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七) - 補特伽羅差別

《唯識春秋》(十七)
《唯識春秋》(十七)

補特伽羅差別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二十五:「「云何俱分」至「分解脫補特伽羅」。

「俱解脫」者,煩惱障及解脫障俱盡,名俱解脫。「煩惱障」者,即是九地見、修煩惱。「解脫障」者,即是於八解脫不成就性也。

《對法》第十三云:「補特伽羅差別有二十七,謂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羅漢向、羅漢果、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退法羅漢、思法羅漢、護法羅漢、住不動羅漢、堪達羅漢、不動羅漢。」

《顯揚》第三則二十九,增隨信行及隨法行。彼二十九人,即此所明二十八中,除前九人,餘後十九人中攝。

若依薩婆多,二十七種,取捨稍異。如《順正理》六十五說:「福田有二:一者、有學;二者、無學。有學十八,謂四向、三果即為七,及隨信、隨法、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中、生、有行、無行、上流,是名十八。無學有九,謂退法、思法、護法、安住、堪達、不動、不退、慧及俱脫,是名為九。」有學、無學,合成二十七。

依末經部成實論師,此賢聖亦有差別。《成實》第二〈賢聖品〉說有學十八、無學九。有學十八者:一、隨信行,在聞思位。二、隨法行,在四善根。三、無相行,即前二人入見道故。此三人名預流向。四、須陀洹果。五、一來向。六、一來果。七、不還向。八、不還果。不還果有十一人: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無行般;五、樂定;六、樂慧;七、轉世;八、現般;九、信解;十、見至;十一、身證。并前七,合成十八,名有學人。無學九者:一、退法相;二、守護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進相;六、不壞相;七、慧解脫;八、俱解脫;九、不退相。

《智度論》說有學十八、無學亦九。有學十八者:一、信行;二、法行;三、七生;四、家家;五、中間有;六、現滅;七、次第向行;八、一來果;九、一種子有;十、次第向;十一、現般;十二、中般;十三、生般;十四、有行般;十五、無行般;十六、樂定上流;十七、樂慧上流;十八、身證。是為有學。無學九者,同《成實論》。

此中,依薩婆多,現般多經欲界生,得不還果,一不生上,現身般故,名現般者;或即入聖身,不經死生,得不還果,現身入滅,名現般者;亦名轉身,不同舊云轉世,屬不定。於三界中無有定業,但有三界順不定業故,隨緣合處三界即得般,故名不定。既不定故,亦不別立。其無色不還者,即五不還中,除中般者,餘四所攝。其不定者,通五不還。

依《成實論》,無色不還通於信解、見至。中解不定有二:一、轉世不定,即七生者,不滿七生般涅槃等;二、上流不定,於樂慧樂定皆不定故。於大乘中未見明文。

雋法師云:經欲界生,得不還果,是名不定;若入聖身,遂般涅槃,是名現般。理實應說二十七人中,略而不論,昔來相傳約五不還現利鈍別。

三藏云:五種不還並有六種根姓差別,難定利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