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略談〉 - 談環境與習氣

前言

此文乃與某法師於虎年對談所成,該師於俗時,業以勇猛精進,出家為僧後,更是如此。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故後又稍加整理。

不輕菩薩於世俗勝義皆說法無畏,盼望學人亦應當效法不輕菩薩。 傳者,傳揚、傳導、傳佈,然我等尚且未證果,如何傳揚、傳導、傳佈佛法?應當用漢「語」佛教為佳,謙遜義故,以語表義,又能突破世俗地域限制,如今基督宗教尚且有漢語基督教等研究,佛教者,亦能超越彼等。古德諸師不論身處中亞或者他處,若無文字記錄則難以追蹤,若有諸多領眾等,亦能薰修。因世俗制度封鎖,是故難以如印度托缽等,也是沒辦法中之辦法。

 

 

人生苦短,深覺自身於環境所影響諸多有漏染法之熏習於自身多為無意義,不若直心面對一切人事,順逆皆無所畏懼,畢竟一切世俗權、名、利等皆為是苦,於此等苦又做種種愛著等想、行,則又是愚癡了。能出家,已經甚好難得,又能於現今諸多限制之環境發菩提心出家,更甚難得,出家一日勝於在家一世。

其實可能是整體環境或者可以說數千年來整個華人社會所導致,生活於中往往不能夠直心語言,顧及過多也或者因制度不同而思維不同,傳統有好的、但也有其缺陷,如儒家與儒術各有不同,一為修身等義、一則為古君王令國民呈服並崇拜其為上帝等制度,而生活於其中,也往往難以轉離社會中所建立之共業,現行了則又往往被影響,又於種子熏染。

現今諸人喜諂媚之語、非如實語卻又稱為「善語」,實際上非也。諂者, 彌勒菩薩解:「心不正直,不明不顯,解行邪曲;故名為諂。」 無著菩薩《顯揚》云:「諂者:謂為欺彼故,詐現恭順,心曲為體。能障愛敬為業。乃至增長諂為業。如經說: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善語者,悅意、無染、唯善所攝。世俗人習氣善良者多半亦如實語,如得一分錢即說得一分錢、失一分錢即說失一分錢,不必聖者即能如是。彼等雖未深入佛法,然諸多善行亦需思維彼等何故較我為勝?並於彼等所行、所言而生慚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