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緣識住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末:「問︰辨識得名,實通根境,何為諸論依根得名,謂名眼識乃至意識? 論:隨根立名,具五義故。
述曰:勝於境故,偏從根稱。
何謂五義?
論:五,謂依、發、屬、助、如根。
述曰:謂依於根,根之所發,屬於彼根,助於彼根,如於根故。《對法》第二卷說︰「若了別色等,故名為識,何故但名眼等識,不名色等識耶?以於眼等五種解釋,非於色等。」
此中第一、依眼之識,彼有二義︰且如眼識,「眼中之識,故名眼識。依眼處所,識得有故」,此第七囀;及「由有眼,識得有故」,此第三囀。且如意識如何?意中雖七無處所,而意亦依彼,同無色所依,在無色所依中也。及由有第七故,得有意識。非是境色得識住中,不由有色,識定生故,且據麤相。「以盲冥者不能見故」,雖知有色,識不必生。
第二、根所發者,彼云︰「眼所發之識,故名眼識。由眼變異,識必變異。如迦末羅病,損眼根故,所見青色,皆以為黃。」非壞色時,而識名壞。第七如何?謂由有此第七識故,第六相縛,不得解脫,即其事也。後七若無漏,六必無漏故。
第三、屬於根者,彼云︰「屬眼之識,故名眼識。由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故。」此謂生依,非染淨依及根本依、引發依也。由此故知,七於六有勢力,謂六種子隨七種子,七種子生現時,六方得起,與彼力故,不爾不生,非色種子,識種隨之。此如何等?此色有時,必識所變。如有識時,必根所生,何得識種,不隨色起?色是外法,根是內法,根恒相續,色即不然,不可為例。
第四、助於根者,彼云︰「助眼之識,故名眼識。由根合識,有所領受,令根損益,非於境界故。」謂由根合識,令根有損益,非由色合識,令色有損益。離識之色,識雖無損益,色有損益故,如為他損色。如第六識俱無漏故,第七損有漏成無漏故。
第五、如於根者,彼云︰「如眼之識,故名眼識。根、識二法俱有情數,非彼色法,定是有情。」六、七亦爾,唯內攝故,隨根五義勝,多說依根名。
問︰前等無間中,六識皆依意,何故第六獨名意識? 意識不然,眼等可爾。」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四末:「又有別解:「以心為本」,總句。「因心而生,依心住故」,並有漏法現行,依種子心生, 依現行識住。「心受彼熏,持彼種」者,即無漏有為法,雖心相違,心受彼現行之熏,能持彼現行種故。後心淨時,有情隨淨。」
《大乘密嚴經》卷下:「諸仁者!阿賴耶識行於諸蘊稠林之中,意為先導,意識決了色等眾境,五識依根,了現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賴耶識。諸仁者!阿賴耶識與壽命、煖、觸和合而住,意住於此,識復住意,所餘五識亦住自根。諸仁者!心、意及識住於諸蘊,為業所牽,流轉不息。諸所有業,因愛而起,以業受身,身復造業,捨此身已,更受餘身,如步屈蟲行。心及心法,生於諸趣,復更積集稠林之蘊。」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五:「又《俱舍》云:「隨麤染器等,界別次第立。」此亦是廢立,亦是次第先後。論云:「色有對故,諸蘊中麤;無色中麤,唯受行相,故世間說我手痛言;待二想麤,男女等想,易了知故;行麤過識,貪瞋等行相,易了知故;識最為細,總取境相,難分別故。或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此由耽著樂受味故,耽受復從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煩惱故,如是煩惱依識而生。此及前三皆染汙識,由此隨染立蘊次第。或色如器,受類飲食,想同助味,行似廚人,識喻食者,故隨器等立蘊次第。或隨界別立蘊次第,謂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顯了;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第一有中,思為最勝,行相顯了;此即識住,識住其中,顯似世間田種次第。是故諸蘊次第如是,由此五蘊無增減過。處界次第頌云:前五境唯現,四境唯所造,餘用遠速明,或隨處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