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頁,共 24 頁
得失心
我們就是如此,從未擁有到失去,再想擁有又失去,這種得與非得的感受,實際上並不真實存在,只是我們透過對境界的執取才有了得到的樂受與沒得到的苦受,分分秒秒一直流轉著,甚至連走路都會有這樣的得失心。
《佛說義足經》卷上:「不以憂愁悲聲,多少得前所亡,痛憂亦無所益,怨家意快生喜。至誠有慧諦者,不憂老病死亡,欲快者反生惱,見其華色悅好,飛嚮不及無常,珍寶求解不死,知去不復憂追,念行致勝世寶。諦知是不可追,世人我卿亦然,遠憂愁念正行,是世憂當何益?」
追求到的事物,我們以為是永恆不變的,就繼續順著這永恆不變的執取繼續去尋找下一個永恆不變的事物,但這看似永恆不變的事物,只是我們對於無常以為是常,一切法不可追故,因為想追回過往一切、夢想於未來,執著於現在,所以有苦的來源,有苦的來源就有苦的累積。世間上一切事又能說為三種自性,一切法依眾緣所生、一切執著法依眾緣所生法以為是常與永恆不變、一切法如實空無自性,了知道理很容易,要實踐則需每分每秒的轉依,一直去觀察意識的變化、念頭的變化、所取境如何的變化與不實。
其實,一切本來現成。
基師說:「然立一百二十八煩惱,唯依數總別緣者說;若唯依總行相數別說,便無一百二十八故。」
如何成就法王子位?《法華玄贊要集》說:「唯有善心,念念相續,積數而成三大阿僧祇劫。」一般人為什麼縱使善心起來了,還會生起惡念呢?智周大師說:「雖起善心,由彼隨眠所隨縛故,亦名愚癡。」由於隨眠未斷而被其繫縛,亦名為愚癡之緣故。因為愚癡,所以惡念不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