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頁,共 32 頁
附:隋 天台 智者大師說,《禪門章》摘錄
問:發此心,即成業,為當證禪,遂其所求,方成業耶? 答:小乘動七支成業,發心未是業。(支者,支分,即殺、盜、婬,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總名為七支。)
大乘明一念起惡,殃墜無間,不得遂與不遂,發即是業也。(此中通《成唯識論》:能感後有諸業、名業。發,現行義。)
問:此應有輕重。 答:若止發心,是不定業;若事成,是定業。
問:若修禪要壞欲界,或發初禪,禪定成,方生上界;若起惡念,念破三寶,其事未成,那得墮地獄? 答:為惡若崩,故起惡即成業;為善若作,發禪方生。又地獄是同界,發心即墮;色界是異界,須發禪乃生。今簡十種偽心不同,成業、不成業,此心即名為非。若不識者,相續不斷,即結業成牽生,故須棄捨。
略:天台 智者大師對於無間業的定義,著實於生起一惡念(不善心所,諸如根本、大小隨煩惱等)現行,即是其業。此即顯示 智者大師對自身要求極高,於一念生起惡等不善法即犯戒,今之學人又如何不生慚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