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
復問:「尊者!住滅正受時,為觸幾觸?」
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
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正受者,作於二法,止以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問:入滅定時,云何次第滅三種行? 答:此有二種,謂行時、住時。若於行時,亦起言說,於初靜慮有此作用,有語行故。若於住時,從第二靜慮已上次第定力,彼三種行次第而滅。當知出時,由逆次第,次第而起。
問:滅盡定中,諸心心法並皆滅盡,云何說識不離於身? 答:由不變壞諸色根中,有能執持轉識種子阿賴耶識不滅盡故,後時彼法從此得生。
問:入滅定時,無有分別我當入定,我當出定;正在定時,心寂滅故,遠離加行;將出定時,心先滅故,亦無作意。云何能入?云何能出? 答:先於其心善修治故,若有諸行、諸狀、諸相能入於定,能出於定,於彼修習極多修習,由修習故,任運能入,任運能出。
云何出滅定時,觸三種觸?一、不動觸;二、無所有觸;三、無相觸。謂出定時,多由三境而出於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滅境。由此三境,於出定時,如其次第,觸三種觸。緣於有境而出定時,無有我慢擾動其心,謂此為我,而起我慢,或計未來我當有等,乃至廣說,是故說言觸不動觸。緣於境境而出定時,無貪所有,無瞋所有,無癡所有,是故言觸無所有觸。緣於滅境而出定時,於一切相不思惟故,緣無相界,是故說言觸無相觸。如是已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七:「出定緣三種境,觸三種觸」者,若依小乘《婆沙》、《正理》及《成實論》等皆廣說之。且引《正理》第十二卷云:「如契經說:出滅定時,當觸三觸,謂不動觸、無所有觸及無相觸。何者?云何觸此三觸?有說:滅定起心相應,有空、無願、無相三觸,如其次第,出滅定時,觸於三觸。有餘師說:識處、空處心相應觸名不動觸,此二純作識、空相故;無所有處心相應觸名無所有觸,無先所有故;非想非非想相應觸名無相觸,想無想相不分明故。即由此故,說四無色名有想定。從滅定起心,通有漏、無漏。滅定起時,或逆次第入諸等至,或逆超越入諸等至,容有起滅定心現在前故。復有餘師說:唯約無漏。有處緣涅槃心起滅定時,言觸三觸:以無漏故,名為不動;無所有處地所攝故,名無所有;緣涅槃故,名為無相。」
解云:如《摩訶俱絺羅經》作如是說,當觸故。此三師各釋不同。初師說者,謂我、我所執掉舉名動,空無我行能對治行故,能破動故,名為不動,不動相應觸名不動觸;貪心執境攝為己有,有所執故,名所有,無願三摩地能斷所有,名無所有,餘如前說;生死十相,涅槃中無為無相,無相即定,緣無相,故為無相,餘如前說。此是三觸體性,無心時,無此等觸,出時忽遇名門,中行忽遇壁等,是謂三觸之義。
第二說者,謂識處方便唯觀於識,空處方便亦唯觀空,無異想故,名為不動,彼相應觸名不動觸,根本地中雖通異相,從方便說皆名不動;無所有處,無先遍識所有,名無所有;有頂地中無有想、無想二分明想,故名無想,乃至有頂不可言無想故。四無色皆名有想,是謂三觸體。起滅定心,通有漏。若有漏者,若逆次入非想等至,名觸無相觸。若逆超入無所有處及無漏,逆次第入無所有,皆觸無所有觸。若無漏逆超入識處,名觸不動觸。雖不定得入空處,以二處皆名不動觸,一即是其名。又釋:此師非薩婆多正宗義,是異師計,從滅空處等,故作是釋。
第三說者,但取一念無漏,無所有處緣滅諦涅槃。以約諦是無漏,非有漏,故名不動;約地,名為無所有處;約所緣,名無相。彼相應觸具三種名,入彼心時,名三觸。
今此文中有二師釋,初此與《婆沙》、《正理》等異,謂出定時,多由三境:一、緣有境而出定時,無我等動觸者,此緣內身作無我行而出滅定,不為我慢等動;二、緣道諦,道能取境,今出滅定,能緣境,道諦為境,名「境境」,取境不生貪等,觸無所有觸。以道不能增長貪瞋等或,名觸無所有觸;「相不思惟故,緣無相界,是故說言觸無相觸」者,若緣滅諦,出滅定時,名緣滅境,離眾相。
二云、此依未自在義,要次第故,以定心出,觸不動觸,是空等持;觸無所有觸,是無願等持;觸無相觸,是無相等持。依自在者超一切地,隨其所起定或散,緣事緣理、緣內緣外,觸三種觸。內三有體,名「有境」;外六塵,名「境境」;無相理,名「滅境」。由入滅定,折伏心已,煩惱不動,三根不擾,非相所亂,唯以善心而出於定。今觀文意,多依定心出,觸三種觸故也。下通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