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前言: 《成唯識論》為佛教唯識宗根本論之一,為大唐 玄奘三藏雜揉印度十大論師所成之傑作,而《成唯識論述記》則為玄奘三藏弟子慈恩 基師述記而成,實屬佛教千年絕學。 玄奘三藏重視此論否?《樞要》云:「菩薩名振此洲,論釋聲超彼土。有靈之類,誰不懷欽?朝聞夕殞,豈悋金壁?若市趨賢,如岳疊貨。五天鶴望,未輒流行。大師叡發天資,識假修謁。無神迹而不瞻禮,何聖教而不披諷?聞斯妙理,慇俯諦求。居士記先聖之遺言,必今賢之是屬。乃奉茲草本,並五蘊論釋。大師賞翫,猶覩聖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說。自西霏玉牒,東馳素馬。雖復廣演微筌,賞之以為祕決。及乎神栖別舘,景阻炎輝。清耳目以淵思,蕩心靈而繹妙。乃曰:今者方怡我心耳。」大師賞翫,猶覩聖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說。即能說明奘師對於本論之重視。
《菩薩戒論疏五十三部目錄》 000.《菩薩戒羯磨文》印度 彌勒菩薩 說 001.《菩薩戒本》印度 慈氏菩薩 說 002.《菩薩戒本》印度 彌勒菩薩 說
〈唯心念佛〉 日本 解脫上人 貞慶法師 撰 日本 佐伯定胤 編 台灣 王穆提 重新標點
302 漢語佛教五大部《大方等大集經》疏文斷句 北涼 天竺三藏 曇無讖等 譯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301 漢語佛教五大部《大寶積經》疏文斷句 大唐 三藏法師 菩提流志等 奉 詔譯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前文: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收錄奘師所翻經論,以下稱《玄奘三藏譯撰全輯》為《全輯》,總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翻譯內容若按《大正藏》分類,則遍及〈阿含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集部〉、〈密教部〉、〈律部〉、〈釋經論部〉、〈毘曇部〉、〈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史傳部〉、〈外教部〉共十六部,以〈經集部〉、〈毘曇部〉、〈瑜伽部〉所翻經論最甚,本《全輯》並一一針對經論文句做整理疏文斷句,高達一千餘萬字,兩萬餘頁,每部經論並加入《大正藏》出處。
《攝大乘論及釋》疏文斷句七種合刊收錄: 001《攝大乘論(佛陀扇多本)》疏文斷句002《攝大乘論(真諦)》疏文斷句003《攝大乘論本》疏文斷句004《攝大乘論釋 世親菩薩釋 真諦譯》疏文斷句005《攝大乘論釋論 世親菩薩造 笈多共行矩等譯》疏文斷句
編輯說明:本論出自:一、《大正藏》第六十八卷,第2268經。二、《大日本佛教全書》第七十八卷 作者略:貞慶(日本),字解脫房:藤原貞憲子,壺坂覺憲資,居興福寺。文治二年(A.D.1186)維摩會講師,後隱棲笠置山,建保元年(A.D.1213)二月三日寂,年五十九。
〈解題〉 在日 本被稱為「神山」的筑波山,其原本有一日本德川幕府所保護之佛寺-中禪寺,因日本廢佛毀釋遭受毀壞殆盡。而此筑波山中禪寺開山始祖即是日本法相宗...
編輯說明: 一、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經》第65卷,第2258經、《大日本佛教全書》第八十冊(卷)、《日本大藏經》第二十七冊,三論章疏之餘。二、以《大日本佛教全書》版本為主要參酌編輯版本。三、問答以上下方式放置,方便讀者閱讀。四、缺字:以[ ] 標註,如:[經]。五、關於論文引用《大乘廣百論釋論》,有些缺謬字,後已添加上。
編輯說明: 一、本論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經》第71卷,2309經,《大日本佛教全書》第80冊,編輯校勘以 《大日本佛教全書》為主。一、缺字以( )符號標註,如:(答)。或者:(□,缺字。)二、□符號,以《大正新修大藏經》、《大日本佛教全書》皆缺字。故以□說明。三、改字,以[...
## 編輯說明: 一、本論出自《大正藏》第71卷,第2311經,與《日本大藏經》〈法相宗章疏一〉(大正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發行)二藏。 二、註解以[ ]...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 經云。尊貴者。此是那羅延天。外道計此天湛然常住不動。而有輔相造成萬物。譬如人主無為而治。有司受命行之。以能造之主更無所尊貴者。故云尊貴。又此宗計。尊貴者。遍一切地水火風空處。昔有論師欲伏彼宗計故。往詣天祠。於彼天像身上。坐而飲食。西方以飲食之殘為極不淨。皆共忿怒。論師云如所宗。豈非遍一切處地水火風空界相。答言如是。論師言彼即地水火風。我亦如是。以之相入。何所不可而忿怒耶。彼眾默然。不能加報。亦由不觀我之自性故。生如是妄計也。
《法華經祕釋》 沙門覺鍐撰 今釋此一經當有其兩意。一淺略趣。二深祕門。初顯者此亦有四。法相三論天台華嚴是也。謂八識三性驅義。六度四攝取行。唯識無境爲宗。遣相證性謂極。五乘方便門則破于而諸草木各有差別等之諸文。一車眞實道則會于爲別一類住持所餘等之十義。是則他縁乘之意焉。依二諦四中顯經之幽玄。約一如八不示教之深妙。言亡慮絶理則證言辭相寂滅之文。悉有佛性旨則成無一不成佛之句。眞俗倶絶之談此宗始生。境智不離之稱斯家新起。此亦不生心之解(矣)一如精珠澄心水。三觀明燈破意暗。遮三車於彼權權。取一乘於此實實。久成眞實金言仰空上之滿月。本來寂滅玉章重髻中之明珠。名之一道綱要也。六相窮事理圓融。十玄盡染淨縁起。其數無量言下表主伴重重。難解難入文上彰圓融深玄。號之三自大概也次密者是亦五分。一明教興因縁。二彰攝教差別。三演大意。四解題目五入經文釋義理。
《空海大師全集》編輯說明 一、《空海大師全集》以弘法大師於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所收經論著疏為主。此版未收入日本大藏經編纂會《日本大藏經》〈密經部上一〉(大正六年,1917年)、眞言宗全書刊行會《真言宗全書》(昭和九年,1934年)所收弘法大師著作。 二、《空海大師全集》總共收錄弘法大師四十五部著作,包含諸經開題、文句、顯密等義、以及悉曇等義。 三、關於文內梵文字以「●」、「?」、或者以悉曇字發音英文字母取代,如:「ma hA vai ro ca na bhi saM bo dhi vi...
