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成唯識論》若不讀《成唯識論述記》則不能深入了知唯識要義,諸家所言。《成唯識論述記》引用最多的經論主要有:《瑜伽師地論》(《大論》)、《對法論》(雜集論)、《阿毗達摩俱舍論》、《攝大乘論》。特別是《瑜伽師地論》,總共有537處引用。
基師於《成唯識論述記》多處引用安慧菩薩《雜集論》並與《俱舍論》做法義整理。安慧菩薩《雜集論》引用也將近500多處。顯見,《成唯識論述記》除了為玄奘三藏對唯識學上的口述心得、窺基法師記錄而成之傑作外,立宗以護法菩薩為主,同時也融會了諸家之言, 而且引用的經、律、論頗多。
以下為《成唯識論述記》引用的三藏以及外道經論統計,以方便學人日後除了深入《成唯識論述記》外,也能同時閱讀玄奘、窺基法師二人所引用的經論疏而能發、證一切種智,何謂一切種智?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說:「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為一切種智。」,彌勒菩薩於《瑜伽師地論》中說:「云何一切種智清淨?謂如前說一切無明品麤重永滅離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智無障礙,智自在轉,是名一切種智清淨。」
## 統攝經、律、論與外道論:
經:
《阿笈摩》(《阿含經》,雖《阿笈摩》並不專指《阿含經》,然《成唯識論述記》乃專指《阿含經》。)、《摩訶般若經》、《解深密經》、《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磨經》(即《阿毘達磨大乘經》,完整本已經失傳)、《厚嚴經》(即《密嚴經》)、《楞迦經》(即《楞伽經》四卷本)、《大般若經》、《文殊問經》、《十地經》、《佛地經》、《妙法花經》(即《法華經》)、《報恩經》、《大般涅槃經》、《勝鬘經》、《菩薩藏經》、《無垢稱經》(即《維摩詰經》新譯)、《入楞伽經》(即《楞伽經》十卷本)、《無上依經》、《善勇猛般若》、《地持經》、《善戒經》、《多界經》、《立世經》、《起盡經》、《薩遮尼乾子經》、《如來功德莊嚴經》、《增壹阿含經》、《正法滅經》、《十問經》、《維摩詰經》(即《無垢稱經》舊譯)、《天請問經》、《緣起經》、《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正法念經》、《賢劫經》、《象跡喻經》、《鄔陀夷經》、《中陰經》、《梵網六十二見經》、《長阿含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即《瓔珞經》)、《仁王經》(即《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梵網經》、《指端經》、《雜事經》。
律:
《僧祇律》(《摩訶僧祇律》)。
論、疏:
《俱舍論》、《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即無性、世親《攝大乘論釋》)、《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十地經論》(即《十地疏》)、《分別瑜伽論》(即古云《分別觀論》)、《觀所緣緣論》、《二十唯識論》(即《二十論》)、《辨中邊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對法論》(即安慧《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能斷金剛般若論》、《中邊論》、《中邊疏》、《大毗婆沙論》、《中論》、《百論》、《掌珍論》、《金剛般若論》(即《金剛波若論》)、《緣起論》、《因明論》、《廣百論》、《二十抄》(即《唯識二十論述記》)、《佛性論》、《因明疏》(即《因明抄》)、《觀所緣論》、《異部宗輪論》、《大乘成業論》、《喻鬘論》、《雜心論》、《悉曇章》、《般若燈論》、《大乘五蘊論》、《唯識釋》、《阿毗達摩界身足論》、《百法明門論》、《究竟一乘寶性論》、《阿毗達摩發智論》、《制惡論見》、《宗輪記》、《結鬘論》、《攝論本》(即《攝大乘論本》)、《第一義諦論》(即《勝義七十論》)、《阿毗達摩法蘊足論》、《阿毗達摩品類足論》、《顯揚聖教論》、《謗大乘論》、《善不受報論》、《十二因緣論》、《大智度論》、《正理論》(即《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又稱《順正理論》)。
外道:
《十句論》、《金七十論》、《六句論》、《明論》(先云《韋陀論》,今云《吠陀
論》)
足見,《成唯識論述記》除融會諸家之言外,實在為延續阿毗達摩論義模式之傑作,然論義本身自須立宗,若不立自宗,則無以為義,故以護法為正義,而以諸家作評判。
2019年3月28日 於台灣菩薩藏