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尊婆須密菩薩所集論(十卷或作十五卷 有序未詳作者) 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等譯 菩薩,即當來師子如來也。偈品首聚犍度第一。心犍度第二。三昧犍度第三。天犍度第四。四大犍度第五。契經犍度第六。更樂犍度第七。結使犍度第八。行犍度第九。智犍度第十。見犍度第十一。根犍度第十二。一切有犍度第十三。偈犍度第十四。
簡介: (書名)姚秦曇摩耶舍,曇摩崛多共譯,三十卷。有三十品論種種之法相。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書名)三十卷,姚秦曇摩崛多譯。舍利弗所立之對法藏也。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書名)十四卷,屍陀般尼阿羅漢造,苻秦僧伽跋澄譯。廣說有部之法相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鞞婆沙論(十四卷) 迦旃延子造 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 說阿毗曇八犍度第一。鞞婆沙三結處第一。三不善根處第二。三有漏處第三。四流處四。
簡介: (書名)具名阿毗曇八犍度論,三十卷,迦旃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等譯。為阿毗達磨發智論之舊譯。以所說之法聚名論。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書名)與阿毘達磨發智論同本異譯。苻秦僧伽提婆,竺佛念共譯。三十卷。犍度。譯曰聚。積聚之義。發智論以有篇章八聚謂之八犍度論。...
簡介: (書名)尊者世友造,宋求那跋陀羅,菩提耶舍共譯,十二卷。與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同本異譯,但有七品。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眾事分阿毗曇論(十二卷)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
簡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惣有其二:一外;二內。彼外宗見雖有眾多,不出二種,謂斷及常,廣說如論。內宗見者,大師在世,同一師學無有差別;佛滅度後,大小乘宗分成多部。小乘宗見有二十二,如《宗輪論》一一廣明。大乘宗見分為三別:一、勝義皆空宗;二、唯識中觀;三、法性圓融。此三宗見一一廣說,如中、廣、百、三十論等。今此經者,厥有菩薩名為世親,位皆加行,造論釋故。是故當知唯識中觀宗之攝也。
簡介:三具足經優波提舍(一卷)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毗舍離大林精舍,告無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薩有三具足。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聞具足。翻譯記云: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經義,弗釋章句,是故名為優波提舍。
簡介: (書名)一卷,天親菩薩造,元魏毘目智仙譯。是為解大乘之轉法輪經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耆闍崛山,告智員大海樂說辯才菩薩言:有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一者眾生住持。二者法住持。遂設十四難,然後一一解釋。...
簡介: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三卷)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論無經,文來未盡。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 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經有論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書名)一卷,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以七分解釋之,建立菩薩所修之所法,依此論釋,則遺教經為大乘部也。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述曰:此經本是小機所見,屬阿含部,而天親以七分解釋,建立菩薩所修行法,則是開小成大。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本有今無偈論 (書名)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之略名。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天親菩薩造,兼釋諸行無常偈。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書名)大般涅槃經論之略名。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元魏達磨菩提譯。譯經中迦葉菩薩所問之偈。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書名)一卷,天親造,元魏毘目智仙譯。釋大方等大集經之第十分。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一卷)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釋大方等大集經之第十分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書名)七卷,元魏菩提流支譯。釋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七卷)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法義甚詳。(先經次論)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書名)一卷,婆藪槃豆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論經義者為優婆提舍,是論無量壽經經義而造之願生偈也。願生偈者,願生於安樂國之偈文也。又無量壽經論亦名往生論,淨土論。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書名)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之略稱。又曰往生論。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書名)四卷,失著者名,後魏菩提流支譯。寶積經第一百十一卷,釋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之一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大寶積經論(四卷)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釋寶積第四十三會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與《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同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作者:婆藪槃豆 (人名)又曰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Vasubandhu,世親(舊曰天親)菩薩也。西域記五曰:「筏蘇畔度菩薩,唐言世親,舊曰婆藪盤豆。譯曰天親、訛謬也。」唯識樞要上本曰:「伐蘇畔徒菩薩,唐言世親,無著菩薩同母弟也。」俱舍光記一曰:「俱舍論者筏蘇槃豆之所作也。筏蘇為世,槃豆為親,印度有天俗號世親,世人親近供養,故以名焉。菩薩父母從所乞所為名也。舊譯為天,此翻謬矣,若言天應號提婆也。」