編輯說明: 1.《唯識開蒙問答》為元宣授懷益路義臺寺住持宗法圓明通濟大師 雲峰 集,本論近七萬九千餘字。...
編輯說明: 一、本論為日本平安時期 玄叡律師(げんえい、生年不詳 - 日本承和7年(840年))主要以三論宗立場融合並辯駁當時日本法相宗、天台宗、真言宗、華嚴宗之論疏。 二、《大乘三論大義鈔》編輯經論底本詳目參酌:(一)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續諸宗部一》,第70冊,2296經,119頁,4卷。(二)《大日本佛敎全書》,第75卷(冊),第一至一零八頁,共四卷。(日本佛書刊行會編篡,大正二年發行)。
〈肇論序〉小招提達法師作者 就此一論,文有二章,前序文,後論本。 今言〈肇論序〉者,後秦姚興時,長安釋僧肇法師作〈宗本〉、〈不遷〉等論,從人立名,故云《肇論》,敘述肇法師所作論意,故名為序。 《爾雅》云:東西墻謂之序。 郭象註云:所以序,別內外也。 今達法師敘述論意,以為論之由漸,如東西墻為舍宅之序,故名為序。
提要: 達麼西來,本自不立文字;《楞伽》東付,以印傳佛心宗。 雖叢林此話大行,而衲子猶患幽眇。
提要: 朕聞真空無象,非象教無以譯其真;實際無言,非言緒無以筌其實。 是以龍宮法鏡,圓照匝於三千;鷲嶺玄門,方廣周於百億。
提要: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
提要: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 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
提要: 夫以玄綱絕待,真俗所以俱融;素範超情,空有以茲雙泯。 但以性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
提要: 稽夫享四溟之廣,非聚流而弗充;躋十地之尊,非聚善而弗具。 然則深不可測者,在乎積納而久;聖不可知者,在乎積修而勤。
提要: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四明沙門比丘知禮謹用為法之心,問義于浙陽講主昭上人左右:五月二十六日,本州國寧寺傳到上人《答十義書》一軸云云。 答釋未善讀文,縱事改張,終當乖理,始末全書於妄語,披尋備見於諂心。
提要: 陳隋兩國師天台智者,悟法華經旋陀羅尼,嗣法性宗,以無礙辯才剖判三世佛乘,開闢一家教觀,人到于今承之。 外有諸懺制法、兩朝勑文、建寺碑刻等,門弟子章安禪師集之成書,號《國清百錄》,特蒙仁宗皇帝賜入大藏,同佛典誥流行,至是殆無餘蘊矣。
提要: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初隱天台,所止之峰,舊名佛隴,詢訪土人云:遊其山者,多見佛像,故相傳因而成稱。 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降陳宣帝勑名修禪寺,吏部尚書毛喜題篆牓送安寺門。
提要: 雙 游此篇因講次,說講下隨聽記之。 雙游,本出《大經‧鳥喻品》中,疏解難會,諸文遍用,以示圓即。
提要: 《十義書》之所由作者,有宋景德之前,《光明玄》廣、略二本並行於世,錢唐慈光恩師製記,曰《發揮》,專解略本,謂廣本有十法觀心,乃後人擅添爾。...
提要: 《天台四教儀》 高麗沙門。 天台山,乃智者幽棲行道之地,以處命人也。 雖吾祖生緣、得道、垂化、示寂不在此山,蓋為符定光懸記,兼展平生志願,故事載《別傳》。
提要: 天台四教儀 釋此四教,文分為二:初、題目二:初、所錄題目。 天等四字,別也;儀字,通也。
提要: 夫性者,理也。 性之為理,本非善惡。 古今之立論,以善惡言者,無乃寄修以談性,借事以名理,猶緣響以求聲,緣影以求形。
提要: 《四明十義書》云:荊谿立於無情有性,正為顯圓妄染即佛性,旁遮偏指清淨真如。 據此,則四明已斷盡《金錍》述作之意。
提要: 金剛錍者,荊谿大師宗圓頓教所著論也。 發揮佛旨,擬議圓宗,融萬法於一心,息異論於千古,抑又開後昆之智眼,喻金錍以立名。
提要: 止觀,用也,本乎明靜;明靜,德也,本乎一性。 性體本覺謂之明,覺體本寂謂之靜,明靜不二謂之體。
提要: 毗陵師所作《止觀義例》者,結張教網之宏綱,闔闢觀門之要樞。 若夫殷王網,解三罝一面,括三止觀別,安一止觀總,捕清涼方命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