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四) - 台灣,泡湯

《唯識春秋》(四)
《唯識春秋》(四)

台灣,泡湯

近幾年除了在日本泡湯外,回到台灣後,也恢復了學生時代泡湯的習慣。以往學生時代於半夜到馬槽溫泉泡湯,泡湯到隔天早上,然後各自回去,或者順便吃個永和豆漿、又或到二十四小時不斷電的誠品書店看看書,特別是冷門類的。邊泡湯能夠邊觀察呼吸、色身變化。從最熱的池泡個十幾分鐘,等到皮膚變成粉紅色、血管都逐次呈現後,再去泡最冷的池十幾分鐘,如此交錯,讓這個色身達到完全放鬆的狀態。

許多人一直針對大乘非佛說或者大乘是佛說彼此辯論著,實際上,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問題,諸如混入太多一元論色彩,以及傳入到漢語文化圈後,逐漸成為另外一種崇拜偶像之信仰。而南傳上座部佛教如今其實也非最原始的上座部佛教,真正的上座部佛教,根據尊者世友《異部宗輪論》所言,最初的上座部因為對於持經還是持論藏二者孰為重要,而產生了分裂,原本的上座部因為不擅長論藏的辯論模式而選擇到雪山隱居,從此而消亡於佛教歷史。而根據巴利文傳承《島王統史》、《大王統史》所說又有不同。而十事非法雖然指陳的為戒律問題,但對於現代的佛弟子來說,也能算是一種警惕。

如《十誦律》當時七百結集乃因十事非法,如說:「佛般涅槃後一百一十歲,毘耶離國十事出。是十事非法非善,遠離佛法,不入修妬路、不入毘尼,亦破法相。是十事,毘耶離國諸比丘,用是法行、是法言、是法清淨,如是受持。何等十事?一者鹽淨;二者指淨;三者近聚落淨;四者生和合淨;五者如是淨;六者證知淨;七者貧住處淨;八者行法淨;九者縷邊不益尼師檀淨;十者金銀寶物淨。」下面又說何謂「鹽淨」?如說:「爾時長老三菩伽思惟:「是梨婆多大法師,或能難問我阿毘曇,我或不疾解。我今當先問梨婆多毘耶離比丘十事。」即合手問:「鹽淨應受不?」梨婆多還問三菩伽:「云何名鹽淨?」「大德梨婆多!毘耶離諸比丘,鹽舉殘宿著淨食中噉,言是事淨。我問長老實淨不?」梨婆多答:「不淨,不應食。」「若食得何罪?」答:「得突吉羅罪。」」主要是說可以蓄鹽於缽中隨時食用,何以不淨?貪著食味故。

另外,《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也提到了關於雪山部:「小乘二十部中。本上座部轉名雪山部,然彼上座弟子唯弘經藏。何者?律者有開遮隨緣不定,故不可依也。毘曇則廣解諸義,雖與經相應,亦有過根本者,經是根本無開遮增減之過。弘本攝末,事事依經以為規矩。然說因部起多弘對法,既閑義理能伏上座,上座部弱,於是移入雪山避之,故從經處而為名以號雪山部。經部亦同,上座以經為量故云經量部,所立義趣高出諸部,大同大乘,此疏始末立理引證皆依於瑜伽對法等諸論,不取則於釋家諸祖,此疏體裁大略如是。」

種子為此識相分非餘,見分恆取此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