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支節血肉能還原如初,除佛力攝受之外,一般大抵還需要有四禪之增上心學加修通明禪,如天台 智顗大師《法界次第初門》:「言通明者,辨此禪相具出《大集經》中,但經不別出名目,而北國諸禪師坐證此法者,欲以教人,必須標名傳世。若用根本禪說,雖定名一往相似,而行相迥異,還用此名說者,行人便作常解,則大乖其妙。若安十六特勝觀法,雖小相似,而名目都不相關。若對背捨、勝處等,名之與觀,條然併異,既進退並不同餘禪,豈可用餘禪名說?故別為立自名,名曰通明。所言通明者,修此禪時,必須三事通觀,故云通明。亦以能發六通、三明,故云通明。」此中即說修通明發六通、三明。於當時北國諸禪師之說,若按隋朝解,可能為東突厥、契丹等國,然亦有可能指陳的為「北魏」,北魏拓跋氏多為鮮卑族,如曇鸞即為北魏時代,曇姓多為康居人移民,與華嚴宗法藏師相同。如《續高僧傳》言:「北國虜僧曇鸞故來奉謁」,當時北魏算是中華文明燦爛之始。慈恩基師俗姓尉遲,先祖亦可能源於中亞于闐,是故先前所言《成唯識論述記》古本於新疆被發掘,極有可能亦與當時北魏、隋、唐之際多為鮮卑、突厥文化影響整個東亞文化圈,而諸多僧俗多半於當時亦為鮮卑等族,於當時學漢語乃北魏拓跋氏為了爭奪「中華」正統所致,故彼等鮮卑族人自小多習四書五經之漢語。
天台除四教,若按《摩訶止觀》解:「通明禪發相者。上特勝修時,觀慧猶總見三十六物,證相亦總。通明修時細妙,證時分明。《華嚴》亦有此名。《大集》辨寶炬陀羅尼,正是此禪也。《請觀音》亦是此意。修時三事通修,能發三明六通。又修寶炬時,乃至入滅受想定,當知此門具八解脫、三明、六通,故名通明也。」於後「修寶炬時,乃至入滅受想定」當為聖者之流,又按《妙法蓮華經玄義》解:「又進宅內名「入」,入見群臣豪族,大功德力,聞寶炬陀羅尼,見不思議解脫神變,故名「入」也。出者止宿草庵,二乘境界名「出」也。心相體信者,得羅漢已,聞罵不瞋,內心慚愧,不敢以聲聞支佛法化人,心漸淳熟,如從酪出生蘇,是名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即第三時教也。」 與此能會通,當為證阿羅漢果位。若僅只講神通,則需修四禪方能修通明禪。
其實,不論四阿含(或五阿含),到大乘佛教諸經,如《般若》、《法華》、《寶積》、《大集》、《涅槃》、《經集部》等,皆有提及關於色身觀等修學,加諸其他語系之相關論疏,若日後整理亦是不錯,畢竟論疏所言過細,一般學人也難以能發願深入其中,而《修行道地》等經,其實也算是瑜伽之一。若能按不同語系整理而書,互相比對與深入,對於增上心學等亦能俱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