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春秋》(十九) - 般涅槃阿那含

《唯識春秋》(十九)
《唯識春秋》(十九)

般涅槃阿那含

尊者阿難語摩訶男:「此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此五下分結斷,於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彼當爾時,成就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復於餘時盡諸有漏,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如是,摩訶男!是名世尊所說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

《攝大乘論釋》卷第二:「論曰:於第二緣生中,諸法是何緣?是增上緣。

釋曰:由無明等增上故,行等得生。增上有二種:一者、不相離;二者、但有。不相離者,如眼根為眼識作增上緣。但有者,如白等能顯黑等。若無明等於行等,具有二種增上緣。若無苦下無明,諸行不生;若行已生,無修道無明,諸行不熟。何以故?須陀洹人不造感生報業故,阿那含人不受下界生報故。」

《攝大乘論釋》卷第十一:「論曰:有五種人,於三阿僧祇劫修行圓滿,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何者為五人?行願行地人,滿一阿僧祇劫;行清淨意行人、行有相行人、行無相行人,於六地乃至七地,滿第二阿僧祇劫;從此後無功用行人乃至十地,滿第三阿僧祇劫。

釋曰:何等為五?一、有一人,謂願樂行人;二、有三人,謂清淨意行人、有相行人、無相行人;三、有一人,謂無功用行人。是名五人。

願樂行人自有四種,謂十信、十解、十行、十迴向。為菩薩聖道有四種方便,故有四人,如須陀洹道前有四種方便。此四人名願樂行地,於第一阿僧祇劫修行得圓滿。此地若已圓滿,此觀行人未得清淨意行,以未證真如,未得無分別智故,無分別智即是清淨意行。又猶同二乘心故,非清淨意行。又未至菩薩不退位故,非清淨意行。如世第一人未得無流心,說為不清淨。無流心所緣法相無有忘失故,得無流心,說為正定位;有流心有忘失故,不得受正定名。菩薩亦爾,未入初地,不得正定名。

此不清淨意行人若見真如,即入清淨意行地,從初地至十地,同得此名。清淨意行人自有四種:初一從通立名,謂清淨意行;後三從別立名,謂有相行、無相行、無功用行。此清淨意行人從第六地以還,說名有相行。有相行者,境界相有四種:一、有分別相;二、無分別相;三、品類究竟相;四、事成就相。有分別相者,定所緣境等分,為毗鉢舍那境;若無分別,為奢摩他境。緣此境生,捨是定相,緣定境無分別真如起,名無分別相。品類究竟相者,謂如理、如量二修。事成就相者,謂菩薩地地中轉依。第七地是無相行有功用,如來所說十二部法門相乃至十二緣生相,熟思量故,不緣法門相,直通達真如味。此通達離功用則不成,故說此地為無相行有功用。清淨意行、有相行、無相行三人,第二阿僧祇劫修行得圓滿。

若人入八地,有無相行,無功用未成就;若八地圓滿,於八地無相行無功用已成。於九地、十地無相行無功用未成滿,第三阿僧祇劫此無相無功用乃成。

譬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位,製立為五人。若三位,云何製立為五人?由位差別,故成五人。從初方便至須陀洹為第一人,家家為第二人,斯陀含為第三人,一種子為第四人,阿那含為第五人。菩薩位亦爾,初地為第一位,從二地至七地為第二位,從第八地至第十地為第三位;亦得製立為五人,從方便至初地為第一人,從二地至四地為第二人,五地至六地為第三人,七地為第四人,八地至十地為第五人。

復次,由等聲聞位地,應知菩薩十二地次第亦如此。如聲聞性地,菩薩初位亦如此;如聲聞修正定位加行,謂苦法忍等,菩薩第二位亦如此;如聲聞已入正定位,菩薩第三位亦如此;如聲聞已得不壞信,住聖所愛戒位,為滅上地惑,菩薩第四位亦如此;如聲聞依戒學引攝依心學,菩薩第五位亦如此;如聲聞已得依慧學位,菩薩第六、第七、第八位亦如此;如聲聞不復思量境界,是無相三摩提加行,菩薩第九位亦如此;如聲聞已成就無相定位,菩薩第十位亦如此;如聲聞已出無相三摩提住解脫入位,菩薩第十一位亦如此;如聲聞住具相阿羅漢位,菩薩第十二位亦如此。

此十二人,菩薩五位所攝:第一位攝第一、第二、第三三人;第二位攝第四、第五、第六三人;第三位攝第七、第八兩人;第四位攝第九一人;第五位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三人。若約聲聞五位,亦得攝十二人,不異菩薩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