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
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是名三界。」即說偈言:
「若色界眾生, 及住無色界, 不識滅界者, 還復受諸有。 若斷於色界, 不住無色界, 滅界心解脫, 永離於生死。」
...
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三種出界。云何三?謂從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即說偈言:
「知從欲界出, 超踰於色界, 一切行寂滅, 勤修正方便。 斷除一切愛, 一切行滅盡, 知一切有餘, 不復轉還有。」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今此所言「安立大乘,三界唯識」,即立宗也。凡有三意:一者、安立大乘之中唯識之教。諸宗不信佛所說故,廣引教理,如《成唯識》。非此所明。比量云:我說大乘是佛所說,許具三法印,契經攝故,如《增一》等。今此所言三界唯識,即顯能詮唯識之教。二者、安立大乘中所說三界唯識理。諸宗說有心外境故,不信三界唯心之理,故今成也。今言大乘三界唯識,即顯所詮唯識之理。三者、安立諸大乘教及唯識理。於教理中俱不信故,隨文配屬。
安立者,成立義。謂此論中成立大乘,三界唯識,即以因、喻成立宗義,名為安立。又安立者,施設義。以廣道理,施設唯識略理趣故。或安立者,開演義。未說之義,今說名立;已說之義,今廣名安。又安者可也,教理相稱;立者建也,法性離言,今言名立。順理,所以稱安。陳那釋云:「能立能破,總名安立。」謂能立自大乘唯識,能破於他餘宗有境,故名安立。」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顯中道者,《瑜伽論‧攝釋分》八十一卷,說經體有二: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即能依。由能詮文,義得顯故。能詮文中,復分為二:一者、龍軍論師、無性菩薩及《佛地論》一師所說。且無性云:「此中,即是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體性。」此意即取隨世俗說日夜八時,說《花嚴經》八會之時,詮辨諸法八轉聲時,聞法者識所變聲等直、非直說,以為教體。
《佛地論》云,謂佛慈悲本願緣力,其可聞者,自意識上文義相生,似如來說。此意即是由佛本願為增上緣,令聞者識有文義相,此文義相雖自親依善根力起,而就本緣,名為佛說,佛實無言。故無性云:「若爾,云何菩薩能說?彼增上生,故作是說,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於夢中得論咒等。若離識者,佛云何說?」此就本緣,佛不說法,乃無文義,唯有無漏大定、智、悲。若依聞者自識所變,有漏心現,即似無漏聲、名、句、文,以為教體;無漏心現,即真無漏文義為體。此即如來實不說法。
故《大波若》第四百二十五卷、《文殊問經》、《涅槃經》等皆作是言「我成道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十地》亦言「三界唯識」,故知教體唯心所變,文義為性,善順契經,不違唯識。
問:何故佛寶即有本佛,今說法寶即唯心變? 答:教法戲論,唯說自心,餘非戲論,故取本質。理、行、果法,同佛寶故。《無垢稱經》言「法非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即是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故唯心變。
問:若取佛說,義即可然,若聞者心所變為教,子細研究,於理實難。過去、未來既非實有,非有為法生已便住,如何識上聚集解生? 答:無性解云:「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體性。」謂八時中,聞者識上有直、非直二種言說聚集顯現故。《瑜伽》說心,略有五種:一、率爾;二、尋求;三、決定;四、染淨;五、等流。如五心章,自當廣釋。如聖教說「諸行無常,有起盡法」。如言「諸」字,率爾心已,必起尋求,續初心起,雖多剎那,行解唯一,總名尋求,未決定知諸所目故。如《瑜伽論》第三卷說:「又一剎那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生故。」復言「行」時,由先熏習,連帶解生,有三心現,謂率爾、亦尋求及後決定,決定知諸目一切行。故《瑜伽》說:「尋求無間,若不散亂,決定心生;若散亂時,生即不定。」雖知自性,然未知義,為令了知,復說「無」字。於此時中,有先三心:於「無」字上但有其二,謂率爾、尋求,未決定知「無」所無故;即從決定後,卻起尋求。論但定說率爾、尋求定無間生,尋求已後,許散亂故。復言「常」時,五心並具,其義可解。
由前字力展轉熏習,連後字生,於最後時始能解義,染淨等心方乃得轉,故雖無過未,而教體亦成。若新新解,並有率爾。四字之上,皆定有二心,謂率爾、尋求。即於末後,有十二心,一時聚集。第一有二,第二有三,第三有二,第四有五,故成十二。既於初字有率爾、尋求;於第二字新生決定,并前為三;第三字中卻起尋求,并前為四;第四字時但新決定、染淨、等流三心而起,合有七心一時聚集,如是方名五心具足。故唯識教其體理成,勘《對法》第一疏,應具廣之。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五:「問:於幾品惑盡,建立四果? 答:要斷三界見所斷惑盡故,立初果;謂斷欲六品,建立第二;若斷欲界九品皆盡,而立第三;三界見修總盡,而立第四。」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六:「《無上依經》:「三界內有四種難,不得如來四德法身。一、煩惱難;二、業難;三、生報難;四、過失難。變易生死有四:一、方便生死;二、因緣生死;三、有有生死;四、無有生死。如次配前。」前為分段,後為變易。唯業一種,不立為魔,擾亂、破壞、障礙劣故。法既為六,情分假、實,故成八魔。《涅槃》八魔:煩惱障品有因異熟果,約法、情分初四;所知障品無異熟果,不說有情,說二乘起,障四德涅槃,故說後四。十魔隨增,天魔多起煩惱及蘊,此十相增,所以偏說;障定智故,略不說餘。」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七:「第六、處所者,其法性土即真如理,無別處所。自受用土亦充法界,更無別處。他受用土,《佛地經》言:「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彼論釋言:「非三界愛所執受故,離相應、所緣二縛隨增,言超過三界故,是道諦善性所攝。」彼有三釋。「有義:各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上,有處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自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若他受用土,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
《法花》亦言:「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十地所見乃是報土,地前所見乃是化土,隨宜而現,何得定方別指一處?欲令眾生起勝欣心,別指處所,隨心淨處,即淨土處。化土必隨三界處所,任物化生,即便現故。古人於此種種分別,三界之外,別有處所,以為淨土。理必不爾,所化必有異熟識在;異熟識在,必是三界攝,何得出界?土非界繫,言超三界,非處有別,隨所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