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六) - 不守根門

《唯識春秋》(十六)
《唯識春秋》(十六)

不守根門

「比丘當知,愚癡猨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惛沉者,謂或因毀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不守根門,食不知量,不勤精進減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斷不勤加行,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惛昧,無堪任性。睡眠者,謂心極昧略。又順生煩惱,壞斷加行,是惛沉性;心極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說一蓋。又惛昧無堪任性,名惛沉;惛昧心極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沉生諸煩惱、隨煩惱時,無餘近緣如睡眠者。諸餘煩惱及隨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何等沉相?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寤勤修觀行,不正知住,是癡行性,耽著睡眠,無巧便慧,惡作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為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惛闇,於勝境界不樂攀緣。

何等掉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廣說,是貪行性,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舉俱行,如前欲等,不曾修舉,於舉未善,唯一向修,由於種種隨順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

何等亂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應知,是鈍根性,多求多務,多諸事業,尋思行性,無巧便慧,無厭離心,不修遠離,於勝境界不樂攀緣,親近憒鬧,方便間缺,不審了知亂不亂相。

何等著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應知,是鈍根性,是愛行性,多煩惱性,不如理思,不見過患,又於增上無出離見。

對治如是應遠離相,隨其所應,當知即是應修習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云何邪方便相?謂所思惟染汙品因緣相相,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門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云何忘念?謂於久遠所作所說,不能隨念,不令隨憶,不守根門,不正知住。」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五:「「不守根門等四」者,謂如前說「一、不守根門;二、食不知量;三、初夜、後夜不常寤悟勤修觀行;四、不正知住」,下〈聲聞地〉廣說。沈、掉、亂相,如名即彼;著相,體是無明為性,或是愛性,或見、疑等一切煩惱性。

三十二相中有二:初別明三十二相,後與四相相即。

「云何所依相?謂分別體相」,謂見分、相分如次配之。「云何心起相」等者,此有二相:一、一切心起相,即次前說作意是一相,一切心生由作意故;二、第八心起相,謂十二支中,心緣於行,亦緣名色生故。「云何自相相?謂自類自相」者,謂五蘊類各別。自相者,謂一一蘊,眼等自相別故。

「此中已出離於斷,不修方便者,觀有貪等」者,諸出家者,名已出離,此有二類:一類不修涅槃方便者,觀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等;一類修涅槃方便者,觀略心廣心、下心舉心,乃至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是不染汙相。前三對觀,非必順出世故,後七對順出世故。或順定,名修方便;不順定,不修方便,非必出世。又釋:不修方便者,謂無學人已得出離,更不修方便故,但觀有貪等三對心。若修方便者,謂有學人觀略、下等七對心,順無學出離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