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補充或缺字,編輯者重新加上( )符號內說明。
5.本論以一百五十個問答形式建立本論,然問答中又加入難曰、救云、量云等非難,實際上已超出此等問答數目。
6.明、清註解《成唯識論》如:《俗詮》、《證義》、《自攷》、《觀心法要》、《音響補遺》,明蜀沙門明昱錄記《觀所緣緣論釋記》皆有提及本論,顯見本論之重要性。
7.《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六提及本論乃「大鈔宗鏡,援引可據」:「鈍者既望洋而退,利者復蔑裂而求,四分之旨未諳,一心之宗徒設,三性之理未究,二諦之致安歸。賴有開蒙問荅,楩概僅存,大鈔宗鏡,援引可據。而溯流窮源,則瑜伽顯揚諸論,尤黃河之有宿海。於是紹覺法師音義,一雨法師集解,宇泰居士證義,無不殫精竭思,極深研幾。然教道已明,觀道未顯。嗣有新伊法師,為之合響,力陳五觀,冠罩諸家。尚未刊行,僅獲染指。適二三同志,擬從能變所變差別之塗,以開性具性遍圓融之鑰,漫爾饒舌,兼命管城,不敢更衍繁文,秖圖直明心觀,隨講隨錄,用質大方。」宗鏡者,為《宗鏡錄》,一百卷,為宋 永明延壽(904~975)編著,成書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
8.明之 智旭法師於四十八卷《閱藏知津》(崇禎八年至永曆八年(1635~1654)編撰)提到本論列為慈恩宗,顯見當時依然以慈恩宗作為法相唯識學之宗名。《閱藏知津》收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法寶總目錄》第三冊。
9.本論提及 通照大師者,為通照大師 釋守千,著作有《彌勒上生經瑞應鈔》二卷、《彌勒上生經瑞應鈔科》一卷、《般若心經幽贊崆峒記》三卷、《般若心經幽贊添改科》一卷、《表無表章栖翫記》一卷、《菩薩戒經欲受記並科》(已失)等。根據呂澂居士《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卷二十六云提及通照大師:「慈恩宗入宋以來的傳承不明,但繼承五代的風氣講《唯識》、《百法》、《因明》各論的相繼不絕。宋初著名的有祕公、通慧、傅章、繼倫等。在譯場的執事也多能講諸論。慈恩章疏四十三卷,在天聖四年(公元一〇二六年)並編入大藏刻版。宣和初(公元一一一九年),真定龍興寺守千(公元一〇六四~一一四三年)為一大家,他嘗校勘道倫的《瑜伽師地論記》刊版流通。」
10.本論另外提及之 普潤大師者,根據台灣已故 會性法師《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六即佛頌」,宋.普潤大師撰。師諱法雲,字天瑞,號無機子。長洲(江蘇蘇州長洲縣)人,俗姓戈。學通內外,宏天台教觀,專修淨業。宋徽宗政和中,帝賜紫衣,號普潤。南宋紹興二十八年(西紀一一五八)九月廿八日,西向端坐,念佛而化。壽七十三。」普潤大師俗姓戈姓者,語出多說,如夏部落東夷國之寒浞後,另一說則為出自姒姓,姒姓為周武王滅商後,而將禹之後代轉封宋、鄭之間的戈國。
11.《成唯識論俗詮》提及元時慈恩疏鈔似猶在:「《成唯識論》是奘大師最後糅譯,囊括諸論,淵ࣹ⧾馵篼쨞�⥥祍진ᨈ秂ꥄ䣀⨇꥟ꥸ뤻夾毼즜駖列驈䯼짖煮䤹륤毼쥏覜飀ꦎ줸�ᣀ룀ᣀ鶴詏ᣀ맭騫訑稿줸�夽姷㤸�娗露�⥮륍禸쯼짦ꥮ秛릥导짩ꨫ稀奤쥯樸奰᯼즎⦓茶饭诼쨼娔襮篼쥉�騫襅诼즼褻妕㥤ᣀ⧄检꩖먒飀뤹뤽쯼쥇ꦖ쥅㤺질⦅要駖煮䤼짌楜褹⤽饧먁鶴襮禗視짴릟磻祸민즎褻妭䨫毼쥑�맆里毼쨌맄᥅娙导즱⥏䧖煮䯼쥷⤸�量磀⥾쩖ᣀ꩖먒飀륏ꦪ⣀ꥮ穏ᣀ룀ᣀꨏ讀䧖煮䣀민쩁稫禭䨫標导쨼驌䤹맰᧫ﯼ즖즘寮覜餸ਗ਼餹릘⧹쨁⦝᧷㧝㨫襸맕駥䨫毼짵ा槄楱᯼쥍ꧩ楤稗ﯼ쥰秂ꨧ㩇민줺裏릛見뤹룀⤺쥸륐䥇ꥅ榉ন驻릜쯼줺⧛襍ਭ鯼줽馘碌妜馭㨨릨駾餹륈룀⦖즘拏릖饭言奧뤻妭䨫槂ꥏ里毼쨀즱⥈릜쨀妺ा槟㣀⣀�t;/span>
12.日本崇福寺 横岳湛慧法師《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又有明昱《唯識俗詮》、智旭《唯識心要》、王肯堂《證義》等,亦釋此論。此等不閱《樞要》、《述記》全書,豈可愜當乎?」再比之《開蒙》,於明時,《樞要》、《述記》全書既已消失於中土,可見《開蒙》也算是此時之分水嶺。
13.問:《唯識開蒙問答》提到無情也能成佛,所以一切草木花卉也能成佛,對嗎? 答:《唯識開蒙問答》所言無情成佛義,乃在於說「行相」,並非說單一草木眾生亦能發願成佛。何謂行相?《成唯識論》卷第二說阿賴耶識行相:「此識行相、所緣云何?謂不可知執受、處、了。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為行相故。處,謂處所,即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按《述記》解:「識「自體分」以了別為「行相」故。「行相」,「見分」也,類體亦然。相者,體也,即謂境相,行於境相,名為「行相」。或相謂相狀,行境之相狀,名為「行相」。前解通「無分別智」,後解除彼。」
是故《唯識開蒙問答》結云:「應諭彼云:教說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又云根根塵塵遍周沙界,常色塵塵是無情麼,自受用土是無情麼,華藏世界是無情麼,何得對面蹉過赤諱白賴也?」此段與自受用身、土自在有關,而自受用身者,乃轉第八識而依。不過,《唯識開蒙問答》所言成佛義,與唯識宗慈恩基師之傳承稍異。
基師說:「此無漏相分同能變識,一向是善無漏,相不離見,同非繫故,以能緣心變似自境故,縛與不縛,理必須同;淨與不淨,理必須同。無漏心等順益義勝,悲力廣大,相分與見必同善性,一切無漏法爾必善,故性必同,其性、相必皆順理故,故性必同,非如有漏心相、見性有別。言因緣者,是種子也。」即知山河大地等一切相分亦不離識,若一切眾生尚為有漏識如何成佛?即知《唯識開蒙問答》所言乃在於四分之相分成佛義,雖為相分境,然卉木無情並非如異生有情有性種能發願成佛,兩者並不等同。
西元2021年7月12日
於台灣菩薩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