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五) - 得第一無間等果

《唯識春秋》(十五)
《唯識春秋》(十五)

得第一無間等果

「爾時,商人中有一優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於佛離疑,於法、僧離疑,於苦、集、滅、道離疑,見四聖諦得第一無間等果,在商人中與諸商人共為行侶。彼優婆塞於後夜時端坐思惟,繫念在前,於十二因緣逆順觀察,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解深密經疏》卷第二十六:「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 自下第二、明見道位。於中有二:初正明見道;後「由得此故」下,明見道勝利。此即第一、正明見道。初見理故,名為見道。故無性《攝論》第六卷云:「見先未見勝法界故,名為見道。」又《成唯識》第九卷云:「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然此見道自有二種:一、真見道,謂世第一無間而生,雙證生、法二空真如,頓斷一切見所斷惑,名真見道。而今此說各別內證七真如者,從詮而說。若證流轉諸法實性義邊,名為內證流轉之真如;如是乃至若證四諦實性義邊,名為別證四諦真如。非此無相真見道位前後七時各別內證。二、相見道,或有三心,謂有情假緣智、法假緣智、遍遣有情法假緣智。或十六心,謂苦法忍等。此二見道,如《成唯識》第九、《瑜伽》五十八等,廣如別章。

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

自下第二、釋其勝利。於中有二:初明四種勝利;後「彼於」下,明事邊際所緣勝利。此即初也。

然此勝利,依《成唯識》第九卷中,見道勝利有其八種,故彼論云:「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於多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依《攝大乘》,有六勝利,故《攝論》云:「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六種勝利,若廣分別,如無性、世親釋論第六;八種勝利,如梁論第八;十種勝利,如梁論第十。

今依此經,有四勝利:一、入菩薩正性離生;二、生如來家;三、證得初地;四、又能受用此地勝德。言正性離生者,正性即是無漏聖道。言離生者,見道所斷分別煩惱,能生六道四生等類,猶如生食能生諸病,從喻立號,名之為生;見道生時,離彼能生分別煩惱,故名離生。

若依《俱舍》二十三,苦法智忍有其二名,故彼論云:「即此名入正性離生,亦復名入正性決定,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亦是初入正性決定故。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目諸聖道。生謂煩惱,或根未熟;聖道能越,故名離生。能決趣涅槃,或決了諦相,故諸聖道得決定名。至此位中,說名為入。」解云:《俱舍》正性二種:涅槃、聖道。生有二義:一、煩惱生,猶如生食;二、聖道未熟,名之為生。《順正理》六十三、《顯宗》第七,大同《俱舍》。

依《毗婆沙》,亦有二義:一者、見所斷惑,猶如生食,故《大婆沙》第三卷云:「復次,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受諸劇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惱事,是故此惑說名為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復次,有身見等,剛強難伏,如獸𢤱悷,故說名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或復善根未熟名生,故《婆沙》云:「復次,一切煩惱,或諸貪愛,能令善根不得成就,及令諸有潤令起過,皆名為生。見道起已,摧彼勢力,令不復為增上生過,由此見道獨名離生。」廣說如彼。

大乘說處,如第八卷疏記中釋。

言生如來家者,無性釋云:「謂佛法界名如來家,於此證會,故名為生。」世親釋云:「生如來家者,由此能令諸佛種姓不斷絕故。」依《十住婆沙》第一卷云:「是諸佛家,名為如來家。今是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名為生如來家。」廣如彼論。

證得初地者,如下當釋。又能受用此地勝德者,此攝《唯識》餘六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