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九) - 緣種種界生種種觸


《精神主義》 清澤滿之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必定有一個完整的立足點。若無其事,處世之事,行事之事,就如站在浮雲上表演藝術一樣,免於顛覆的能力,不要再等待言語了。然而,我們該如何獲得人生的完美立足點呢。無限者是在我們的精神裡呢,還是在我們的精神外呢。

《唯識春秋》(九)
《唯識春秋》(九)

緣種種界生種種觸

「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云何緣種種受生種種愛?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觸生受,緣眼觸生受生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觸生受,緣意觸生受生意觸生愛。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又如一眼識,於一時間,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色相,或於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色相。如眼識於眾色,如是耳識於眾聲,鼻識於眾香,舌識於眾味亦爾。又如身識,或於一時,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觸相,或於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觸相。如是分別意識,於一時間,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種種境相,當知道理亦不相違。」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或有雜染汙故,名非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為種種愛味等惑染汙其心。」

《攝大乘論釋》卷第五:「論曰: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炎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嚮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為除此疑,說變化喻。

釋曰:為此義故,於依他起說幻等喻,今當顯示。此中虛妄疑者,謂於虛妄依他起性所有諸疑。為除此疑,說幻等喻,顯依他起。若實無義,云何成境?為治此疑,說幻事喻,顯依他起。譬如幻象,雖無實義,而成境界,義亦如是。

他復生疑:若無有義,即無所緣,諸心、心法云何而轉?為除此疑,說陽炎喻,顯依他起。此中,陽炎譬心、心法,水喻於義。譬如陽炎有動搖故,雖無有義,而生水覺。諸心、心法亦復如是,由動搖故,雖無有義,而生義覺。

是諸愚夫於此復疑:若無有義,諸愛非愛受用差別云何可得?為除此疑,說所夢喻,顯依他起。如於夢中,雖無實義,而見種種愛與非愛受用差別現前可得。此亦如是。

於此復疑:淨不淨業義既實無,愛非愛果義云何起?為除此疑,說影像喻,顯依他起。譬如影像實無有義,即於本質起影像覺,然影像義無別可得。此亦如是,應知雖無愛與非愛真實果義,而現可得。

於此復疑:若無有義,云何得有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顯依他起。如弄影者,有其種種光影可得,雖有多種光影可得,而光影義實無所有。識亦如是,無種種義,而有種種義現可得。

於此復疑:若無有義,無量品類戲論言說云何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顯依他起。譬如谷響,雖無有義,而現可得。戲論言說亦復如是,雖無實義,而現可得。

於此復疑:若無有義,云何世間定心、心法有義可得?由說定心能如實知,如實見故。為除此疑,說水月喻,顯依他起。譬如水月,其義實無,由水潤滑澄清性故,而現可得。定心亦爾,所緣境義雖實無有,而現可得。水喻其定,以是潤滑澄清性故。

於此復疑:若有情義實無所有,云何證真諸菩薩等作彼利樂,覺慧為先,彼彼趣中攝受自體?為除此疑,說變化喻,顯依他起。譬如變化,實無有義,由化者力,一切事成,非變化義而不可得。應知此中亦復如是,所受自體,其義雖無,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受自體,義現可得。

復有別義,世尊意說幻等八喻,今當顯示。此中,幻喻為除眼等六種內處,應知顯示眼等六處譬如幻象,雖實非有,而現可得。說陽炎喻,為除器世間,由彼大故,於陽炎中實無有水,動搖力故,似水可得。說所夢喻,為除色等所受用境,顯如所夢色等實無,而能為因,起愛非愛受用差別。說影像喻,為除身業果,顯善不善身業為緣,而有餘色影像生起。說谷嚮喻,為除語業果,顯語業因,感語業果,猶如谷嚮。意業三種:一、非等引地;二、等引地;三、聞種類。說光影喻,為除非等引地諸意業果,顯此意業所得諸果猶如光影。說水月喻,為除等引地諸意業果,顯等引地諸意業果猶如水月。說變化喻,為除聞種類意業,聞種類者,即是聞、思之所熏習,此即顯示聞種類意差別而轉,猶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