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七) - 擇法覺分

《唯識春秋》(十七)
《唯識春秋》(十七)

擇法覺分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云何?比丘!此火寧熾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如是,比丘!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喜,則非時,修猗、定、捨覺分,自此則是時,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論:「為有情故」至「順解脫分」。 述曰:次解順解脫分名。為有情故,勤求解脫,望涅槃為因,涅槃名解脫,如常所談。勤求於彼,此行不違,故名為「順」。「分」者,因也,支也。彼順決擇分言「分」者,即決擇是分,即擇法覺分。分者,支分義。順彼決擇分故,名順決擇分。今言「分」者,因支義。是解脫之因,因之一支,故名為分。即順體是分,順彼解脫之分,名順解脫分。此依利他為因,為度有情,乃求解脫。然求菩提,利他義顯;勤趣解脫,自利義增。然於菩提有自利之談,涅槃致利他之義者,蓋欲以彼顯此菩提亦利有情,以此顯彼涅槃亦能自利,文影於此,義貫於彼故也。

問︰何故順解脫分,分即是順,順決擇分,分體非順? 答︰決擇體是有為,決擇可體即分,體有多分故。涅槃體是無為,解脫彼非是分,體非一多故。

又解︰解脫者,即勝解數緣解脫;解脫苦,名解脫。因中,印境為名,乃名勝解;在果,出苦為因,故名解脫。若依此釋,解脫即分,名解脫分,分義非順,與決擇分同。然彼望惠為名,此望勝解為號。今為此解,即無前難。

上來雖出位體分齊,釋位二名不同,總是解釋資糧位訖。此解漸次悟入唯識之時,初位漸次。釋頌下二句。」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九十:「「復次,簡擇諸法」至「求已決定」。

第四、解見道七覺,偏解擇法覺分。言「簡擇者,總取一切苦法種類為苦聖諦故」者,總緣於苦。「最極簡擇者」至「老苦等」者,別取諸苦也。「極簡擇法者」至「先修所作」者,簡擇契經能詮之教,依止此故,先修所作也。言「審定等解了」者,於一切法平等解了故。云「審定近解了」者,證近前法,得決定故,云近解了。「前是尋求道」者,前三尋思。「今是決定道」者,後三是如實智。此明二復次別也,解了仍是擇法覺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