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五) - 最後身

《唯識春秋》(十五)
《唯識春秋》(十五)

最後身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若羅漢比丘, 自所作已作, 一切諸漏盡, 持此後邊身, 記說言有我, 及說我所不?」 爾時,世尊即說偈答:

「若羅漢比丘, 自所作已作, 一切諸漏盡, 持此後邊身, 正復說有我, 我所亦無咎。」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若羅漢比丘, 自所作已作, 一切漏已盡, 持此最後身, 心依於我慢, 而說言有我, 及說於我所, 有如是說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已離於我慢, 無復我慢心, 超越我我所, 我說為漏盡。 於彼我我所, 心已永不著, 善解世名字, 平等假名說。」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云何名近補特伽羅?謂有如是補特伽羅,由時近故,去涅槃近,或有復由加行近故,說名為近。云何名為由時近故,去涅槃近?謂有如是補特伽羅,住最後生,住最後有,住最後身,即由此身,當得涅槃,或即由此剎那無間,於煩惱斷,當得作證,如是名為由時近故,去涅槃近。云何名為由加行近,說名為近?謂有如是補特伽羅,安住種姓,亦已趣入。如是二種,總略為一,說名為近補特伽羅。」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云何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由依此故,說諸阿羅漢任持最後身。

問: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住有餘依地,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 答:當言與一種依一向相應,謂後邊依,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與流轉依,與障礙依一向全不相應,與所餘依非相應非不相應。是名依施設安立。

本地分中無餘依地第十七

如是已說有餘依地。云何無餘依地?當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先所除五地一分,當知即此無餘依地所攝,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

云何寂滅施設安立?謂由二種寂滅施設安立如是無餘依地:一、由寂靜寂滅故;二、由無損惱寂滅故。

云何寂靜寂滅?謂先於有餘依地獲得觸證四種寂靜,今無餘依涅槃界中亦有最勝四種寂靜:一、數教寂靜;二、一切依寂靜;三、依依苦寂靜;四、依依苦生疑慮寂靜。如說:

由無下劣心,能忍受勤苦, 彼所趣解脫,譬如燈盡滅。

云何無損惱寂滅?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如說:「苾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又如說言:「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

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由於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極寬博故,名為廣大。無窮盡故,名為無量。數不能數,無二說故,名為無數。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所以者何?由此清淨真如所顯,一向無垢。是名無損惱寂滅。

如是二種,總說為一寂滅施設安立。

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謂名為常,亦名為恒,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亦名無垢,亦名難見,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涅槃,亦名永絕一切戲論。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