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六) - 是名為佛

《唯識春秋》(十六)
《唯識春秋》(十六)

是名為佛

時,給孤獨長者聞未曾聞佛名字已,心大歡喜,身諸毛孔皆悉怡悅,問彼長者言:「何名為佛?」

長者答言:「有沙門瞿曇,是釋種子,於釋種中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佛。」

給孤獨長者言:「云何名僧?」

彼長者言:「若婆羅門種剃除鬚髮,著袈裟衣,信家非家,而隨佛出家;或剎利種、毘舍種、首陀羅種善男子等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彼佛出家而隨出家,是名為僧。今日請佛及現前僧,設諸供養。」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七:「第三、開合廢立者,諸經論中,或總名一佛寶。覺性、覺相、覺用三種同覺滿故,合名為佛。《涅槃經》等,唯說三寶真體同故,說一法身。

或說為二。《寶性論》第三說:「有二種法身:一、寂靜法界身;二、得彼因身。所謂說法,彼習氣故,一、麤,二、細。由依法界,為諸菩薩說深密法,依真諦說,名之為細;若說契經及應頌等種種差別,依世諦說,名之為麤。」皆依法身,及由此說,當得法身。法身因故,亦名法身。即餘二身所起作用,同《唯識》說:「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佛地論》又說:「一、生身;二、法身。自性、實報皆名法身,實功德故,諸功德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他受、化身俱名生身,隨有情宜,現受生故。」彼論又說:「一、世俗佛,即變化身;二、勝義佛,即法、報身。」前隨劣意,現麤相故;後隨勝心,或現細相,或實體故。天親《般若論》說:一、真佛;二、非真佛。初是法身,後餘二身,本末異故。

《解深密經》、《瑜伽》七十八等,亦說有二:一、法身;二、解脫身。「曼殊室利白言:『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名解脫身。解脫身故,說彼二乘與佛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此說二乘二轉依果,菩提、涅槃,皆名解脫身,離煩惱障縛故;如來所得二轉依果,菩提、涅槃,合名法身,無量功德勝所依故。《成唯識》云:「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六:「此中,何者僧寶所攝? 答:初全或次少,聖者名僧寶;次餘後二全,凡僧非寶攝。

次依種類,有三問答。

一問:以乘對寶,寶有別同;以寶對乘,乘有同別。 答:教無別顯,理亦應通。但說教行,方便乘三,談理果乘,究竟唯一。不遮何性,獸渡義以分三;究竟轉依,證偏圓而不一。故談理果,義分三乘。或寶分法之本末,故開同別二門;乘以運載生機,故無一體三義。齊不齊釋,取捨任情。

二問:何緣三寶有一三乘?何義三乘無三一寶? 答:乘隨機立,寶逐乘明;寶據可珍,乘不隨立。或寶雖可重,逐三根以分三;乘既運生,亦隨寶分三一。或以寶隨乘而易顯,乘逐寶而難明。二互翻成,兩皆無爽。

三問:寶隨機立,假許住持;乘對生根,應開雜染。何故唯說不繫為乘? 答:真實稱寶,不繫義同,利益可珍,住持隨立;乘隨真寶,不繫名乘,有益運生,雜染亦運。

次依體性,有六問答。

一問:僧是眾義,自三以上名僧,理體不殊,真如寧有僧義? 答:覺依無慮,尚得稱以佛名;僧本非多,理亦得標僧稱。

二問:三乘體別,後會歸於一乘;三寶相殊,終可成於一寶。 答:運生有於初後,會二歸於一乘;可珍有於勝劣,究竟咸歸一寶。或寶可珍,有同別而無會;乘依運載,說三一而稱歸。齊與不齊,亦隨取捨。

三問:以乘對寶,皆許會歸;以寶對身,亦應歸會,謂會應化歸法身故。 答:執乘極而住果,令進習而明歸;無執身而不進,故於身而無會。若說勝劣,諸教明文。

四問:既許三寶體有同別,應許三身亦有同體。 答:寶隨機立,對樂執而稱同別;身利別根,無計情而但異。或事殊立別,理等明同,寶既一三,身亦三一。但以身殊難曉,諸教多陳;體等易知,聖無明說。

五問:寶隨乘立,既許一三;身對乘明,亦應三一。 答:乘體即寶,故有一三;佛非二乘,故無三一。

六問:隨機現寶,寶有一三;隨乘現身,佛有三一。 答:佛皆極果,非彼二乘;餘開劣勝,故有三一。或雖化身,為二乘現,逗彼機器,亦分三身:五分法身,名法身;王宮生身,名報身;餘隨類身,名化身。一乘三身,已如前辨,故釋前難,有齊不齊。

次依釋名,有三問答。

一問:任持自相,真如正可名法;非和無覺,云何得名佛、僧? 答:覺性覺依,覺本名覺;理和事順,眾本名僧。

二問:能學勝劣,佛、僧開二;所學果因,法應非一。 答:有障無障以顯修,能學易知以開二;有勝非勝以明證,所學難了故唯一。

三問:劣勝難了,法合為一;事理易知,法開為二。 答:師資道別,佛、僧為二;軌則義齊,法但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