簡介: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一部四卷 三寶尊菩薩造大乘論藏收考其義理即解釋大域龍菩薩所造本論也第一卷釋般若波羅蜜多中所有語義開演三十二品無增無減為遣十種分別散亂又能顯示十六空義如是次第皆以頌釋第二卷釋徧計依他圓成三性本性無故又說有為無為二空及無餘依涅槃界中皆悉清淨而清淨者即空性也第三卷釋四種清淨一即自性二即離垢三即所緣四即平等復釋止門所有行相又於般若中若起十種分別散亂當以無分別智而為對治第四卷釋大聖世尊所說正理自性清淨不可得故止於十萬頌般若之義皆依此般若三十二品揔略攝故此乃深明觀智洞照色空拔萬行之源究三性之本即般若正真之要義也。---《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六》
簡介: 功德施論 (書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之異名。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譯師:義淨(635—713) 義淨,俗姓張,名文明,唐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地區)山莊人。十四歲出家,即仰慕法顯、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風。及從慧智禪師受具足戒後,學習道宣、法礪兩家律部的文疏五年,前往洛陽學《對法》(《集論》)、《攝論》,又往長安學《俱舍》、《唯識》。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他在長安曾和同學處一、弘褘等相約西遊;但處一未能成行,弘褘亦至江寧而中止。
簡介: 譯師:義淨(635—713) 義淨,俗姓張,名文明,唐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地區)山莊人。十四歲出家,即仰慕法顯、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風。及從慧智禪師受具足戒後,學習道宣、法礪兩家律部的文疏五年,前往洛陽學《對法》(《集論》)、《攝論》,又往長安學《俱舍》、《唯識》。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他在長安曾和同學處一、弘褘等相約西遊;但處一未能成行,弘褘亦至江寧而中止。
簡介: (書名)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卷,天親菩薩之弟子金剛仙菩薩著。釋天親之金剛般若論。於藏外行之。玄義私記五本曰:「諸師不用此論,慈恩云:非真聖教。」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作者:論者然今唐國有三本流行於世:一、謂世親所制翻,或兩卷、或三卷成;二、無著所造,或一卷、或兩卷成;三、金剛仙所造,即謂南地吳人,非真聖教也,此或十一卷、或十三卷成也。---《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
簡介: 成立七種義句已,此般若波羅蜜即得成立。七義句者:一、種性不斷,二、發起行相,三、行所住處,四、對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義句,於《般若波羅蜜經》中成立,故名義句。於中,前六義句顯示菩薩所作究竟,第七義句顯示成立此法門故,應如是知。
簡介: (經名)一卷,後漢安玄,嚴佛調共譯。說斷生死應念十二因緣。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國優婆塞安玄共嚴佛調譯 說欲斷生死趣,度世道者,當念卻十二因緣事。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思惟正法本者,謂思惟經法言教甚多。何以知之?迦葉即以比較明其多少。較法從十驢始,云十驢力不如一凡駱駝力,十凡駱駝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不如一細腳象力,十細腳象不如一盜食象力,十盜食象不如一蓮華象力,十蓮華象不如一青蓮華象力,十青蓮華象不如一紅蓮華象力,十紅蓮華象不如一白蓮華象力,十白蓮華象不如一雪山象力,十雪山象不如一香象力。從驢至香象為一分,如是八萬四千香象,以較皮表裏,書經滿如是數香象比載。阿難所聞所知事,粗可都較知大數;欲一一演其文字者,畢壽不能暢也。
簡介:四阿鋡暮抄解 (書名)婆素跋陀阿羅漢造,苻秦鳩摩羅佛提等譯,二卷。說功德法依法惡法之三法者。 與三法度論同本。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般若燈論 (書名)又曰般若燈論釋,十五卷,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分別明菩薩釋龍樹之中論五百偈者,較釋青目之五百偈者(即中論也)詳悉。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般若燈論(十五卷有序)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簡介: (書名)具名大乘中觀釋論,九卷,安慧菩薩造,趙宋惟淨等譯。釋中觀論二十七品中之前十三品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大乘中觀釋論(九卷今作四卷)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院沙門惟淨等譯 僅釋十三品而止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書名)具名大乘掌珍論,一卷,清辯菩薩造,唐玄奘譯。明諸法無相之義,破護法之諸法有相,即破相宗之根本論也。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大乘掌珍論(二卷) 清辯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廣釋真性有為空四句義,破諸異執,顯真勝義。
簡介:(書名)六卷,龍樹菩薩造,自在比丘釋,隋達摩笈多譯。明般若波羅密等為菩提之資糧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菩提資糧論(六卷)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明般若波羅密為菩提初資糧,布施波羅密為第二資糧,次明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方便、願、力、及智。次明慈、悲、喜、捨,及五悔勝行,勿於他菩薩起瞋心,勿謗所未解甚深經,善修三解脫門,應勤精進,持戒,習定,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種三十二大人相業,及諸種種菩薩行等。...
