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六) - 內寂其心

《唯識春秋》(六)
《唯識春秋》(六)

內寂其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云何貫穿到邊際空性?謂由一種相,即彼法無我智如實顯現故。此中如實顯現者,謂顯現業、煩惱相似相故,不可言說法故,離言說自性故,如是不執著故,有剎那故。」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八十七:「十二、解到邊際空性。言「此中如實顯現者」至「有剎那故」者,謂由無我智不取遍計所執故,後時緣業煩惱,隨心相分,似業煩惱,稱境而知,更無搆畫,於彼相分及本質業惑離言自性皆不執著。如是影像及與本質皆是剎那生滅之法,不同遍計所執非剎那性,無生無滅。」

《攝大乘論》卷上(真諦):「如此眾識唯識,以無塵等故,譬如夢等。於夢中離諸外塵,一向唯識,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等諸塵如實顯現,此中無一塵是實有。由如此譬,一切處應知唯有識。由此等言,應知幻事、鹿渴、翳闇等譬。若覺人所見塵,一切處唯有識,譬如夢塵,如人夢覺,了別夢塵但唯有識,於覺時何故不爾?不無此義。若人已得真如智覺,不無此覺。譬如人正在夢中未覺,此覺不生;若人已覺,方有此覺。如此若人未得真如智覺,亦無此覺;若已得真如智覺,必有此覺。

若人未得真如智覺,於唯識中云何得起比智?由聖教及真理可得比度。聖教者,如《十地經》中佛世尊言:「佛子!三界者,唯有識。」又如《解節經》中說:「是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問佛世尊:『世尊!此色相是定心所緣境,為與心異,與心不異?』佛世尊言:『彌勒!與心不異。何以故?我說唯有識,此色相境界識所顯現。』彌勒菩薩言:『世尊!若定境界色相與定心不異,云何此識取此識為境?』佛世尊言:『彌勒!無有法能取餘法。雖不能取,此識如此變生顯現如塵。譬如依面見面,謂我見影,此影顯現相似異面。定心亦爾,顯現似塵,謂異定心。』」

由此阿含及所成道理,唯識義顯現。云何如此?是時觀行人心正在觀中,若見青黃等遍入色相,即見自心,不見餘境青黃等色。由此道理,一切識中,菩薩於唯識應作如此比知。於青黃等識,非憶持識,以見境在現前故。於聞思兩位憶持意識,此識緣過去境,似過去境起,是故得成唯識義。由此比知,菩薩若未得真如智覺,於唯識義得生比知。

是種種識前已說,譬如幻事夢等,於中眼識等識,唯識義可成。眼色等識有色,唯識義云何可見?此等識由阿含及道理,如前應知。若色是識,云何顯現似色?云何相續堅住,前後相似?由顛倒等煩惱依止故。若不爾,於非義,義顛倒不得成。若無義顛倒,惑障及智障二種煩惱則不得成。若無二障,清淨品亦不得成。是故諸識如此生起,可信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