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五) - 斷貪


滅盡定者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

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九:「滅盡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恆行諸心、心所及恆行一分心、心所滅,假立滅盡定。

《唯識春秋》(十五)
《唯識春秋》(十五)

斷貪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賴吒槃提國, 有諸商賈客, 大富足財寶, 各各競求富, 方便欲財利, 猶如然熾火, 如是競勝心, 欲貪常馳騁, 云何當斷貪, 息世間勤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捨俗出非家, 妻子及財寶, 貪恚癡離欲, 羅漢盡諸漏, 正智心解脫, 愛盡息方便。」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第四頌中,顯示見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初沙門及沙門果;又修所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後沙門及沙門果。斷貪愛故,斷我慢故,如是顯示現所證法。又離著故,煙寂靜故,顯示永離熾燃,乃至智者自內所證。彼得如是內所證法,云何令他當得了知?由無燒惱、無所悕望相所表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若已越度,成阿羅漢,所作已辦,離勤功用,名住陸地,已到彼岸。此則顯示諸婆羅門依第一義,略有三種:二是有學,一是無學。若已究竟到於彼岸諸婆羅門,名永盡漏。若未離欲,一切身分勤精進者,名得常委。若已離欲,得源底者,名得靜慮。得靜慮者,永斷一切下分結故,已斷貪欲及瞋恚品所有一切愁憂熾燃。永盡漏者,永斷修斷諸煩惱故,已善修習四種念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脫。彼非作已,數數更作,亦無增勝所應作事,是故說彼名第一義真婆羅門。」

 

居士有偈云: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 有亦不管,無亦不拘。 不是賢聖,了事凡夫。 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 十方法男一乘同,無相光中豈有二? 若捨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是佛地。

又云: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

宇宙,佛教稱為器世間,如何變化而成?

根據三轉法輪唯識學之義有三種解釋:

第一師(月藏): 由一切三界、九地之一切凡、聖眾生之異熟識所變,《立世經》說:一切有情之業增上力共所起。九地,即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依禪定三昧之深淺,色界、無色界復分為四禪天、四無色天,與之欲界,計立九種有情之住地,稱為九地或九有。

第二師(圓測說是難陀論師之義)(窺基大師說是月藏論師之義) : 由現居於此界、地以及將生到此界者之一切眾生異熟所變,聖人之異熟不應變為穢土,凡夫之異熟不應變為諸佛淨土。聖者不再往生色界,再變為色界便為無用。

第三師: (護法論師)由同一界地之眾生的異熟所變,倘若宇宙器世間如第二師所說由於現居此界、地及將生到此界者之一切眾生所變,則某一器世間將壞之時,既無有現居者及當生者(當生,即於現在未生、於未來而生),則此宇宙器世間便無有人所變,所以應當是「由同一界、地之一切眾生所變」。

《述記》後又說:「由此定應現身所居,及當生者,本識變為現所居界及當生界。」

我們就能了解到現在所生活的土地、宇宙乃是根據於處於同一界、同一地之一切眾生異熟識(本識)所變現,而於未來界之轉生也是如此。

實際上真的無來無去,只不過本識於一切境顯現種子之現行罷了,我們稱之為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並不是說此為勝義,而是於世俗相對法之中,於生、於死之中,人們所恐懼的乃是對於執著異熟果之我相生起而害怕失去了這個我,然而這個我所執取的我,並無一真實我之存在,我之我亦是我,我之無我亦是我,有我故,才有種種恐懼、仇恨、愛戀等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