簡介: (書名)一卷,龍樹菩薩造,後魏毘目智仙等譯。先述外道一切法無體,言語亦無體,如何能遮遣一切法之難。次述正義。一切法者因緣生,言語亦因緣生,同為無體,如以幻人還遮幻人。...
簡介:(書名)十卷,護法菩薩造。唐玄奘譯。是釋廣百論本者。與成唯識之破我法二執相表裏。---【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護法菩薩,釋前廣百論本,與成唯識論破我法二執處,相為表裏,最宜詳玩。...
簡介: (書名)一卷,聖天菩薩造。唐玄奘譯,皆五言之偈頌。破我見等之一切法。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廣百論本(一卷) 聖天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破常品第一。破我品第二。破時品第三。破見品第四。破根境品第五。破邊執品第六。破有為相品第七。教誡弟子品第八。皆五言偈。...
簡介:(書名)一卷,提婆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一論有百字,故名百字論,破我見等。譯師之歸敬頌曰:「我今歸依聰叡師,厥名提婆有大智。能以百字演實法,除諸邪見向實相。」---【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書名)二卷。提婆菩薩造,天親菩薩釋,鳩摩羅什譯,三論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為一偈),合有百偈。故稱百論。然譯者略後十品,現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親之註解,羅什之翻譯,句數稍為增減。現品之偈數無定矣。百論僧肇序曰:「論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後十品,其人以為無益此土,故闕不傳。」百論嘉祥疏一曰:「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無多少也。而有多少者三義:一註人釋有廣略,二翻論人復重增減,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
簡介: (書名)三論之一。一卷,龍樹造,秦羅什譯。說以觀因緣門乃至觀生門之十二門而入於空義者。有吉藏疏二卷,及略疏一卷,元康疏二卷,法藏疏一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十二門論,亦龍樹菩薩所造也。而言十二者,總眾枝之大數也。門者,開通無滯之稱也。論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故始自觀因緣門,終至觀門,總有十二。其中所明,則有無兼暢,事無不盡,理無不備,故名十二門論。(十二門:因緣門、有無果門、緣門、相門、有無相門、異門、有無門、性門、因果門、作門、三時門、生門也。)...
