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八) - 若三結盡

《唯識春秋》(八)
《唯識春秋》(八)

若三結盡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云何名為依止四處?云何復名得四證智?謂四處者:一、三結永斷蘇息處;二、無退墮法勢力處;三、定趣菩提種類處;四、極七反有隨行處。依此四處,於佛法僧及於淨戒,得證淨智。」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此中,如來若自稱歎於一切法現等覺故,成正等覺,當知正為等趣大乘諸菩薩故;若自稱歎一切漏盡,當知正為等趣聲聞及獨覺乘諸有情故;若復稱歎能出離道及諸障法,當知俱為等趣諸乘諸有情故。如是如來所說經句,謂我為諸菩薩、聲聞說出離道,乃至廣說。諸結集者於所結集聲聞藏中,除菩薩言;於所結集菩薩藏中,但唯誦此菩薩之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二:「問:於何位中得力名耶? 答:即信等根,非不信等之所陵雜。若成不雜法時,轉名為力。

如根及力,如是若得菩提支名為覺支,此是世間覺支,以分別為自性;若依菩提支名為覺支,此是出世間覺支,以正智為自性,真如為所緣,於覺悟安立諦為增上。又正見等諸道支,若是世間,如前應知;若出世間,以正智為自性,除諸戒支,安立、非安立真如為所緣,於所證得一切漏盡現法樂住為增上。如諸道支,行跡、法跡、奢摩他、毗鉢舍那等,當知亦爾。此中,行跡依鈍根、利根、現法樂住已得、未得,差別建立。若諸法跡,依能任持世俗、勝義正法,差別建立,謂由任持增上戒世俗正法故,建立初二;由任持所餘增上心、增上慧勝義正法故,建立後二。又由於所緣境不散亂義故,及觀察彼義故,建立奢摩他、毗鉢舍那。」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問:經自說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即是破二破三,而明一乘,何故乃言三、五乘別? 答:依梵本說經頌,應言無第二、第三數。三乘中,獨覺為第二,聲聞為第三,為引不定,任持所餘故,方便言無第二、第三,非真破也。《法花》自言:「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若破三者,何故乃言餘二非真,不以小濟?亦應言不以大乘濟度。經既但言餘二非真,不以小濟,明知大乘非所破也。彼經又言:「尚無二乘,何況有三。」二謂第二,三謂第三;非謂二乘、三乘,名為二、三。

《勝鬘經》云聲聞、辟支佛乘者即是大乘,又言大乘即是一乘,故但會二不定姓乘,亦非會彼定性二乘,何況大乘。又無三乘顯即一故,非破大乘唯有一乘,斯理何爽?若會破三者,三中之大,即火宅內所許牛車,出門等給皆亦牛乘,若破前牛,後別與牛,二牛何別?又三中之大即是頓悟,會令入一,豈令頓悟成漸悟耶?

又大乘、一乘,解行何別,而言捨三而趣於一?新發意菩薩疑網除者,即十義中任持所餘,未說一乘,恐於精進且壞,起疑將退;今聞一乘,除其疑意,此乃捨下位而趣上階,非捨大乘而入於一。不爾,十地捨下趣上,皆應亦名破三歸一,又亦應言餘三非真,何獨言二?

《勝鬘》又言:「若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二乘。」故會二乘入於一者,是方便說,非真實理。經雖說言「開方便門,顯真實相,故說有不定姓二乘者」,是方便門,遠令入真故。今說一乘,令趣極果,名為真實;非謂都無二,唯有一名真。故《法花》言「密遣二人,眇目矬陋」,不言三人;又言「息處故說二」,不言三故。

