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略談〉 - 解義

 

無忘失法,於《攝論釋》如是言:「由轉識蘊依故,得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此中大圓鏡智者,謂無忘失法,所知境界雖不現前,亦能記了,如善習誦書論光明。」又他本云:「由轉阿賴耶識等八事識蘊,得大圓鏡智等四種妙智,如數次第,或隨所應。當知此中,轉阿賴耶識故,得大圓鏡智。雖所識境不現在前,而能不忘,不限時處,於一切境常不愚迷,無分別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若按《攝論》後解法身者,則知法身為一切四智功德所依。恆住捨性與無忘失法義同,圓鏡智依清淨法身故。

頓現一現者,通《瑜伽》:「復次,於色聚中曾無極微生,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或細或中或大。又非極微集成色聚,但由覺慧分析諸色極量邊際,分別假立,以為極微。又色聚亦有方分,極微亦有方分,然色聚有分,非極微。何以故?由極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極微復有餘極微,是故極微非有分。」又基師《雜集論述記》:「《華嚴經》說菩薩能知無色界宮殿若干微塵成,五十四云『略說極微有十五種』,如是等教,處處非一。極微無者,彼如何通?雖無真實極微體性,如慧所析,彼量亦成,說知彼極微如所析量故,五十四說非集極微成麤色故。《成唯識》說:『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瑜伽》亦說:『由諸聚色最初生時,全分而生,最後滅時,不至極微,中間滅盡,猶如水滴。』此言意顯,如熱釜,水煎漸滅時,不至邊際,諸色頓盡。」

密教所言者,大抵不離色相觀,是故多半取相修觀。此等東密傳承亦有此說。其實不只日本天理大學等收藏漢語佛教諸多古本,如日本橫濱《金澤文庫》亦多有密教等論疏、傳法灌頂等藏,最近正在展示傳法灌頂諸文物,先前住於日本東京、橫濱等城市,《金澤文庫》離市區較遠,靠近橫須賀。總之,若未來有時間,若能於日本尋寶,即當知曉諸多漢語傳承之所不斷,如八宗、十三宗等義,實際上乃是日本佛教所建立,於古之中國當時並未有真正的建立者,古德也許多不願自立門戶。日本目前已經有數百個宗派。華嚴宗等短疏,李通玄居士等著作亦應當閱讀。

《梵網經》日本諸師註解,可再參酌如日本真言宗 諦忍妙龍法師《梵網經要解》即融入六大、四曼、兩部等義。而法師另外一本著作《梵網經要解問答》則多用問答解釋,亦多加入表解等形式。 諦忍妙龍法師於十五歲即修四度加行,除了本身為真言宗外,亦傳佈律宗、淨土宗。師曾住持之興正寺,位於日本名古屋,現今亦存在於該市,靠近名古屋昭和區之中京大學、名城大學。

如有說「此『非自性有』即『非自然有』,乃『如來藏』真如不生滅性,然卻隨煩惱造業之緣而顯現如幻之自性相。如《解深密經》云:『由於依他起執著遍計所執自性,起諸煩惱,由彼作業流轉生死。』」即不生滅性又如何隨煩惱顯現如幻之自性相?既有不生滅性焉如何又有生滅性?後又引《深密》解依他證真如不生滅性,按此解,亦訛也。此解即等藏識同於真如不生滅性。

《瓔珞經》於日本東密或三論宗文獻亦有。雖為沙彌亦不可輕,如於僧之前即勇猛精進,如何能小覷?又有諸師於自身所撰內容紙本數位本或者網站等數位平台將古德放置於後、自身置前,於師於俗亦有不尊敬義,如世俗父母列隊於子女後、又或父母老邁卻自身前往子女家宅過日,子女雖迎父母入堂,然未恭敬,又與人談時,未令父母先行,皆屬不尊孝養長輩之舉,更何況於出世間上上學之佛法?縱然論據不同,亦應當尊敬,更何況所依為其宗?

後學思維先前書信往來將「阿彌陀佛」置於法師稱謂之後,此為不正之事,不論紙本或數位書信往來皆應當置佛號於法、僧之前,於此悔過說明。又現今學人註解經論以後論替前經,如《某論》註解《某經》,書名當為《某經某論釋》,今之為《某論某經釋》,以後之論置於佛說經於前,著實大不敬,不論諸經或諸宗爭議如何,皆不當如此。如同世俗長幼有序,何況佛弟子等僧俗?又如翻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本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即知以經為首、釋論為後,敬佛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