245 | 芝峯 | 中國 | 民國二六年 1937 | 譯唯識論講話 | ||
246 | 巴壺天 | 中國 | 民國四七年 1958 | 譯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 | ||
247 | 李世傑 | 中國 | 民國五九年 1970 | 譯禪佛教入門等 | ||
248 | 陳世昌 | 中國 | 民國五五年 1966 | 譯佛教 | ||
249 | 翁茄苳 | 中國 | 民國五三 1964 | 譯般若心經講話 | ||
250 | 朱元善 | 中國 | 譯三論宗綱要 | |||
251 | 丁福保 | 中國 | 民國十年 1921 | 譯佛學大辭典 | ||
252 | 墨禪 | 中國 | 民國二四~二六 1935-1937 | 譯三階教之研究 | ||
253 | 張紱 | 中國 | 譯佛教哲學 | |||
254 | 今關天彭 | 中國 | 民國二五年 1936 | 譯支那禪學之變遷 | ||
255 | 江紹原 | 中國 | 民國十六年 1927 | 譯佛家哲學通論 | ||
256 | 馮承鈞 | 中國 | 民國二五年 1936 | 譯佛學研究等 | ||
257 | 趙洪濤 | 中國 | 民國三六年 1947 | 譯中有聞教得度密法 | ||
258 | 趙唐理 | 中國 | 民國四三年 1954 | 譯敦煌千佛洞 | ||
259 | 慧天 | 中國 | 民國四八年 1959 | 譯佛陀之教義 | ||
260 | 顧法嚴 | 中國 | 民國五七年 1968 | 譯佛陀的啟示等 | ||
261 | 林錦 | 中國 | 民國五八年 1969 | 譯心理分析與宗教 | ||
262 | 舒吉 | 中國 | 民國五八年 1969 | 譯人類的宗教——佛學篇 | ||
263 | 吳怡 | 中國 | 民國五七年 1968 | 譯禪學的黃金時代 | ||
264 | 藍吉富 | 中國 | 民國六〇年 1971 | 譯佛教哲學要義 |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