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莊子·則陽》:「是聖人僕也。是自埋於民,自藏於畔。其聲銷,其志無窮,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
二十初歲讀熊十力,覺其唯識等學有所誤解。然熊師於儒家等學亦能參酌學習,如熊師註解陽明先生〈示弟立志說〉,現代學人亦能於此多所思維。日本著名漢學家斯波六郎(1894—1959)據說其學生森野繁夫將其墨寶「師嚴然後道尊」(出於《禮記·學記》)懸掛於研究室內。
《熊十力作品全集》云:「故記曰:『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苟無尊崇篤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言之而聽之不審,猶不聽也。聽之而思之不慎,猶不思也。是則雖曰師之,猶不師也。按陽明之世,學子於前代聖哲若孔子等猶奉為先師。雖於六經之言,聽之不審,思之不慎,尚未敢唾棄也。今則鮮有以先哲為師者。此世習一大變也。 」
答:基師《成唯識論述記》:「彼依《掌珍》『真性有為空』等似比量,撥無此識及一切法,皆言無體。言『似比量』者,謂約我宗真性有為、無為,非空不空,有法一分非極成過。
汝不許有我勝義故,四種世俗、勝義之中各隨攝故。
答: 佛陀的教法常言「同體大悲」,那麼,何謂同體大悲?根據《心地觀》云:「是大菩薩發起如是同體大悲無礙願已,經一念頃惡風尋止,便得順風解脫眾難,得至寶所獲諸珍寶。」又《大虛空藏》云:「若菩薩於一切有情,起同體大悲住於禪定,見來求者悉皆捨施,以福無盡得於寶手令他受用;意樂清淨,心如平地離於高、下,有所悕望豐饒利益,戒清淨故得心無著善護諸根;復能成辦一切施會,得陀羅尼成就辯才。」奘師弟子圓測師《仁王經疏》云:「謂此皆是地上菩薩,得同體大悲,憐念未來惡世眾生也。」雖為地上菩薩得,然於地前若無處處聞思又如何能得?此即無漏種薰故。
答:阿底峽尊者 造《菩提道燈論》云:
「《初佛大續》中 極力遮止故 密與慧灌頂 梵行者勿受
倘持彼灌頂 安住梵行者 違犯所遮故 失壞彼律儀
其持禁行者 則犯他勝罪 定當墮惡趣 亦無所成就
若聽講諸續 護摩祠祀等 得師灌頂者 知真實無過
燃燈智上座 見經法等說 由菩提光請 略說菩提道
《菩提道燈》 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燈智造論圓滿」
答: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西子者,西施也。《詩》又云:「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另,王夫之先生《船山遺書》註 《周易》云:「《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豫》之象為「作樂」者,取雷出地而搖空有聲,老氏所謂「樂出虛」也。「殷」,中也;冬至合樂於圜丘,時之中也。「配」,合也;象祖考之德以合漠也。言「先王」者,惟德、位、時三者備而後作樂,不敢褻用之以自逸豫,而祇以大昭天祖之德。《豫》之不可輕用也如此。宋蔡京為「豐亨豫大」之說惑徽宗,以奢靡而亡,德不崇而妄作,為宋之《大晟》而已。」
答:阿毗達摩論:塞建陀羅阿羅漢 《入阿毘達磨論》
五蘊十八界、禪定諸名相與基本方法:智者大師《法界次第初門》
二乘七十五法:玄奘三藏弟子 大乘光法師《俱舍論法宗原》、日本宗禎禎山法師《七十五法名目》
中觀宗:提婆菩薩 造《百字論》
大乘百法:天親菩薩 造《大乘百法明門論》
唯識基本名相:日本 良光法師《略述法相義》
唯識宗道次第:慈恩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義林〉、智周法師《大乘入道次第》、日本貞慶法師《心要鈔》
答:《心要鈔》云:「護法菩薩授戒賢論師,戒賢傳玄奘三藏。三藏歸東,翻傳功成,奏高宗皇帝,乞入深山,靜修禪定。聖主哀惜,請留玉華。日本道昭和尚於三藏所受無姓衆生義,并傳禪法,歸朝修得之。時放光明,常薫異香。所得三昧,雖不記名,禪觀之道,誠盛我宗。」
答:論其本源,從無明起,所謂凡心極不明了,不知因果理,不了出離道,三途苦報猶不能厭,何況人中天上勝果?此即第六相應分別無明力也,是名無明支。
答:《義演》云:「疏:分有所得者。世親雖是地前十信菩薩,然伏煩惱,修有漏唯識觀,故言分有所得。」
(圖說:生、老、病、死。四連屏,現代水墨。王穆提。)
本書集結漢語中觀、唯識、三論、天台、以及日本唯識、中觀、唐密諸義,約莫十四萬數千餘字,本書雖名為《唯識要義問答》,然亦多收中觀等論疏,期此以正中觀唯識義而會通,冀望能予學子有一番整理與思維。
略以《般若燈論釋》、《大智度論》、《唯識開蒙》、《觀心覺夢鈔》、《成唯識論述記》、《寶鏡鈔》、《解深密經疏》、《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教觀大綱》、《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心要鈔》、《示教千則》、《唯識義私記》、《大乘法苑義林章》、《顯揚聖教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論本文抄》、《一乘要決》、《雜阿含經》、《菩提資糧論》、《大乘廣百論釋論》、《成唯識論》、《菩提道燈論》、《解脫道論》等論疏作為整理以成問答形式之法義章句而成,抉擇中觀唯識論師所立義而讓佛弟子能有更加深入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