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四) - 三病

《唯識春秋》(四)
《唯識春秋》(四)

三病

云何有病如實知?謂三病——欲病、有病、無明病——是名病,如是病如實知。云何病集如實知?無明集是病集,是名病集如實知。

《大智度論》卷第一:「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重、熱、膩、酢、鹹藥草飲食等,於風病中名為藥,於餘病非藥;若輕、冷、甘、苦、澀藥草飲食等,於熱病名為藥,於餘病非藥;若輕、辛、苦、澀、熱藥草飲食等,於冷病中名為藥,於餘病非藥。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淨觀思惟,於貪欲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失,名不淨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於瞋恚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欲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慈心於眾生中求好事,觀功德;若貪欲人求好事,觀功德者,則增益貪欲故。因緣觀法,於愚癡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欲、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觀故生邪見,邪見即是愚癡。」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九:「復次,般若波羅蜜所在處,魔、若魔民、地神、夜叉、諸惡鬼等不能得便。如寶珠能除四百四病,根本四病:風、熱、冷、雜。般若波羅蜜亦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四病:貪、瞋、癡、等分。婬欲病分二万一千,瞋恚病分二万一千,愚癡病分二万一千,等分病分二万一千。以不淨觀除貪欲,以慈悲心除瞋恚,以觀因緣除愚癡,總上三藥,或不淨,或慈悲,或觀因緣,除等分病。如寶珠能除黑闇,般若亦如是,能除三界黑闇。如寶珠能除熱,般若亦如是,能除婬欲、瞋恚熱。如寶珠能除冷,般若亦如是,能除無明、不信、不恭敬、懈怠等冷心。日月皆諸寶所成,日能作熱,月能作冷,雖俱利益眾生,以不能兼故,不名為如意。」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十九〈問疾品〉第五初:「二、解釋者,因中四分煩惱之疾,一往分別三毒對三大疾,等分煩惱。取我三處等有,故名等分,此生地大病也。所以然者,一、貪欲病對水大者,經云愛河迴復沒眾生,無明所盲不能出。且愛能潤業,如水潤生。二、瞋恚煩惱對火。瞋心一起,燒滅善根,故以瞋對火。三、愚癡煩惱對風病。愚癡故,則有四倒,故經稱四倒暴風能偃山夷岳,故知愚癡顛倒對風病。四、地病具有三種分別故,如水、火、風疾,俱集一身,故以等分對地病,故以四分煩惱為四種因疾。

凡夫凡鄙有此四分煩惱,則有八萬四千煩惱之因疾也。隨緣發動,惱害眾生心神,故說為因疾也。果疾者,即是諸分煩惱感得報身四大,一大不調,百一病動,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動,致諸疾惱非一也。

復次,由四分煩惱感成報身,即有生老病死,此亦是眾生之大患也。故此經下文云:「有生死即是大患。」此亦因四分煩惱生。所以然者,如《瑞應經》云:「貪欲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今推此義,等分對致生也。既生,則有四大之身;有身,則有四病之苦,此即是果病義也。但經論隨緣不同,或時火譬貪欲,或時水譬瞋恚,風亦不定。今一往從多為論,取別義相關,如前對耳,通則何所不譬也?」

問:未證初地是否能伏貪欲?

答:亦伏,然有退、不退義,如《成唯識論述記》說:「如身在欲界,雖未離欲一品,或多作不淨觀,亦伏貪欲,後出觀已,或退、不退。此亦如是。初定、中間,雖同一繫,要伏尋染,方得有伺無尋地定,後出觀時,或退不退,起於尋染。亦非離初定一品,或多染,方得彼定,少制伏故,非以品離。其無漏定,依於此地及已離染。彼三地法是此類故,亦名此地。不爾,即成攝法不盡。更有異釋,如《樞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