簡介: (書名)Madyāmaka-śāstra,具名中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姚秦鳩摩羅什譯。為古來三論之一,極為尊重。其說相主張最徹底之中道。破空破假,進而並破執中之見,說所謂八不中道即無所得之中道,而為般若思想者也。書中,別為破因緣品,破去來品,破六情品,破五陰品等二十七品,現藏中阿僧佉釋,瞿曇般若譯之順中論,二卷。分別照明菩薩釋,波羅頗迦羅譯之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安慧釋,惟淨等譯之大乘中觀釋論,九卷,皆為龍樹中論之異出。西藏亦有中觀學派之二系統,則此論為學者所珍重,不待言矣。
簡介: (書名)順中論之具名。二卷,龍勝菩薩造,無著菩薩釋,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順中論(二卷) 龍勝菩薩造 阿僧佉(此翻無著)解,未解處別為此部,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簡介: 作者:慧沼(650—714) 慧沼一作惠沼(或惠照),俗姓劉名玄,祖籍彭城,後遷淄州,因此他亦稱淄州沼。十五歲時,高宗為新生兒子(即睿宗)祈福度僧,他就此時受度出家。 相傳他曾親近過玄奘。青年時已博通經藏,講《法華》、《般若》、《涅槃》等經。咸亨三年(672)始從窺基、普光受學。慧解超群,被稱為「山東一遍照」。他的唯識、因明諸疏,大概即在此時稟受師說漸次寫成。窺基去世(682年)後,慧沼遊行諸郡,講經二十餘年,同時寫成了《金剛般若》等經疏,和《慧日論》、《了義燈》等著作。
簡介: 作者:窺基,唯識宗的開創人,為該宗初祖。俗姓尉遲,字洪道,是元魏尉遲部後裔,為唐初勳臣尉遲恭獨子,唐代京兆長安人。出生於唐太宗貞觀六年(六三二),稟性聰慧,體貌魁偉,年十七歲奉敕出家,為玄奘弟子,依玄奘學佛教經論及天竺語文。二十五歲參與譯經,唐高宗顯慶四年(六五九),玄奘譯《成唯識論》,原擬將十家釋論各別詮譯,並命窺基與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分別擔任檢文、筆受、纂義工作,數日之後,窺基請求退出,奘師固問其故,基言:「群聖製作,各馳譽於五天,雖文具傳於貝葉,而義不備於一本,情見各異,稟者無依,請錯綜群言,以為一本,……」。奘師乃禮遣三賢,窺基獨任筆受,譯出《成唯識論》十卷。其後奘師又為窺基闡說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論典,故窺基通達因明之學與五性的宗法。
簡介: (書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之略名。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翻譯者:達磨笈多 (人名)Dharmagupta,譯曰法密。南印度羅囉國人。隋開皇十年來,譯藥師經等。見續高僧傳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書名)一卷,護法菩薩造,唐義淨譯,釋觀所緣緣論中破外執之與奪意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又稱《觀所緣論釋》、《觀所緣釋》。護法造,唐代義淨譯,全一卷。本書為《觀所緣緣論》的注釋書。內容闡釋《觀所緣緣論》中所說破外執之與、奪之意,而明自宗之內境,然未論及其差別。
簡介: (書名)一卷,陳那菩薩造,唐玄奘譯。以因明三支之法,說明心外之所緣緣非有,心內之所緣緣非無者。註釋如下:觀所緣緣論會釋一卷,明明昱會釋。觀所緣緣論直解一卷,明智旭解。觀所緣緣論釋記一卷,附問答釋疑,明明昱錄記。觀所緣緣論釋直解一卷,明智旭解。...
簡介: (書名)一卷,梁真諦譯。說三界但有顯識(即阿梨耶識)與分別識(即意識)之二種識。---【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陳代真諦譯,一卷,內容闡明三界唯識之義,謂識有二種,一曰顯識,一曰分別識。並闡述一切三界唯識之論旨。此論原作者不詳,唯真諦譯本論題下有「從無相論出」之語,而同為真諦所譯的《轉識論》論題下亦有此語,且宋、元、明版本藏經中,本論卷首皆有「顯識品」三字,以此推測,本論應係闡釋《無相論》中之顯識品,唯《無相論》中土無譯本,故而不能確定。
簡介: (書名)二十卷,無著造,唐玄奘譯。法相宗十一論之一。取瑜伽論之樞要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為「十支論」中的總苞眾義支。印度無著造,唐代玄奘譯,凡二十卷。本論為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的最著者,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為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成唯識論》之所依。本書凡十一品:一、攝事品,二、攝淨義品,三、成善巧品,成無常品,五、成苦品,六、成空品,七、成無性品,八、成現觀品,九、成瑜伽品,十、成不思議品,十一、攝勝決擇品。共有二百五十二頌半,卷末附錄《顯揚聖教論頌》一卷。另有注釋書《顯揚疏》一卷(唐代窺基)、《顯揚論疏》八卷(新羅璟興)等,然皆已不傳。