若言迂會入於大位名為大乘,若直往者所入大位名為一乘,經論一乘實為不定。今此所釋,未為典據,未見誠文。《法花》一乘,豈由直往?今二行位,有何差別?故知方便,隱無二乘,而說一乘,化一會中,所宜聞故。有說執佛三劫滿已,猶是凡夫;三十四念,成菩提位。今破此執,故說一乘,亦是破三者。不然,此乃佛滅已後小乘曲見,豈是佛在有作此佛執以為真?而今說破,故但破二。」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二:「釋別名者,且二藏中,一、菩薩藏,二、聲聞藏。言菩薩者,梵語應云菩提薩埵,此語略故,但名菩薩。無性釋云:「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故名菩薩。依弘誓語,立菩薩聲。」此意說言,有諸行者,發大誓願,求大菩提,度有情類,以此二種為所緣境,立菩薩名。此有財釋,以彼二種為所緣境,名菩薩故。或相違釋,亦菩亦薩,智悲別故。又云:「或即彼心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此意說言,菩提,所求果也;薩埵,勇健義。行者之心,為求無上正等覺故,有大志意,有所堪能,具此勝德,名為菩薩。此依主釋,求大菩提之薩埵故。或薩埵者,此言有情,求大菩提之有情也,依士如前。《瑜伽釋》中,文雖小別,義亦同此。《十一面經》言,菩提即般若,薩埵謂方便,如是二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菩提之薩埵,亦依主釋。

言聲聞者,聲謂音聲,即佛說法所有音聲;聞謂聽聞。若修行者聞佛說法,信受精進,而出三界,名曰聲聞。故《法花經》第二卷初說:「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此依初入聲聞乘位,多分依教而入道故;後證果時,未必一切要依聲故。《瑜伽釋》言:「諸佛聖教聲為上首,從師友所,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故名聲聞。」以聲為聞,亦有財釋。

又此但依住自乘解,唯自利行,以立其名,若不定性,理即不然。故《法花經》第二卷末說:「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名聲聞。」即依迴心,住於佛乘,利他行說。以聲令他聞,故名聲聞,即有財釋。若聲之聞故,名曰聲聞,即依主釋。獨覺初入自乘之位,亦多分依佛音聲故,又教小故,從多為藏;又所修證及與所斷得非廣大,合名聲聞。隨其所應,逗此二機,此二所知所有法義皆此所攝,即名菩薩、聲聞之藏,二藏俱是依士釋也。

三藏別名中,初《普曜經》中所說三藏,二名如前。獨覺藏者,《法花經》說:「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瑜伽論》言:「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故名獨覺。」獨證者覺,名為獨覺,依主釋也。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待緣而覺,亦依主釋。獨覺者藏,依主釋,如前。」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八十四:「「世尊!云何菩薩依」至「三菩提」。

第二十四、修證菩提門。言「若諸菩薩已得止觀,依七真如」乃至「內正思惟」等者,地前加行位中,隨詮觀察七種真如,善審善思,安立七種真如,如性中內正思惟;由思惟故,一切細相皆能棄捨,謂隨諸心影像相分;既息諸心,亦即棄捨隨心諸相。泰云:此中七如,非圓成實。又解:舊人依《中邊論》,云七種真如皆是真如,而言苦諦真如,苦諦者,從能詮得名。

言「心所執受、領納、了別、染淨相」者,即四念住也。「苦有變異、無變異相」者,苦苦、壞苦名有變異,行苦名無變異。又解:變異是苦相,無變異是苦無實性也。「有為異相」者,色、心等異故。「同相」者,苦、無常等同故。「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者,知一切法,既是一切,即有一切相也。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善修治心。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者,由於七如各別自證為方便故,後入想觀,觀諸如通達智生,名為見道,即入初地也。「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是入位過;「生如來家」者,此明家過;「又能受用此地勝德」,是餘六過。

「彼於先時由得止觀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者,此文自判二種影像是彼地前止觀所緣。「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者,此相明見、修證第三所緣,今時且說見道所緣,即說真如名事邊。以彼真如遍諸諦法,名諦邊際。此文即說證智緣如不變影像,若變似彼真如影像,即是無分別影像所收,云何判二影像所緣是地前耶?又見道所緣云何但名事邊際耶?「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者,此明修道智緣事邊際,後智緣變二種影像,故言修道於三所緣作意思惟。

自下喻說。「以其細楔出於麤楔」,以勝道捨於劣道,漸漸除遣相及麤重。「乃至證得阿耨菩提」,此名證得無上等正覺。「又得所作成滿所緣」者,即判此境在於佛地。佛地所作皆悉成滿智境故,名所作成滿所緣。所緣何法?不離前三。如來證理所有止觀緣諦邊際境,如來緣諦所有止觀是二影像。此三為佛止觀所緣,總名所作成滿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