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法行、隨信行
佛告摩訶男:「『善逝大師、善逝大師』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逝,而心正念直見,悉入善逝。『正法律、正法律』者,聖弟子所說,口說正法,發心正念直見,悉入正法。『善向僧、善向僧』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向,發心正念直見,悉入善向。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證。
「復次,摩訶男!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於正法、律如實知見,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見到。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不得見到,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信解脫。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摩訶男!此堅固樹,於我所說能知義者,無有是處!若能知者,我則記說,況復百手釋氏而不記說得須陀洹?摩訶男!百手釋氏臨命終時,受持淨戒,捨離飲酒,然後命終,我記說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
《辯中邊論述記》卷下:『論:「頌曰:隨法行二種」至「諸菩薩應知」。 述曰:自下第二、依問正釋。於中十二頌:初之一頌,初明隨法有二,烈名勸菩薩知;後十一頌,依二章門,次第別解。此即初也。於中,上三句舉數列名,第四句勸菩薩知。
頌言「隨法行」者,或擇滅涅槃等,名之為法;隨順彼行,名隨法行;或教名為法,依教奉行,名隨法行。第三句中「轉變」二字,通「無散亂」;第二句中「謂諸」二字,通「無顛倒」。二體非一,故名為「諸」。所無體異,能無體殊,故名「轉變」。成「轉變」者,謂即二無轉去所治,變得能治,或變卻所治,轉得能治,或轉體即變,以能治非一,能治彼所治,所治亦非一,故言轉變。下文但解二無,不解「轉變」二字。安慧釋云:無散亂體即此奢摩他,由無散亂修於止故;無顛倒體即此毗鉢奢那,由無顛倒修毗鉢奢那故。通九種定、四種慧也。」
《攝大乘論釋》卷第二:「論曰: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釋曰: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者,此舉餘部共所成立,顯阿賴耶識如大王路,故先總序。如彼《增壹阿笈摩》說者,是說一切有部中說。愛阿賴耶者,此句總說貪著阿賴耶識。樂阿賴耶者,樂現在世阿賴耶識。欣阿賴耶者,欣過去世已生阿賴耶識。憙阿賴耶者,憙未來世當生阿賴耶識。此性於彼極希願故,由樂、欣、喜,是故總名愛阿賴耶。
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者,為永害彼。說正法時者,說正教法。恭敬者,樂欲聞故。攝耳者,立願聽故。此則說其聞所成智。住求解心者,如所聞義,求決定故。此則說其思所成智。法隨法行者,所證名法;道名隨法,隨順彼故。又出世道名法,世間道名隨法。行者,行彼自心相續,樹增彼故,令彼現前得自在故。此則說其修所成智。
《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者,謂此經中宣說如來出現於世,有其四種可稱讚德。於大眾部阿笈摩等者,重成此識於彼部中如大王路。根本識者,餘識因故,譬如樹根,是莖等因。
化地部等者,於彼部中,有三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謂一剎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謂乃至死恒隨轉法;三者、窮生死蘊,謂乃至得金剛喻定恒隨轉法。此若除彼阿賴耶識,餘不應有,但異名說阿賴耶識,如名諸蘊,決定無有,窮生死故。彼問云何,此答有處有時見等。有處,於界;有時,於分。於無色界,諸色間斷;於無想天及二定分,諸心間斷。非謂於阿賴耶識中色心種子乃至對治道未生來,有時間斷,不應計度。隨所應有,正義有故,計度傍義,違越正義,不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