簡介:又作《辨中邊論疏》,唐代窺基著。本書為玄奘所譯《辨中邊論》現存唯一注釋書。此論另一譯本,為真諦所譯的《中邊分別論》,其注釋書有新羅元曉的《中邊分別論疏》四卷。---【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簡介:辯中邊論(三卷)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天親菩薩造論,釋《辯中邊論頌》頌。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書名)釋無著之攝大乘論者。有二本:一為世親菩薩作,一為無性菩薩作。前之一本有三譯,一為陳真諦譯,十五卷,二為隋笈多譯,十卷,三為唐玄奘譯,十卷。後之一本,唯玄奘譯,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攝大乘論釋 為無著所造《攝大乘論》的註釋書,無著之弟世親論師造。漢土有三種譯本,一為陳代真諦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陳天嘉四年,在廣州制旨寺譯出,慧愷筆受,後世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稱攝論釋。二者隋開皇十年,沙門達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譯,凡十卷,名為《攝大乘論釋論》。三者唐代貞觀二十三年玄奘三藏譯,凡十卷,世稱唐譯世親攝論。
簡介: (書名)釋無著之攝大乘論者。有二本:一為世親菩薩作,一為無性菩薩作。前之一本有三譯,一為陳真諦譯,十五卷,二為隋笈多譯,十卷,三為唐玄奘譯,十卷。後之一本,唯玄奘譯,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攝大乘論釋 為無著所造《攝大乘論》的註釋書,無著之弟世親論師造。漢土有三種譯本,一為陳代真諦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陳天嘉四年,在廣州制旨寺譯出,慧愷筆受,後世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稱攝論釋。二者隋開皇十年,沙門達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譯,凡十卷,名為《攝大乘論釋論》。三者唐代貞觀二十三年玄奘三藏譯,凡十卷,世稱唐譯世親攝論。
簡介: (書名)釋無著之攝大乘論者。有二本:一為世親菩薩作,一為無性菩薩作。前之一本有三譯,一為陳真諦譯,十五卷,二為隋笈多譯,十卷,三為唐玄奘譯,十卷。後之一本,唯玄奘譯,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攝大乘論釋 為無著所造《攝大乘論》的註釋書,無著之弟世親論師造。漢土有三種譯本,一為陳代真諦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陳天嘉四年,在廣州制旨寺譯出,慧愷筆受,後世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稱攝論釋。二者隋開皇十年,沙門達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譯,凡十卷,名為《攝大乘論釋論》。三者唐代貞觀二十三年玄奘三藏譯,凡十卷,世稱唐譯世親攝論。
簡介:攝大乘論本(三卷)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標綱要分第一。標十相殊勝殊勝語。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賴耶識,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三圓成實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種練磨其心,及四尋思,四如實遍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種波羅密多,彼修差別分第六,明菩薩歡喜等十地。增上戒學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學分第八,明六種差別;一所緣。二種種。三對治。四堪能。五引發。六作業。增上慧學分第九,明無分別智離五種相。果斷分第十,明轉依有六種。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簡介: (書名)無著菩薩所造,有三譯:一為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二為陳真諦譯,三卷。三為唐玄奘譯,三卷。前二謂之攝大乘論,後一謂之攝大乘論本。法華玄義私記一末曰:「玄贊要集云:西方攝大乘經有七百卷,此方不來,有一品名攝大乘品,造攝大乘論解之。」...
簡介: (書名)無著菩薩所造,有三譯:一為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二為陳真諦譯,三卷。三為唐玄奘譯,三卷。前二謂之攝大乘論,後一謂之攝大乘論本。法華玄義私記一末曰:「玄贊要集云:西方攝大乘經有七百卷,此方不來,有一品名攝大乘品,造攝大乘論解之。」...
簡介: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明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阿陀那。三塵識,即六識。及明相應心所等。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三界者,唯以言名為體,由強分別,非實有法,故不得真。由簡擇門諸法自性,為生不顛倒智,故立此論。於藤起蛇知,見藤則無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